(完整版)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

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
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篇三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
古代诗人的有趣故事篇二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古代文学家小故事在古代的文学家有许多的小故事,那么都有哪些好的小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文学家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唐代诗人的六则小故事

唐代诗人的六则小故事

唐代诗人的六则小故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说:学习是像一座藏满宝藏的大山,但是需要勤奋才能开辟通向山顶的道路;学习也是茫茫的**大海,只有辛苦的努力才能泛舟其上。

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一起来看看吧!1.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文学史家一般把王绩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所以施先生选讲唐诗从王绩开始。

王绩,自号“东皋子”。

王绩的兄长王通,号“文中子”,在隋末大乱之际,具有后世张横渠颂扬的“为往圣继绝学”的风骨,隐居讲学,为黄河、汾水之间之间儒学宗师。

王通的孙子更是大大有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是也。

2.骆宾王《在军登城楼》: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徐敬业的秘书,代徐起草了《讨武曌檄》。

文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传诵千古。

据说武则天读了,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什么不早用此人,却为徐敬业所用。

徐敬业起兵,骆宾王留下了一文一诗,“戎衣何日定”是指希望像周武王姬发那样“一戎衣而天下定”,但是徐敬业造反失败,传说骆宾王出家灵隐寺当和尚。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读来慷慨悲凉,正是陈子昂流传千古的名句。

自从齐梁以来,诗体日趋浮夸、靡丽,只有文字之美,不见作者的思想怀抱。

陈子昂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诗》,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

史书上记载陈子昂辞官归家后,县令段简以其家豪富,罗织入罪,逮捕狱中,忧愤而死,年四十三。

至于死因则语焉不详。

施先生介绍:中唐后期的沈亚之在《上郑使君书》中说“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陈子昂真正的死因是在政治上、言论上触犯了武三思,使得武三思非杀他不可。

4.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来看,故事都是整个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知识传承的主要途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1:七岁咏鹅——骆宾王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

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

他善於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

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鹅。

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

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青枝緑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

突然,一只鹅伸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

我们读了会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

但他一生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

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宰相的过错不小!”古代名人小时候故事2: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_名人故事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_名人故事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_名人故事导语,我国大诗人都有哪些故事?下面品才网为你一一介绍,欢迎借鉴。

李白的故事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

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

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

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

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

您姓俞,名字叫岛!”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

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

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

”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

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

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

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2、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

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

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

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

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

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

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

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

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

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

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

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

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

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关于诗人的典故

关于诗人的典故

关于诗人的典故l. 锦囊贮诗中唐诗人李贺,其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奴背破锦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

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

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

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

2. 酒脯祭诗中唐诗人贾岛,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

其为诗以苦吟闻名,致力于锤炼而归于平淡,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浮艳的诗风。

贾岛对平生所作异常珍惜,每年除夕,必将一年中所作诗。

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口中念词祝祷。

祭毕痛饮,长歌而度岁。

3. 斗酒学士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

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召,待诏于门下省。

旧例、待诏每日由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但三升好酒可恋。

”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

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

4. 梅妻鹤子北宋诗人林逋,为诗风格淡远,其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传诵人口的名句。

他不趋荣利,终身未仕。

初放浪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

死后赐谥和靖先生。

终身未婚娶,终日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后遂以“梅妻鹤子”为隐者清心寡欲的象征。

5. 人面桃花唐代的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讨,惟见门院如故,户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避逅一女子,后来不复再见的怅惘心情。

6. 奉旨填词宋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

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伎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买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

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

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 “‘陈皮’也有。

” “还要夫妇偕白头。

”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

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

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

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

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

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明代张路绘《苏轼回翰林院图》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

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

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

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

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

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

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 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

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

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

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

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

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

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

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

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

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

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

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

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

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

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

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

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

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杜甫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

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

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

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

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