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穴位的取位方法讲解

合集下载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80个常用穴位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直刺0.2~0.5寸,禁灸。

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12. 地仓: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14.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足底穴位图

足底穴位图
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循環轉好了的關係,身
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變得漂亮而有光澤。
足底按摩的简单方法
单食指扣拳法 : 食指关节弯曲 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 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 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 用手握拳 中指食指弯曲 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 以手 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 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 拇指指尖施力
20、阳维:定位在阳交,外踝点上 7 寸,腓骨后缘取穴。 21、阴跷:定位在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冲脉:定位在公孙,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23、阳跷:定位在申脉,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侧: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脚:第一拇指中间 26、右脚:脚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脚背:第三、四趾中间上三寸。 28、足内侧:内踝尖下两寸(男左女右)。
全足按摩程序如下: (可采用“提示音”掌握30分钟时间或自我灵活掌 握时间。) 一、 足底部分: 1、 “自上向下移动按摩”基本反射区,(在肾反射区位置多停几秒钟 再往下移动)从肾→输尿管→膀胱共3~4分钟四声“提示音”后结束。 (包括试行,请使用四分钟便于计时。) 2、 同时“点压按摩”足大拇趾(包括大脑、垂体、视觉中枢敏感点、 额窦)1分钟后,接着“横向来回移动按摩”5趾头(额窦)1分钟,共计 2分钟,二声“提示音”后结束。 3、 同时“横向来回按摩”足趾和足底交界处(包括血压调节点、小脑 脑干、特效降压点、眼、耳、新失眠点、美容点)共2分钟,四声“提 示音”后结束。 4、 同时“横向来回按摩”斜方肌,肺。“自下向上按 摩”支气管共计2分钟: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 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中的相关 图示)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

常用穴位定位-(1)上肢腧穴:1尺泽Chi z e【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 • 8 一 1. 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K o ngzu i【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直刺0 • 5 一 l寸。

3列缺 L i eq u e【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 0. 3— 0. 5寸。

4.少商 Sh a osh a ng【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 1寸。

【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5.神门 Sh e nm e【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 3— 0。

5寸。

6.合谷【定位】手背部第 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8 种名穴解读

8 种名穴解读

8 种名穴解读:
以下是8种名穴的解读:
1.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两种:一是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
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二是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等病症。

2.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时,足内侧,内踝后方,
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此穴位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等病症。

3.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乃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4.巨阙穴:心经募穴,调节心脏功能找巨阙。

属任脉,心之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5.京门穴:别名气府、气俞。

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6.日月穴:胆经募穴:胆囊守护神为日月。

日月穴位于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现代常用于治
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7.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8.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下缘的凹陷处取穴。

穴位定位的方法

穴位定位的方法

穴位定位的方法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穴位定位这事儿。

咱先说一个简单又常用的方法——骨度分寸法。

这就像是身体上自带的一把小尺子呢。

比如说,咱们的头部,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

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这一段距离分成12个小格子,那找穴位的时候就有个大概的范围啦。

再两乳头之间是8寸,这个就很好找吧,只要确定了这个距离,像膻中穴就在这个范围里呢。

还有一种是手指同身寸法,这个超有趣的。

拇指同身寸就是用自己的大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你看,自己的身体自己就能当尺子,多酷呀。

中指同身寸呢,是以咱们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这在找手上或者胳膊上一些穴位的时候可好用了。

还有横指同身寸,就是把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就是3寸。

宝子们,身体上还有一些天然的标志可以帮助定位穴位呢。

比如说眼睛旁边的睛明穴,它就在内眼角稍上方的凹陷处,这个凹陷就像是专门给穴位准备的小窝窝一样。

还有肚脐,神阙穴就在肚脐中央,这多好认呀。

膝盖下面的犊鼻穴,就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就像膝盖旁边的一个小坑坑。

在找穴位的时候呀,咱们还可以通过感觉来辅助定位。

有些穴位按下去会有酸胀麻的感觉。

像足三里穴,你用力按下去的时候,会感觉有一股酸胀的劲儿往腿上传,那这个地方基本就是足三里没错啦。

不过呢,穴位定位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但是别灰心呀。

多摸摸自己的身体,多找找这些小标志,慢慢地就熟练起来了。

就像和身体做游戏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身体的这些小秘密,也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呢。

宝子们,加油哦,让我们一起玩转穴位定位。

最全人体穴位图及常见病按摩手法(带图)

最全人体穴位图及常见病按摩手法(带图)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穴位的取位方法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小骨头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在拇食指之间,合拢之高点,用力垂直于食指处按压。

有特别酸胀感
2
3
太冲穴的取穴,
取穴:①水分-气海;②水道-水道;③肺俞-肺俞;④脾俞-脾俞;⑤三焦俞-三焦俞;⑥合谷-合谷;⑦足三里-足三里;⑧阴陵泉-阴陵泉;
⑨三阴交-三阴交。

【水分】脐上1寸处。

【气海】脐下1.5寸。

【水道】下腹部,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1.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近第2掌骨缘中点处。

【足三里】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取穴:①曲池-曲池;②三阴交-三阴交;③血海-血海;④足三里-足三里;⑤大椎-陶道;⑥肝俞-肝俞;⑦脾俞-脾俞。

【曲池】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

【血海】屈膝时,髌骨上缘内侧端上2寸,肌肉隆起的中点处。

【足三里】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大椎】低头,颈后下正中高大的隆突(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陶道】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