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合集下载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要求货币政策灵活适时,同时路径依赖和结构性问题会影响政策选择。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因此传导机制和效果评估至关重要。

在选择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并加强监测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效果。

仅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我国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路径依赖、结构性问题、外部环境、灵活性、适时性、传导机制、效果评估、综合考虑、调整政策、监测评估机制、政策效果。

1. 引言1.1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汇率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等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对于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整体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也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稳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选择对于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挑战和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适用性上出现了一定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和调控作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难以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1. 通胀压力和缺乏灵活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通胀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负利率和量化宽松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效力。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摩擦,货币政策的执行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加灵活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应对通胀压力。

建议一:采用目标型货币政策目标型货币政策是一种根据经济状况设定明确目标的政策方式。

通过设定通胀目标或价格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这种政策框架能够提高市场的预期管理,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建议二: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可以达到更好的经济调节效果。

特别是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财政政策应该及时调整,避免过度刺激经济,造成资产泡沫等问题。

2. 资本流动风险和金融稳定脆弱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资本流动的加剧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本流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

建议三: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为了应对资本流动的波动和可能的金融风险,应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

这意味着对投资者资本流动进行合理的限制,并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建议四: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播。

浅议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浅议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自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有过热的趋势,面对现时的经济状况,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本文将以我国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目标为标准,评价在2006年到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现时经济形势的情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况,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各种原因。

最后针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

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
国的货币流动性和汇率体系,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
政策等都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

2. 内部因素: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数
量和质量、货币传导机制等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
则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滞后于政策预期。

3. 运作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机制也直接关系到货
币政策的效果。

例如,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政策目标是否清
晰明确,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因素,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跟踪国际形势、经济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2. 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机
构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能力,使货币政
策工具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3. 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和实施的监管和
管理,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操作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公开,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落实的可视性和可预期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经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我国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

自2015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处于灵活适度的状态。

在适应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央行相继出台了多项降息、降准政策,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执行。

央行还注重优化货币政策的结构和节奏,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

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措施在引导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程度。

在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复杂性,传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有所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滞后性和迟缓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频繁,这也给货币政策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给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尽管面临着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货币政策在新常态下仍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央行一直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缓解了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特点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加稳健,有助于维护市场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年月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1.文献综述 (2)1.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2)1.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2)2.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3)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4)4.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5)4.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5)4.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5)4.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6)5.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7)5.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7)5.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7)5.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8)6.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自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有过热的趋势,面对现时的经济状况,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本文将以我国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目标为标准,评价在2006年到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现时经济形势的情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货币政策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况,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各种原因。

最后针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Abstract:Since 2006, Chinese economy contains hot trend, economic conditionfaced at present, National Central Bank set a serie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ca rry on adjusting to control.This text will with our country National Central Ba nk establishment of currency target is standard, evaluate at 2006-2007 years of the macro view adjust to control in the usefulness of monetary policy.Accordi 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rcumstance upon the monetary policy of the at pre sen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neself e xistence, and the National Central Bank carries out the circumstance of moneta ry policy, get various reason of influence monetary policy usefulness.The reaso n that finally aims at influence monetary policy usefulness puts forward the su gges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ur country monetary policy usefulness.Key words:National Central Bank;Monetary policy;Usefulness前言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文献综述1.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

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1.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

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

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

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2.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

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

”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 2作为评价指标。

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

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

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

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

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 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

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

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

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

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

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4.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

主要表现为:4.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

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

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

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

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

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

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4.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

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

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