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高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07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01
02
03
04
05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01
单音换双音:每年、每月
02
主要是针对倒装句 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调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这些既是命题设置的关键点,也是得分点,如本题中“但”“以”“异”“以是”“德”等词,“持以白王”的介短后置句式等就是。另外,掌握古代官职、地理、军事、称呼、礼仪、节气、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快速地读懂理顺文言文,为正确,流畅,自然美观地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
审清采分点
审
切
连
誊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从高考题掌握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窗体顶端4、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2004 年广东卷)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一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详解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原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文言文翻译原则口诀

夫文言文,古奥难懂,翻译之道,亦非易事。
欲精通其法,须熟记此口诀,以助理解,以达妙境。
口诀如下:一、文意为本,语境为先。
翻译文言文,首重文意,须紧扣原文,不悖其意。
其次,语境亦不可忽视,以原文之语境为基准,译出符合现代汉语语境之文。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直译原文之意,不加增减;意译者,译出原文之精神,可适当变动。
二者相辅相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得真谛。
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文言文,须注重词语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不可孤立看待。
同时,句子亦应与篇章相融合,通篇理解,方能准确翻译。
四、音韵相合,文采飞扬。
文言文注重音韵,翻译时,宜保持原文之音韵美。
同时,注重文采,使译文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五、修辞得当,形象鲜明。
文言文多修辞,翻译时,应把握修辞手法,使译文形象鲜明,生动有趣。
六、尊重原文,不随意增删。
翻译文言文,尊重原文,不可随意增删。
若遇生僻字、古语,应查证确义,不可臆断。
七、忠实原文,不生硬套。
翻译文言文,忠实原文,不可生硬套用现代汉语。
应根据原文之意,灵活运用现代汉语,使译文自然流畅。
八、逐字逐句,细读深思。
翻译文言文,应逐字逐句,细读深思。
对原文之意、语境、修辞等,要有深刻理解,方能准确翻译。
九、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翻译文言文,需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力求译文准确、流畅、生动,达到最佳效果。
十、博学多识,厚积薄发。
翻译文言文,需博学多识,厚积薄发。
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丰富词汇,提高翻译水平。
此口诀虽简,却概括了文言文翻译之精髓。
若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必能在翻译文言文的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
初高中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初高中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原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口诀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口诀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留 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 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照录不翻译。
例: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东晋 太元 武陵 以捕鱼为生。 年间, 有个人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不需再译。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非常惊讶,问他是从 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 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酒杀鸡做饭, 殷勤款待渔人。
调 对文言文中愚公移山》)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此为一谓语前置句,“甚矣”是谓 语,“汝之不惠”为主语。
----再见!
删 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 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 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是靠勇气的。 发语词“夫”, 没有实在意义, 翻译时删掉。
补 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 当地补充出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三、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对 、换 、留、删 ..............字字落实 补、调 .............................句句通顺
对 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土地 平坦宽广,房屋 整整齐齐。
换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的词换成今义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一、文言文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信”: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通顺畅达,字通句顺。 “雅”:典雅优美,自然得体。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课文

【原文】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增、删、调、换、补、移。
【翻译】翻译文言文,有六字诀要记牢:增、删、调、换、补、移。
【增】增,即增加。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增加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这里将“子”字译为“孔子”,因为现代汉语中直接称呼孔子。
【删】删,即删除。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意义,翻译时可以省略。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这里将“焉”字省略,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无实际意义。
【调】调,即调整。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
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为:“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这里将“吾日三省吾身”调整为“我每天反省自己”,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换】换,即替换。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现代汉语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翻译时可以替换。
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为:“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里将“故”字替换为“旧”,使句子更易于理解。
【补】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因为省略而不够完整,翻译时需要补充省略的部分。
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这里将省略的“之”字补充,使句子完整。
【移】移,即移动。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可以将某些成分移动位置,使句子更通顺。
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为:“孔子说:‘看到贤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
译文:“自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君主。
”解说:“穷”,今天作“贫穷”讲,而这儿是“困窘”、“窘迫”的意思,而且是使动用法。
2、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放鹤亭记苏轼)译文: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②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③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这三句中①中的“乐”,②中的“全”,③中的“履”都是活用,分别译为“以此为乐”“保全”“踩着”。
参考: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
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唉,西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
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而不观看啊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
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3、及(吴隐之)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才)留下自身口粮。
其余全都分开赈济(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解说:“裁”“振”分别通假为“才”“赈”。
4、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
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
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解说:“人重其贤”中的“重”,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敬重”,“人重其贤”就是“人们敬重他的贤德”。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聚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居于一定的方位,而众多的星星都环绕着它。
解说:“众星共之”中的“共”通“拱”,环绕的意思。
三、补(增补法):(一)变单音词为双音词,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等形式,对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也可对译为完全不同的另一词语。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能之人,财物多了就会削弱他们的意志;愚蠢之人,财物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解说:“财”“愚”“过”分别对译为“财物”“志向”“愚蠢”“过失”;“损”“益”需对译为“削弱”“增加”。
有的词义的翻译,直接译不一定得体,也需要经过转换,才能找到贴切的译文。
2、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解说:“益”“”“逐”“厉”需对译为“”更加“振奋”“追击”。
“意气益厉”里的“厉”,可联系成语“再接再厉”中的“厉”,是奋勉、激励的意思;“乘胜逐北”中的“北”,可联系课文《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是“溃败的军队”的意思。
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译文:制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失去惩罚犯罪的威慑力量;对犯罪失察)。
解说:“残”可经两次转换,残——伤残——受伤害4、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译文:“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
”说明:“纵”可经两次转换:纵——放纵——放跑。
参考:曹彰说:“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
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
”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
”5、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二)、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1、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前句中“穷泽”的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后句中“就”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需补上。
2、(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
…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
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
”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
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
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
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本句前面省略了主语“许逖”,翻译时要补上。
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前句结尾省略了“守”的宾语“杞州”,后句“谕”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他们”,翻译时应该补上。
3、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
…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李公逸被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分析:“公逸感端之节”是省略了介词“于”的被动句,“亦固守”是省略了宾语“杞州”的省略句,翻译时应充分注意到。
四、调(调整语序):一些特殊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译时大多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此外,由介词“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常作补语,译时一般可调为状语。
1、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说:“以女”是介宾短语做动词“字”的补语,译时要调语序为“以女字(之)”,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字,待字闺中)2、时关中大饥,征税民间谷食,以供军费。
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棰,以是人有逃散。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
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不少”后省略了介词“于”。
“于诸州”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调到“不少”的前面。
3、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
解说:“奚以”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译时调语序为“以奚”即“凭什么”。
五、套(句式套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基本的语言形式翻译。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此句属于典型的“…者…也”且含有“所以”形式的判断句,因而可以套用“…是…用来…的”形式翻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用来养老的。
2、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3、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此句中“盍…乎”属于典型的疑问句,且含有“盍”字,应翻译为“何不……呢?”整句翻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解: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
“执”,本义是拘捕、捉拿。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
“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