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2013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2013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创建高效课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教育专家在呼唤高效课堂,教育领导在推动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在摸索高效课堂。市教育局开展创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正好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命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有了一些感悟。作为一名体育学科的一线教师,笔者欲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谈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涉及到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的时间和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等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合理、科学、恰当,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体育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许多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面临的许多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常见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又称全班教学,是按年龄、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一定人数的行政教学班,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采取这种以行政划分的班级来进行上课的,即全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同时或依次地进行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在场地器材条件充足情况下使用,大都在课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以及进行队列、广播操、诱导练习、武术、舞蹈、发展身体素质等活动时用得比较多。

这种大课堂式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其优点是教师不必将同样的内容和问题重复若干遍,便于教师的统一指导,全面观察,增加了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不足是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差异,难于进行个别指导,不易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种种原因,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学的现状而言,体育课采用行政编班仍将是主流。因此,体育教师应考虑的是如何对全班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并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相结合,以发挥教学形式的整体功能。

(二)分组教学

这里指的分组教学是班内分组教学,是教师指定的固定分组。它是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班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调整教学组织结构。相对全班教学来说,这种组织形式更加个别化,更能增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机会。

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中仍采用男女合班上课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除低年级外,可以按不同性别分组,按掌握情况分组,或是根据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分组,也可以以相同内容和不同内容分组。一般可分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形式。

分组不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各组按教材内容安排顺序,依次独立进行学习并完成教学目标。其优缺点与全班教学基本相同。一般在场地器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应多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以便提高练习效果。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高年级,一般也采用分组不轮换的形式,即男、女生分别在同一课中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如在学习“技巧”时,由于性别、生理特点差异,男女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男生学习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滚翻——挺身跳;女生学习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后腿前摆成并腿坐——肩肘倒立。

分组轮换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较多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实际练习的机会以及提高练习的密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互帮互学,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其不足之处是教师不易全面指导学生,不易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

由于小组中各个学生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适合个别学生需要的局限性。但不论采用哪一种分组教学组织形式,都应照顾到体质较弱的小组、运动技能水平差的组和女生组,优先保证他们按合理的顺序进行练习。此外还应重视体育骨干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协助做好分组教学组织和队

伍调动,同时需加强学生的自觉管理能力。

(三)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因人而异地单独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它与个别辅导有所区别,个别辅导作为全班教学组织形式的补充,对学习进度慢的学生进行补习,对学习进度快的学生提供提高的练习活动,而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是与全班教学组织形式并立的,是分别与每个学生接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辅导。

有时形式上虽有很多学生同在一起学习,并接受一位教师的指导,但如果教学时教师对一个个学生单独进行指导,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别教学的形式。其优点是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不仅使优秀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后进生及时补上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但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一个教师要面对四、五十位学生,如果采取单个具体指导,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常穿插于集体活动中,作为全班和分组教学组织教学的补充,但在小班化教学中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合适。

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个别指导性的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持轻物投准”时,先采用“全班教学”,在学生初步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散自由练习投准。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采用个别教学,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一个不漏地关注和指导学生,让每个学生燃烧起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就会越学越有信心。个别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要求。例如,练习中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距离来进行投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则在进行个别指导中逐个提高要求来增强学生各自的能力。运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需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时间的分配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坚持时间优化意识,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向课堂时间要质量,要效益,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合理分配配教师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

精心计算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身心导入、情景创设,启发诱导,学生探

究等都要精心计划。根据课的内容难度和学生身心特点以及知识掌握能力合理分配出教师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如新授课、动作要领较复杂,可适当增加教师教的时间,复习课或动作技术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

(二)减少无效时间,增加有效时间率

对于教师主导的时间要做到高效利用。如讲解要尽量做到精辟生动,通俗易懂。对于动作技术的要领可以运用儿歌、口诀加以概括和掌握。对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样要减少浪费。如练习中的队形调度要做到迅速有序,讨论问题或动作帮辅要具有针对性等,这些都是提高有效时间的必要措施。

三、器械布置与场地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场地设计、器材的布置和板书一样,是上体育课的基础。场地的充分利用、器材的恰当安放,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与构思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场地、器材的设计应使每个学生的练习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并考虑到安全与卫生的要求。器材放置与练习位置的安排,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又要便于对全体学生的组织管理;既要保证充足的活动范围,又要便于教师统一指挥,照看学生。一节课的场地活动范围不要铺得太开,尽可能相对集中。另外,还要考虑到安全与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新颖、美观。“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教学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富有艺术性的场地、器材布置,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对每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做到整洁有序、安全合理,场地上的各种标志线清晰美观,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心情愉快。

(三)、器材的布置要要有利于提取和收回。如果不根据教材特点,随便布置场地、放置器材,不仅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影响练习密度,有时甚至还会造成器材的遗失。因此,为防止教学过程中器材的遗失,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要教师能看清全体学生,器材放置与练习位置应尽可能同一方向。

(四)、尽可能使有限的场地和器材最大限度地予以利用。为了加大课的密度,减少非锻炼时间,场地、器材设计一定要做到简洁实用。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器材的数量。准备时可变一种器材为多种用途,使学生身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在设计场

地与器材布置时,要从节俭和实用角度出发,兼顾其美观性,使场地、器材的布置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能方便学生练习。

(五)、从学校实际出发。中小学教学班人数多,场地器材少,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班同时上课。因此,场地、器材的布置时,必须根据现有的条件,根据每节课所能供给使用的场地、器材条件来考虑,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造成的场地与器材冲突。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和环节有很多,还需要老师们不断研究、加强交流,来共同创建一个和谐高效的体育课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