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_熊飞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月亮崇拜与赏月习俗

中秋节的月亮崇拜与赏月习俗

中秋节的月亮崇拜与赏月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庆祝,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

其中,月亮崇拜与赏月习俗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秋节月亮崇拜的起源与意义,以及与赏月有关的传统习俗。

一、中秋节月亮崇拜的起源与意义1. 起源中秋节月亮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月的传说。

相传古代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中秋之夜,会祭拜月亮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个传统逐渐演变成为中秋节月亮崇拜的习俗。

2. 意义在古代,月亮被认为是亲近人类的仙女嫦娥的居所。

人们通过向月亮祈福,希望能够获得好运与幸福。

月亮也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美满,因此中秋节成为了亲情合家团圆的时刻。

此外,月亮还被视为美的象征物,赏月成为了一种文化活动,丰富了中秋节的内容。

二、与赏月有关的传统习俗1. 赏月联欢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在户外或室内摆放月亮形状的灯笼,照亮大地。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瓜果,赏月联欢,共享团圆的快乐。

人们会通过欣赏明亮的月光,亲近自然,感受到月亮带来的宁静与温馨。

2. 月饼文化中秋节的月饼是传统的节日食品,其形状象征着圆满和团圆。

除了传统口味的月饼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创意口味的月饼,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赏月时,人们品尝月饼,互相赠送,象征着亲人之间的关爱和祝福。

3. 踏月游园在中秋节期间,一些公园会举办踏月游园活动。

人们可以在夜晚欣赏到明亮的月亮,并通过参观园内的灯光展览、文艺表演等活动,增加节日的氛围。

踏月游园是一种既有娱乐性又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参与。

4. 诗词赏析在中秋节这个浪漫的夜晚,人们会朗诵和赏析与月亮有关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描绘了中秋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思念之情。

通过诗词赏析,人们更能领略到中秋节月亮崇拜的深刻内涵。

结语中秋节的月亮崇拜与赏月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月亮的崇拜与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特有的浪漫与温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月亮作为天空中最明亮、最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月亮崇拜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月亮崇拜的起源中国人对月亮崇拜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就开始观测和崇拜月亮,将其视为天体运行的象征。

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观点,月亮代表着阴阳交融的和谐、夜空的宁静和希望。

二、月亮崇拜的文化符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常常与中秋节、诗词作品和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秋节晚上,中国家庭通常会团聚在一起,共同赏月并品尝月饼。

这种传统的月亮崇拜方式代表了团圆、富足和祈福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是经常出现的主题。

无论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人们通过描绘月亮传递了他们对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月亮在这些诗词中成为了诗人情感和灵感的载体,使诗作更具韵律和艺术性。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出现了月亮崇拜的痕迹。

例如春节期间的元宵节,人们会放放孔明灯,以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表达祝福。

这种传统源于对月亮神灵的膜拜,人们希望月亮神灵能够传递他们的祝福和喜悦。

三、月亮崇拜的文化传承月亮崇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月亮崇拜在现代社会中的表达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例如,以前人们需要亲身赏月,而现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人们能够在家中欣赏各种美丽的月亮景象。

这种变化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感受到月亮崇拜的文化内涵。

另一个例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他们对月亮的喜爱和崇敬。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延续了月亮崇拜的传统,还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月亮崇拜的意义和影响月亮崇拜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亲情的精神。

祭月传统习俗

祭月传统习俗

祭月传统习俗月亮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天体,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祭月的传统习俗。

通过举行祭月仪式,人们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同时也祈求月亮的保佑和祝福。

祭月传统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下面将从中国的中秋节、印度的月球祭拜以及古代埃及的月亮崇拜等方面介绍祭月的传统习俗。

一、中国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祭月的传统习俗的代表之一。

在中秋节当晚,人们会举行团圆宴,家人围坐在一起欢聚,共享美味的月饼和石榴等食物。

此外,人们还会赏月,将月亮作为美好团圆的象征。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举行祈福仪式,祭拜月亮,以祈求家庭平安和国家繁荣。

二、印度的月球祭拜在印度,人们也有祭月的传统习俗,这是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

每年的农历第十一月,印度教徒会庆祝“Karthik Poornima”,也被称为“Buddha Poornima”。

在这一天,人们会集聚在恒河边,举行盛大的月球祭拜仪式。

他们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一同洗澡,然后向月亮致敬,并且感恩。

这一传统习俗被认为能够消除罪孽并带来好运。

三、古埃及的月亮崇拜在古埃及,月亮崇拜在宗教和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埃及人相信,月亮是天空女神伊西斯的象征。

为了祭拜月亮,埃及人会在每个月亮最亮的晚上举行祭祀仪式。

他们会在寺庙中点燃蜡烛,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的虔诚。

同时,还会舞蹈、歌唱和敲打鼓乐,庆祝月亮的神圣力量和影响。

总结:祭月传统习俗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但其背后蕴含的是对月亮的敬意和仰慕。

无论是中国的中秋节、印度的月球祭拜还是古埃及的月亮崇拜,这些传统习俗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通过举行祭月仪式,人们希望获得月亮的保佑和祝福,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团圆、美好的时刻。

中秋节庆月亮崇拜与祖先崇拜

中秋节庆月亮崇拜与祖先崇拜

中秋节庆月亮崇拜与祖先崇拜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节日中,月亮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元素,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先人的敬畏与感恩,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月亮,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无法理解月亮的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于是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和诸多美好的想象。

中秋节的月亮崇拜,首先源于其明亮而圆满的形象。

满月象征着团圆、完整和美好,在人们的心中,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每当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清辉洒地,人们总会仰望星空,欣赏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这种崇拜还体现在诸多的传说和故事中。

比如“嫦娥奔月”,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后飞到了月宫,从此在那里孤独地生活。

这个传说不仅让月亮增添了几分神秘,也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玉兔捣药”的故事,可爱的玉兔在月宫中辛勤捣药,为人间带来健康和平安的祝福。

这些传说故事丰富了月亮崇拜的内涵,使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

在中秋节,人们会举行各种与月亮相关的活动来表达对它的崇拜。

其中,赏月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项。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和水果,共同欣赏着明月,享受着团圆的温馨。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祭月的仪式。

人们在庭院中摆放香案,献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向月亮祈求平安、幸福和丰收。

与月亮崇拜相伴的,是祖先崇拜。

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尊重祖先、铭记先辈功绩的传统。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刻,祖先崇拜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祖先崇拜的根源在于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祖先们为家族的发展和延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家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对祖先的崇拜,人们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让家族更加繁荣昌盛。

中秋节时,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祭奠祖先。

有的家庭会前往祖坟祭扫,清理杂草,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古代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

古代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

古代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
古代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月下舞会:在月圆之夜,人们会举行舞会,欢聚一堂,在月光下跳舞、歌唱、讲故事等。

2. 月下赏月:人们会在月圆之夜或赏月节时,到室外或在家中的庭院里,赏月、观赏月亮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会吟诗、写字,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节日里,家人团聚一堂,吃月饼、吃柚子,同时也会观赏月亮,认为月亮的圆满象征团圆和和睦。

4. 月亮崇拜:在一些古代宗教信仰中,人们相信月亮是神圣的,会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祈福之情。

5. 月亮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设立专门的月亮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以庆祝月亮的出现和光明。

6. 月季花祭:在一些文化中,人们会在每年的特定月份,举行月季花祭,以纪念月亮和花朵的美丽。

这些都是古代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的一些例子,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中秋传统文化民俗

中秋传统文化民俗

中秋传统文化民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到来,不仅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也代表着团圆和祈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和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以下是一些中秋传统文化民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月亮崇拜:中秋节是以月亮为主题的节日,因此,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崇拜和纪念。

在中秋夜,人们会一起赏月,并在庭院或露台上摆放一张特制的圆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美食和水果,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2. 赏月:在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并欣赏月亮的美丽。

赏月的活动常常伴随着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京剧等。

人们还会点亮灯笼,增添节日的气氛。

3. 吃月饼: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美食就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如蛋黄、豆沙、莲蓉等。

人们会互赠月饼,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4. 点灯笼:灯笼在中秋节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如红灯笼、彩灯笼等。

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祝福。

5. 猜灯谜:猜灯谜是中秋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灯笼上挂上谜语,其他人则要猜出谜底。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也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互动性。

6. 亲友团圆: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团圆时刻,人们会尽可能地回家与家人团聚。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秋节都是人们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机会。

7. 传统舞蹈: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舞蹈表演,如秧歌舞、龙舞、狮舞等。

这些舞蹈寓意着丰收和吉祥,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8. 送月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和关怀。

送月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礼物,也是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

9. 传统音乐:中秋节有许多传统的音乐表演,如古筝、二胡等。

这些音乐常常伴随着舞蹈和歌曲,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10. 祭拜祖先: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

民俗文化之月亮崇拜

民俗文化之月亮崇拜

月亮崇拜在每一个风清云淡、月明星稀的夜晚,闲坐于阳台之上,或圆或缺的月亮淡淡而皎洁的光芒,总会让你思绪如潮,感慨万端,或感时伤怀,或憧憬寄托,或追怀故人旧事。

也许从没有一个天体能如月亮一般,让中国人寄托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其实,月亮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又绝非寄托情感那样简单,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亮崇拜和月神传说对于中国哲学、艺术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月神崇拜的起源入手,全面解读月神崇拜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月神启迪中国哲学智慧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中国古人实用地把自然循环当作宇宙的规律,并运用于历史。

天干地支六十年花甲轮回,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呈现一种循环意识。

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

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

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五灯会元》中法眼和尚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混茫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

月神熏陶中国民族性格西方文化崇尚太阳,太阳神阿波罗在希腊神话占有显赫地位。

而中国人对太阳神伏羲却是疏远的,“夸父逐日”与“后羿射日”神话反映的是对太阳的敬畏和斗争,太阳往往是灾难的制造者。

而对月神女娲、嫦娥,中国人则表现为亲近、依恋和同情。

鲁迅曾以西方刚直、独立、冒险与好斗的阳刚文化精神对中国以家为本的柔弱、圆曲、尚静与好粉饰的阴柔性格,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中秋赏月古今中外的月亮崇拜

中秋赏月古今中外的月亮崇拜

中秋赏月古今中外的月亮崇拜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团聚在一起,共赏明亮的月光,表达家人之间的思念和祝福。

月亮作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各种情感和文化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中外视角,探讨中秋赏月和月亮崇拜的变迁。

古代的月亮崇拜既有宗教上的意义,也与自然信仰有关。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月亮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认为月亮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祭拜月亮,表达对月神的崇敬。

同时,古代文人也将月亮视为灵感的源泉,喜爱在月下吟诗作画,寄托情怀。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众多诗词歌赋中围绕着月亮展开,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样,月亮在古代的西方文化中也享有崇高地位。

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月亮女神、守护者,她与月亮紧密相连。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会在月亮升起或月圆之夜举行庆祝活动,向阿尔忒弥斯祈求保佑并感谢她给人们带来的光明和力量。

随着时代的推移,月亮崇拜的方式逐渐变化。

近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月亮背后的真相,人们逐渐从迷信转向理性。

然而,中秋赏月这一传统活动,却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

人们通过观赏明亮的月亮,再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情感。

中秋赏月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家人团聚、思念祝福的载体。

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凝望着同一颗明月,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月光之中。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月亮也有了新的象征含义。

月亮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纯洁和文学情感。

月亮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浪漫的意境,诗人和作家们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文化情怀。

此外,月亮还象征着吉祥和团圆,成为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中的重要元素。

不仅在中国,月亮在世界各地也有着不同的崇拜和象征意义。

在印度教中,月神夜奢(Chandra)被视为爱与美的象征,与月亮相联系。

而在日本,月亮是一个寓意深远的主题。

月亮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表达禅宗的境界,与清雅的和风文化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礼仪关于拜月的规定 , 一方面 , 给原始月崇拜打下了宗法社会的文化烙印 , 另一方 面 , 也使原始月崇拜有了新的载体。 关于月的众多节俗的形成 , 便无不与古代的月崇拜和统 治者制定的拜月礼仪相关。
中国古代与月相关的节俗礼仪 , 主要有正月十五夜 (即元灯节 ) 的燃灯 , 观灯 , 赏月俗 , 七夕乞巧俗 , 秋分拜月礼 , 八月十五 (中秋节 ) 赏月俗以及民间流行的拜新月俗等。 这些关 于月的节俗礼仪 , 同关于月的神话传说一样 , 也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月崇拜的文化意味。 细寻 这些节俗礼仪之源 , 也无一不与月崇拜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二 )
日与月是天生的一对 , 日主昼 , 月主夜 ; 日为阳 , 月为阴。 进入宗法社会以后 , 统治者
为了给自己的身份增加一层高贵的色彩 , 就把日月神话中的诸神历史化 , 使原始的月崇拜人 为地抹上了一层宗法制度的文化色彩。 在 《易》 中 , 八卦中的乾象阳、 象君、 象天 ; 坤象阴、
① 高诱注: 《淮南鸿烈解》 卷六 , 四库全书 848册第 573页。 ② 袁 珂: 《古神话选释》 “ 娥” 注: “即嫦娥 , 原作恒娥 , 汉文帝名恒 , 避讳改恒作 , 或作常、 嫦。”
51
里皆见 , 光明夺月色也。”① 宋代上元张灯五日 , 至十八日落灯 , 名为灯市。 不论是朝廷官府 , 还是私宅民家 , “灯彩遍张 , 不见天日” , “游人赏玩 , 不忍舍去” , “金鸡屡唱 , 兴犹未已”②。
宋以后 , 上元夜的月崇拜氛围逐渐消失 , 灯文化取而代之。 为什么古代人要于上元夜张 灯烛设庭燎? 历来的解释都把它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 , 似不甚妥。 黑洞洞的夜对原始先民 来说是恐怖的 , 没有灯 , 没有火 , 没有光 , 漆黑一团。 月是夜里的光明 , 喜欢月亮 , 崇拜月 亮 , 自是情理中事。 但月有阴晴圆缺 , 唯一能补偿这种缺憾的便是灯火。 故火与灯发明以后 , 大张灯火既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 又有对自我力量的欣赏。 十五夜灯应该是这种自我欣赏与 自然崇拜两种文化心理的曲折反映 , 显然是后起的。
正月是一年的首月 , 上元乃一年中月亮的第一个团圆夜 , 因此 , 上元夜之月无疑受到原 始人类的注意。 但自汉代以后 , 佛道的兴盛 , 首先将上元占有 , 佛道文化 , 逐渐泯没了上元 夜月崇拜的文化色彩 , 于是 , 与佛相关的 “灯” 慢慢将人们的视线转移 , “燃灯观灯” 替代 “赏月” 而成为上元的主要节俗。⑥ 隋唐以后 , 更其如此。 隋炀帝时 , “每岁正月 , 万国来朝 , 留至十五日。 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 绵延八里 , 列为戏场。 百官起棚夹路 , 从昏达旦 , …… 大 列炬火 , 光烛天地。” “自是每年以为常焉”。⑦ 唐开元天宝之时 , 玄宗每每于正月望夜 “大陈 影灯 , 设庭燎 , 自禁中至于殿庭 , 皆设蜡炬 , 连属不绝。 时有匠毛顺 , 巧思 , 结创缯彩为灯 楼三十间 , 高一百五十尺。” 又以灯 “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 , 似非人力”⑧。其时贵戚达宦之家 , 也竞相燃灯。 杨国忠姐妹韩国夫人家 , “置百枝灯树 , 高八十尺 , 竖之高山上 , 元夜点之 , 百
按这则神话的思路 , 月是胎生的 , 应具人形 ;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原始先民眼中的 月 , 具备的却是物形。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子虚赋》 中 “纤阿为御” 句注引 《汉书 音义》 云: “纤阿 , 月御也”。 《索隐》 又引乐彦注云: “纤阿 , 山名 , 有女子处其岩 , 月历数 度 , 跃入月中 , 因为月御也”。⑤ 《初学记》 卷一 “月第三” 引 《淮南子》 云: “月御曰望舒 , 亦 曰纤阿”。⑥ 月既可 “御” , 其形或一如车。 这个传说 , 应与羲和为日御 , 驾日车周天而行的神 话同源。
“日月丽乎天”① , 最早引起原始人类注意的当然应该是 “日往则月来 , 月往则日来 , 日月 相推而明生焉”② 的特殊天象和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 (如日月蚀等 ) , 于是关 于日月的神话便应运而生。
在远古神话中 , 月也同人类一样 , 是由人的身体所诞育。 《山海经》 中就记载说: “帝俊 妻常羲 , 生月十有二”③。 帝俊 , 即数见于商代卜辞的高祖 , 是中国古代东方部族所共传之 上帝④。 这则神生日月的古代神话 , 是原始先民们在原本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前提下 , 以自身的繁衍经验加以类推而创造出来的 , 属于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之一 , 其来有自。
中国古代关于月的神话丰富多彩 , 这些神话传说是在原始人类月崇拜的历史积淀长期作 用下逐渐形成 , 细寻其源 , 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处于蒙昧时代所特有的神秘崇拜色彩。 正如恩 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 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 , 它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 力。 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 , 到处创造了许多神。 这些中国古代制造的与月相关的诸神 , 实 际是古代人类关于月崇拜的文化折射 , 这些神的背后 , 是原始人类丰富的想象力驰骋的世界。
册第 777页。 ⑥ 《太平御览》 卷三○ “时序部十五· 正月十五日” 注引 《史记· 乐书》 云: “汉家祀太一 , 从昏时祀
到明。 正月望日 , 夜游观灯 是其遗事。” 今本 《史记》 无。 中华书局影印本第 1册第 140页。 ⑦ 《隋书· 音乐志》 下 , 中华书局标校本第 2册第 381页。 ⑧ 《明皇杂录》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5年 1月第 1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第 40页。
① 卷四 “天部四· 月 ” , 中华书局本第 20页。 ② 卷九 “帝王部· 帝 喾高辛氏” 下引 , 四库全书 890册第 142页。 ③ 《太平御览》 卷八○皇王部五引 《帝王世纪》 , 中华书局本第 372页。 ④ 唐舒元舆 : 《太和二年八月奏》 , 《旧唐书· 礼仪志》 四 , 中华书局标校本第 3册第 929页。 ⑤ 《周礼注疏》 卷二○ “圭譬以纪 日月星辰” 郑玄疏 , 中华书局 1980年 7月第 1版 《十三经注疏》 上
北京师138期 )
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
熊 飞
日月崇拜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 , 在中国 , 这种文化现象也比较突出。 本文主要想就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与之相关的节俗文化作点考察 , 以就正于方家。
(一 )
有位学者曾经指出 , 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 史学史、 文学史、 艺术史、 宗教史、 哲学 史的源头时 , 无一例外地要上溯到神话这块 “圣地”。 中国古代的月崇拜 , 毫无疑问 , 也首先 在中国古代关于月的神话传说中表现出来 。
49
入月中 , 为月精”。① 娥 , 即前引 《山海经》 所记 “生月十有二” 之常羲 , 又作常仪 , 古音 羲、 娥、 仪同音 , 当为一人②。 《太平御览》 引 《帝王世纪》 谓常羲为帝喾四妃之一 訾氏女 , 帝挚之母。 帝俊与帝喾为同一人 , 其人历史化后 , 又成了黄帝曾孙③。不管常羲是帝俊、 帝喾 之妃还是后羿之妻 , 常娥奔月的神话自古流传却不用怀疑④。
由月中有蟾蜍、 玉兔之说 , 又生出蟾蜍、 玉兔捣药的传说。 因为月中蟾蜍是因偷吃西王 母灵药的常娥所变 , 所以蟾蜍与灵药之间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晋傅玄 《拟天问》 即云: “月 中何有? 玉兔捣药”。 这些关于 “月中何有” 的传说 , 大约是基于解释月中阴影和月蚀等月象 所产生的联想 , 后代关于月中有桂树 , 吴刚 (或吴质 ) 月中伐桂及天狗食月之类的神话传说 , 也应与此有关⑦
50
象后、 象地。 日为乾 , 月为坤 , 故日可象君 , 月即象后。 《太平御览》 引 《礼》 曰: “大明生 于东 , 月生于西 , 此阴阳之分 , 夫妇之位也。”① “大明” 指日。 在 《山海经》 中 , 日、 月均为 帝俊之子 , 帝俊据 《初学记》 卷九引 《帝王世纪》 , 其 “生而神异 , 自言其名曰 ”。② 与俊 同 , 即帝喾高辛氏。 年十五 , 佐颛顼 , 三十登帝位 , 纳四妃 , 十其子皆有天下。 元妃有台氏 女 , 曰姜 , 而生后稷 ; 次有娥氏女 , 曰简狄 , 生契 , 次陈丰氏女 , 曰庆都 , 生放勋 ; 妃 訾氏女 , 曰常羲 , 生帝挚③。 由此一来 , 高高在上的日月 , 便和人间有了血缘关系 , 作为自然 神的日月 , 历史化后 , 便成了永远不变的人间帝王的祖先神。 不管下界朝代如何更选 , 日月 神均与人间帝王有着割不断的血缘。 所谓 “王者父天母地 , 兄日姊月”④ 等宗法观念 , 更是深 入人心。 随着祖先神崇拜和封建专制的不断升级 , 对日月的顶礼膜拜也跟着不断升级 , 殷墟 卜辞中 , 就有许多关于 “入日”、 “出日” 的祭日记载。 至周代 , 统治者更在自己的法律中明 确规定: “天子春朝朝日 , 秋莫夕月”。 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根据 《国语》 的解释 , 是为了 “教民事君”。 周以后 , 朝日夕月之礼便固定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 , 春分朝日 , 秋分夕月⑤。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79年 12月第 1版第 279页。 其 《中国 神话传说辞典》 “ 娥” 条释语较此为详 , 亦可参。 ③ 卷四 “天部四· 月” 引 《史记》 , 中华书局 1985年第 3次 印刷本第 20页 , 下列 《御览》 均为此本 , 只注卷页 。 ④ 李善注: 《文选》 卷一二谢希逸 《月赋》 “集素娥于后庭 ” 注引 《归藏 》 曰: “昔常 娥以不死之药奔 月 ”。 卷六○ 王僧达: 《祭 颜光禄文》 “娥月寝耀” 注引 《周易· 归藏》 曰: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 药服之 , 遂奔月为 月精。” 中华书局 1977年 11月版第 197页 , 第 838页。 ⑤ 《初学记》 卷一 “天部· 天第一” 中 “ 娥月” 条下注引 《淮南子》 云: “ 娥窃以奔月 , 托身于月 , 是为蟾蜍 , 而为月 精”。 此条今本 《淮南子》 无。 四库全书 890册 17页。 ⑥ 见 《闻一多全集》 第 5册 (楚辞编 )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2月第 1版 , 第 498页 。 ⑦ 参 《太平御览 》 卷 九五七引 《淮南子》、 卷四引虞喜 《安天 论》。 唐 段成式 《酉阳 杂俎》 卷一 “天 咫 ” 条更言: “月桂高五百 丈 , 下有一人常 斫之 , 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 , 西河人。 学仙有过 , 谪令 伐树。” 李贺 《李凭箜篌引》 亦言: “吴质不眠倚桂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