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循环到全身各个部位,提供氧气、营养物质、消除废物以及平衡体温。
它是人体至关重要的代谢系统,充分阐述了身体的健康状态的变化,已成为研究机体疾病的重要手段。
血液循环的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心脏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富集的血液通过动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液在运输的过程中,在肺脏和其他体循环器官中交换氧气,并给组织层注入新鲜血液,这种交换就是血液循环。
然后,经过体循环器官处理后,将空气、水分和代谢废物吸收处理,以及富含体液的营养物质,然后将其通过静脉回到心脏。
最后,心脏将血液分流到动脉和静脉中,再次大循环,血液便完成了整个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有助于改善血液供应,保护心血管系统,维持细胞健康,消除废物和毒素,调节血压,平衡体温,防止贫血和血液粘稠,也有利于人体正常成长及免疫功能。
另外,血液循环也是研究机体疾病的重要手段,从血液循环及相关的检查中可以观察出关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血管的正常发育,血管壁的正常功能,心脏的正常收缩,以及血液的正常流动。
如果因为外伤、血管的堵塞、炎症、心肌病等原因导致血液循环紊乱,可能会引起脑供血不足、血压升高等危险症状,甚至是缺血性坏死,进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因此,应该加强对血液循环的保护,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血液循环是身体重要的代谢系统,它能够保持各个组织层及器官的健康,也是研究机体疾病的重要手段。
正常的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血液供应,保护心血管系统,防止缺血性坏死,调节血压,维持体温,消除毒素和废物,也有助于人体成长及免疫功能。
因此,应加强对血液循环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身体健康,以及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安全。
简述血液循环的全过程 -回复

简述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回复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之间流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从肺部和消化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血液循环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并满足身体的需求。
血液循环的主要部分:1. 心脏:血液循环的起始点是心脏。
心脏是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心脏通过心脏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心脏的左右心房进入左右心室,然后通过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进入全身循环和肺循环。
2. 全身循环:全身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然后通过静脉系统回到心脏的右心房。
全身循环可以分为动脉循环和静脉循环。
A. 动脉循环:当心脏收缩时,氧气富集的血液从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支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组织和器官中,氧气被释放给细胞进行代谢,并收集二氧化碳和废物。
B. 静脉循环:二氧化碳和废物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后,与过滤过的血液一起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右心房。
静脉将收集并从全身的各个部位将血液输送回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3. 肺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然后返回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中的气体发生交换,将体内富集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并吸收氧气。
这样,新鲜的氧气富集的血液将被输送到全身循环中,满足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4. 微循环:在全身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络进入到组织和器官。
这个过程被称为微循环。
毛细血管具有非常小的直径,使得血液能够进入到细小的血管床中。
在这里,氧气和养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细胞,同时细胞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管壁返回血液中。
微循环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细胞之间的交流和营养传递,同时也是身体对疾病和损伤的反应。
总结:血液循环是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血液在全身循环和肺循环之间流动,将氧气和养分送到组织和器官,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的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输过程,包括心血管系统中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和营养物质被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废物和二氧化碳被带回到肺部和肾脏进行处理和排泄。
血液循环也参与了体温调节、免疫功能和激素传递等生理过程。
血液循环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心脏循环为右心房收到贫氧的静脉血,经肺静脉至右心室再泵入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富氧的血液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大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体循环是指心脏泵出的富氧血液通过主动脉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经组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供氧、供养各细胞,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通过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这一过程中,通过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交替,确保了血液的顺利循环。
血液循环的完成依赖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的作用。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协调运动来泵出血液。
在心脏的收缩阶段,血液被推出左心室进入主动脉,通过大循环输送给全身;在心脏的舒张阶段,血液从全身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准备下一次循环。
此外,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也是保持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
动脉
血管具有很大的弹性和收缩能力,能够自主调节血压和血管阻力。
静脉血管则主要通过体内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帮助推动血液回流。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过程之一。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被有效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废物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有效地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对于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健康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知识点血液循环是人类体内至关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
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泄。
血液循环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对于各种疾病和问题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下面是血液循环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心脏: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通过跳动来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左心房和左心室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推向全身,而右心房和右心室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
2. 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富含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而静脉则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身体组织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的连接点,能够有效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到细胞之间。
3.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通过血液的循环来确保身体组织的正常运作。
在循环过程中,氧气通过肺部吸入血液中,随后血液输送到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这个过程中,氧气被释放给组织和器官,同时废物和二氧化碳被带回肺部进行清除。
4. 血液成分: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抵抗病原体和感染,而血小板则有助于凝结和止血。
血浆是无颜色的液体,它携带了蛋白质、激素和其他重要物质。
5. 疾病和问题:血液循环系统可能受到各种问题和疾病的影响,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贫血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循环系统的不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预防这些问题。
总体而言,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还能够帮助我们预防和管理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
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够正常运作,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血液循环知识点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身体内不断循环的过程,将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以下是血液循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左心室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右心室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往肺部。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通过其壁上的微细血管壁与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水、蛋白质、荷尔蒙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携带氧气、免疫和凝血等功能。
循环过程: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即心跳,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心跳时,心脏收缩将氧合血液推送到动脉中,然后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和器官,交换氧气和养分,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最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再次进行循环。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非常重要。
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有助于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血液循环

❖ 若静脉回流量过大,收缩力反而减弱。
(二)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后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 心肌前负荷和心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 动脉血压增大,搏出量减少。
❖(三)心肌的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 影响----等长自身调节: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 (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与细胞内电阻呈反 变关系,直径小,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 (2)生理因素:
❖
①已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
度和幅度:速度越快,传导越快;幅度越大,
传导越快;
❖
②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三、正常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在体表 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位变化的波 形。 心电图纸横的1小格为0.04s,1大格为 0.2s,竖的1小格为0.1mv
我国现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
介于正常值和高血压之间的称为“临界 高血压”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前提条件:心血管中有足够的循环血 量充盈
②根本因素:心脏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 流动遇到的外周阻力,两者相互作用。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 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血液循环

六、心电图(ECG) : 心电图( ) 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记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记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ECG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效应 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效应 在体表的反映。 •P波:心房兴奋过程, 波 心房兴奋过程, 0.08--0.11s •QRS波:左右心室去极化, 波 左右心室去极化, 0.06---0.1s (图) •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 波 •P—R间期:P起点到 间期: 起点到 起点到QRS 间期 波开始,心房开始兴奋到 波开始, 心室开始兴奋。 心室开始兴奋。代表房室 之间的传导时间。 之间的传导时间。所需时 间,0.12---0.2s •S—T段:QRS终了到 波开始 终了到T波开始 段 终了到
图 心室功能曲线
3. 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 由交感神经的作用或血液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引起心室收 缩力加强,从而增加搏出量的调节称----等长调节 等长调节。 缩力加强,从而增加搏出量的调节称 等长调节。 控制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因素是活化横桥数和肌球蛋白的ATP 控制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因素是活化横桥数和肌球蛋白的 酶活性。 酶活性。 活化横桥数取决于心肌兴奋后胞浆Ca 活化横桥数取决于心肌兴奋后胞浆 2+浓度的升高程度和肌 钙蛋白对Ca 的亲和力。 钙离子在心肌收缩中的作用) 钙蛋白对 2+的亲和力。 (钙离子在心肌收缩中的作用) •肾上腺素激活 肾上腺素能受体 → 胞浆 肾上腺素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 胞浆cAMP↑→ 型钙通道 ↑→L型钙通道 肾上腺素激活 ↑→ 开放↑ 内流↑→钙诱导钙释放机制→胞浆Ca 浓度↑ ↑→钙诱导钙释放机制 开放↑ → Ca2+内流↑→钙诱导钙释放机制→胞浆 2+浓度↑ 活化横桥数↑→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肌收缩力加强 →活化横桥数↑→心肌收缩力加强。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 2+的亲和力→活化横桥数↑→心肌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 ↑→心肌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Ca 的亲和力→活化横桥数↑→ 收缩力↑ 收缩力↑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心肌收缩力加强。 酶活性→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 酶活性 心肌收缩力加强。
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不断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
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泵出,经过主动脉及其分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然后通过静脉系统回流到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将缺氧的血液泵出,经过肺动脉输送到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氧气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包括:
1. 运输养分和氧气:血液循环将养分和氧气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供细胞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2. 排泄废物:血液循环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通过肾脏和肺部排出体外。
3. 维持酸碱平衡:血液循环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度,维持酸碱平衡。
4. 调节体温:血液循环可以通过皮肤散热或寒战产热,帮助维持体温稳定。
5. 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液循环可以运输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总之,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保障。
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生理机制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⑴心肌细胞结构对传导性的影响 细胞直径和细胞内电阻成反比关系 直径越小 电阻越大 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小 传导性 ⑵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去极化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电流形成越快、越强 传导性 ⑶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邻近细胞膜的兴奋性降低 传导性
(四)收缩性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200-300ms。 2.“全或无”式的收缩 刺激 功能合胞体 阈电位 心房或心室肌细胞同步收缩 3.依赖细胞外液的Ca 2+ 细胞外液的[Ca 2+]高低 心肌收缩力的大小 4.“绞拧”作用 螺旋状分布 最大限度减小心室容积
离子基础:外向K+电流的进行性衰减,内向Na+离子电流逐渐增强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指组织或细胞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下,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主导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本身自律性的自律组织。 异位起搏点:异常情况下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潜在起搏点。 2.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⑴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⑵最大复极电位 ⑶阈电位水平
(三)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BP):是血管内流动的
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血压。 单位:帕(Pa)(1mmHg等于133Pa或0.133kPa)。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肱动脉的血压。
二、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一个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1.条件
(三)传导性
指心肌细胞之间传导兴奋的能力。
1.心脏内兴奋的传播
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心房肌
心室肌
心房:0.3m/s 、心室肌: 0. 5 m/s 优势传导通路:1m/s 蒲肯野纤维:4m/s 房室交界:0.1-0.2m/s 最慢达0.05 m/s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部位传导最慢, 需时0.13s。 意义:保证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使心脏按顺序活动 和心室的足够充盈。0.05 0.25Fra bibliotek不 定
QRS 波群 T波 PR 间期 QT 间期 ST 段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变化 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从心房传 至心室所需的时间 代表心室去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 的时间
心室肌动作电 位0期 心室肌动作电 位2期末和3期
0.10.8
心室肌动作电 位0~4期 心室肌动作电 位2期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 特点: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⑴窦房结P细胞:①AP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仅到0mv左右
②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③最大复极电位-60mv左右 ④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去极化 ⑤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较快
(2)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
特点:0、1、2、3期与心肌相似,4期不稳定,自动去极化
0.11 0.22 0.10
房内压<室内 压≤主A压 房内压<室内 压<主A压
房内压>室内 压<主A压 房内压>室内 压<主A压 房内压>室内 压<主动脉压
关开 关关
室→主动脉 (慢) 无
缩小 不变
等容舒张 期
快速充盈 期 减慢充盈 期 心房收缩 期
开关 开关 开关
房→室(快) 房→室(慢) 房→室
第二心音
音调高,时间短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关闭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二肋间胸骨左右缘 动脉压高低;动脉瓣 功能
生理意义 最佳听诊 部位 临床意义
(二)体表心电图
波形
持 续 时间 (秒)
波 幅 mV
意 义
与心肌细胞动 作电位的对应
关系
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心房肌动作电 位0期
P波
0.080.11 0.060.10 0.050.25 0.120.20 0.320.44 0.050.15
三个主 要因素 心室射血—动力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阻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血液连续流动
2.过程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和生理变异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压升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 脉 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A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平均A压=舒张压+脉压/3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心肌细胞
1.根据电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窦房节结P细胞、浦 肯野细胞
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基 线
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处于动作电 位平台期,各部分间无电位差的时 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血管名 称 结构特点 功 能 别名
大、中 动脉
壁厚、弹力f 室缩:血入A,被动扩张 多 室舒:弹性回缩,血转连续流动
平滑肌多, 弹力f少 口径细、长 壁薄 量多,总面 积大 口径粗、量 多 平滑肌易受N、H调节舒缩—改变 外周阻力、局部血流量 细、长—血流时,摩擦阻力大 通透性大 血流缓慢 存流大部分循环血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也称为一次心跳。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心率(heart rate):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心动周期的时程取决于心率的快慢,二者呈反比关系。 心率减慢,心动周期延长,反之亦然。心舒期影响>心缩期 正常心率:60-100次/分钟 平均75次/分钟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
快钠通道——快反应细胞
2.根据AP去极化速率的快慢
慢钙通道——慢反应细胞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 RP:K+平衡电位 AP:上升支与下降支不对称,分为:0,1,2,3,4五期
离子机制:
0期:去极化期 快钠通道 Na+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钾通道 K+外流 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 Ca 2+内流, K+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K+外流 4期:静息期或恢复期 钠泵活动,钠-钙交换
(3)心肌收缩能力
取决于心肌内在特性,横桥活化的数量和ATP酶的活性 增强因素 :儿茶酚胺、咖啡因等 抑制因素:ACh、缺氧、酸中毒等 2.心率 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钟,心输出量 心率过慢,小于40次/分钟,心输出量
(五)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提高的能力。
1.心率储备 心率加快,虽然心舒期缩短,但静脉回流量增多,心室充 盈速度增大,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控制在160-180次/分。
正常值:5~14cmH2o。 意义:中心静脉压升高,导致外周静脉压也升高,因此也 是判断心功能的指标。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心肌收缩力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呼吸运动 5.重力和体位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素
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 压 变化 ↑ ↓ ↑ 心脏收缩力量 ↓ 立位变卧位 体位改变 卧位变立位 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 肌肉运动↑ 肌肉运动↓ 胸内负压↑ 呼吸运动 胸内负压↓ ↓ ↓ ↑ ↓ ↑ ↓ ↑ 心舒期抽吸力变小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减 小 身体低垂部分血管扩张 肌肉收缩期挤压和舒张期抽吸 作用增强。紧张收缩则静脉回 流减少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腔静 脉扩张,静脉回流增加;呼气 时则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 ↑ ↓ ↑ 作用机制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增 大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减 小 心舒期抽吸力增大
够的充盈,维持血管的紧张度是形成血压的前 提。
正常情况两者相适应,故可维持血压正常。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一)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意义:⑴偏低或有下降趋势,提示输液量不足。 ⑵偏高或有升高趋势,提示输液过多或心 功能减弱。 正常值: 0.39~1.18kPa(4~12cmH2O)。 2.外周静脉压 指外周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时
相 等容收缩 期 快速射血 期
时间 (s) 0.020.03 0.11
压力变化
心 室 收 缩 期
室内压迅速上 升,房内压< 室内压<主A压 房内压<室内 压>主A压
二半 尖月 瓣瓣 关关
心内血流
心室 容积 不变
无
关开
室→主动脉 (快)
缩小
减慢射血 期
心 室 舒 张 期
0.17 0.030.06
2 心率 3 外周阻力 4 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1.搏出量
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脉压
2.心率
心率
舒张压
脉压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收缩压
动脉弹性
舒张压
脉压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保持血管系统足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压:30~40mmHg 平均动脉压:100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搏出量
增大 增大 增大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心脏输出的血量 ⑴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生理状况 ⑵心指数:以每m2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L/min.m2) 正常心指数:3.0~3.5 (L/min.m2) ⑶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55%~65% 2.心脏做功量 搏出功=搏出量×(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左心室充盈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