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浪漫主义——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
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
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
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
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
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
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
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
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
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
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赏析席里柯笔下的《梅杜萨之筏》

作者: 赵秋菊;董霖;李冉
作者机构: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81-18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5期
主题词: 浪漫主义 赏析 战舰 救生船 沉没事件 统治阶层 被遗弃的 木筏 世纪初 表现手法
摘要:�梅杜萨之筏》这幅画作讲述的是发生于19世纪初期的一起战舰触礁沉没事件。
1816年,一艘名为"梅杜萨"号的战舰由于撞上了布朗海岬的礁石而导致沉没,战舰上两百多人登
上救生船逃生,剩下的
艺术欣赏之“梅杜萨之筏”

素描稿效果
古典式构图-金字塔构图
画 面 高 潮 。 高 潮 部 分 的 构 图 , 及 细 节 描 写
素描稿的完成效果图
细 节 描 写 , 和 画 面 中 的 高 朝
梅杜萨之筏
泰奥多尔·籍里柯
1819 年
491×716cm法国,巴黎,卢浮宫
布面油画
浪漫主义:
19世纪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流派,首先从 法国代表 人物有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
“浪漫”联系在一起。那么,浪漫究竟具有怎 样的含义呢?
; / 聚星娱乐 mqx93jop
屋子。只见他飞身跨下台阶,一个箭步扑上来抓住了青山的两个肩膀,大声喊道:“青山!俺的好兄弟哇!”青山也惊喜地喊起来: “耿正哥,果真是你们回来了哇!”“兄弟,俺们回来啦!”耿正抓住青山的两个肩膀用力摇晃两下,又狠狠地抱住了他!青山也狠狠 地捶打着耿正的背,然后用力推开他,抓着他的胳膊仔仔细细地上下看了两遍,喘着气儿说:“还好,还好,没有成了老头子呢!”青 山说着,又紧紧地抱住耿正,哽咽着说:“你让俺姐想得好苦哇……”耿正也声噎了,轻轻地说:“对不起……”耿憨站在台阶上说: “青山,好啦,别站在院儿里说话啦,你们哥俩都快进屋里来哇。大家以后拉呱的时间多着呢!”青山放开耿正,推他在前面走。上了 台阶又让爹先进屋,自己最后进来。那边青海已经给哥哥舀好了洗脸水,秀儿打开一小坛白酒,摆上四个酒盅。青山洗了脸,大家高高 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吃晚饭。青山吃着饭,略扭扭头有些个奇怪地问坐自己一旁的耿正:“耿正哥,怎么多回来了一个人哇?还赶回来两 挂车?”耿正说:“有一挂是俺爹和义弟赶回来的。唉,说来话长啦,咱们以后慢慢再聊哇!总之啊,不管这些年有多么得不容易,俺 们爷儿几个最后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实在是可喜可贺哇!”裴氏说:“青山你是没有看见,你耿正哥的这个义弟可是一个不错的大小 子呢,很懂事的样子,人长得也和小直子很像。哦,叫什么来着?”秀儿说:“叫李尚武!”青海说:“是叫李尚武,俺耿伯喊他‘武 儿’呢!”耿憨点着头说:“噢,是个挺不错的娃儿!”大家轻松愉快地一边吃饭一边唠嗑儿。一会儿吃完了,秀儿和娘收拾起吃剩的 饭菜,开始洗锅刷碗,耿憨父子三人继续和耿正聊天儿。说到粉条外售,耿正问青山:“你们跑得远吗?卖得还好?”青山说:“通常 都在周围三四十里范围内的乡镇和大一点儿的村子里轮转着跑,卖得还行,而且当日就可以返回来。有时候赶上邻镇的集市日,卖得很 快,价格也相当不错。有的时候,俺俩也往更远的地方跑,前一段就跑过几次县城,也偶尔跑跑省城,但就必须得在当地住一宿或者在 路途上耽搁几宿了。这样一来,尽管卖价会高一点儿,但花费可就大多了,而且也不方便,还多耽误时间,所以俺们跑得不是很多。” 看着青山言犹未尽的样子,耿正说:“青山,咱哥儿俩以后再慢慢拉呱哇!大壮现在肯定还在家里等着俺呢,俺该回去了!”青山说: “哦,可不是呢!俺怎么光想着自己了,大壮哥肯定在等着你呢!你赶快回去哇!今儿个晚上啊,你恐怕早歇息不了了!”说着话,大 家都站了起来。青山稍微犹豫一下,对爹娘说:“俺很想去看看耿伯伯和耿英妹妹、直子弟弟呢!要不,俺现在就过去哇!”裴氏赶快 摆手制止,说:“今儿个太
!深阅读:卢浮宫神作《梅杜萨之筏》背后

!深阅读:卢浮宫神作《梅杜萨之筏》背后本文由沪江法语翻译社供稿,译者:tvxqfor、tinadenny、踽踽独行89、薄荷家的喵、castorrie、h0panpan。
欢迎加入翻译社,一起踏上翻译修炼之路。
《梅杜萨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悬挂于卢浮宫中,它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杰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于1818年至1819年的油画作品,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标志。
在这幅传世名画的背后,有一则骇人听闻的真实历史事件。
此段译者:tvxqfor2 juillet 1816. Naufrage de La Méduse. Sur les 152réfugiés du radeau, 142 périssent noyés, dévorés outués.1816年7月2日,梅杜萨号沉没了。
木筏上一共有152名难民,其中142名被淹死,被吞食或者杀害。
Avant de lui confier le commandement de La Méduse, les autorités prennent bien soin de répéter plus ieurs fois au capitaine Hugues Duroy de Chaumareys, 50 ans, depasser très au large de la c?te avant Dakar. On le lui serine à nouveau à bord. Mais non, ce vieil imbéciled'émigré qui n'a pas navigué depuis 25 ans, et qui ne doit son commandement qu'à sa particule n'en fait qu'à sa tête. Sans écouter ses officiers, il fonce droit sur la c?te, empalant sa frégate sur le banc d'Arguin. Enchanté par une telle connerie, Cyril Hanouna invite les passagers à faire la danse de la sardine...在委任50岁的肖马雷为梅杜萨号船长前,当局曾多次关照他务必在到达达喀尔前从离海岸很远的宽广海域横穿而过。
正义与幸福的向往——席里柯《美杜莎之筏》赏析

创新时代 2018.08 67江苏省海门中南东洲国际学校 倪卿馨/文正义与幸福的向往—席里柯《美杜莎之筏》赏析1816年7月,由于缺乏有实际能力的舰长,又加上指挥错误,法国政府的巡洋舰“美杜萨号”酿成了惨重的灾祸。
当席里柯的画作《美杜莎之筏》出现后,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再次看到了那波涛汹涌的场景,再次看到了那士兵们濒临绝境时的孤立无援。
画面展现给人们的不是一首平淡的叙事诗,而是画家独具匠心的布局和震惊世人的描绘,极大地激发了观赏者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这幅画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场面。
你看,无情的大海上一只危在旦夕的木筏漂浮着,床单做的桅帆被海风吹得鼓起,在巨浪的拍打下,木筏不停地颠簸。
木筏上的难民,命若悬丝,不过有的还在极目远眺,寻找希望。
被拥举在高处的那人不停地舞动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呼号着莫须有的希望。
整个画面上,船帆、木筏和幸存者恰好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画面中心,向观众展现那飘摇的一幕。
1816年,英国为了交好波旁王朝,把西非的圣路易港(现属塞内加尔)归还法国。
因为圣路易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欧洲和好望角之间的重要中途港,所以,法国政府派遣了一个舰队前去接收,这个舰队由美杜莎号护卫舰带队,另外三艘战舰护航,一同前往的还有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政府官员和一些贵族,这些重要人物都在美杜莎舰上。
舰长是一位刚刚被任命的子爵肖马雷,这个舰长20多年没有下过海,从来没有指挥过一艘船,唯一跟“海”沾点边的是曾经做过海关的文官,大海中的航行经验等于零。
1816年6月17号,舰队从法国出发了,起航时海上天气不错,为了赶时间,也为了出风头,无知而又自大的肖马雷下令美杜莎号全速前进,把另外三艘航速没它快的战舰,远远地抛在后面。
悲剧终于上演了,先是导航出了问题,美杜莎号渐渐偏离了航线一百多海里,到了7月2日,战舰搁浅了。
开始是被礁石卡住,进退不得,后来开始慢慢进水,无奈之下只能弃船了。
可是,6只救生船只能乘250人,船上却有400来人,于是肖马雷船长下令官员和贵族先走,船员殿后。
路易十八为何说《美杜莎之筏》是别有用心之作

《美杜莎之筏》西奥多·杰⾥科(1818年)梁⼆平原以为1793年砍了路易⼗六的头之后,法国再没有路易王了,其实还有。
现在⾛进1819年巴黎沙龙绘画展的正是复辟登基的路易⼗⼋(路易⼗五之孙,路易⼗六之弟)。
路易⼀系的国王都酷爱艺术,此时他驻⾜于⼀幅画作前,锁着眉头对⽴在⾝边的作者说:“先⽣,你这幅画,不⽌是⼀幅画,这么简单吧?”显然,国王不是在表扬这件作品与它的作者。
这幅画叫《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画纵4.91⽶,横7.16⽶,是⼀件特⼤型布⾯油画。
作者叫西奥多.杰⾥科(Theodore·Gericault,1791~1824),此画表现的内容与形式都是路易⼗⼋不想见到的。
未料,不想渲染的那个惨剧,竟然以更加刺激的⽅式与公众见⾯了。
国王说对了,这幅画“不⽌是⼀幅画这么简单”,甚⾄与路易⼗⼋有关。
1816年英国将位于西⾮的圣路易港(现塞内加尔)归还给法国。
⼀年前,英国与反法联盟共同打败了法国,并将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
为向复辟的波旁王朝⽰好,特意送了这个欧洲通往好望⾓的重要中途港给法国。
这是件令路易⼗⼋⾼兴的事。
法国兴冲冲地组织了⼀个舰队前去接收港⼝。
但舰队旗舰有⼀个不祥的名字,叫“美杜莎”。
它是希腊神话中蛇发⼥妖的名字,谁看她⼀眼就会变成⽯头,最后是帕修斯将美杜莎的头砍下。
舰队还有⼀位从没当过船长的⼦爵肖马雷(Chaumareys)任领队。
任⽤他的唯⼀理由就因为他是“保皇派”,政治上可靠(因为⽔⼿多是曾跟随拿破仑的战⼠)。
⼤海从来都不会对轻蔑它的⼈⼿下留情。
1816年7⽉2⽇,抛开其他4条船⼀路狂奔的美杜莎号,由于肖马雷判断错误,在西⾮⽑⾥塔尼亚附近的布朗海峡,触礁搁浅。
7⽉5⽇,肖马雷船长不得不抛弃已⼤量进⽔的美杜莎号。
当时船上有400多⼈,包括法国驻塞内加尔⼤使、政府官员和⼀众贵族,肖马雷船长带着这些达官贵⼈登上6只救⽣船,剩下的150名船员,只能登上由随船⼯匠临时⽤船⽊打造的⼀个⼤救⽣筏逃⽣,此筏即著名的美杜莎之筏。
艺术创作中真实性的隐遁——从巴恩斯对名画《梅杜萨之筏》的解读探究其美学思想

人文与艺术艺术创作中真实性的隐遁从巴恩斯对名画《梅杜萨之筏》的解读探究其美学思想焦扬(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辽辽宁宁济济职管业理技干术部学学院院O摘要: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大师。
在他的代表作《1012章世界史》中,巴一恩斯用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为基本意象贯穿十又二分之一章故事。
在年第五章《海难》中将“梅杜萨号”遇难这一历史事件和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二之筏》并置,从而诱发读者审视并思考历史、艺术与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巴恩斯所倡导期的艺术应该是“真”与“美”的统一、现实美应高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侏利安•巴恩斯;《海难》;籍里柯;《梅杜萨之筏》;艺术创作: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2-0049-04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作为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享有“英国文坛三巨头”的美誉“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参与过《牛津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从事过评论员和文学编辑的工作“他的文学创作形式丰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散文集,还有一些评论性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他以突破性的作品《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Parrot)入围布克奖,跻身于英国一流作家之列“在三次止步于布克奖提名后,2011年巴恩斯终于凭借《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冤捧得布克奖,同年又获得了大卫•科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古腾堡奖”“莎士比亚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契外国作品奖”“费米娜外国小说奖”等“也是获得法国“梅迪西文学奖”和“费米娜奖”的惟一英国作家“先后荣获英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长篇小说是巴恩斯最主要的成就,至今已经发表长篇小说10余部“巴恩斯的每部小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诘问历史、探究历史真实“作为一名后现代主义作家,巴恩斯的小说颠覆传统,开拓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巴恩斯小说极具“异质性(heterogeneity)”,每本小说都探讨“新的经验领域”并实验“不同叙事模式”“《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为基本意象,开展1012章故事“在第五章《海[难》中,方舟变体成“梅杜萨号”和“梅杜萨之筏”“049这一章的前半部分描述了1816年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的遇难过程,从最初遇险、制造木筏,再到木筏上一次次的相互残杀直至最后在绝望中的获救“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巴恩斯对法国浪漫主义先驱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及其创作历程的剖析、品评“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浪漫主义在19世纪前半期,尤其是从20年代到30年代,兴起于法国画坛,后风靡全欧洲“这一画派侧重于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着重强调个性与主观感情“浪漫主义后期,单纯追求个性、幻想美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从而走向了唯美的形式主义胡同(彭亚:174)“浪漫主义绘画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作品大多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具有运动感“名画《梅杜萨之筏》取材于法国19世纪的一场真实海难,将现实灾难题材引入绘画,一经问世,就被视为经典之作,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巨大反响“本文着重就书的第五章《海难》分析巴恩斯的美学思想“作者简介:焦扬(198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等J O U R N A LO F 匚aoningE c o n o m y v o c a u o n a - a n d Technica-c o =e g eO F匚aoning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C a d r e c o =e g e5一、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艺术化的 历史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Romanticism ) 艺术思潮首先在德国兴起,然后在法、英等国发展并盛行。
基于《梅杜萨之筏》探讨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

基于《梅杜萨之筏》探讨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作者:李雯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来源于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异议。
浪漫主义主张人的感官与情感体现的价值,追求人性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绘画家籍里柯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1819年籍里柯取材于当时法国的一件真实事件,创作出了著名的浪漫主义绘画经典作品《梅杜萨之筏》。
关键词:泰奥多尔·籍里柯《梅杜萨之筏》浪漫主义美学籍里柯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派先驱,生于法国鲁昂,1809年他跟随霍勒斯·韦尔内学习绘画,1810年进入了盖兰画室,1817年开始创作第一批动物石版画。
籍里柯注重绘画当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壮阔、宏伟的场景,1810年籍里柯在盖兰画室认识了德拉克洛瓦,他们一起去卢浮宫临摹名作。
青年时代,在马和赛马上籍里柯显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天赋,21岁的籍里柯就画出了《轻骑兵军官》,1814年展出了《受伤的重骑兵》。
籍里柯在1816年~1817年的时间去往罗马学习,回到巴黎后展出了《梅杜萨之筏》。
籍里柯一生充满坎坷,由于与舅母的畸形恋情,导致爱情的悲剧,在英国学习画马时,籍里柯因为意外坠马英年早逝,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画上了悲壮的一笔。
一、《梅杜萨之筏》的创作由来1816年7月,对航海知识一无所知的贵族船长肖马雷,被法国政府指派“梅杜萨号”船长一职远征非洲塞内加尔,途中“梅杜萨号”不幸搁浅,船长抛弃舰上400多人只带领亲信逃之夭夭。
剩余的150人临时搭建了一只木筏,在海上艰难的漂泊。
几天后,木筏上已无任何淡水食物,风暴肆虐着人们脆弱的心,饥饿与残酷的环境逼迫着人们,他们开始绝望,甚至互相残杀,以人肉果脯。
木筏上仅存15人,最后存活10人。
这桩悲剧引起众人的悲愤,路易十八政府为了掩埋真相,仅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条简讯,军事法庭也只是对船长做出降职与三年短刑的处理,这条消息彻底引起了人们的愤怒,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意义
• 《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 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死挣扎中 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死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 另有涵义。 • 浪漫主义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 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 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 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 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 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 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 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 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 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 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 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籍里柯,他的《梅杜萨之 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紧张 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 影的强烈对比而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 中展出《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战。 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 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 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 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 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 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 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 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 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在美术史上,与以官方 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注重个性, 沉浸于幻想和夸张中,情绪激昂,喜用惊人事件 作创作题材。《梅杜萨之筏》就是籍里柯用浪漫 主义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
•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又过了几天,食 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 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 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 以钓鲨鱼。但鲨鱼咬住后一扯,鱼钩又变成笔直的刺刀了。 经过这番折腾,木筏漫上许多海水,一些受伤的人的伤口被 咸水浸泡,惨叫不绝。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了,其中 15个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余12人,受伤太重,神志不清, 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有些人 甚至开始偷偷啃噬刚死去同伴的手肘了,于是那15个人经过 辩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乱斗争中和他 们并肩作战、甚至救护过自己的伤病员,统统抛进大海! • 150多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 特大的惨剧。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 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 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 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 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 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 里柯也格外愤慨。
•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 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 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 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 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 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 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 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 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 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终 于创作出了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梅杜萨之筏》这幅 “写实”的巨画。 • 那10多位船员最终虽然获救了,但他们的心灵永远没有 得到安宁,经过多少年的精神折磨,先后在莫大的自责 中死去。有一位在临终前,复述了苏格拉底那句意味无 穷的话。当时苏格拉底被控以“蛊惑人心、颠倒是非” 罪。面对501雅典公民代表组成的庞大陪审团,苏格拉底 做了长篇的自我辩护,但终未被世人接受,被判处死刑。 他是这么说的:“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 续生活吧。”
• 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 德拉克罗 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了疯一样,径 直跑回自己 • 卢浮宫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 创作方法。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们则恨不 得将此画劈成碎片,以泻心头之恨。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是国王路易十八出面, 才使这幅名作免遭厄运,他将《梅杜萨之 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 藏。
创作背景
•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 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 圣· 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 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 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 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故事起因
• 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上船 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 前进。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 的沙碛。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船长 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 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 听凭命运摆布。 •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 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面包师深信没 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 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不久,这种绝望 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 块完蛋。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 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 着求救。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 回木筏上。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 二次暴动中。
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1792 -1824)法国著 名画家,浪漫主 义画派的先驱者。 1808年从画马名 家霍勒斯· 韦尔内 学画。1810年入 盖兰画室,1817 年创作了第一批 动物石版画。
• 籍里柯生于法国里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 1808年从画马名家霍勒斯· 韦尔内学画,席里柯重 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 1810年入皮埃尔· 纳西斯· 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 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 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 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 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1814年展出《受伤 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 1816--1817里柯一生充满坎坷 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 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 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 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 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 FROM:萌主(っ●ω●)っ
• 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 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 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 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 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 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 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 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 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 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 籍里柯抓住这一重大事件,把它作为重 要的创作素材,亲自至西非沿海,观察和体验那里的天空和海 洋,拜访海难的幸存者,把自己的构思画成草图。为真实反映 这场惨剧,他到医院里去观察重危病人垂死痛苦的惨状,对黄 疸病人进行写生,把真实的尸体画到作品中,木筏是他聘请的 幸存者中的木匠扎制的一个小模型。总之,一切从真实再现出 发。用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再现了最后绝望时刻最令人震颤 的场景 。
作品赏析
• 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 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梅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 “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 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 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 反射。 • 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 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 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 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这就是世界美术 史上著名的油画《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 籍里柯创作 于1819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整幅画面给人以动荡不安、 危机四伏之感,慑人心魄,站在此画前的观众无不为之震 撼。
希腊神话
• 古希腊神话中有名叫戈尔贡的三姐妹,她们 的头发是许多毒蛇,嘴里长着獠牙,任何人 只要看到她们的脸就会马上变成石头,其中 两姐妹是永远不死的,只有第三个叫做“梅 杜萨”的会死。大英雄珀修斯用智慧砍下了 她的头献给智慧女神雅典娜放在神盾之中, 从此那盾牌坚固无比,雅典娜威力大增。法 国路易十八政府正是想借这美丽的传说,给 自己的一艘巡洋舰命名,谁知这个恶魔的名 字便令魔鬼附在了这艘强大的战舰上
梅杜萨之筏
作品简介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是泰奥多尔· 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 法国)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 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 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 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 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 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 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 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