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确实会发生:全球化].齐泽克.文字版

合集下载

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
❖指在跨國行動者,及其權力、機 會、取向、認同和網路運作下, 民族國家及其主權受到打壓及穿 透的過程
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
❖ 「同質化」(homogenization)對照「異質化」 (heterogenization)的爭論是全球化的核心特點
❖ 全球化現象在演變過程中會造成「特殊性」 (particularism)的普遍化與「普遍性」 (universalism)的特殊化
界定
❖ 從經濟制高點談起 ❖ 從此端到彼端,有沒有第三條路? ❖ 從民族國家(失望、傷心地)
到全球化(希望、應許地) ❖ 疆界消失、時間壓縮 ❖ 想為全球化定位,就好比想把布丁釘
入牆上
著名的定義 1
❖ 全球化是距離的消失,被捲入經常是非人所願、未被 理解的生活形式(U. Beck)
❖ 全球化指涉的是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轉變,是一種 對遠方(或接受遠方)的效應(A. Giddens)
❖ 將全球化過程所涵蓋的多重面向,簡化 到經濟層面。
❖ 認為生態環保的、文化及消費的、政治 的、社會福利的、公民社會的全球化, 要放在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的支配下,才 有其意義
全球性
❖ 指當前我們生活的世界社會 ❖ 傳統民族國家疆界的理念,已無法解釋
媒體中的全球報導、跨國生活模式、溫 室效應、跨國性買主抵制等現象 ❖ 我們生活在一個差異、多樣性,沒有統 一的世界社會中
多層次定義
❖ 硬核層是經濟全球化,包括資金、訊息、商品、 服務在全球範圍遠距離的流動
❖ 第二層是環境全球化,空中和海洋遠距離的物質 傳送,影響全球環境的污染和生態保護
❖ 第三層是軍事全球化,就是使用毀滅性武力的危 險,促使全球軍事上的聯繫
❖ 第四層是社會與文化的全球化,包括宗教的傳播、 科技與管理知識的推展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模式创造人类史上最大奇迹

中国模式创造人类史上最大奇迹

中国模式创造人类史上最大奇迹----在巴黎中国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模式有两种:成功的模式和失败的模式。

前苏联就是失败模式的代表。

“华盛顿共识”是一个成功的,但遇到重大挫折、急待自我调整和完善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衡量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呢?第一位的应该是经济。

只有经济成功的模式,才能算的上是好模式。

当然经济成功不是充要条件,许多资源性国家经济也很成功,就不在此讨论行列了。

中国模式成为全球研究的显学,自然和中国的经济奇迹密不可分的。

短短三十年,中国就成为当今世界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比其它各国的总和还要多。

不仅如此,这三十年间,四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

其它的数据还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中国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粮食产量以4.13亿吨力压美国独占世界鳌头,甚至几乎是名列世界第三、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的两倍,名列第五法国的六倍。

肉类产量(7400万吨)是名列第二的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十二倍多。

水果蔬菜超过5000万吨,是位列第二印度的4倍多,美国的7倍多。

钢产量突破五亿吨,超过全球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是美国和日本的五倍,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1980年中国仅是日本和美国的三分之一)。

经济界向来有“石油是工业化的血液,钢铁是工业化的脊梁!”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也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实际上,中国已有210项工业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电视、手机、计算机、啤酒、自行车、化工产品、机械制造等等。

不仅如此,根据法国《财经》(CAPITAL)提供的数据,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力压美国、德国和日本,高居世界第一。

总额是法国的3.5倍。

当然,中国模式之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和历史上其它国家崛起相比,中国没有对外掠夺、殖民,没有战争,完全是和平崛起。

中国和各国不是零和,而是双赢。

对于西方发达的国家来讲,中国成功让西方实现了产业转移。

4308936_通缩压力依然横亘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4308936_通缩压力依然横亘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The Hovering Deflation Pressure即便是某个角落里发生的经济事件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前景和未来表现。

“历史不会自我重复,但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说过。

Robert F. Bruner,这位任期已达十年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院长似乎格外钟爱马克·吐温,他的金融学著作《1907完美风暴》就以这句名言开场,而整本书中,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马克·吐温不止一次地出现,颇有向其致敬的意味。

在第二届上海国际投资论坛间隙,Bruner院长对话了《中国房地产金融》,当谈到金融危机时,这位举止儒雅和蔼可亲的院长扶了扶眼镜,再次引用了马克·吐温的诙谐,“历史不会自我重复,但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历史回响1907年11月14日,一声枪响震彻了纽约的一栋别墅。

这声枪响似乎是一个多事之秋的终结,然而饮弹自尽的当事人没想到的是,这声枪响竟然拉开了近代首场金融危机的序幕。

如果不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历史的话,谁也不会想到美国近代首场金融危机是由信托公司引爆的。

张昕 发自上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信托公司作为规避施加在商业银行业务之上的管制和限制的工具,变得非常普遍。

但是,这种不受约束的金融工具其实很脆弱。

1907年10月22日,拥有超过6000万美元存款的纽约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博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因其控股股东进行铜交易时发生巨亏,从而引发存款人的恐慌挤兑,不得不宣布倒闭,由此触发了美国近代第一场金融危机。

而开枪自尽的人名叫查尔斯·巴尼,正是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刚辞职不久的总裁。

许多人猜测,查尔斯·巴尼自杀是出于对财务破产的恐惧,个中原因当然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尼克博克的倒下触发了美国金融市场一个世纪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大恐慌。

论齐泽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数字共产主义的辩护

论齐泽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数字共产主义的辩护

论齐泽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数字共产主义的辩护作者:孙亮洁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齐泽克基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为何是数字化时代种种乱象根源的原因:数字化时代的新剥削方式、剩余快感激发“数字强迫症”、屏幕后“虽知却行”的意识形态幻象、数字生产社会化与成果私有制的矛盾等。

随后,他分析了数字共产主义的内涵、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数字共产主义相较于数字资本主义的道义崇高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数字时代和数字资本主义批判方面仍然有效。

最后,他阐述抗争数字资本主义与实现数字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在认知层面,穿越自我迷失幻象、穿越资本构建的迷惑幻象、穿越崇高客体幻象,与实在界创伤性相遇;在实践层面,分清敌我、适时斗争、开展新形式阶级斗争等。

齐泽克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加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齐泽克;数字剥削;“屏幕新政”;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4-118-12当代思想家、国外激进左翼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在多部新作中探讨了“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新冠时代的“屏幕新政”等数字技术的巨大进步可能对资本主义与社会权力产生的种种影响。

通过分析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种种乱象,他明确指出数字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模型在数字时代仍然有效。

他认为,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加上共产主义才是数字化时代“后人类”的光明前景,在新冠大流行、数字资本主义沦为“企业新封建主义”的混乱时代,我们应该勇敢去推动数字共产主义这件“简单的难事”。

纵观国内学术界对于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现状,较少有多学科视角分析、心理分析与意识形态分析。

齐泽克运用马克思主义,借鉴拉康派心理分析理论,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数字资本利用剩余快感激发数字强迫症”“数字剥削”“穿越数字资本主义幻象”等新观点,为我们开辟了分析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齐泽克论十月革命及其事件性——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主义事业

齐泽克论十月革命及其事件性——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主义事业

〔摘要〕在齐泽克看来,真理性事件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客观历史的偶然政治介入,而事件性真理是事件在结果的意义上被权力的再定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齐泽克将十月革命界定为真理性事件和事件性真理的辩证结合。

今天,面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齐泽克绝望之余将目光投向了列宁。

在他看来,列宁式的行动主义革命是突破资本主义的唯一途径。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了苏东剧变的低迷之后再次复苏,中国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重新打开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因此,反观列宁的革命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现实,才能更好地勾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蓝图。

〔关键词〕十月革命;真理性事件;事件性真理;主体;行动;革命〔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4-0019-05谢亚洲,张艳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2018年8月第41卷第4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Aug.2018Vol.41 No.4〔收稿日期〕2018-06-04〔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7LZUJBWZY067);兰州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谢亚洲(1976-),男,甘肃环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张艳艳(1992-),女,甘肃静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 žek ,1949-)是斯洛文尼亚作家、学者,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研究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研究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研究》2023-10-26contents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概述•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概念•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实践应用•对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评价与展望•结论目录01齐泽克辩证法思想概述齐泽克(Slavoj Žižek)生于1949年,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媒体评论家,曾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他的思想背景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齐泽克的思想背景齐泽克的思想背景主要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现代哲学。

他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的批判性分析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辩证法思想。

齐泽克生平及思想背景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 3. 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 质量互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质的飞跃。

1. 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统一的关系推动的,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的发展是由正反两面矛盾的运动产生的。

辩证法的特点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齐泽克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以及对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齐泽克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齐泽克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存在内在矛盾,但他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齐泽克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分析。

齐泽克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齐泽克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但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完善和发展。

齐泽克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和批判,提出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02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概念主体与客体主体性01齐泽克认为,主体性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吸引力法则】相信奇迹,奇迹才可能发生

【吸引力法则】相信奇迹,奇迹才可能发生

【吸引力法则】相信奇迹,奇迹才可能发生[每天都有很多奇迹在发生,是否会有一个落在你身上?今天的关键词是“奇迹”“思想”“吸引”]一位哲人曾说道过:“思想比任何形式的言语更为深刻。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就是如此具备魔力,以至于除了可以支配你的身体,还可以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你想要什么就可以迎合什么。

思想造就了我们的世界。

历史学家们说,在20世纪里,电力、汽车、飞机和原子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些伟大的发明都是源于一个个想法。

我们都看到过鸟儿飞翔,然而,只有极少的人能够像是达芬奇和怀特兄弟一样花费很多工夫回去认真思考飞翔的问题。

他们越想要越深入细致,最后达芬奇的那幅鸟儿飞翔的动作水解草图就问世了,并因为精准而沦为传世之作。

在怀特兄弟脑海中,首先存有了生产一台飞翔机器的念头,正是这个念头,才并使人类在天空飞翔的梦想变为现实。

电灯的发明也不是偶然的。

托马斯爱迪生在年少时学了电的基本原理。

他意识到,这种奇妙的能量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用途。

爱迪生注视着当时人们所用的蜡烛和汽灯,他觉得它们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于是,他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要用电给灯泡供应能量,使其远远先进于当时已存在的任何照明方式。

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念头一直牢固地存在于爱迪生的脑海中。

他做了一个玻璃灯泡,然后试了一种又一种的材料,试图找到一种可以燃烧很长时间的,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他先后尝试了数千种不同的材料,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但是凭借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和执著,最终找到了理想的灯丝材料。

其他发明者或辨认出的产生经历也几乎都与此相近。

比如说,有人曾问牛顿就是如何辨认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他的提问就是:“一直不断地思索。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关注自己想要得到的,我们就会吸引我们所关注的,坚持到最后,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们所关注的就会变成现实。

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确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你也许可以这样问,既然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具备吸引力,那么是不是我们想要具有金钱就可以迎合金钱呢?提问就是确实的,但不是像是童话中的阿里巴巴那样,只要念著“芝麻开门吧”,金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走进面前。

齐泽克主体思想研究

齐泽克主体思想研究

第季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齐泽克主体思想研究Resear ch o n subj ect theory of ZI之EK.作者姓名:割夔学号:丛01378学科、专业:呈童星圭竖蜇堂学校代码:曼Q2墅指导教师:王壬完成日期:2Q曼兰生窆且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l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f 燃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

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做作者躲别痧日期:wI丫年≯月l步日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d。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纠万卜指导教师签名:乏午日期:阳l丫年7月够El 日期:讪驴年≯月矿日齐泽克主体思想研究摘要主体一直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随着现代的开启,主体性作为被批判的对象,成为后现代话语建立的基础。

但是齐泽克反其道而行之,重回笛卡尔的主体性,发掘主体性的另一方面,即黑格尔所强调的“否定性”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他批判了所谓的“后现代”的过快历史化;齐泽克主体思想建立在否定性的“割裂”之上,是他全部思想的母题,本文通过分析齐泽克主体思想中的先验自由、分裂与“消失的中介”等关键概念,整合齐泽克主体思想的大概脉络,在此基础上解析齐泽克主体思想与他的成名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的思想,包括“征兆”、“幻象”“移情”“快感”等的内在联系,发掘齐泽克主体思想的深刻底蕴;本文试图以齐泽克的主体思想作为循环的核心来展示主体与齐泽克思想的谱系结构,深刻分析齐泽克主体思想的革命之处,呈现它在精神分析领域对马克思思想精髓的贯彻,并以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观对此进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迹确实会发生::全球化与政治齐泽克))奇迹确实会发生(齐泽克格林•戴里:自从柏林墙倒塌以后,你一直关心的问题就是,瓦解西方注视(gaze)、打破西方把东欧看作是异常他者的虚构观念,破除对这个虚构着迷的符咒。

这是不是你根据拉康穿越幻想的概念而有意采用的策略呢?齐泽克: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尽管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种相互着迷:这就是幻想的结构。

对拉康而言,幻想的物体不仅仅是你看到的最终那样东西,而是注视本身。

让西方着迷的不是真正民主的爆发,而是东方对西方的注视。

西方的想法就是,尽管我们知道我们的民主是腐败的,我们也不再对民主抱有激情,但外面仍然有人在朝我们这边看,羡慕我们,并且也想变成我们这样;尽管我们不再信任我们自己,但外面有其他的人仍然相信我们。

真正使西方的政治阶级,甚至广大民众着迷的是东方对西方这种入迷的注视。

这就是幻想的结构:注视本身。

不仅西方被东方强烈地吸引,东方也为西方着迷。

所以,我们就有了双重含义。

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电影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是这方面的一个有趣人物,他的影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完美例子,展示了对某个所谓的真正的,还没有缺乏生气的制度的迷恋实际上是已经在西方注视之下进行的迷恋。

我的观点是,库斯图里卡表现的某种原始的、前现代的、自然的巴尔干史诗是虚假的。

我之所以批评他并非是因为他扮演了一个原始人,或者因为太巴尔干化了,而是他的巴尔干史诗是从西方注视的角度来拍摄的,他已经深陷在这种注视之下。

幻想的最终物体就是注视本身,我认为不仅政治是如此,在性方面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问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色情描写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心理分析中一个有争议的答案就是,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作为性的性总是色情的。

说它是色情的,是因为甚至当我和我的情人或情人们在一起时——这里我强调情人的复数是因为我不想被批判成是两份逻辑——我总是想象有第三者的注视;我是为其他人而做这件事情的。

你也许会说会有一种羞耻之心存在,但你在进行性行为时,你总是会有一种幻想或者恐惧,这在其他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

甚至在我们进行最亲密的举动时,我们也总是为一种潜在的虚拟注视而行动。

所以,那种认为有其他人一直在注视我的想法已经进入性行为的本质之中。

幻想关注的不是如何观察别人进行性行为,而是别人会如何观察我在进行性行为。

幻想最基本的结构就是,当我再性交时,我幻想有某个人在观察我。

格林•戴里:在注视这个问题上,你让大家注意,当代文化本身是如何通过某种被感觉到的受害范式,或者受害学,来投射自己的。

你这是什么意思呢?齐泽克:尽管我对困难非常尊重,也认为受害的成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中立的事实。

受害这种意识形态贯穿在知识和政治当中,甚至为了让你的工作有一些道德权威,你就必须把自己表现为受害者,或证明自己是受害人。

持这种逻辑的哲学家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为人类下了一个定义,即人类就是能够忍受痛苦的人,并且因为我们是符号的动物,我们还能够讲述这种痛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罗蒂给了我们一个和我们的后现代困境一样的等同物:我们都是潜在的受害者,而我们的基本权利就变成了如赫米•巴布(Homhi Bhaba)所讲的讲述的权利;讲述你的故事的权利;系统地陈述你特有的困难的经历。

这是你能够做的最真实的姿态了。

格林•戴里:但同时这种多元陈述难道没有为社会权利的扩大做出贡献吗?齐泽克:问题是,这种多元陈述的出发点不是陈述真理的权利(我用列宁主义者的词语来表示),而是陈述的权利。

这种道德的最终维度就是建构一个空间,在其中,每个人或团体都有权利讲述他们的个故事,他们对事件的说法。

所以,真理的范围在这里就被终止了。

我想再一次说的是,社会权利的全部想法就是提出某个容忍的网络。

比如彼得•辛格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者、哲学家,他声称,如果你盯着类人猿的眼睛看,你会看到它也在受苦。

他类似的结论就是,让我们成为道德主体的不是人的理智、尊严或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痛苦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问,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比动物更优越呢?其实辛格的真正立场是(阿兰•巴迪乌在一次谈话中和我讲到的),当今人权——自由容忍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空间可以构想他或她的幻想——的隐含模式就是动物的权利。

难道现在为同性恋者、种族、边缘群体等争取权利的斗争的隐含逻辑不就是我们把他们看作是濒于灭绝的物种吗?当然,现在你可以问,那有什么不对吗?我认为,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认为只有直接被环境所影响的人才能够讲述他们苦难的真正故事——比如说只有一个黑人女同性恋才能真正知道和讲述黑人女同性恋是什么感受。

但是,我记得德勒兹在什么地方讲过,用个人的经历作为道德论点总是会以一种反动立场结尾。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纳粹分子的主要借口就是:是,你们是可以用这些泛泛之词来谴责我们,但你们能想象到在30年代,是一个德国人就意味着什么吗?所以,和这种意识形态作为对比,我认为,第一个姿态就是要捍卫真理的概念:普遍真理不是指一些抽象的普遍性或永恒的形而上学真理,而只是某个情境下的真理。

当我们处在某个特定的格局当中时,重要的是要记住,并不是所有的立场都是相同的,有同样的价值。

当然,这方面我们接受像巴迪乌和洪席耶(Ranciére)的政治哲学,他们把真理的概念和某个被排除在外的立场联系在一起。

格林•戴里:那么认为某个特定的团体中包含有普遍真理的观点会不会产生某种紧张状态(甚至是危险)?齐泽克: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化的观点。

我们并不是在讨论某个形而上学的真理,二十一个情境中的普遍真理。

但是,如果在一个广泛的问题中排除某个特定团体,那么你就只能获得有关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蒸馏过的说法。

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普遍的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遗产中的一部分。

并不是我们把特别的、部分的经历中的特定歪曲取消掉以后,就可以获得中立的角度,于是就可以达到普遍真理。

对我来说,偶便真理和支持部分立场不仅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还互相决定。

当你参与到某个特定的社会之中时,要想形成有关这个社会的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从某个极端的部分立场来观察。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末,犹太人肯定是德国中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立场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立场。

但你不能简单地说,纳粹讲了一个真相,而犹太人则讲了另外一个版本的真相。

你不能说纳粹的唯一罪恶就是他压迫了另外一种真相;这种谴责还不够强烈。

这里的重点是,犹太人才处于一种能够讲述整个事件真相的立场中。

为了知道纳粹德国当时的本质,你就不应该把所有的话语平等对待;你应该用被排挤的、受害人的话语来确定。

格林•戴里:那么你的论点是,在当代(西方)社会,“受害者学”的话语企图掩盖受害的本质结构吗?齐泽克:普遍受害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概括意义上的受害,我认为,分清普遍的两个层面绝对是必要的。

一方面,我们社会里有中上阶级的受害话语,这是一种自恋逻辑,任何他人所做的事情都有可能对你是个威胁。

这也就是骚扰的逻辑:我们始终都是言语骚扰、性骚扰、暴力、吸烟、肥胖等等的潜在受害者,受到永恒的威胁,这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还看见第三世界的灾难——甚至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和被排斥的人。

但却有一种无形的距离在其中。

他们也是受害者,但他们受害的方式总是被我们描述成有额外的一面,使他人无法变成积极的主体——即我们应该参与到人道主义行动中。

例如,描述第三世界国家灾难的基本方式都是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的:这些事情没有在“这里”发生,或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

所以,“受害者学”的真相就是这种分裂。

如果生成这些中上阶级的受害者学,如性骚扰、极端的种族歧视语言等等,可以和第三世界国家中那些非人的痛苦相提并论,我认为是极丢脸的一件事情。

通过保持这种距离,占主导地位的受害者学话语实际上是在防止和第三世界的受害者达成真正的团结。

我发现当前文化研究的日程也存在这种问题。

说得刻薄一点,如果你要是阅读这些文化研究课本,你会觉得性骚扰、对同性恋的憎恶等是当代的大问题。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美国中上层阶级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冒险打破现代的紧急,清楚地说明任何这类的斗争,如反对骚扰、赞成多元文化注意、同性恋解放、文化宽容等等,都不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被胁迫而接受这些中上阶级受害内容的斗争,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斗争的领域。

即使我们被人批评为种族歧视者、沙文主义者,也要接受这种挑战,打破禁忌。

格林•戴里:那你这种论点就和那些要求重建左派,联合那些疏远团体的作家和活动者意见不一了。

而他们这些主张也许正是左派自己政治身份不明的原因。

你是如何评价有关重建左派这种观点的?齐泽克:首先,我不能接受现代左派所谓的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的个性斗争:同性恋者的权利、少数民族的需求、宽容政治、反对父权制的运动等等。

我现在越来越确定这些都是中上层阶级的现象,不是左派奋斗的目标。

为了避免误解,我并不是反对像多元文化主义这种东西;我反对的是认为它是我们现在的主要奋斗目标这一观点。

左派政治的第二种形式——这也是我反对的——是和巴迪乌以及拉克劳和墨菲的某个说法相关的“纯粹政治”。

尽管巴迪乌(也包括巴里巴)阐述的是一种纯粹的解放政治。

尽管他坚持说自己属于马克思一派,但基本上他的作品中是用不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评判的。

我认为巴迪乌实际上属于雅各宾派:法国革命传统中最后一个幸存的雅各宾成员。

他强调的是纯粹的平等主义民主逻辑。

尽管他是一个反对资本主义的哲学家,但在经济方面却没有任何特定的政治要求。

相反,他只是要求无条件的更多平等,也就是法国大革命中倡导的自由和平等概念。

我会说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民主计划以及他们市场改变的反对新自由霸权的观点,也属于这种法国的雅各宾注意。

尽管法国雅各宾主义要求纯粹激进政治的观点和现代多元文化主义者的奋斗目标是相悖的,但他们之间有共同点:都没有把经济作为斗争的根本领域。

当然,除了这两种政治方向,我们还有经典的托洛茨基主义(Trotskyism)。

我认为他代表着一种悲剧式的立场,因为他总是迷信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团体。

当我和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朋友交谈时,他们有关动乱的所有幻想,从波兰的团结当到共产主义的解体,甚至最近米洛舍维奇的倒台,都在讲着同样一个故事:真正的把这些腐败的、退化的共产主义政权推倒的是工人——工人罢工、工人运动等等、所以,他们继续的故事就是,当时总是有真正工人革命的机会的,只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政党领导,所以工人运动或者是被民族主义者利用,或者是被新资本家或美国情报局代表所利用。

有时候,这种说法当中却是存在真理的成分。

比如,在团结党的早期动员中,起先是要求更多的社会主义和取消私有财产的。

但我以为,认为在以上的动乱中,社会主义者错失了革命的机会的这种观点是一种深深的错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