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寻求真知的过程高三哲学内容-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5、寻求真知的过程高三哲学内容

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沿海港口 工业城市,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 的沿海黄金地带。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 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1984 年1月26日。”
1985年2月,中央又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将辽东半岛、胶 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继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之后的又 一个重大决策。它把城市与广大农业区 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对 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片,从南到北形 成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前沿地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获取丰富材料的 阶段——感性认识
“思”:分析研究材料的 阶段——理性认识
4、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论
作用,理性认识可以 主
不依赖感性认识。
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 经
经 验 论
要性,否定理性认识 验
的作用,认识可以停 主
留在感性认识上。
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
❖ 飞跃的条件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 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基础。
B.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16字)
"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同志和经 济特区的故事
谈到开放政策时,他说:“我们呢首先搞了深 圳经济特区。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我 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 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当时我们党内 还有人采取了怀疑的态度,香港舆论界不仅有 反对我们的还有赞成我们的,也有人持怀疑态 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深圳搞了七八年,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邓小平打了个手势,提 高了声音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 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 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届高考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ppt课件

PPT课件
28
命题探究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全国Ⅰ,39(2) 围绕真理的特征和认识过
2015·全国Ⅱ,23
程进行综合测试,近几年
2014·新课标全国Ⅰ,22 在高考中有较强的测试要
2013·新课标全国Ⅱ,20 求,尤其是以主观题形式
2013·新课标全国Ⅰ, 综合考查真理与认识发展
39(2)(3)
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的指导作用,做到理
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 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
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PPT课件 的统一
17
命题探究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全国Ⅱ,23
2014·新课标全国Ⅱ,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常
39(2)
结合漫画、名言、热点材
2013·新课标全国Ⅱ,料等,或单独或综合考查
的过程。
PPT课件
29
考向1 真理的特点
典例4 (2013·天津高考)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
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
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
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
“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
提醒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PPT课件
13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遇到 (1)人们实践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2)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高三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 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②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在实 践中 追求 和发 展真 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考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历年高考原题 2008·四川卷,30 2006·上海综合,6;2004·海南、全国 文综III,26;2008·上海卷,15; 2008·上海卷,22;2008·重庆卷,30; 2008·江苏卷,29;2008·海南卷,19; 2008·全国卷Ⅱ,38(主);2008·北京 卷,38(主);2008·宁夏卷,39(主) 2008·海南卷,15; 2008·全国卷Ⅱ,38(主)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特征(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 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关系。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高中政治选考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说明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基础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由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 的手段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真理需要发展,需要向前推移,一切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 错误的。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 的认识。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①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 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 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 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 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2)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 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真理的客观性
基础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由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 的手段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真理需要发展,需要向前推移,一切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 错误的。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 的认识。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①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 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 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 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 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2)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 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真理的客观性
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50页PPT

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⑶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⑵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 所在。
实践观 认 识 真理 观
追求真理
本课知识概览
含义 特点
考点展示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含义
特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 展我们的认识。
补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 实践服务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
义
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3
2.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②真理和谬误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Biblioteka 1、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特征
二、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43 相关链接)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人工林海—塞罕坝的改造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实验活动
如: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P42-43)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17 人教课标版

基础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认识
真理
考点解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动。
考点解读
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反 作 用 决 定 特点 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要素②过程及结果 能பைடு நூலகம்性 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新的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社会关系 ②历史性:历史的发展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来源与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需要②认识工具③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联系主客观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回归、指导、改造世界
(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
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题体验 A
(2014·江苏卷)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
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 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
考点解读
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特点 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要素②过程及结果 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新的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社会关系 ②历史性:历史的发展着的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认识
真理
误区点拨
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点拨] 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是实践。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点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 立的活动不存在。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 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到开放政策时,他说:“我们呢首先搞了深 圳经济特区。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我 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 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当时我们党内 还有人采取了怀疑的态度,香港舆论界不仅有 反对我们的还有赞成我们的,也有人持怀疑态 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深圳搞了七八年,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邓小平打了个手势,提 高了声音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 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 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知觉 苹果=红+甜+硬+ ……
感觉: 脆! 红! 甜!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 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相互区别
内 容 特 点 形式 阶 段 感性 表面现 认识 象、外
“思”:分析研究材料的 阶段——理性认识
4、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 毛泽东
5、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开始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 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个别特性和 表面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 是时过境 迁后在脑海中记忆 下来的知觉形象。
表象
再现
事物
知觉 是对事物 的整体映象,即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感觉 是对客 观事物表面的个 别特性的反映。 是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沿海港口 工业城市,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 的沿海黄金地带。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
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1984 年1月26日。”
1985年2月,中央又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将辽东半岛、胶 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继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之后的又 一个重大决策。它把城市与广大农业区 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对 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片,从南到北形 成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前沿地带。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只有通过 实践的检验, 才能辨别认识 的真假,从而 推动认识向前 发展。” ——邓小平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 体下落速度不 同。
伽利略: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相同。
对光的本性再认识
牛顿:光 是“粒子 ”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 索和研究。
结绳记事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 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教 条 主 义 经 验 主 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
飞跃的条件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 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基础。 B.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16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获取丰富材料的 阶段——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感性 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理性认识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错误
理论上
唯 理 论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 要性,否定感性认识 作用,理性认识可以 不依赖感性认识。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 要性,否定理性认识 的作用,认识可以停 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践上
错误
经 验 论
生动 丰富 具体 感觉 初级 知觉 阶段 表象
部联系
理性 本质规 间接性 概念 高级 认识 律、内 抽象性 判断 阶段
部联系 推理
Hale Waihona Puke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 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 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 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来源: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归宿和目的: 改造世界
认识
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 动力: 提出新课题; 创造必要条件; 提高认识能力
实践
"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同志和经 济特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