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彭贻龙
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疗效分析目的分析探讨跟骨骨折临床特点与疗效。
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26例30足,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利用X线片观察跟骨骨折临床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经1~2年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治疗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均有显著增大(P<0.05),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67%。
结论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小且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不会给软组织造成过大破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跟骨骨折;临床特点;微创空心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屬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在跗骨骨折中占比高达60%[1]。
大部分患者是在从高处跌下时,因足跟与地面直接接触,在压缩下导致跟骨骨折,也有部分患者是撕脱骨折。
跟骨骨折临床治疗中难度较大,且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因此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难点[2]。
我院在为跟骨骨折患者展开治疗时,均给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26例30足,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9~69岁,平均(44.7±2.5)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单侧22例,双侧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4例,交通意外7例,碾压伤3例,跌倒伤2例;患者受伤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 h~4 d,平均时间为(2.1±0.4)d;合并伤:足部其他位置骨折3例,胸腰椎压缩骨折5例,同侧股骨干骨折2例。
术前行X线片拍摄与CT扫描,观察骨折情况。
1.2 方法26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常规体检,展开消肿、支持、对症治疗,待有皮纹出现时展开手术。
以跟骨结节上与腱止点外侧与内侧作进针点,将2支斯失针(3.5 mm)以与跟骨纵轴平行线夹角为20度方向钻进跟骨中,止于骨折线处。
术者一手握住患足远端并展开跖屈,另一手握住斯失针并展开撬拔复位,平整距下部关节面并确保骨折两个断端实现对合。
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选择 2 0 l 1 年2 月至2 0 3 1 年2 月我 院收 治的 7 8 例 患有 跟骨 骨 折 的患 者 ,随机分 为对照组 和治疗组 ,平均 每组3 9 例 。对照组 中男性3 0 例,
女性 9 例 }患者 年龄 1 8  ̄ 5 4 岁 ,平均年 龄 ( 3 4 . 1 ±0 . 5 )岁 l跟骨骨 折发 病时 间1 - 9 h ,平 均发病时间 ( 3 _ 3 ± 0 . 6 )h ;治疗 组中男性2 8 例 ,女性 1 1 例 ;患者 年龄 1 9 - 5 6 岁 ,平均 年龄 ( 3 4 . 3 ±0 . 6 )岁 {跟骨 骨折精 神 医学 杂 志, 2 0 1 1 , 2 4 ( 1 ) : 2 8 ・ 3 0 .
跟 骨骨折 的I 临床特点及 临床治疗效果观 察
黄 锐 高 峰
( 吉林 医药学 院附属 医院 ,吉林 吉林 l 3 2 0 1 1 )
【 摘 要 】 目的 对 应 用切开 复位 内固 定技 术对 患有跟 骨 骨折 的患者 实施 治疗 的 晦床 效果 进行 研 究。 方法 将我 院 收治 的 7 8例 患有跟 骨 骨折 的
国眶|圜圈|届一 2 0 1 4 年 8月第 1 2 卷 第2 2 期
成危 害的 关键 。
・
临床研 究 ・ 2 4 7
床 比较 [ J ] . 临床 精神 医学 杂 志, 2 0 0 8 , 1 8 ( 6 ) : 3 6 7 — 3 6 8 . [ 3 】 姚 明荣 , 陈爱 学 , 袁 天懿 , 等. 5 7 例 青 少年 首 发精 神 分裂 症 患 者临 床特 征 分析 [ J ] . 当代 医学 , 2 0 0 8 , 1 3 ( 7 ) : 8 4 — 8 6 . [ 4 ] 潘 多, 李 泽爱 , 刘 寰 忠, 等√ L 童 期 与青 少 年 期首 发 精神 分 裂症 临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1 1 一般 资 料 .
—
本组 8 0例 , 中男 6 其 5例 , l 女 5例 , 龄 2 年 1
6 8岁 。 双 侧 跟 骨 骨 折 3 1例 。 受 伤 原 因 :2例 为 高 处 坠 落 4
伤 ,0例为交通事故 伤 , 中 8例合并 腰椎 骨折 。骨折 类 型 3 其
采 用 Sn es 型 : 中 I型 2 足 , ad r分 其 l Ⅱ型 3 9足 , Ⅲ型 2 O足 。 12 治疗 方 法 . 影 像学 准备 , 足 的前 后 位 、 位、 位 X 摄 侧 轴 线 片 以评 价 跟 骨 高 度 的 丢 失 、 度 的 增 加 、 骨 结 节 内 翻 程 宽 跟 度 及 跟 距 关 节 的 受 累 情 况 。跟 骨 的 Boe rdn位 x线 片 及 冠 状 位的 C T扫 描 , 价 跟 骨 后 关 节 面 受 累 情 况 及 骨 折 块 移 位 程 评 度 ;ad r 型 骨 折 者 一 般 不 发 生 移 位 , 予 闭 合 复 位 后 短 腿 Sn es I 给 石 膏 固定 4—6周 ;adr Ⅱ型 和 Ⅲ 型 骨 折 采 取 切 开 复 位 内 S es n
展. 中草 药 ,0 3 8 1 . 20 ( ):2 [ ] 陆颂 规 . 节 风 的研 究 进 展 . 3 肿 中药 材 ,0 1 2 8 6 66 8 2 0 ,4( ):0 -0 .
[ 宋 立人 . 代 中 医药 , 4] 现 现代 中医 药词 典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人
本 文 对 20 ~2 0 0 1 0 8年 共 收 治 8 0例 跟 骨 骨 折 患 者 的 临
2 结 果
床资料进行分析 , 现将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结如下 。
1 临床资料
足跟骨骨折73例临床治疗分析

足跟骨骨折73例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足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73例足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与传统非手术治疗足跟骨骨折的方法相比,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足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研究1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60-01足跟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足跟骨骨折所需要的治疗时间较长,且骨折期间,患者不能剧烈运动。
同时,足跟骨骨折很容易致残。
此病大都是由于从高处坠落导致脚后跟先着地引起的,少数为撕脱骨折,由于跟骨周围结构的复杂性,造成其关节面非常容易塌陷,给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
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小心便会伤到足跟骨,造成足跟骨骨折的情况,使患者随时处于危害之中。
笔者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情况来为进一步治疗足跟骨骨折提供合理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73例足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共36人,其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2.5±11.5)岁。
其中28例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6例患者因为车祸引起,还有2例患者是摔伤引起。
根据Sanders分型: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9例,Ⅲ期患者8例,Ⅳ例患者2例。
对照组共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41.5±10.5)岁。
其中27例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7例患者因为车祸引起,还有2例患者是摔伤引起,其他原因导致该病的患者1例。
根据Sanders 分型: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20例,Ⅲ期患者8例,Ⅳ例患者1例。
跟骨骨折治疗51例临床分析

【 摘要 】 目的 探讨不 同类型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影 响因素。方法
疗 方 法 、 效 影 响 因 素 进行 总结 。 结 果 疗
治 疗 、 合 斯 氏 针撬 拨 复位 石 膏 外 固定 、 开 复 位 空 心 钉 或 可 吸 收 螺 钉 固 定 、 板 内 固 定 , 6~3 闭 切 钢 经 6个 月 随 访 , 其 治 对 5 1例 骨 折 均 骨 性 愈 合 , 生 切 口愈 合 不 良皮 肤 坏 死 2例 , 骨 高 度 丢 失 l 发 跟 0
内 固定 2 例 。手 术 方 法 : 般 在 伤 后 5~ l 一 7天 进 行 , 果 局 部 如
遗 留伤残。尽管很多学者为改善疗效 做 了很 多工作 , 跟骨 但 骨折特别是关节 内骨折 治疗效 果一 直 不能令 人满 意 。近年 来随着影像 学技术的发展 , 对这些 骨折解 剖特点有 了更 深入
6—3 n h t ii, o i sc r mp c i gf c o ft e me h d c r t e e e tt aT n s mma y Re u t 51 c s s 6 mo t s wi v st a t t n e i a t a tro h t o u ai f c o c ly o u h s ' n v r. s l s ae o r cu e a ea l o e h a a d 2 c s stk lc lc e a l rt e s i a e d,h s ft e c e n u es t a 0 f f t r r l b n e n a e a e p a e sie h a b d y o k n h d d a t e l so a a e sh i h s 1 a l l h o h l h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跟骨骨折患者共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患者取健侧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使用斯氏针横穿患者的跟骨结节处并双手相对挤压以纠正跟骨的宽度。
将一根斯氏针打入患者的骨折线附近,并利用杠杆撬拨复位骨折块。
经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对跟骰关节进行固定,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后利用石膏托对功能位进行固定。
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行跟骨外侧的L型切口,逐层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翻起骨瓣,将跟骰关节和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将三根克氏针分别钻入患者的骰骨、距骨颈和外踝,将跟骨外侧壁的骨折块掀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打入斯氏针,从而撬起坍塌的后关节面,内侧壁的骨折处通过骨膜剥离器进行复位。
透视下如果复位满意,对跟骨进行对向挤压从而恢复跟骨宽度,并根据稳定的程度取骨圆针或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在固定稳定后将克氏针除去并缝合切口,行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进行统计和对比。
足功能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功能评价40分,疼痛45分,外观10分,活动度5分。
跟骨结节关节角的正常角度为30°-45°[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对本案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41足),采用跟骨切开复位,必要时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论:跟骨骨折造成跟骨与周围关节解剖关系改变,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矫正跟骨畸形,规范操作,减少跟骨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大部分属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 3.4%,其中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80%,治疗难度大[1]。
实施解剖和复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固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0例(43足),男32例(35足),女6例(6足),年龄23~62岁,平均41±1.4岁。
骨折的情况:Sanders Ⅱ型14足,Ⅲ型22足,Ⅳ型5足。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应行患肢抬高制动,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冷敷,还可加用脱水药物(如七叶皂苷、甘露醇),待水肿完全消失后,并经皮肤皱褶检测呈阳性后,再进行手术。
操作方法:首先,给患者行硬膜麻醉手术。
其次,在跟骨外侧部位割开“L”型的切口,范围为跟骨上端到外踝尖约4cm处的腓骨,切克的深度要接触到骨平面,当不能剥离分层,以完全暴露出腓肠外侧的神经。
分别以3枚克氏针钻进患者外踝、骰骨和距骨内,并将软组织的皮瓣剥开。
在直视条件下,全面观察和记录骨折程度和移位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复位操作[2]。
具体操作:从右前下方部位放入经无菌处理过的骨膜剥离器,慢慢左右活动,将关节面逐步抬起。
同时用点状复位钳夹住跟骨的结节部位,不断向外侧拉伸和剥离,使所嵌入到跟骨内的关节面暴露出来,顺利完成后,再将关节面恢复至平整,即可。
在关节完成复位后,要根据关节面的受损情况,采取患者自身的髂骨或其他适合的异体骨植入到跟骨内。
跟骨骨折临床诊治分析

跟骨骨折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讨论不同类型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采用非手术及手术方法治疗40例不同类型跟骨骨折,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
结果40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
结论按Maryt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6%,40例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
手术治疗移位且骨折线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它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跟骨骨折;临床诊治;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大多数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其中85%~90%属关节内骨折,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治疗比较困难。
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
随着抗生素、影像技术、内固定和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本研究对40例跟骨骨折病例与其他组别进行治疗方案对比,并随访其临床疗效,以期更准确掌握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其中坠落伤31例,车祸伤5例,其他伤3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侧跟骨的侧位、轴位和患侧的Broden位摄片,以及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
39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7侧,Ⅲ型21侧,Ⅳ型11侧,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1.2 临床表现跟骨骨折最常见症状为跟部疼痛,常见体征为跟部肿胀、瘀血、足跟旋转畸形和压痛。
跖侧瘀血为跟骨骨折的特征性改变。
骨折后36 h内常发生皮肤的张力性水泡。
跟骨骨折患者中10%合并脊柱损伤,且多发于腰椎。
约10%的跟骨骨折患者发生足部筋膜间隙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其中有一半变成爪形趾、趾僵硬或发生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1.3 放射检查对跟骨骨折患者应行标准的X线片检查,包括跟骨正位、侧位及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彭贻龙
发表时间:2017-09-15T15:51:36.5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作者:彭贻龙
[导读] 本文就其治疗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优抚医院老年科 445000
【关键词】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2%,跗骨骨折中占60%。
多由高处跌下时足跟直接着地压缩所引起,少数为撕脱骨折,跟骨的重要性以及骨折的复杂性,使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刚刚起步,其临床分型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处理争论甚多。
本文就其治疗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1 骨折的分型
分型的目的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判断。
1952年,Essexlopresti提出第一个为多数学者接受的分型系统,其根据X线侧位Bhler角与Gissane角的改变及跟骨体内“双密度影”作为分类依据,分为Ⅰ型:未波及距下关节骨折,包括跟骨结节骨折和涉及跟骰关节的骨折;Ⅱ型: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按继发骨折线的走行(暴力作用时依赖逆行段)分为舌状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
CT问世后,通过骨折片段数目和冠状位、轴位CT片后关节面的骨折线走行进行分类:在轴向面上以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将后关节面分为3个等大的区,即内侧、中央和外侧柱,第3条骨折线C与后面的内侧边界一致,并同载距突分开,由此产生4个潜在的骨折片段。
骨折线由外向内用A、B、C标明。
Ⅰ型:所有未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定位分为ⅡA、ⅡB、ⅡC三个亚型;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损伤的后面3片段骨折,按照两个骨折线的位置分ⅢAB、ⅢAC、ⅢBC;Ⅳ型:后面四片段骨折,或多于4片段骨折。
由于Essexlopresti分型不能准确反映关节内骨折移位情况,而Sanders分型不能完全反映跟骨结节、跟骨体及跟骰关节的损伤情况,因此,现在大部分学者在临床结合采用Essexlopresti分型和Sanders分型。
2 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的治疗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各种方法的适应证150年来一直未有统一标准,目前除治疗目的达成共识外,有关处理的很多方面仍存在争论。
其治疗目的为: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恢复跟距、跟骰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hler角、Gissane 角及Perie角),达到跟骨的重新塑型,恢复关节的灵活性。
2.1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单纯牵引、加压包扎等,适合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未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以及存在局部或全身手术禁忌证的病人。
载距突骨折,无移位的给予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有移位的经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跟骨前突撕脱骨折,小腿管型石膏固定6周,如有不愈合者可切除前突;跟骨结节纵形骨折,无移位的加压包扎,有移位的跟骨牵引侧位加压复位后石膏外固定;跟骨结节水平骨折,无移位的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无移位的石膏固定,有明显移位的行跟骨结节牵引整复跟骨增宽畸形后石膏固定。
非手术治疗操作虽较简单,但多数无法完全恢复足内外弓高度以及跟距、跟骰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如手法挤压牵引复位,因挤压力量不足很难使压缩、增宽的跟骨得到恢复),由此带来距下关节及邻近关节的疼痛、足跟内翻、足跟变宽等一系列后遗症。
2.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有: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外固定架、关节融合术、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及微创技术。
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波及距下关节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疗效已经在多中心的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2.2.1 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
撬拨复位加骨圆针固定主要适用于舌状骨折及某些关节压缩型骨折,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花费少。
对舌状骨折以往多数学者采用撬拨复位加单根骨圆针固定,由于固定很不牢固,术后须用石膏托外固定。
殷西川等于撬拨复位后以4枚骨圆针交叉内固定,认为据此形成的立体结构既可有效固定跟骨结节骨折块及舌状骨折块,又可对抗由于跟腱的牵拉而引起的向上移位趋势,恢复跟腱的正常生理紧张度,有效防止因继发性跖腱膜炎而引起的疼痛。
2.2.2 外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适用于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其优点在于:术后可早期负重,同时保持距下关节分离,负重时不会对距下关节面产生压力,达到保护离断的后关节面的目的。
早期负重对于周围软组织的恢复非常重要,可减少足跟和相邻软组织轻微负重疼痛及废用性萎缩的后遗症。
2.2.3 跟距关节融合术
跟距关节融合术适用于波及距下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此类骨折因后关节面破坏严重以及软骨损坏,从技术上及生物学上讲均无法达到完全解剖复位。
一些学者认为ORIF术后行此术不仅可以解决腓肠肌松驰或挛缩、邻近关节的关节炎等后遗症,而且由于解剖上的部分复位使跟距融合术更易实施;另外部分学者则认为保守治疗后早期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更适合此类骨折,理由是:跟距关节早期形成骨性强直能较迅速恢复足部功能,同时可避免两次手术的痛苦。
2.2.4 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随着骨科医生对创伤和骨折愈合的深入理解,以及生物学、生物力学的飞速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以前的观点认为ORIF适用于Sanders Ⅱ型、Ⅲ型骨折和移位较大的关节外骨折。
2.2.5 微创技术及距下关节镜
Gavlik等研究了利用经皮复位和微创螺钉在距下关节镜下治疗SandersⅡA及SandersⅡB型骨折的方法:将65mm的斯氏钉以平行结节上端皮质的方向插入跟骨结节,直到移位的后关节面断端,然后依据骨折的位置通过前外侧或后外侧入口伸入距下关节镜,利用斯氏钉撬拨恢复跟骨的宽度、高度及内翻、外翻角,通过关节镜观察复位的准确程度,满意后再经皮穿入K-导丝或骨拨调整后关节面侧方及中间骨
碎片的位置,最后在X线透视辅助下经皮打入微创螺钉固定所有碎片。
他们认为术中暴露越少,术后肿胀越轻,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可行性越高。
综上所述,SandersⅠ型和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未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SandersⅡ-Ⅳ型需手术治疗,其中Ⅱ型和Ⅲ型需行ORIF,Ⅳ型传统的观点认为可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或使用外固定架,而最新的研究认为Sanders Ⅳ型可行ORIF治疗,只有在跟骨粉碎程度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对SandersⅡ型骨折,可使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
新型内固定钢板的设计、距下关节镜及微创技术处于此领域研究的前沿,其进展将帮助骨科医生更好地理解跟骨骨折的机制以及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刘立峰.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1):786-789. [2]殷西川,曹刚仁,赵振德,等.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舌状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3,6(2):170-171. [3]张殿英,姜保国,付中国,等.跟骨解剖板治疗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197-202. [4]Rammelt S,Amlang M,Barthel S,et al.Minimallyinvasiv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J]. Injury,Int,J Care Injured,2004,35: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