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保护环境的责任》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保护环境的责任》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保护环境的责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影响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二课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1. 导入:通过故事或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第三课时:环保知识和技能1. 导入:通过问题或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

2. 讲解:介绍一些环保知识和技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设计环保标语、模拟垃圾分类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 教案(2)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 教案(2)

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课题设置了三个话题:“用好法律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

“用好法律维护权利”通过真实案例和互动探究,介绍了我国未成年人权利的三个维度,也就是专门法律保护、特别条款保护和一般条款保护,帮助学生认识权利来自法律,维护权利同样要依靠法律。

“守法不违法”通过对案例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增强守法意识,从违法犯罪行为会受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行为。

从维护权力的角度,教导学生要敢于对校园欺凌说“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依法维权有途径”重点介绍维护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同时强调维护权利要学会保护自己和搜集证据。

二、学情分析通过简单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权利意识,懂得通过法律,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如何维护权利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实践。

因此本课要对维护权力的途径和方式,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事例说明。

三、教学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维护权利的三条基本途径。

2.知道未成年人在维护权利时学会保护自己,寻找证据。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未成年人维护权利的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懂得未成年人在遇到侵害危险时要学会“见义智为”,不莽撞行事。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关于法律援助的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第90页-92页内容。

(一)新课导入1.情景回顾:回顾教材第83页“阅读角”内容:教师:说一说遇到类似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维护权利?2.走进新课: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程。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依法维权有途径。

3.漫画导入:观察漫画,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说一说遇到类似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维护权利?引出课题: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依法维权有途径。

4.案例导入:小明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未拴狗链的狗咬伤提问:假如你是小明的朋友,你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提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狗的主人索赔。

引出课题: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依法维权有途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站出来。

就像看到同学被欺负,能勇敢地去帮忙或者告诉老师。

3.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在面对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

像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难点在于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比如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比如讲一个小朋友在超市偷东西被抓住的故事,让学生讨论这样做对不对。

2. 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些道德难题。

比如如果看到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起来。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比如扮演警察和小偷,体会法律的威严。

四、教学过程1. 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咱们先来一起看个视频。

”(播放一个与道德或法治相关的热点新闻视频,比如一位小学生拾金不昧,将捡到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的新闻。

视频播放完毕后。

)师:“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你们有啥想法呀?”生1:“那个小朋友好棒呀!”生2:“拾金不昧是好品德。

”师:“对呀,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德表现。

今天呢,咱们就一起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道德与法治的事儿。

”2. 深入知识讲解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看看课本上的这句话哈,‘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那啥是尊重他人呢?咱们一起来想想。

比如说,在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突然有个同学大声说话,这时候其他同学会有啥感觉呀?”生:“会觉得很吵,影响学习。

”师:“对呀,所以我们不能在别人认真做事的时候去打扰别人,这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再比如说,走在路上,看到清洁工叔叔阿姨在打扫卫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不能乱丢垃圾。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情况?”(如购物维权、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法律在生活中的奥秘。
4.法律的遵守与维护: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
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律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培养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提高道德品质。
3.提升思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力。
4.增进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强化实践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法律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b.法律原则的应用:讨论分享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如网约车司机遵守交通法规、诚信服务,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法律中的重要性。
c.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法律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运用生动案例、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1. 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其关系。

2. 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学生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并让学生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其关系。

强调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行为规范,而法治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2. 介绍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遵守法律等。

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以及如何正确应对类似的情况。

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遵守法律的经历或观察到的身边人遵守法律的例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关系,并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

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相符合,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反思。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8.1 我们是未成年人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8.1 我们是未成年人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8.1 我们是未成年人(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的定义和范围,了解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不同情境下保护自己。

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道要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未成年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权利和义务问题,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看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未成年人的生活场景和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呀,老师先给大家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短视频。

这个视频呢,讲的都是和你们一样的未成年人的故事哦。

”(播放关于未成年人的短视频,视频内容可以包括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参加课外活动、受到家人关爱等场景)师:“好啦,视频看完了。

大家觉得视频里的小朋友们怎么样呀?”生:“很可爱。

”“很活泼。

”“在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师:“对呀,视频里的小朋友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未成年人呢。

那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我们未成年人自己。

”(二)深入讲解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未成年人吗?谁来说说看。

”生:“小孩子就是未成年人。

”“没长大的人是未成年人。

”师:“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哦。

那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吧。

”(展示课本内容:在我国,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师:“看,课本上告诉我们,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就是未成年人。

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未成年人身体还在发育。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 教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 教案

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设置了三个话题:“用好法律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

“用好法律维护权利”通过真实案例和互动探究,介绍了我国未成年人权利的三个维度,也就是专门法律保护、特别条款保护和一般条款保护,帮助学生认识权利来自法律,维护权利同样要依靠法律。

“守法不违法”通过对案例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增强守法意识,从违法犯罪行为会受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行为。

从维护权力的角度,教导学生要敢于对校园欺凌说“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依法维权有途径”重点介绍维护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同时强调维护权利要学会保护自己和搜集证据。

二、学情分析通过简单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学生了解到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权利,但对权利受保护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个别权利受个别法律保护的阶段。

因此,本课要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即法律对全体公民权利的保护作用的整体认识上进行认识。

三、教学目标1.认识法律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2.知道用相应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我国为保护未成年人所制定的相关法律,能运用这些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教学难点】能把握维权的法律边界,学会正确维权。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法律条例的内容;补充相关生活中出现的维权案例。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的阅读角和活动园。

(一)新课导入1.话题讨论: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公民吗?我们未成年人作为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未成年人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肖像权……2.案例导入:小刚经常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索要钱财。

这种行为侵犯了其他同学的哪些权利?点拨:名誉权、财产所有权。

提问: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么办呢?3.新课导入: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处罚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我国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并在其他一些法律中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特别条款。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熟悉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

3. 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4.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 道德的定义和特点- 法治的定义和特点-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2. 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 宪法的定义和作用- 宪法的基本内容- 宪法的重要原则3. 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的执行和维护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异同- 法律对道德的引导作用- 道德对法律的补充作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道德和法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研究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介绍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并总结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 研究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 教师简要介绍宪法的定义和作用。

-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宪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

4. 研究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教师讲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法律的执行和维护。

5. 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法律与道德的异同。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法律对道德的引导作用,以及道德对法律的补充作用。

6. 总结与展望:-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等。

2. 研究成果:通过小组或个人作业,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反馈与建议:及时给予学生研究上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在研究中不断进步。

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道德与法治的概念解释、宪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