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上古文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南宋诗词的衍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南宋诗词的衍化(圣才出品)

第7章南宋诗词的衍化7.1 复习笔记一、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的比较(一)整体水平南宋文学的整体水准未能超过北宋文学,诗坛上相继形成的“诚斋体”、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与词坛上前后登场的姜夔、吴文英诸家,虽不无各自的独立面貌,但或率意落笔,或刻意雕琢,都难免有不讲究艺术效果或轻视情感表达的偏弊。

(二)诗词领域南宋一朝的文学,就体裁而论,成就较高的是诗和词。

南宋诗词与北宋诗词相比最大的差异是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总体上并未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

南宋中叶出现的陆游诗和辛弃疾词,以饱满的激情,精致的形式,为两宋文学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成为以后中国近世文学发展的精神上的先驱。

(三)文学批评南宋的诗词批评,则较北宋有长足的进步,《沧浪诗话》等著作的出现,既反映了南宋作家对建立一己的文学理论有浓厚的兴趣,也显示了他们对本朝文学的成败作初步反思的努力。

二、两宋之交的诗词与李清照两宋之交,面对即将、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历史灾难,作家们大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手中的笔在展现自身的那一段特殊经历与感受时也就变得分外沉重。

这一时期,最为后世称道的作家作品,是李清照的词和陈与义的诗。

(一)李清照1.李清照其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宋一代最著名的女作家。

其一生以北宋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婚姻美满,生活安逸;后期接连遭遇了流寓南方,丈夫病故,孤苦无依等诸多不幸。

其著作原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皆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2.李清照的词论①内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收了一篇出自李清照的词论,既文风犀利,又不乏真知灼见。

在此文中,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与诗的界限,认为词的最高境界,是在遵守音律基础上的情致与典雅并重。

②评价:她对北宋初以来的诸位词坛名家一一加以点评,而评语则贬多褒少。

这些看法有的不免尖刻,其过于崇雅的观念也不见得正确,但从凸现各家词的特征的角度看,大都还是抓住了要害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中世文学分化期第1章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一、填空题1.大历十才子中的“钱刘”分别指钱起和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刘长卿【解析】大历十才子中,钱起被公认为是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元稹【解析】《离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作品,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于此。

其大意是: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______里的句子。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师说》【解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主要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4.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观点的是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柳宗元【解析】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在这段话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古文主张。

5.杜牧《李贺集叙》称李贺诗是“______之苗裔”。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骚【解析】晚唐的杜牧在《李贺集叙》中认为李贺诗是“骚之苗裔”,而且“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二、名词解释1.王孟韦柳(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王孟韦柳是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和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

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以意逆志2.元批评3.探下省4.汉字标准化5.音位变体6.布龙菲尔德7.相和歌8.义理、考据、辞章9.拉伯雷10.《汤姆•琼斯》二、简答题1.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2.词义引申的内外因。

3.分析为记录语音而发明的符号系统和由图画符号演化而来的文字系统的不同。

4.古代骈文的体制特点和发展阶段。

5.当前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基本认识。

6.以具体作品分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以意逆志答: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科学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是指读者之意,“志”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即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2.元批评答:元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哲学思潮的转变而出现的全新的批评方式。

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后设理论。

3.探下省答:探下省是古汉语语法中一种省略主语的方式,即句子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因下文将要出现而加以省略。

例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豳风·七月》)中,“蟋蟀”是句子的主语,因其在后文出现,所以首句“七月在野”中没有主语。

4.汉字标准化答:汉字标准化即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以便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定形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字形;定音是指对人名、地名的异读,要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调表;定序是规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汉字的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三大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第1编上古文学概说0.1 复习笔记“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

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一)成因1.自然条件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

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

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1.殷代和周初(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

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

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

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圣才出品)

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并不排斥其中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或所谓“君臣之义”的成分,但
基本上与楚国民众对怀王之死“如悲亲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九歌》
《九歌》作于《招魂》之后,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后经屈原
改作。
1.《九歌》的篇目和祭祀对象
篇目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祭祀 最尊贵的天
对象

云神
湘水之神
掌管寿命的神
掌握子嗣的 神
篇目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祭祀 对象
日神
河神 山中之鬼 阵亡将士之魂 送神总曲
2.《九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神(鬼)人之恋
《九歌》中有六篇涉及了神(鬼)人之恋,五篇表现了诗中主人公“予”(“余”)对祭
②主体
主体是巫阳的招魂之词,分为两个部分:
a.前半述其故居之外的各个地方的可怕,东南西北、上天下地都写到了,由此来说明
魂不可行游于外。这些都是出于虚构;
b.后半写其故居的美好,对饮食歌舞、宫室侍女均极意铺陈,以此来招引魂返归。虽
有夸张,但基本属于写实。
③“乱”词
以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处境,再次呼吁“魂兮归来”。
(2)强烈的对比
《招魂》主体的前半部分恍如恐怖世界,后半部分则犹如温馨的天地,造成极强烈的反
3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Fra bibliotek习平台
差。在运用对比上的成功,在这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一篇可以与之相比。
(3)想象的丰富与描写的具体细致
3.《招魂》的思想意义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圣才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圣才出

第8编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从万历三十年前后起到乾隆初期的近五十年间,文学仍有前进的暗流在涌动,这一阶段称为近世文学的徘徊期。

一、从高潮回落的明末文学(一)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未完全成功的原因李贽、紫柏被迫害而死,给思想与文学很大的打击。

然而几年后,李贽的著作重又在书坊出现,而且销路很好。

这种热销虽然并未持久,但足以表明政府的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

原因大致有三:1.从弘治元年到万历三十年已经历了一百十余年。

在这期间,政府对思想界处于不干预或难以实际控制的状态,以致异端思想越到后来发展越快,后来在理论上也已自成体系。

所以在明政府要对它进行整肃时,它已成为一种无法在短时期内扑灭的思想潮流。

2.这种异端思想是与市民经济及市民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而当时的市民经济与市民阶层远比元末强大,这种新思潮的基础无从清除或削弱。

3.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趋严重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愈益尖锐,明政府在这次思想整肃和政治压迫以后,已难以对思想、文化界继续采取大动作了。

(二)新思潮受挫的表现1.在整肃和镇压的威胁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不敢像以前那样无所畏忌地投身于新思潮之中。

2.从万历三十年直到明亡,社会的各种危机越益深重,当时的新思潮不但不能直接帮助这些危机的解决,甚至具有某些负面作用,所以士大夫在接受新思潮方面较之万历三十年以前明显削弱。

(三)万历十三年到明末的文学概况这一时期的成就明显不如高潮时期,在某些方面并有所退化。

较值得重视的,小说方面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潆初的“两拍”;诗文方面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和王思任、王彦泓、陈子龙等;戏曲方面有吴炳、袁于令、阮大铖等。

二、旧辙难以遽改的清初文学(一)清初的政治、思想概况1.政治情况1644年,李自成攻克了北京,崇祯帝自缢。

接着,明的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小朝廷,史称南明。

满族在明朝大将吴三桂的配合下打败了李自成,同年占领北京,建立清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 上古文学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先秦典籍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山海经
【解析】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2.“盘古开天地”在中国古代神话类型中属于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创世神话
【解析】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对于世界的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

“世界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思考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因之,创世神话也就成为了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
《______》中。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淮南子
【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二、名词解释
1.神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神话是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

创世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

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

如《夸父追日》、《大禹治水》。

2.神羿射日(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神羿射日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

羿,夏代东夷有穷国君。

《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羿是尧时天帝帝俊命其下凡为民除害的射日神羿,而后羿则是尧、舜、禹、启之后推翻
夏太康统治的东夷有穷氏后弈(羿,名。

后,君主),今不应再把神话和历史搞混殽了,不该再说“后羿射日”了。

三、简答题
1.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文学创作素材的影响
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①散文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

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②诗歌
用神话人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③小说、戏曲
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

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对文学创作思维方式的影响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可以说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巡游天界。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将神话看作素材,更当成了全部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

(3)对文学创作表现手法的影响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的。

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能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第2章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一、填空题
1.《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______诗。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2.“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_,“颂”主要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3.东周洛阳一带的诗歌在十五国风中被称为______风。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王
【解析】《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中“王风”中的“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

“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4.《诗经》中的《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
【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中的
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_。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诗经·小雅·采薇》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6.“六义”中_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