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九上语文课件 课外古诗词 长沙过贾谊宅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

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 的,诗人对历史的研 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 有更鲜明的形象,这 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 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 富有魅力
咏史诗 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 事件,或历史遗迹。 ★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 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 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 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 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 又恋恋不舍的情景。
友人的 远去, 自然地 激起了 诗人心 底的无 限愁绪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 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诗歌 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拓展
饯别王十一南游
诗题虽是“饯别”,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有提及。
咏史诗 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 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 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 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 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 社会时政。
借古讽今是常 见的表现手法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
★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宅”。
景仰向慕、寂寞兴叹
颔联是围 绕题中的 “过”字 展开描写 的。
“秋草”,“寒 林”,“人去”, “日斜”,渲染出 故宅一片萧条冷落 的景色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第三句虚实结合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课件PPT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课件PPT

写作背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 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 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 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 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 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 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 吟咏出这首律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译文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边秋一雁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月是故乡明。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无家问死生。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况乃未休兵。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 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 照。
这两句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 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 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 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 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 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由衷地 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 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部编本初三语文】2018-2019年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PPT课件

【部编本初三语文】2018-2019年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PPT课件

寒林日斜,不仅 是眼前所见,也是贾 谊当时的实际处境, 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 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 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 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 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 所谓“言外之意”。
仅做学习交流,谢谢!
语文:初一新生使用的是教育部编写 的教材 ,也称 “部编 ”教材 。“部 编本” 是指由 教育部 直接组 织编写 的教材 。“部 编本” 除了语 文,还 有德育 和历史 。现有 的语文 教材, 小学有12种版 本,初 中有8种 版本。 这些版 本现在 也都做 了修订 ,和“ 部编本 ”一同 投入使 用。“ 部编本 ”取 代原来 人教版 ,覆盖 面比较 广,小 学约占50%,初 中约占 60%。 今秋, 小学一 年级新 生使用 的是语 文出版 社的修 订版教 材,还 是先学 拼音, 后学识 字。政 治:小 学一年 级学生 使用的 教材有 两个版 本,小 学一年 级和初 一的政 治教材 不再叫 《思想 品德》 ,改名 为《道 德与法 治》。 历史: 初一新 生使用 华师大 版教材 。历史 教材最 大的变 化是不 再按科 技、思 想、文 化等专 题进行 内容设 置,而 是以时 间为主 线,按 照历史 发展的 时间顺 序进行 设置。 关于部 编版, 你知道 多少? 为什么 要改版 ?跟小 编一起 来了解 下吧! 一新教 材的五 个变化 一、入 学以后 先学一 部分常 用字, 再开始 学拼音 。汉字 是生活 中经常 碰到的 ,但拼 音作为 一个符 号,在 孩子们 的生活 中接触 、使用 都很少 ,教学 顺序换 一换, 其实是 更关注 孩子们 的需求 了。先 学一部 分常用 常见字 ,就是 把孩子 的生活 、经历 融入到 学习中 。二、 第一册 识字量 减少, 由400字减少 到300字 。第一 单元先 学40个 常用字 ,比如 “地” 字,对 孩子来 说并不 陌生, 在童话 书、绘 本里可 以看到 ,电视 新闻里 也有。 而在以 前,课 文选用 的一些 结构简 单的独 体字, 比如“ 叉”字 ,结构 比较简 单,但 日常生 活中用 得不算 多。新 教材中 ,增大 了常用 常见字 的比重 ,减少 了一些 和孩子 生活联 系不太 紧密的 汉字。 三、新 增“快 乐阅读 吧”栏 目,引 导学生 开展课 外阅读 。教材 第一单 元的入 学教育 中,有 一幅图 是孩子 们一起 讨论《 西游记 》等故 事,看 得出来 ,语文 学习越 来越重 视孩子 的阅读 表达, 通过读 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 能力。 入学教 育中第 一次提 出阅读 教育, 把阅读 习惯提 升到和 识字、 写字同 等重要 的地位 。四、 新增“ 和大人 一起读 ”栏目 ,激发 学生的 阅读兴 趣,拓 展课外 阅读。 有家长 担心会 不会增 加家长 负担, 其实这 个“大 人”包 含很多 意思, 可以是 老师、 爸妈、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等 ,也可 以是邻 居家的 小姐姐 等。每 个人讲 述一个 故事, 表达是 不一样 的,有 人比较 精炼, 有人比 较口语 化,儿 童听到 的故事 不同, 就会形 成不同 的语文 素养。 五、语 文园地 里,新 增一个 “书写 提示” 的栏目 。写字 是有规 律的, 一部分 字有自 己的写 法,笔 顺都有 自己的 规则, 新教材 要求写 字的时 候,就 要了解 一些字 的写法 。现在 信息技 术发展 很快, 孩子并 不是只 会打字 就可以 ,写字 也不能 弱化。 二为什 么要先 识字后 学拼音 ?一位 语文教 研员说 ,孩子 学语文 是母语 教育, 他们在 生活中 已经认 了很多 字了, 一年级 的识字 课可以 和他们 之前的 生活有 机结合 起来。 原先先 拼音后 识字, 很多孩 子觉得 枯燥, 学的时 候感受 不到拼 音的用 处。如 果先接 触汉字 ,小朋 友在学 拼音的 过程中 会觉得 拼音是 有用的 ,学好 拼音是 为了认 识更多 的汉字 。还有 一位小 学语文 老师说 :“我 刚刚教 完一年 级语文 ,先学 拼音再 识字, 刚进校 门的孩 子上来 就学, 压力会 比较大 ,很多 孩子有 挫败感 ,家长 甚至很 焦急。 现在让 一年级 的孩子 们先认 简单的 字,可 以让刚 入学的 孩子们 感受到 学习的 快乐, 消除他 们害怕 甚至恐 惧心理 。我看 了一下 网上的 新教材 ,字都 比较简 单,很 多小朋 友都认 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共47张PPT)

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 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 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 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 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 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主旨点拨: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 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离死
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
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掌握鉴赏 咏史诗的一般规律。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情。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 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 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 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 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 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 集》。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 负。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 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 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 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 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 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 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 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 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 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 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 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
• 《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 “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 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 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主实为“无 道”。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 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 有自负也有伤感。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 关。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 深刻,双关见意。
练习:“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 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 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 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参考答案
• 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 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是 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对“无情”正是对 “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 “无道”;
•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 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写作背景
•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 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 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 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 东茂名南)县尉;
•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 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 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 建德)司马。
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 •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
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
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 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
借古讽今的杰作。
君王卷土来。”
(四)、分析写法
•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王昭 君》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 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 在和番。” ,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 作了辛辣的讽刺。

《长沙过贾谊宅》PPT课件

《长沙过贾谊宅》PPT课件

寻觅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 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 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 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词注释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 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 的浓浓思念。
2.《长沙过贾谊宅》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 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 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 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 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 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 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 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23张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23张课件)

长沙过贾谊宅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刘长卿
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三年谪宦此栖 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停留,居留。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指汉文帝。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烈控诉。
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本联中
“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运 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 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表达了 诗人对先贤遭遇的同情、感慨和自己 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也暗含诗人对 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
4.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 事到天涯!”抒发了诗人山脉情感?
无疑而问,愤懑
不平、抑郁悲凉
①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更象征着国家
衰败的局势,②既表现出对贾谊悲惨遭遇的
同情感慨,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 平、抑郁悲凉之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5.结合全诗,分析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莫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 基调。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 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 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 的质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这幅
荒村日暮,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 “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 息和感情色彩。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
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
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
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
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 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 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 恰相符合。
诗词诵读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 代令人伤情。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 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 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 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
所谓“言外之意”。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
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 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 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 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 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 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 十分真切。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
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
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 是眼前所见,也是贾 谊当时的实际处境,
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
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
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 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 何天涯飘零!
诗词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
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
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 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 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 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 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 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长沙过贾谊宅
走近作者
【刘长卿】字文房,汉 族,宣城(今属安徽) 人,唐代诗人。德宗建 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写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 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 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 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 (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
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 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 喟。
课堂小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
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
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 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 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 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 醒的感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