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防治

合集下载

火灾时期风流的紊乱

火灾时期风流的紊乱

强化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火灾 安全培训,提 高员工安全意 识和自救能力。
培训员工熟悉 消防器材的使 用,掌握灭火 和疏散逃生的
方法。
加强应急预案 的制定和演练, 提高应对火灾
的能力。
培训员工掌握 正确的火灾报 警和报告流程, 及时上报火情。
优化救援路线
实时监测火场风流情况,掌握 风流动态
根据火场实际情况,制定最优 救援路线
建立应急预案,定 期进行演练,提高 员工在火灾时期应 对风流紊乱的应急 反应能力。
建立安全责任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 和员工的安全职责 ,确保安全意识深 入人心。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并执行安全规 章制度,确保员工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和教育,提高员工 的安全意识烟雾弥漫:影响 视线,使救援人 员难以找到受困 者
气流紊乱:影响 呼吸,增加救援 人员的工作难度
温度升高:使受 困者感到窒息和 热浪冲击,增加 救援难度
有毒气体:威胁 救援人员的生命 安全,影响救援 效率
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质量下降:火灾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水体污染:火灾产生的有毒物质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 土壤污染:火灾产生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火灾会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可能使灭火救援工作更加困难,影响救援效果,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
对设备设施的危害
设备过热:火灾时期风流紊乱可能导致设备过热,引发火灾或设备损坏。 设施损坏:风流紊乱可能导致设施受到损坏,如建筑物的窗户、门等。 设备运行异常:风流紊乱可能导致设备运行异常,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安全隐患:风流紊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电线短路、管道破裂等。

矿井火灾防治复习资料1

矿井火灾防治复习资料1

矿井火灾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矿井火灾概述1、矿井火灾的定义: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2、火灾的分类:将矿井火灾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两大类。

内因火灾亦称煤炭自燃火灾,是指煤因氧化产热而自然发火产生的火灾。

外因火灾又称外源火灾,是指外部热源如明火、机械冲击与摩擦、电流短路、静电等引燃可燃物造成的火灾。

主要是内因火灾导致的3、按火灾发生地点分类:地面火灾和井下火灾:井下火灾地点:井下火灾可以发生在井口楼、井筒、井底车场、机电炯室、爆炸材料库、进回风大巷、采区变电硕室等等4、按引火热源分类:外源火灾(外因火灾)自燃火灾(内因火灾5、按发火性质不同,矿井火灾对分为原生火灾和次生火灾。

原生火灾即开始就形成的火灾。

次生火灾是由原生火灾引发的火灾,即原生火灾发展过程中,含有可燃物的高温烟流,由于缺氧而未能完全燃烧,在排烟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新鲜空气就会发生新的燃烧,形成次生火灾。

6、按发火地点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分类按发火地点和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可分为上行风流火灾,下行风流火灾和进风流火灾三类。

7.上行风流火灾上行风流是指沿倾斜或垂直井巷、回采工作面自下而上流动的风流,即风流从标高的低点向高点流动。

发生在这种风流中的火灾,称为上行风流火灾。

当上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因热力作用而产生的火风压,其作用方向与风流方向一致,亦即与矿井主要通风机风压作用方向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它对矿井通风的影响的主要特征是,主干风路(从进风井流经火源到回风井)的风流方向一般将是稳定的,即具有与原风流相同的方向,烟流将随之排出,而所有其他与主干风路并联或者在主干风路火源后部汇入的旁侧支路风流,其方向将是不稳定的,甚至可能发生逆转,形成风流紊乱事故。

因此,所采取的防火措施应力求避免发生旁侧支路风流逆转。

8、下行风流火灾下行风流是指沿着倾斜或垂直井巷、回采工作面(如进风井、进风下山以及下行通风的工作面)自上而下流动的风流,即风流由标高的高点向低点流动。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规律及防治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规律及防治

H f Zg( ma mg )
ρmo
Z
ρma ρmg
F Hf —火灾时1-2-3-4-1回路火风压,Pa。 火 2 3 Z—1-2-3-4-1回路的高差,m。 ma , mg ——分别为3-4分支火灾前后空气和烟气的平均密度,kg /m3 。
第六讲 矿井火灾时期通风
3
火风压的特性
第六讲 矿井火灾时期通风
灾变时期风流控制 二、常用的通风制度 1)维持正常通风,稳定风流。 (1)火源位于采区内,烟流已蔓延范围大,人员分布广; (2)通风网络复杂高瓦斯矿井;
5
(3)火源位于独头巷道内,不能停局部风机;
(4)火源位于矿井主要回风道内。 2)停风机 3)反风 4)风流短路
④旁侧分支风量减小,则是逆转的前兆。 防治:①降低火风压; ②保持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 ③采用打开风门、增加排烟通路等措施减小排烟路线上的风阻。
第六讲 矿井火灾时期通风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规律及防治 二、风流的紊乱原因、规律及防治
4
2)下行风路产生火风压 原因:①因火风压作用方向与主要通风机作用风压方向相反。 规律:①火风压Hf等于主通风机分配到该分支压力时,该分支风流会 停滞; ②火风压Hf大于主要通风机分配到该分支压力时,该分支风流会反向; ③主干风路风阻及其产生的火风压一定时,风量越小,越易反向。 防治:①减小火势,降低火风压; ②增大主要通风机分配到该分支上的压力。
4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规律及防治
一、风流的紊乱形式 1)旁侧支路风流逆转
当火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通风网路中与火源所在排烟主干风路 相连的某些旁侧分支的风流可能出现与正常风向相反的流动,在灾 变通风中把这种现象 叫做旁侧支路风流的逆转。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范文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范文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范文矿井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场所,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地质结构和高风险的环境因素。

在矿井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矿井内部的风流调节是预防和控制火灾的重要手段。

矿井中存在着复杂的风流动态,如气流的流速、湿度、温度等参数都会对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产生影响。

因此,矿井管理者应该对矿井内部的风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风流分布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整和控制矿井内部的风流。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风道、调整风机转速、合理安排工作面的布局等方法来改善矿井的风流状况,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风险。

其次,矿井内部的风流控制是火灾应急救援的基础。

一旦矿井内发生明火火灾,即便火源已经得到控制,但火灾的蔓延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时,矿井管理者需要通过调控和控制矿井内部的风流来阻止火灾的蔓延。

首先,应利用已有的通风设备,开启合适的风道,将有害烟气和热量迅速抽出矿井。

其次,应根据火灾的具体情况,调整风机的转速,增大风速,加速矿井内部的空气流动,防止火灾蔓延。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封闭和隔离措施,将火源和矿井其他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火势扩散。

通过对矿井内部风流的调节和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矿工的伤害和矿井设施的破坏。

此外,在风流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矿井管理者应该对矿井内部的风流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实时了解矿井内风流的变化情况。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如风速仪、湿度计等,对矿井内部的风流进行监测和记录。

其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责任,并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矿井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同时,还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火灾现场救援培训,提高矿井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火灾救援能力。

第六章火灾时期风流紊乱防治

第六章火灾时期风流紊乱防治
例如1947年1月30 波兰莫泽尤夫矿,采区上山发生火灾,由于矿井 通风管理薄弱,加之领导对火灾时期风流的变化规律缺乏知识,处理 不当,以至位于火区上风侧远离火源的采区遭到有毒气体的侵袭,致 使25人丧生。
1)矿井概况 通风系统示意图(图6-33a)与网路图(图6-33b)只绘出了与火灾有 关部分。风流从进风井筒进入生产水平后,通过大巷、石门(2-3-1-5) 分别流向矿井两翼的各个煤层采区。西翼采区因自然发火封闭,生产 安排在东翼采区和西翼的上阶段。暗井是从上阶段下放重车的通道。
火源燃烧炽烈,烟量大而温高,△t值大, hf 值也大; 在平巷内,Z值近似为零, hf 值甚小,无火风压。
2)热动力学方法
根据热动力学的原理,火风压为火灾时期矿井自然风压 的增量,其推导的计算公式为:
hf
Zf g
t (Pa) 热力学
T0
式中:Z——高温烟流流经倾斜或垂直巷道的标高差;m;
ρf——火灾前后巷道空气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9 8
7
6
5

44 22 33
11
2、风流紊乱的形式
1)旁侧支路风流的逆转
火灾时期火烟可能从主干风路的排烟段分出一股 烟流流朝着最近的旁侧支路逆流流动。
2)主干风路风流的逆退
火灾时期火烟可能一方面从主干风路的排烟段排出 ,另一方面还可能充满巷道全断面逆着主干风路的 进风方向朝着最近的节点流去。
3)烟流的滚退

CPS CPV CPm

Tm mSTS m V TV
(6-2O)
当烟流温度为Ts=50O℃,风流温度Tv=20℃时,根据掺入烟流的风量不同, 所计算得的混合气体温度如表6-3。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
演讲人
目录
01.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的 原因
02.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的 影响
03.
应对火灾时期风流紊 乱的措施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的 原因
火灾产生的热量
火灾产生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可 燃物的燃烧
热量的积累会导致温度升高, 引发火灾
热量的传播方式包括热传导、 热对流和热辐射
火灾产生的热量会导致风流紊 乱,影响火灾的蔓延和扑救
风流紊乱导致火场内部气流紊 乱,影响消防人员的救援行动
风流紊乱使火场内部烟雾弥漫, 影响消防人员的视线和判断
对救援行动的影响
01
02
03
04
火灾现场环境 复杂,影响救
援人员判断
风流紊乱导致 火势难以控制, 增加救援难度
影响救援人员 与被困人员的
沟通和协作
增加救援人员 受伤的风险
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可能导致人员疏 散困难,增加伤亡风险。
上升气流带动周围空气流动,形成火
升气流
场中的气体流动
03
气体流动导致火场中温度、湿度、烟
04
气体流动影响火场中的人员疏散和灭
气浓度等发生变化,影响火灾发展
火救援,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火灾时期风流紊乱的 影响
对火势蔓延的影响
风流紊乱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难以控制
风流紊乱使火场内部温度和压 力迅速上升,加剧火势
建筑物的结构
01
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高层建筑和复杂形状的建筑物容易导致风流紊乱
02
建筑物的材质:不同材质的建筑物对风流的影响不同,可能导致风流紊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布局不合理,可能导致风流紊乱

第六章外因火灾防治技术

第六章外因火灾防治技术
使用惰性气体灭火要注意保证火区空间的密闭性,否则很容易造 成惰性气体流失。另外,惰气灭火主要靠窒息功能,而对火源的降 温功能较弱,因此窒息的火源在遇到新鲜空气时很容易发生复燃。
外因火灾的灭火材料
1、氮气灭火特性
氮气的密度为1.16 kg/m3,与空气的密度十分接近,因此易于 与空气混合;
不易溶解于水,也不易被煤或者焦碳所吸附; 可以达到任何地点,受火区标高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低廉; 适用于火区面积较大,离着火区有较长的距离或者路径不是很
干粉灭火器 在煤矿井下用得最多的是干粉灭火器。它以液态二氧化 碳或氮气作 为动力,将内装的干粉灭火药剂喷出灭火。由于容量的限 制,干粉灭火器只能用 于煤矿井下各种机电硐室扑救油料、可燃气体、 电气设备和井下胶带运输机等小范围的初起火灾。常见的干粉灭火器分 为手提式和手推式两种。
井下消防器材和设施
泡沫灭火器 主要用于扑救煤矿井下的油类火灾,也可用于扑灭木 材、棉布等固体的初起火灾,但是不能用来扑救带电设备火灾和气 体火灾。灭火泡沫的分类和产泡原理如图所示。
通畅的着火区域
外因火灾的灭火材料
2、二氧化碳灭火特性
二氧化碳对空气的比重为1.53,抑爆能力强,对采空区或者封闭 区的火灾能起到良好的灭火效果,特别适于扑灭低位火源。二氧化 碳灭火缺点 :
产量不大,成本较高; 不易与空气混合,惰化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 在着火地带,二氧化碳容易转变为一氧化碳; 不易扑灭高位或者平巷巷顶的火灾; 易溶于水,而且能够被煤和燃烧生成的焦碳所吸附。
为增加高倍泡沫的输送距离,减小泡沫堆积与风流的相互干扰, 提高灭火效率,可以采用大直径塑料风筒与发泡机相联,使泡沫接近 着火带才流出来。
外因火灾的灭火材料
惰气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

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的风流调节与控制矿井作为重要的资源开采场所,其火灾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但即使得到了充分的预防,如遇火灾事故,也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

在矿井发生明火火灾时,为保护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风流调节与控制措施,防止火势扩大。

火灾对通风系统的影响火灾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容易对矿井内通风系统造成影响。

火灾时,通风系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通风机出现故障矿井内通风系统的核心是通风机。

当火灾发生时,电力供应可能中断或通风机机组出现故障,导致通风削弱或完全中断,使得火灾区域内烟雾迅速堆积。

这时需要迅速修复通风机故障,或启用备用通风机组。

烟雾影响通风系统火灾区域内燃烧产生的烟雾、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容易通过通风系统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烟雾聚积会降低通风系统的效率和运行速度,加重火情。

在此情况下,需要调节或封闭相关的风流通道,保证烟雾、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不会通过通风系统向其他区域扩散。

摩擦点燃通风系统摩擦点燃是火灾导致通风系统中断的又一常见因素。

在火灾发生时,通风管道、挂面或支架与其它设备的摩擦容易导致火苗产生,进而点燃通风系统,造成通风系统中断或损坏。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通风系统设计时考虑消防对风道的保护,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的影响。

风流调节与控制实现的措施针对火灾对通风系统的影响,运用科技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小火灾影响,是现代矿井灭火工作的重要基础。

产生火灾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风流调节与控制措施。

常用的实现措施有:切换备用通风机组在通风机出现故障时,需要迅速切换至备用通风机组,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以维持火场内空气流动,降低火势。

与隔离区隔离在火场附近,可以设置隔离区域,将烟雾、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隔离在火场范围内。

隔离区域内需要设置通风系统,以清除烟雾、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从而缓解火势。

调整通风机运行速度火场内需加强通风系统运作,调整通风机运行速度,从而以更大的风量清除烟雾,降低火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a) 流体静 力学
式中:Z——高温烟流流经倾斜或垂直巷道的标高差;m; ρ 0——火灾前后巷道空气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Tf——火灾后巷道风流平均温度;ºK; △t——发火前后巷道温度的平均增值;℃; 从上式可以看出: Z值愈大,亦即高温烟流流经井巷始末两端的标高差愈大,hf 值愈大; 火源燃烧炽烈,烟量大而温高,△t值大, hf 值也大; 在平巷内,Z风头巷道同一断面内既有新鲜风流沿着底 板保持原有方向向火源流动,同时又有烟流沿着顶 板逆风回退。
火 火
4 3 1
2
第二节 火风压的生成与计算
1、火风压的概念
矿井发生火灾时,通风网路中出现的附加热风压称为火 风压。也有人称火风压为矿井火灾时期自然风压的增量。 局部火风压:矿井发生、火灾后,高温火烟流经每段倾 斜或垂直的井巷时,在局部区段上产生的火风压。 全矿火风压:矿井发生火灾后,高温火烟流经每段倾斜 或垂直井巷时,所产生的局部火风压的总值(代数和)。
2、局部火风压的计算
1) 流体静力学方法
根据火风压的定义知:火风压,即火灾时期矿井自然风压 的增量,等于发火后矿井的自然风压值与发火前矿井的自然风 压值之差。如图6-6a、b、c所示为矿井通风系统示意图,若在 出风井井底车场发生火灾后,局部火风压hf为:火风压hf的计 算
hf Z 0g
t
Tf
4)掺入风流后烟流温度的计算
设烟流的温度为Ts,掺入风流的温度为TV混合后的温度为:
Tm m s C PS TS m V C PV TV C Pm
(6-19)
式中:Tm——掺入风流后,混合气体的温度,K; CPs、CPv、CPm——分别代表烟流、掺入风流以及混合后气体的比热,(J/ kg.K); ms、mv——混合气体中烟流与风流各占的百分比,(ms+mv=1)。
第一节 火灾时期常见的风流紊乱形式
一旦矿井发生火灾事故,不管是内因火灾还是外因火灾,由于是缺 氧燃烧,往往成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及高温烟流。如果烟流流经的 通道不畅通以及火源温度特别高,生成大量的烟雾,则往往容易造成 矿井风流局部或全矿性的紊乱,烟流可能侵入不该到达的区域。如果 没有正确的防范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事故的扩大,造成 更大的伤亡事故。 例如1947年1月30 波兰莫泽尤夫矿,采区上山发生火灾,由于矿井 通风管理薄弱,加之领导对火灾时期风流的变化规律缺乏知识,处理 不当,以至位于火区上风侧远离火源的采区遭到有毒气体的侵袭,致 使25人丧生。 1)矿井概况 通风系统示意图(图6-33a)与网路图(图6-33b)只绘出了与火灾有 关部分。风流从进风井筒进入生产水平后,通过大巷、石门(2-3-1-5) 分别流向矿井两翼的各个煤层采区。西翼采区因自然发火封闭,生产 安排在东翼采区和西翼的上阶段。暗井是从上阶段下放重车的通道。
取 则
CPS CPV CPm
Tm mS TS mV TV
(6-2O)
当烟流温度为Ts=50O℃,风流温度Tv=20℃时,根据掺入烟流的风量不同, 所计算得的混合气体温度如表6-3。 表6-3 m v (% ) 渗入烟流的风量不同,混合气体的温度表 10 20 30 40 50 60 70
△T/△T0
V(m/s)
0.5 100.89 201.78 302.66
1.0 155.82 311.63 467.45
3.0 279.95 595.90 893.85
6.0 439.38 878.75 1313.13
0.1 0.01 0.001
33.86 67.72 101.58
从上表可以看出:烟速愈低,距火源的距离愈远,则火烟温度的降低程度愈大,反之 则相反。譬如,发火以后,在火源前方(上风侧)建立临时防火墙或悬挂风帘,以控制 对火源的供风,使烟量减少,烟速降低,这对控制其温度增值将是有效的。如将烟速 控制在0.1 m/s时,从表6-2可以看出,在距火源10lm处,火烟温度的增值△T仅是火 源点温度增值△T0 的千分之一。若火源温度增值为100O℃,则在101 m处仅比原来的 气温增高1℃。反之,如不采取措施截断供风,烟速为6.0 m/s时,则只有在距火源 1313 m的地方,才能出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因此,减少火源点的供风是冷却烟流, 降低局部火风压的存效措施。
Tm(℃)
452
404
352
308
260
212
146
从表6-3看出,掺入风量有降低烟温的作用,但是并不 显著。而且向火烟中掺入新风使其温度下降以减少局部火风 压的方法,只有当火烟温度低于其本身的着火温度,而且也 低于流经巷道中可燃物的着火温度时才能采用,否则掺入新 风的地方,不管是由于火烟本身发生燃烧,还是由于煤或坑 木发生燃烧,都可能产生再生火源。 应当指出的是,在回风系统的巷道中设置水幕,一旦 发生火灾,在排烟的沿途,启动使之喷淋,对降低烟流的温 度是十分显著的,国内外在使用这一方法中不仅收到了降低 烟温的作用,而且起到阻火的效果,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阻止其蔓延。 综上所述,火灾发生时控制供风,以阻止火势发展、 降低火源点及排出烟流的温度;启动水幕系统,阻火降温等 都是减少局部火风压生成、防止风流紊乱的可行措施。在排 烟的沿途掺入新风降温的措施则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不引起 再生火源的条件下,方可采用。
2)事故发生经过 火灾的发生是由于封闭的老火区复燃外延引燃了邻近采区上山(3)的木支架造成 的。事故发生的当天一位区长曾于12点30分检查工作路过此地,并且发觉从火区密封墙 上向外涌出青烟,这时井下各个采区都在照常工作,但42min后,突然从原来上风的暗 井下口向石门涌出大量浓烟,掺入新风,毒化了位于上风头的采区。因为没有估计到火 势的发展,没有预料到火烟会从暗井下涌,所以没有通知和撤出东翼采区的工人,以致 25人中毒牺牲。 3)事故原因及教训 此次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老火区封闭不严,燃烧外延而引起,基层领导也未 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发现火情而却未能及时处理,以致酿成了此次事故,从中可以 总结出如下的经验教训: (1)在处理矿井火灾时,尤其针对发生在上行风流中的火灾,首先要着眼于控制火势 的发展,以减小火风压的生成,这就要求将直接灭火法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在火源前面 张挂临时风帘,以减少向火源点供风达到减弱火势的目的。 (2)在火源前面张挂风帘一是可以减少向火区供风,控制火势发展,同时也起了增大 火区支路风阻稳定风流的作用。但在瓦斯矿井要十分注意检查火源与风帘之间的巷道里 是否有局部积聚的瓦斯。 (3)保证回风系统的排烟道路畅通,因此,在排烟的道路上如果有风窗存在,要及时 开启,如果能找到一条临时的通道使烟流短路,以最小的阻力排出矿井就更为理想。不 过关键在于日常对矿井回风系统的管理,保持回风道支架完整,断面足够大,风速无超 限的区段,没有局部阻塞是十分重要的。 (4)在上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在排烟的线路上已经撤出人员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停 止主扇运转,更不允许轻易采取反风措施。
2
1 1 3

4
2、风流紊乱的形式
1)旁侧支路风流的逆转
火灾时期火烟可能从主干风路的排烟段分出一股 烟流流朝着最近的旁侧支路逆流流动。
8 7 6 5 9
2)主干风路风流的逆退
火灾时期火烟可能一方面从主干风路的排烟段排出 ,另一方面还可能充满巷道全断面逆着主干风路的 进风方向朝着最近的节点流去。
3)烟流的滚退
3、烟流的温度及其计算方法
1)影响烟流温度的因素
烟流温度对火风压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烟流排出的过程中,沿程 各点的温度取决于下述因素: ①火源点燃烧物的燃烧温度; ②距火源点的距离及通过该点的烟量; ③在火源与该点之间,从其它支路参入的风量及其温度。
2)燃烧温度
煤炭充分燃烧(供氧充足)生成CO2时,其燃烧温度可达2500℃。 缺氧燃烧不充分时,生成大量的CO,其燃烧温度可达140O℃。 燃烧温度即火焰的温度,因热量是从物质燃烧的火焰中放出的,燃烧 物质不同,火焰的温度也不相同。表6-1列出几种燃烧物的燃烧温度。 表6-1 矿井常见燃烧物燃烧温度表 燃 烟 木 汽 烧 煤 材 油 物 燃烧温度(℃) 1647 100-1177 1200 燃 烧 煤油 甲烷 CO 物 燃烧温度(℃) 700-1030 1800 1680
1、基本概念
1)直接烟侵区——火灾时期,风流保持正常流动 时,火烟随风流流动直接侵入的地区。
8 9
2)主干风路——从入风井经火源到风井扇风机扩散 器流出的风路。
7
6 5
3)旁侧支路——除主干风路以外的支路。
4)节点——通风网路中的起始点、分风点与汇风 点。 5)火风压——矿井火灾时期通风网路中出现的附 加热风压,即火灾时期自然风压的增量。
2)热动力学方法
根据热动力学的原理,火风压为火灾时期矿井自然风压 的增量,其推导的计算公式为:
hf Z f g
t
T0
( Pa) 热 力 学
式中:Z——高温烟流流经倾斜或垂直巷道的标高差;m; ρ f——火灾前后巷道空气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T0——火灾前巷道风流平均温度;ºK; △t——发火前后巷道温度的平均增值;℃;
式中:△T0——火源点温度的增值,K。 从公式(6-18)可以看出,△T随烟量的增多而增高,随火源点的距离增大而 减小。下面给出一个实侧可以看出烟流距火源的距离x(m)及烟量G(kg/s) 对烟流冷却程度的影响。
例:烟流流经断面为6m2、周长1Om的梯形巷道,取α ′=7,Cp=1.005kJ/ kgK,烟流密度ρ s=101 kg/m3。求烟流速度为0.1、0.5、1.0、3.0、6.0m /s时,距离火源xm处的温度增值△T与火源温度增值△T0之比。 根据公式(6-18)计算,其结果列如表6-2。 表6-2 烟流速度不同,距火源距离不同时,火烟温度降低程度表 0.1
h f Z 0g h f Z f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