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醛酮
有机化学第10章醛、酮及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的分子中都含有羰基(>C=O)
O R
H
醛
-CHO 醛基
O
R
R'
酮
>C=O 酮基
分子中的烃基(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醛、酮分子 中的烃基可以是直链的或是环状的,脂肪的或芳香的。
一、羰基的结构
CO
CO
碳原子SP2杂化轨道与另外三个原子以键结合的,所以这 三个键都处于同一个平面上,键角约为120°。
C6H5CHO
NaHSO3 H2O
C6H5CHSO3Na OH
NaCN H2O
C6H5CHCN OH
三、与氢氰酸的加成
醛及多种活泼的酮(脂肪族甲基酮及少于8个碳原子的脂环 酮)与氰基负离子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羟基腈.
R CO
(R')H
+ H+ CN-
R OH C
(R')H CN
反应速度受CN-进攻羰基的影响,加入碱,增 加了CN-的解离,促进反应进行.
H3C O
H3C
Ph3P CH2
O
C CH3
Ph3P CH2CH3
H3C H3C
CH2
CH2CH3 C CH3
第三节 α氢的反应
一、 酸性及互变异构 醛、酮的-亚甲基上的氢受到邻位羰基的活化而 呈一定的酸性,可以通过烯醇式表现出来。
HO
CH3 C C
H+
CH3 1
CH3
(酮式)
O
CH3 C C
CH3
O C H CH2
+ H2O
O
O
C
CH
+ H2O
H CH2 CH3
有机化学醛酮

(CH3)3C
49 : 1
-70oC
R (CH3)3C CH3
主
次
499 : 1
5.6 : 1
•Cram的解释
Small
H
Medium
O Et CH3MgBr
Br
Mg
O
H3C H
Et
H Ph
Large
H Ph
OH
H
Et
位阻大
H3C
H
Ph
主要产物
Cram规则:羰基氧在S与M 之间,试剂从S一边进攻。
R2
a
CC
H(R)
羰基碳有亲电性 H
可与亲核试剂结合
• a氢与碱
R1 O
的反应
R2
a C
C
H(R)
H B
R1 C
R2
O C
H(R)
烯醇负离子
1. 羰基氧的碱性(与H+或Lewis酸的作用)
H+ O
C
碳上正电荷少 亲电性较弱
OH
OH
C
C
碳上正电荷增加 亲电性加强
•例:
O RCH
2 R'OH
a-羟基酮
a, b-不饱和酮
醛酮与金属试剂加成的立体化学 —— Cram规则
Ph
H
CHO
Et
(1) CH3MgBr (2) H2O
手性碳
Ph
H Et
OH H
CH3
Ph
+H Et
H OH
CH3
2.5
1
非对映体
*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羰基是平面构型,发生加成反应时,亲核试剂可以从羰基的 上面或下面进攻,碳原子由SP2杂化状态转变成SP3状态,就 可以产生新的手性碳原子。
有机化学第二版第十章醛和酮

第十章 醛酮含有羰基的化合物:O H O CH3CCH3 O C CH3醛和酮:CH 3C羧酸 羧酸:CH3CO OHCOOH COOH COOHOH CH3CHCOOHO羧酸衍生物:CH3COCl (CH3CO) ( )2OCOOC 2H 5NHOβ-二羰基化合物:CH3CCH2COOC 2H5CH2COOC2H5 COOC2H5210 醛和酮教学大纲(醛和酮)醛和酮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醛和酮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与氢氰酸加成; 2.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3.与醇亲核加成; 4.与氨的衍生物反应; 5.与Grignard试剂加成; 试剂加成 6.醇醛缩合反应; 7 卤化和卤仿反应; 7. 卤化和卤仿反应 还 原 反 应 —— 催 化 加 氢 、 金 属 氢 化 物 还 原 、 Clemmenson 还 原 、 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Cannizzaro反应;氧化反应)。
羰基 carbonylOR C H R O C R'醛(aldehyde)O R C O R C R' Ar H Ar O C O C R H酮(Ketone K t )Oβ αC H(R)CC脂肪族醛、酮芳香族醛、酮α,β-不饱和醛、酮4命名:O CH3CCH2CH2CHOO O CH3CCHCCH3 CH2CH=CH24-氧代戊醛3-烯丙基-2,4-戊二酮OO CHO环己酮CHO2'-氧代环己基甲醛CHO OH O CHO苯甲醛2-羟基苯甲醛 (水杨醛)呋喃甲醛 (糠醛)5z醛和酮的结构2spCσOδ C+δO键角接近 120 °1 C=O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
2 羰基碳原子为 sp2杂化轨道与氧原子的 p 轨道和其它两个原子 形成三个 形成 个σ键 键,一个 个 p轨 轨道与氧原子的 与氧 子 p轨 轨道侧面交盖成 侧面交 成π键 键, 氧原子上另有两对孤对电子处于氧的s轨道和p轨道中。
10醛酮合成1参考答案

封考 试 时 间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1.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 2.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 3.如何实现下列转变?苯(1.0分) 4.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苯甲醛(1.0分)封班级 学 号 姓 名(1.0分)6.如何实现下列转变?环己酮(1.0分)(1.0分) 【参考答案】8.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封考 试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9.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β-氯代丙醛(1.0分) 10.如何实现下列转变?苯(1.0分) 11.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环己酮环戊酮(1.0分) 12.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 13.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班级 学 号 姓 名14.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苯甲醛 PhCOCOph(1.0分) 15.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乙炔丁二酮(1.0分)16.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 17.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环己醇1—环戊烯基甲醛(1.0分) 18.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环己酮1,6-己二醛(1.0分)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19.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0分) 20.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丁醇 2-丁酮(1.0分) 21.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苯 PhCH 2CH 2CHO (1.0分)22.如何完成下列转变?(1.0分)封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1.0分) 【参考答案】(1)(2)(3)24.如何完成下列转变? 甲醇和4C 以下的醇二(第三丁基)酮(1.0分) 25.用不超过二个碳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参考答案】26.由苯甲醛与氯代环戊烷合成(1.0分) (2)格氏试剂与苯甲醛加成,水解得醇,(3)醇脱水成,封班级 学 号 姓 名(1.0分) 28.由五个碳及五个碳以下有机物为原料合成:(1.0分)29.如何实现以下转变:线教研室主 任教务处验收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32.如何完成下列转变?(1.0分)33.如何完成下列转变?(1.0分) 34.如何完成下列转变?(1.0分)35.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苯(1.0分)封班级 学 号 姓 名乙酰乙酸乙酯和4C 以下的有机物 由乙酰乙酸乙酯和3-丁烯-2-酮: (1),Michael 加成(2)(3)(4)稀,分子内羟醛缩合(5),得(6)HCHO,得37.如何完成下列转变?己二酸,乙醇2-乙基环戊酮(1.0分) 38.如何完成下列转变?(1.0分) 39.如何完成下列转变?乙酰乙酸乙酯(1.0分)班级 学 号 姓 名40.如何完成下列转变?丙酮,丙二酸二乙酯(1.0分) 41.如何完成下列转变? 丙酮,乙酰乙酸乙酯2,5-己二酮(1.0分)邻二甲苯(1.0分)43.如何完成下列转变? 乙醇,环己酮 2-乙基环戊酮(1.0分) 44.如何实现下列转变? 苯,乙酐(1.0分)密班级 学 号 姓 名45.如何实现下列转变?苯,乙醛(1.0分) 46.如何实现下列转变?甲苯,乙醇(1.0分) 甲苯和(1.0分) 48.试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合成子分析:(1.0分)密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49.用两个碳的化合物合成(1.0分) (1)乙基格氏试剂与乙醛加成,水解得醇(2)醇与HCl 作用得(4)与加成,水解 50.如何实现下述转变51.如何实现下述转变(1.0分) (3)/AlCl 3 (A)(4)(B)封班级 学 号 姓 名52.由环己酮合成化合物(1.0分)【参考答案】(1)环己酮与反应生成烯胺53.由苯合成3—羟基苯甲醛(1.0分) (2)苯甲醛经缩醛保护后硝化,还原得(II)(1.0分)(1.0分)考 试 时 间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56.以环己酮,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1.0分) (6)水解。
C10 醛酮

O
C 6H 5-CH-CHO CH 3 2 苯基丙醛
O O
CH 3-C=CHCH 2CH 2-CH-CH 2CHO CH 2 CH 3 3,7 二甲基 6 辛醛 H 3C O
CH 3CH 2-C-CH 2CH 3 3 戊酮
O
CH 3-C-CH 2-C-CH 3 2,4 戊二酮
CH3CH2CH2CHO (83.3%) CH3 CH3CHCHO (16.7%)
2. 从炔烃出发 1) (1)炔烃水合
R C =CH + H 2O
Hg2+, H+
R C =CH2 OH
重排
R C CH3
=
O
该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该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产物的结构特点:除乙炔可得到乙醛外, 产物的结构特点:除乙炔可得到乙醛外,一烷基炔将得到 甲基酮,二烷基炔将得到非甲基酮, 甲基酮,二烷基炔将得到非甲基酮,
C O δ C δ O H C O H3C H H3C 偶极矩=2.27D 偶极矩=2.85D C O
10.3 10. 醛、酮的制备方法
一、 从不饱和烃制备 1. 从烯烃出发 (1)烯烃的臭氧化: )烯烃的臭氧化:
C =C O3 O C O C O
Zn / H2O or + H2 / pd - BaSO4
O C-CH
O
2 CH 3
3 甲基环戊酮
COCH
3 2 CH 2 CH 3
C-CH
2 环己烯酮
1 环己基 1 丙酮
1 苯基 1 乙酮
αHale Waihona Puke 萘1 丁酮苯乙酮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
10醛酮思考题、习题及答案

(8)
COCH3
O (9)
答案: 能发生碘仿反应的是:(1)(3)(5)(6)(8)
反应产物除 CHI3 外分别为:(1)CH3CH2COONa
(3)HCOONa (5)CH3CH2COONa
(6)CH2=CHCOONa (8) 能和饱和 NaHSO3 水溶液加成的是:(1)(2)(6)(7)(9)
COONa
OH CH3CCH2CH3 反应产物分别为:(1) SO3Na
OH (2) CH3CH2CH2CH SO3Na
8
CH2 (6)
OH CHCCH3
SO3Na
(7)
OH CH SO3Na
(9)
OH SO3Na
习题 10-9.下列化合物中,哪些能进行银镜反应? CH3CHCHO
(1)CH3COCH2CH3 H OH
1苯甲醇和苯甲醛2己醛和2己酮32己酮和3己酮4丙酮和苯乙酮52己醇和2己酮61苯基乙醇和2苯基乙醇7环己烯环己酮和环己醇82己醇3己酮和环己酮答案
10 醛酮 思考题、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 10-1. 利用什么波谱分析法可以区别化合物 PhCH=CHCH2OH 和 PhCH=CHCHO,简 述原因。
答案:可用红外光谱鉴别,原因:前者 OH 在 3200~3500cm-1 处有强而宽的吸收峰;后 者-CHO 的羰基在 1700 cm-1 处有一强吸收峰,在 2720 cm-1 处有两个弱而特征的吸收峰。
(ii)
CH(CH3)2
CH(CH3)2
CH3 O
O (iii) (CH3)3CCH=CHCC(CH3)3
O (iv)
HO
由 思考题 10-6.
O 合成
CH2OH
答案:
有机10

第10章 羰基化合物醛(aldehydes )和酮(ketones )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碳氧双键)的化合物,因此又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
CO R 'CRO HCR (H )O羰基 醛 酮醛可以简写为RCHO ,基团—CHO 为醛的官能团,称为醛基,酮可以简写为RCOR ’, 基团—CO —为酮的官能团,称为酮基。
醛和酮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这不仅是因为学多化学产品和药物含有醛、酮结构,更重要的是醛、酮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是进行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
醌(quinone )类是一类特殊的环状不饱和二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醛和酮一、羰基的结构羰基是醛、酮的官能团,它与醛、酮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根据醛、酮分子的结构参数(见表10-1),可以认为羰基碳原子以sp 2杂化状态参与成键,即碳原子以三个sp 2轨道与其它三个原子的轨道重叠形成三个σ键,碳原子上未参加杂化的p 轨道与氧原子上的p 轨道在侧面相互重叠形成一个π键(见图10-1)。
(请在图左边第一幅图中,下半个轨道中着淡灰色,如中间那幅图轨道的颜色)表10-1 醛、酮分子的结构参数醛、酮分子 键长(pm ) 键角() HCHO C =O 120.3 C —H 110.1 ∠HCO 121.7 ∠HCH 116.5 CH 3CHOC =O 120.7 C —C 151.5 C —H 110.4∠CCO 123.9 ∠HCO 118.6 ∠CCH 117.5 CH 3COCH 3C =O 121.4 C —C 152.0∠CCO 121.4 ∠CCC 117.2R δ-R R+图10-1羰基的结构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成键处的电子云就不均匀地分布在碳氧原子之间,氧原子处电子云密度较高,带有部分负电荷,而碳原子处的电子云密度较低,带有部分正电荷。
因此醛、酮具有较高的偶极矩(2.3~2.8D ),例如丙醛的偶极矩为2.5D ,并且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得到反映。
10醛酮选择填空命名结构问答1参考答案

研室 任 务处 收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1.在碱存在下,下列化合物与1mol 溴反应时,卤化发生的位置( )。
A .羰基碳上 2.以下四个化合物:(1)(2)(3)(4)它们相互偶极矩差别最大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B5.欲还原合适的还原剂是( )。
A .密封室 任 处 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A .B .C .D .【参考答案】 A9.从转变成R可采用( )。
B .C .D .【参考答案】 B .C .D . 【参考答案】密封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考 试 时 间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14.下列各对共振结构式中稳定性强弱判断正确的是( )。
A .B .D .【参考答案】 15.甘油和苯甲醛所生成的缩醛为下列中哪个?( )A .B .C .D .【参考答案】 16.下列每对化合物烯醇化能力的大小为( )。
(1)(2)物?( )A .B .C .D .封线教研室主 任教务处验收人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B .和D .和【参考答案】 D21.在EtONa /加热反应条件下所得产物为哪个?( )A .B .C .D . 【参考答案】 23.比较下列化合物偶极矩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1)>(2)>(3) 24.下列各构造式中哪个属于不同的化合物?( )A .与B .和密封室 任 处 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C .与D .与【参考答案】 25.下列命名不正确的为哪一个?( )A .二萘基甲酮B .2-溴-1-萘基-1'-氯-2'-萘基甲酮C .环己基苯基二甲酮D .2-呋喃基-2-吡咯基二甲酮【参考答案】 26.下列碳负离子稳定性大小为( )。
A .(1)>(2) C .D .【参考答案】 A28.当用碱处理时发生异构化,达到平衡时大约有( )。
A .5%反式和95%顺式 29.以下哪个结构为黄酮类?( )A .B .C .D .【参考答案】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34.下列化合物:用还原所得产物为何种?( )A .B .C .D .【参考答案】 B35.与反应产物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核原子
反应特点:
• 所有的醛、脂肪族甲基酮和 8 个C以下 的环酮均 能发生该反应
•α–羟基磺酸钠在饱和的NaHSO3溶液中为结晶。 由此可用于鉴定
•反应可逆
R (CH3)H OH C SO3 Na R (CH3)H C O + NaHSO3
产品经稀酸或稀碱处理, 可除去NaHSO3。由此可 用于分离、提纯。
例如胡椒醛的提纯:
CHO O
NaHSO3 H2O
OH SO3Na O
NaOH H2O
CH
CHO O + Na2SO3
O 含量 < 10%
O
O 含量 ≥ 95%
(4) 与氢氰酸的加成
醛、甲基酮和脂环酮与HCN作用,生成α–羟基腈 (α–氰醇):
O R C R' + HCN R R'
R R'
C
OH CN
H+ C OC H 2 5 HOCH CH OH 2 2 ① LiAlH4 /乙醚 ② H3O+ H+ H2O
O O O CH2OH C OC2H5
O O CH2OH
O
(3)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R (CH3)H C O HO O Na + S O R (CH3)H O Na C SO3H R C (CH3)H OH SO3 Na
O CCH3
O C
图 2 苯乙酮的红外光谱图
图3丁酮的核磁共振谱图
δ 图4 苯甲醛的核磁共振谱图
10.3 醛和酮的结构
C O
C
δ
O
δ
醛分子的结构
羰基与烯烃比较
C O
C C
C C
E (亲电试剂)
C O
Nu (亲核试剂)
C C
E
C O
Nu
C=C与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加成; C=O与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加成。
2,3–二甲基–4–戊烯醛
CHO
O C CH2CH3
3–甲基–4–己烯–2–酮
苯甲醛 1–苯基–1–丙酮
• 命名芳香族的醛和酮,把芳基看成取代基。
•脂环族醛和酮的命名:羰基在环内的—“环某 酮”;羰基在环外的——环作为取代基。
O
H 3C CHO
4–甲基环己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H3
3–甲基环己基甲醛
10.2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肟的立体异构:
C6H5 OH C N C6H5 H C N H (Z)–苯甲醛肟 mp 35℃ OH (E)–苯甲醛肟 mp 132℃
肟类化合物的Beckmann重排
R C R' NOH H R' O C NH R or R O C NH R'
例如:
Beckmann 重排的机理
R C R' N R' OH H R C N
N–取代亚胺
C NCH3 + H2O
CHO
+ CH3NH2
N–甲基苯甲亚胺(70%)
H
醛和酮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C O + H N Y H C N Y + H2O
反应机理:
H C O
H+ H+
C OH H
C OH H C N Y
H2N Y
C N Y OH
C N Y OH2
H2O
C N Y
H+
C 6H 5 H
羰基与双键共轭特征吸收低频方向位移
O (CH3)2CHCH2 C CH3 O O (CH3)2C CH C CH3 O C H
σ / cm-1 1717
1H
1715
O C H O
1690
1700
NMR:
δ: 9 ~ 10 δ: ~ 2.2
CH3C
O CH2C
δ: ~ 2.5
O C H
O C
图 1 正辛醛的红外光谱图
R R'
反应机理:
O R C R' + C N
慢
C
O CN
HCN
C
OH CN
说明: a.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原子 以下的环酮;
b. 碱催化反应加快; c. 新C―C键形成,增长碳链;
d. ―CN的引入:―CN
O CH3CH2 C CH3
HCN
―COOH, ―NH2
浓H2SO4 CN △
(a) 烃基的电子效应
O CH3 C CH3 O
CF3
烷基的给电效应使羰基稳定, 降低反应活性; 取代基的吸电效应活化羰基, 提高反应活性。
CF3 C
(b) 烃基的空间效应 R: –H < –CH3 < –C(CH3)3
空间效应依次增大
C: sp2 sp3, 键角: 120° 109.5°
产物中基团的拥挤程度增大。
第10章 醛、酮和醌
【基本要求】
1. 掌握醛和酮的命名(系统命名,普通命名,个别化合物的 俗名)。 2.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及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3. 掌握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4. 掌握亲核加成的反应类型、机理和应用。 5. -H的酸性,-H的卤代反应及缩合反应(羟醛缩合)。 6.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7. , -不饱和酮的反应特点。 8. 醌的化学性质。
OH
R C H
OR' + H2O
半缩醛
缩醛
常用催化剂:HCl(g), TsOH, HCl/Et2O
O C H + 2CH3CH2OH
HCl
CH
OCH2CH3 OCH2CH3
+ H2O
苯甲醛缩 二乙醇(60%)
环状的半缩醛比较稳定:
O HOCH2CH2CH2C H H2C CH2 O C H 2C O H H H2C CH2 O H C H 2C O H
C Na +
O Na
H3O+
RC C
应用:增长碳链,制备醇
H H R H R R''
C O
R'M
C O C O
R'CH2OH R CHOH R' R R' COH R''
伯醇 仲醇 叔醇
MgBr +
H H
C O
乙醚
CH2OMgBr
H3O+
CH2OH
①醚/-70℃ [(CH3)3C]3COH (CH3)3CCC(CH3)3 + (CH3)3CLi ② H O+ 3
【重点、难点】
1.醛、酮的IR光谱及1H NMR光谱特征。 2.醛、酮的结构;醌的结构。 3.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活性顺序,电子效应和空间 效应对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羰基化合物与NaHSO3、醇、 HCN、金属有机试剂及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与氨及其衍 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醛、酮的-H原子的反应,包括H原子的酸性、卤代反应及缩合反应(羟醛缩合、Mannich 反应等);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及歧化(Cannizzaro) 反应;醌的加成反应及还原反应。
OH2 R C N R'
烷基向缺电子的N迁移
H2O R C N R' R OH2 C N R'
OH R C N H R' R
OH C NH R'
O H R C NH R'
Beckmann 重排的特点
10.4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醛和酮的反应部位:
氧化还原反应
O C C H
亲核加成反应
R (H)
α -氢的反应
10.4.1 亲核加成反应
δ
C
δ O
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H Nu +
δ C O
δ
Nu C O H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无催化剂或碱性条件下的加成机理
酸性条件下的加成机理 碱性
羰基的反应活性
OH CH3CH2 C
CH3CH C COOH CH3
CH3
(5) 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加成
Grignard试剂 RMgX 有机锂试剂 RLi 炔钠 RCCNa
R Mg X + C O R C O Mg X
H3O+
R C
OH
R Li RC
+
C O C O
R C RC
O Li C C
H3O+
R C
OH C OH
Nu:
Nu:
乙醛
丙酮
图 亲核加成反应中的烷基的空间效应
反应活性顺序:
(1) 与水的加成
当羰基与吸电基相连时,水合物的稳定性提高:
(2) 与醇的加成
醛或酮与醇以无水氯化氢或无水强酸为催化 剂生成半缩醛或半缩酮: 不稳定
O R C H OR'
R'OH / H+
OR'
R'OH / H+
R C H
O CH3CH2CH2 C H
C H
正丁醛
O CH3 C CH2CH3
异戊醛
CH3
苯甲醛
酮:以甲酮作母体,“甲”字可省略
C O
甲基乙基(甲)酮 甲乙酮
二苯甲酮
10.1.2 系统命名法
•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 • 从醛基或靠近羰基一端编号。醛基的位次为1, 可不标,酮中的羰基位次要标明。
C O + H2NNH O2 N
NO2
C 6H 5 H
C NNH O 2N
NO2
+ 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