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六章气候和中国气候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中国气候

大陆性气候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由 于降水较少,主要依靠灌溉,农业生产和布局受水资源限制 较大。同时,大陆性气候也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 。
大陆性气候的利弊分析
优势
大陆性气候下的夏季日照时间长,太 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 生长;冬季寒冷干燥,有利于杀死病 虫害和减少农业害虫的繁殖。
劣势
由于降水较少且集中,容易造成春旱 和夏涝等自然灾害;同时,大陆性气 候也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04
中国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的形成与特点
形成
中国高原山地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和山地地区的地 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导致气候的多样性。
特点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是气温低、降水少、日照时间短、风力强等。在高原地区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保温能力差,昼夜温差大;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 复杂,气候变化多端,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总结词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 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太 阳辐射等天文因素,以及台风、厄尔尼诺等 自然灾害。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等。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季风气候的分布与影响
季风气候的分布
中国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此外,在南部沿海地区 和东北地区也有季风气候分布。
季风气候的影响
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 此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的重要种植区 。同时,季风气候也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为 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源。然而,季 风气候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洪涝、干旱等自然 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
中国气候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气候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多种气候类型。
气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长期观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范围内气候要素变化的总和,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气候类型众多,主要有寒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其中,以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等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具代表性。
中国气候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南北纬度差异大,由亚热带到寒温带气候一应俱全,纵向气候差异极大;二是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之间的经度差异大,从而形成了横向气候分带的特征。
因此,中国气候形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气候类型多样的中国,气候变化也变得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候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比较典型的有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中国北方和南方降水和温度,中国季风格局带来的气温和降水分配差异,地形起伏带来的山地气候和平原气候等。
同时还有干湿差异,风向和风力差异等多种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温、降水、湿度、风力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了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等领域的生产和生活。
而急剧的气候变化,则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和环境保护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本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确保气候变化问题得到有效的应对和管理。
总的来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变化复杂。
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地理学、气候学和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I.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南北纬度差异、地形气候差异、季风气候特征、热岛效应等方面进行介绍。
人教版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亚洲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同时跨越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东经26°—西经169°)。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和北寒带(北纬81°—南纬11°)。
3、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二、亚洲面积—世界最大的大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巧学妙记: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工具长、纬度广、世界最大洲;围三洋、连两洲、两洲隔海望。
三、地理分区:1、惯上分为六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2、各地区和国家如下: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
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XXX、马尔代夫西亚: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也门、阿曼、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西亚是XXX、XXX、XXX的发源地)北亚:俄罗斯的一部分。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本地国)。
亚洲之最:亚洲最大的国度:中国都城北京第二大国度:印度都城新德里第三大国度:沙特阿拉伯都城利雅得四、亚洲地形地势(一)、总特征:阵势中部高、周围低,地形起伏大,以山地高原为主,河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向周围分流。
中国分区地理之中国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但需注意防涝和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
定义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特点。
形成原因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 交汇,形成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冬季则受大陆气团控制,气温较为温和。
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 区。
气候特点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方面, 需要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和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降水 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旱气候
02
中国东部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定义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出现在中国东北部、华北和华东地区,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形成原因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与北方南下的冷空 气交汇,形成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冬季则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
气候特点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 风力强。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干旱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方面,需 要采取节水措施和保护生态环境。
04
中国特殊地区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
01
青藏高原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 高寒气候。该地区气温低,日温差大 ,降水较少且集中,风力强劲。
02
青藏高原气候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中国的气候 说课稿简版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引言概述: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其气候状况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国的气候特点。
正文内容:一、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1.1 中国地处北半球,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季节变化明显。
1.2 中国地势高低起伏,东西跨度大,因此气候分布差异显著。
1.3 中国地理位置使其受到亚洲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双重影响。
二、中国的气候区划2.1 中国气候可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大区。
2.2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2.3 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2.4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冬季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三、中国的季风气候3.1 中国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冬季受到西风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夏季受到暖湿的南海季风的影响。
3.2 冬季,北方地区受到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南方地区受到暖湿的南海季风的影响。
3.3 夏季,南方地区受到暖湿的南海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受到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四、中国的气候变化4.1 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日趋明显,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等。
4.2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中国的气候灾害5.1 中国常常受到台风、暴雨、干旱和雪灾等气候灾害的影响。
5.2 气候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3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减少气候灾害的损失。
总结:中国的气候受到地理位置、季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的气候区划明显,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中国的气候变化日趋明显,对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同时,中国常常受到台风、暴雨、干旱和雪灾等气候灾害的影响,但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中国政府提高了灾害应对能力,减少了气候灾害的损失。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半干旱 2~5 0.5~0.2 -400~-800 500~800
干旱 >5 <0.2 <-800 >800 <0.10
年降水蒸散差r-Ep (mm) 年蒸散差Ep-E(mm) 年蒸发比E/Ep
实际蒸散量
0.90~0.60 0.60~0.30 0.30~0.10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第五节 主要分区简介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柯本气候法
(德语: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意为“有效气候分类 法”),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的气候学家弗拉迪米 尔· 彼得· 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发表分类法德第一个 完整版本,1936年发表最后修订版本。
一、中国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
气候带 I 寒温带 II 中温带 III 暖温带 IV 北亚热带 ≥10℃天数 <100d 100~171d 171~218d 218~239d ≥10℃积温 <1600℃ 1600℃至 3200~3400℃ 3200~3400℃至 4500~4800℃ 4500~4800℃至 5100~5300℃ 3500℃至 4000℃ V 中亚热带 239~285d 5100~5300℃至 6400~6500℃ 4000℃至 5000℃ VI 南亚热带 VII 边缘热带 285~365d 365d 6400~6500℃至 8000℃ 5000℃至 7500℃ 8000℃至 9000℃ 7500℃至 8000℃ VIII 中热带 IX 赤道热带 365d 365d 9000℃至 10000℃ >10000℃
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不同,它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三、气候区划的任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核心知识点汇总

7、亚洲的经济状况: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中占主导地位。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面与欧洲相连;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4)边界:亚洲所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北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地形、河流:
(1)亚洲的主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9)亚洲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黄河、长江、湄公河、珠江和黑龙江;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萨尔温江、印度河和恒河;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自西向东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多样,最典型的气候是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核心知识点汇总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经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大致在东经26°向东至西经170°,跨经度约164度。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81°至南纬11°,跨的纬度约92度,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带;亚洲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2)亚洲地势特地:中部高,四周低。地势特点决定河流的流向:呈放射性向四周分流。
(3)世界最高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8844米)
(4)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5)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是指青藏高原;
(6)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7)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中国地域辽阔,拥有广泛的气候类型和丰富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中国的气候和季节特征各不相同。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
一、中国的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类型分为五大类:寒温带、温带、地中海气候、热带和高原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 寒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个地区的冬季经常降雪,气温低于冰点,夏季则多雨,气温适中。
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和东部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春季和秋季温暖宜人,气温适中。
这个地区的降水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均匀分布。
3.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出现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相对较干燥。
4.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和台湾地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这个地区的降水量较为丰富,热带风暴和台风也常常袭击。
5.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高原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由于海拔的影响,气温和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高原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二、中国的季节变化中国的季节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如下所示:1. 春季春季通常从3月份开始,到5月份结束。
这个季节气温开始回升,天气逐渐变暖,植物开始复苏。
春季的降水量较多,多雨的天气常常出现。
2. 夏季夏季一般从6月份开始,到8月份结束。
这个季节气温高,天气炎热潮湿。
夏季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季节,雷雨和台风经常席卷许多地区。
3. 秋季秋季通常从9月份开始,到11月份结束。
这个季节气温适宜,天气凉爽宜人。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地农田都处于丰收的时期。
4. 冬季冬季一般从12月份开始,到次年的2月份结束。
这个季节气温低,北方地区常常降雪。
冬季是中国最冷的季节,需要注意保暖。
总结: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丰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典型的例子是墨西哥湾暖流对西北欧的影响。湾
流由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十分巨大,有人计算,湾
◆90年代以来太平洋海温长期持续偏高,时起时伏 的厄尔尼诺现象伴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异常,自然灾害 特别是气候巨灾频发。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 加快、加剧的趋势。是谁在助长“圣婴”、“女婴” 作恶?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人类 无法阻止的纯粹自然灾害之外,许多灾害的发生多多 少少同人类的活动有关。“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 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大气圈:是主体,也是气候系统中最容易变化的部 分,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生物圈都可视为大 气圈的下垫面。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地下水和地表上的 一切液态水,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占地球表面的 70.8%左右,约3.6×108km2.海洋南北半球分布是 不对称的,南半球面积远大于北半球。为大气提供 86%的水汽来源。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 厄尔尼诺(El Nino)是西班牙语 “圣婴” 音译, 原指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 股弱暖洋流,取代了沿岸原有冷海水的现象。现在, 厄尔尼诺一词是指大范围的海洋异常现象,即赤道太 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连续 6 个月高于多年平均温度 0.5℃以上)的现象。(暖水 事件) ◆ 拉尼娜(La Nina)是西班牙语 “圣女” 的音译, 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 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连续 6 个月低于多年平均 温度 0.5℃ 以下)的现象。(冷水事件)
602.4
529.2
442.3
344.8
214.0
138.0
55.2
13.3
0
1317. 8
1299. 7
1245. 5
1158. 1
1041. 1
901.0
749.7
624.3
565.3
546.9
由表6-1可知道: 1、天文辐射的年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最 大值在赤道,最小值在极地。
2、太阳辐射最高值,夏半年在20°~30°N附近,随 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南北差异变小因为纬度愈高可 照时间愈长。 3、冬半年最大值则出现在赤道,且随纬度的增高 而减小,随纬度的增高迅速减小,极地为零。 南 北差异变大 这是由于太阳高度角和可照时间都随 纬度增高而减小 4、冬夏半年之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值随纬度增高 而增大,且纬度愈高,差异愈明显。表现在气温的年 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苏联欧洲地区连续近两个月出现酷热少雨天气, 引起泥炭地层自焚及森林着火,而西欧地区却连续低 温,致使英国伦敦出现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气温比 1971年冬至日气温还低的特异现象;秋季,亚欧东部 地区普遍低温,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欧的瑞典出 现了两百年来少见的暖冬,苏联也出现了异常暖冬, 莫斯科郊区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宁格勒下 了百年未见的"冬季雷雨",在西非、印度以及苏联欧 洲地区,几乎出现了全年连续干旱的严重旱情。西非, 人和牲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1
2 3 4
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带和气候型
气候变迁
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气候区划
气
候
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 端状况。 温度、降水、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 的多年平均值 气候统计的基本时段(世界气象组织 WMO): 30年,以后每十年进行一次统编。 描述气候要素的特征量: 表示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最基本的气候指标, 通常以总量、平均数、极值,频率、保证率、变 率等特征量和气候资料表、气候图来表示。
陆地表面:也称为岩石圈,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 部分中变化时间尺度是最长的。以海陆分布和山脉 大地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最大。对大气环流 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冰雪圈:指格陵兰和南极冰原、大陆冰川、海冰、 永冻土、和地面季节性雪盖等。全球陆地约有10.6 %被冰雪覆盖。雪盖和海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 海冰的面积比陆冰大。冰雪覆盖增加反射率,影响 地表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冰原和冰川变化的时间尺 度很长,一般为数百年,甚至可达几百万年。
辐射差额呈带状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 中、低纬度地区年净辐射值为正,辐射能盈余高纬 度地区年净辐射为负辐射能亏损。 海上净辐射值比同纬度的陆上值大,其最大值出 现在北部阿拉伯海,陆上最大值出现在潮湿的热 带地区 净辐射分布的不均匀,造成热量平衡的差异,从 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分布。一年中最热的地方不在赤 道,而在回归线附近。
★ 大气中水汽的供应者,距海远近不同,使空气 湿度和降水量发生变化。 ★ 使在同一纬度带中可出现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 气候。 ★ 在近海地区形成海陆风。
2、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海气相互作用:
★ 瓦克(Walker)环流
偏西风 上升 偏东风 西 暖 赤道太平洋 冷 东 下沉
★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其作用下的各地的天气气候情况也是正常的;
当大气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时期异常时, 便会发生该年份或该时期天气气候的反常。 ◆ 世界气象组织在1972年度报告中指出:“1972 年世界的天气是历史上最异常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1月,美国密执安州的功圣马利降雨、雪 量达1351.3毫米,• 过正常年份十倍以上;2月,强 超 烈暴风雪袭击了伊郎南部,在阿尔达坎地区,• 多村 许 庄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国中、• 部 北 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先后遭到强大的风、雨、雪袭 击,而在中东和近东地区几乎同时也发生了数次暴风 雪并伴有强烈的低温、冻害; 5~6月,印度酷热, 最高气温超过50℃以上,香港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 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冰 山,比常年同期多出四倍。
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 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生物对于大气和海洋的 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以及其他气体成分 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变化 的时间尺度有明显的差异;对气候的变化很敏感, 而且反过来又影响气候。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气候学→传统气候学,主 要研究气候要素平均状况及成因;80年代以后的气 候学→当代气候学,主要是研究预测气候变化,许 多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
春江水暖鸭先知
秋天的童话
初雪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
外部因子
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等 内部因子
下垫面(地理因素)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一、辐射因素
基本要素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的最主要能源 ★天文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 布是由太阳与地球的天文位臵决定的,称为天文辐 射——天文气候 表6-1和图6-1北半球水平面天文辐射的总量及 随纬度的变化
辐射差额的分布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年总辐射差额最大在海南岛,最小在川黔地区 ① R 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② R 北方地区 春季R>秋季R,南方地区 秋季>春季 北方地区 春温>秋温,南方地区 秋温>春温 ③ R 北方地区 春秋季变化快,南方地区 春秋季变 化慢 北方地区 春秋季升降快,南方地区 春秋季 升降慢
表6-1北半球水平面上天文辐射夏半年、冬半年和总量(107J/m2) 纬度 0° 夏半 年
658.9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697.3 716.3 715.8 696.3 660.6 611.7 569.1 552.0 546.9
冬半 年 全年北差异小,冬季南北差异大
T 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⑥ R 39°N以南全年为正值,39°N以北冬季出现负 值,纬度愈高负值愈大,持续时间愈长。 T 愈往北方,冬季愈长,温度愈低
二、大气环流
★ 大气环流的特性决定了进入某一地区的气团性质, 从而决定着一定气团作用下的天气和气候。 ★ 大气环流维持了气候的相对稳定性。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成
◆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赤道东
风,而东南太平洋则吹东南信风,大洋东侧表层
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其下层的冷海水则 不断向上补充表层流失的暖海水,结果使西太平 洋海平面上升,热量聚积。西太平洋海平面通常 比东部高40cm,表层海水年平均温为29℃,而东
部沿岸受下层上涌冷海水的影响,仅有24℃左右,
(2) 洋流:
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称为洋流。在水平方向 上,洋流的宽度可达1000km以上,流速可达1.0m/s 以上。
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洋流 的温度高于所经海域。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洋流温 度低于所流经海域的温度。 下图为世界洋流示意图:与地面的主导风向相似。
热力 特性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由于洋流的规模十分巨大,因此它在热量输送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卫星观测资料计算得知, 通过北纬20°纬圈由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中,洋 流输送的热量占了74%,超过了暖气团输送的热量, 而在北纬30°-35°,由洋流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 量,也占全球热量输送的47%。 减少了纬度之间温 度的差异 东亚近海的洋流:黑潮暖流、中国寒流
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
圈、生物圈
当代气候学不同与传统气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引 入气候系统的概念。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和变 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也就是说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不仅是大气内部状态和行为的反映,而是与其有相 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的总体行为。 气候系统具有的热力、动力、水分、静力属性,在 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相互作用、关联,并在不同时 间尺度内变化着,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39 26
-13
36 27
-9
32 25
-7
22 20
-2
8 14
+6
-6 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