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解读.

合集下载

6首最经典的闺怨古诗词

6首最经典的闺怨古诗词

6首最经典的闺怨古诗词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写出了女子在长夜漫漫与酒为伍,陷入深深的睡眠之中,卷帘的人不知道荒芜寂寥的景象,美妙而感性。

2.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这首词以冷暖不定的四季为题材,表达了江南女子对爱情的期望、失望和思念,表达了女子的柔情和感性。

3. 《浣溪沙·淡蕊风吹满地》作者:晏殊淡蕊风吹满地,梧桐月照空阶。

更无一点声色,何处见幽芳?隔墙有眼如窥镜,密约无人再共谁?红衣似火招魂,夜树闻啼几声。

解析:这首体现了晏殊的才情、流露了他的情感,属于琵琶曲中的名曲。

词中纤细温馨的细节,更突显出了词作品的女性柔韧和细腻之处。

4. 《满庭芳·春景》作者:韩琦春景悠悠,几许桃红李绿。

飞絮望眉语,轻烟度楚锦。

尘缘未尽,难寻人共语。

莫说平地风波起,清溪流水自东注。

解析:这首词写春景,浓情蜜意,风景恰是春天的美好。

清新独特的意境,再加上琵琶曲的声音,更是娓娓动听。

5.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作者: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解析:这首长恨歌也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词史上的瑰宝,它传达出了妇女的思维和感性,并展现出唐代人民的崇拜皇权的心理。

慨叹人生浅和史迹长是白居易的高度感悟。

6. 《钗头凤·世情薄》作者:陆游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闺怨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通常用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这种诗歌形式于唐代首次出现,盛行于宋代。

闺怨主要以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表达女性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情感和不满。

本文将对一首闺怨诗进行鉴赏,以展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闺怨》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诗中忧思悠悠,妇人犹自含羞。

第一句“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用意于表现女子关在闺房之中,只能透过窗纱观赏窗外的明月与花影,而无法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也象征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第二句“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用意于强调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她多次思念着心爱的人,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将寂寞与惆怅藏于心中。

峨眉指女子的双眉,寂寞峨眉则象征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暗示女子的幽梦缠绵,她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思之痛。

青袍与断肠花合为一体,则表达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带来的伤痛。

最后一句“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则集中了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思念,她的心被牵动,几丝愁思一直执着于她的心头,悲伤已经成为她家中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展示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

这首《闺怨》采用了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抓住了女性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哀怨情感。

诗歌以苦、孤、悲为主旨,表现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总之,《闺怨》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和形象感染读者。

它是对女性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女性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受压抑的体现。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启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赏析_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赏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括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予”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锆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_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扳!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台情合理。

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掭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

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闺怨诗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闺怨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 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 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设题: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 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设题: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 析
答案:“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 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 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 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为表达离思做了渲 染。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
闺怨诗
一、概念解读
闺怨诗是指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 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 情的诗作。 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 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 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 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 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 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 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 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 人心弦。 代表诗人有李白、张籍、张仲素、王昌龄等,代表作品有 《春闺怨》《闺怨》《节妇吟》等。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 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设题: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 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 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 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 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闺怨是中国古代永恒的文学题材,因为那时候妇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为名缰利锁所牵绊,导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经常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秦观、李清照、欧阳修等都有出色的闺怨诗,而王昌龄的闺怨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的闺怨诗表现出了他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观察力。

王昌龄的闺怨诗中,他细腻地描绘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独守空房的痛苦。

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描写,王昌龄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内心的情感。

在《闺怨》一诗中,他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通过描写少妇登楼远眺,看到陌头杨柳色,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独守空房,后悔让丈夫去寻求功名。

这种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被王昌龄刻画得细致入微。

除了对女子的内心情感有深刻的描写,王昌龄的闺怨诗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例如在《春怨》一诗中,他写道:“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孤独守候的凄凉和无奈。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仅仅是对女子内心情感的描写,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和压抑,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和对家庭亲情的忽视。

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很多女子不得不承受独守空房的痛苦。

王昌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呼吁人们重视家庭亲情和女子的地位,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

除了对情感和社会的描写,王昌龄的闺怨诗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含蓄的美和深刻的哲理。

他的诗歌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在《闺怨》一诗中,他通过描写少妇登楼远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表现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独守空房的痛苦,同时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和压抑。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宫妇
• 《后宫词》白居易 前殿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 前殿 按歌声。 恩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 坐到明。 怨 思念 寂寞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 杂曲歌辞· 妾薄命 李端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回灯入绮帐 ,对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容颜南国重 ,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 ,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从来闭在长 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原因
皇权无上恩无常 男尊女卑夫为纲 别离迟暮源征商
闺中人的身份
• • • • • 宦妇(官太太) 商妇 征人妇 宫妇 游子妇
……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 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 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 感情。
1.宦妇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有感
•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
2.商妇
• 《罗贡曲》刘彩 春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 错认几人船。
埋怨
后悔 思念
盼归
温庭筠《望江南》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 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 悠悠,肠断白蘋洲”
• 【唐朝】温庭筠《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 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简析】作者摄取了“梳洗”、“弄妆” 生活细节,表现闺妇幽怨孤寂心情和笃情 善感的形象。 • 三处反衬。以懒起弄妆反衬寂寞空虚;以 花面相映反衬命薄如花;以成双鹧鸪反衬 形单影只的孤独,表现对爱情渴望。
悔教夫婿觅封侯。
“悔”

思念
悲大 一 哀夫 位 ,一 幽 孤味 闭 寂追 深 、求 闺 无游 的 助冶 贵 以之 族 及欢 少 伤而 妇 春感 , 之到 因 情惆 薄 。怅 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4.征人妇
《子夜吴歌· 秋歌》李白 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思念 担忧 怨战 盼团圆
二、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 1、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
2、描写美人迟暮的 。 3、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4、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