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生理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06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对循环系统的调 控。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神经,它们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心脏和血 管的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维持血压。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等,以降 低心输出量和血压。
循环系统的组成
总结词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的通道,负责运输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氧气和代谢废 物等。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详细描述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和组织通过自身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其功能。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的牵张感受器会感受到压力变化,并通过神经和激 素的调节机制,使血管舒张、心率减慢,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内在反馈机制也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精细调节,以维持循环系统 的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详细描述
心率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激素、代 谢产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状态下 ,心率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以适应不同的 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心率对 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分类和功能
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具 有弹性膜和肌肉层,可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感染和参与免疫反应,例如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和介 导炎症反应等。

循环系统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学循环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本文将详细探讨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中空器官,位于胸腔中。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液通过心脏的左心房和左心室被泵入主动脉,然后通过动脉分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再经过静脉回流到心脏的右心房和右心室,形成血液循环的闭合回路。

二、循环系统的功能1.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肺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氧气被吸入肺部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形成氧合血,然后被泵入体循环,供应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 代谢废物的排泄循环系统不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还将产生的代谢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进行处理和排出。

代谢废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它们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经肺部排出体外。

在肺部,二氧化碳被换取氧气,形成的无氧血再次被泵入心脏,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3. 维持体温和水盐平衡循环系统还对体温和水盐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体温过高时,心血管扩张,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而当体温过低时,心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浓度,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循环系统的重要作用循环系统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其主要作用:1. 维持供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循环系统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常运作,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2. 协调免疫功能:循环系统通过输送白细胞和抗体,加强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3. 保护体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通过调节体温、水分和电解质浓度,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保证各个系统正常运转。

循环系统生理

循环系统生理
形成机制
主要是Ek,K+经IK1通道外流 但Ek 为-94 mV,而RP为-90mV,表明 还有其它因素参与(如Na+的内流)
21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特点:
形态复杂 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的升支 与降支不对称
AP in skeletal muscle :1-5 msec AP in cardiac muscle :200 msec 22
8
心脏神经支配
– 心脏受自主(植物) 神经系统的双重 支配
心交感神经
由脊髓发出
心迷走神经(副 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
由延髓发出
心迷走神经
9
小结
•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肌性空腔器; 分有两 心房和两心室四个心腔
• 心房与静脉血管联通,将血液引入心脏;心室与 动脉血管联通,将血液导出心脏
• 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自动节律性活动的基 础
– 房室瓣 atrioventricular valves 位于心房和心室之 间(二尖瓣、三尖瓣) ,动脉瓣 arterial valves 位于 心室与大动脉之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 心瓣膜分隔心腔及动脉,是“心泵”的单向阀门, 阻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定向循环流动
动脉瓣
动房脉室瓣
心室收缩期间
心室舒张期间
-
140mM 2mM
4 mM
104mM
细胞内外浓度比 1:4.6 1:20000
35:1
1:3.5
平 衡 电 位 +41mv +132mv
-90mv
-33mv
18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通透 性 permeability 不同,构成离子跨膜扩 散的条件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 表9-1 心瓣膜位置及作用
瓣膜 二尖 瓣 三尖 瓣
主动 脉瓣 肺动 脉瓣
位置 左房 室口 右房 室口
主动 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 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 左心室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 右心室
(四)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2.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 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3.心外膜 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五)心的传导系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 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 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 的控制。 3.房室束及其分支 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 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
(六)心的血管(图见上) 1.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 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 间穿出,分为两支。 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 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 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 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 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 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 部。 2.静脉 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 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生理学与循环系统

生理学与循环系统

生理学与循环系统在人体中,生理学与循环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从而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而生理学则研究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本文将围绕生理学与循环系统展开讨论,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起到泵血的作用。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血管网络。

血液则是循环系统的媒介,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输送、废物清除和调节体温。

在肺部,血液与外界的氧气进行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同时,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细胞,满足身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同时,废物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进入到相应的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

此外,循环系统还通过调节血流分布和调节出汗等方式来维持稳定的体温。

二、生理学研究与循环系统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其中循环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与生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心脏方面,生理学研究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以及心脏的节律调控。

通过揭示心脏的生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脏病的发生和治疗。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机制,以及血管壁的弹性和通透性等特性,有助于了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

在血液方面,生理学研究血液的成分、凝固机制和免疫功能等。

通过了解血液的生理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贫血、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在血流调节方面,生理学研究血流对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可以使血流在各个部位之间保持平衡,维持身体的内稳态。

生理学还研究血压的调节机制,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心血管适应方面,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环境变化等不同条件下,循环系统的适应能力。

通过了解适应机制,可以推测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循环系统表现,为运动员的训练和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提供理论依据。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输入淋巴管携带淋巴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凸面入
输出淋巴管从淋巴结门出
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液 2.B细胞、T细胞定居场所 3.参与机体的免疫。免疫活化时 淋巴小结增大增多
血液
外周淋巴器官 全身各组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右锁骨下干 尖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外侧淋巴结 肩胛下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膈上淋巴结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淋巴结
淋巴结常成群聚集,有浅、深群之 分。位于淋巴循环途中,与淋巴管 相连,全身淋巴结约800多个。
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部
腋窝
腹股沟
乳突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颈内静脉 颈外侧浅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脊柱前
肠系膜
锁骨上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淋巴结是大小不等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直径约2~25mm。
左右髂总静脉

门脉高压
肝硬化时,门静脉血经脐静 脉、腹腔静脉回流到上腔静脉。 患者脐周围腹壁静脉高度扩张、 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现象。

• 在手背静脉网注射青霉素治疗右肺大叶性 肺炎时,药物需经过哪些途径到达右肺? • 青霉素依次经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和贵要 静脉、肱静脉、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头 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 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 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右支气管动脉到右肺病灶。
左心房 右心房 右缘 冠状沟 右心室 前室间沟 左缘 左心室 心尖 胸肋面 心尖 膈面 左心室 冠状沟 后室间沟 右心室 左心房 右心房
主动脉 上腔静脉 肺动脉瓣听诊区 主动脉瓣听诊区 肺动脉干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三尖瓣
二尖瓣 三尖瓣听诊区 二尖瓣听诊区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循环系统的定义及主要机能

循环系统的定义及主要机能

循环系统的定义及主要机能
循环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生理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主要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组织和细胞中带走,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包括:
1.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肺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2. 运输代谢产物和废物:循环系统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收集起来,通过血液带到肺部和肾脏等排泄器官,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3.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血液在体内循环过程中可以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确保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4. 免疫和防御功能:循环系统通过运输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细胞和分子,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维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5. 调节血压和血流量: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血液的泵送力度,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以保持足够的灌注和供氧。

6. 传递激素和信号分子: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激素和其他信号分子从分泌器官传递到目标组织和细胞,调节体内的代谢、
生长和调节功能。

总而言之,循环系统起着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输送到组织和细胞,并将废物和代谢产物带走的重要作用,同时参与调节体温、酸碱平衡、免疫防御和激素传递等多种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利尿激素对血压Biblioteka 血量的影响• 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分泌并贮 存在垂体后叶 • 生理作用 1. 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 重吸收 2. 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对血压及血量的影响
• 影响ADH分泌的主要因素:血浆晶体渗 透压和血容量 •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血容量减少时, 下丘脑室上核兴奋,合成、分泌和释放 ADH增加,水重吸收增加,使血浆晶体 渗透压减低和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 反之亦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 ANG II的生理作用 1. 直接刺激微动脉,微静脉收缩,增加血压 2. 促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以增加细 胞外液量,升高血压 3. 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4. 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进其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增强交感神经的心血管效应 5. 作用于脑内某些部位,使交感缩血管作用加 强,从而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1. 2. 3. 4. 5. 血压的基本概念 血压影响因素 降压反射与降压反射减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抗利尿激素对血压及血量的影响
血压的基本概念
•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 管壁的侧压力叫血压,用mmHg表示 •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般为70-100mmHg
血压的影响因素
• • • • 心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大动脉弹性:主要影响脉压 心率:若每搏量不变,心率加快则收缩 压升高 • 血量/容量比值:比值增大则充盈压升高, 血压升高
降压反射与降压反射减弱
• 降压反射:血压突然升高,刺激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时,反射性地引起心 跳变慢、收缩力量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同时外周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使血 压降低至原来水平,叫降压反射
微循环
•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生理意义 • 冠脉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生理意义
1. 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是物质交换 的主要场所 2. 直捷通路:少量物质交换,保持循环血 量恒定 3. 动-静脉短路:又称非营养通路,无物 质交换。可增加或减少散热
冠脉循环的特点
1. 血压高,血流量大 2. 心肌耗氧量大,摄氧率高,故动-静脉 氧差大 3. 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影响大,心 舒促灌,心缩促流 4. 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作用 大,神经调节作用小
心脏指数
• 概念: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 输出量 • 安静时约为3.0-3.5L/(min× m2 )
心力贮备
• 概念:心脏能适应机体需要而提高心输 出量的能力 • 活动时心脏工作的最大能力与安静时的 能力之差 • 心率,搏量,搏功均有贮备
射血分数
• 概念: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 • 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 始终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 • 正常值:55-65%
心脏的神经支配
• 心脏受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 率加快,收缩力量加强,传导加速,兴 奋性增高 •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率减 慢,收缩力量减弱,传导减慢,兴奋性 降低
心室肌前后负荷
• 心室肌的前负荷 概念:心室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即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 影响因素:静脉回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其 成正比 前负荷可影响心肌初长度,通过异长自身调 节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心肌收缩强度
心室肌前后负荷
• 心室肌后负荷 概念:心室肌收缩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又称压力负荷 即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 高血压和动脉狭窄可加重后负荷
循环系统生理基础知识
杨 飞
1. 2. 3. 4. 5.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 心肌前后负荷 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
1. 2. 3. 4. 5. 心输出量 心脏指数 心力贮备 射血分数 功(每搏功和每分功)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左或右心室每次搏动所输 出的血量,安静时约为60-80mL。 • 每分输出量:左或右心室每分钟所输出 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安静时4.5-6.0L/min 一般所说的心输出量为每分输出量
降压反射与降压反射减弱
• 降压反射减弱: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则 对窦、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 性地引起心率加快,收缩力量加强,心 输出量增加,同时外周血管收缩,外周 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至原来水平,叫 降压反射减弱
降压反射与降压反射减弱
• 生理意义: 维持血压地相对稳定 •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按摩颈动脉窦使 心率减慢
射血分数
• 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情况 下,尽管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 别,但它并不与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相适应,射血分数明显下降 • 此时若单纯以搏出量来评定心脏泵血功 能则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力+动能 =搏出量(L)×(平均动脉压 -左心房平均压)(mmHg) ×13.6(g/cm3)×9.807× (1/1000) • 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做的功 =每搏功×心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 肾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合成和分 泌的一种蛋白酶 • ANG I:血管紧张素原由肾素水解而生成的一 个十肽(生理作用不强) • ANG II:ANG I经过肺循环时由ACE作用下转 变成的一种八肽 • ANGIII:ANG II在氨基肽酶作用下生成的一种 七肽(生理作用不强) • 以上整个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