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预测与决策分析》学期期末论文题目、格式及评分标准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后习题

第一章经济预测的基本原理1.什么叫经济预测?经济预测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动趋势的学科。
2.经济预测与决策有什么关系?经济计划是为实现经济决策目标而编制的一种经济活动方案,而经济决策的目标又是依据经济预测的结果而确定的。
3.什么叫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预测是指对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它以整个社会(或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的总图景作为考察对象。
4.什么叫微观经济预测?微观经济预测是指对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前景或家庭、个人的经济活动的预测,它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前景作为考察的对象。
5.什么叫定性经济预测?定性经济预测是对某一经济现象的未来状态所作的一种描述,也就是对未来的经济状态提供可能变动的方向而非数量的大小所作出的预测。
6.什么叫定量经济预测?定量经济预测是运用经济统计的数据资料,根据预测目标中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预测模型以推导出预测值。
7.预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信息要素,方法要素,分析要素,判断要素。
第四章判断预测技术1.直接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专家选择上有何异同?直接头脑风暴法是组织专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开会讨论,各持己见地、自由地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提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质疑头脑风暴法是对已制定的某种计划方案或工作文件,召开专家会议,由专家提出质疑,去掉不合理的或不科学的部分,补充不具体或不全面的部分,使报告或计划趋于完善。
P1-P3=0.11>0故该公司各厂明年投资的总趋势增加。
5.甲的平均销售量=(800+4*700+600)/6=700甲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甲2=[(800-600)/6 ]2=1111.11δ甲=33.33乙的平均销售量=(750+4*640+550)/6=643乙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乙2=[(750-550)/6]2=1111.11δ乙=33.33丙的平均销售量=(850+4*700+600)/6=708丙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41.67丙推销员的销路预测是(700+643+708)/3=684其预测值的方差为δ2=(δ甲2+δ乙2+δ丙2)/9=439.85δ=20.97故,预测值在439.85-2*20.97至439.85+2*20.97之间的可能性为95.4% 6.柜台A,2Φ[(450-400)/δA]-1=90%)=0.95所以,Φ(50/δA50/δA =1.65=50/1.65=30.30所以,δA由此得,专柜A的预测值的均值为400,标准差为30.30同理,专柜B的预测值的均值为450,标准差为25.51专柜C的预测值的均值为350,标准差为34.72(400+450+250)/3=400δ=17.56故其均值是400,标准差是17.56 总销售量预测值在[400-17.56,400+17.56]之间的可能性为68.3%,在[400-2*17.56,400+2*17.56]之间的可能性为98.4%第五章一元回归预测技术x1=22.7/8=2.84 y1=6030/8=753.75b=(17569-(22.7/8)*6030)/(67.15-(22.7/8)*22.7=167.5490644a=6030/8-167.55*22.7/8=278.3295299y=278.33+167.55xr=(17569-8*2.84*753.75)/√(67.15-8*2.84^2)√(4627700-8*753.75^2)=0.95 若增加广告费支出,有望增加销售额。
经济论文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

经济论⽂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相关推荐经济论⽂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 下⾯是应届毕业⽣⽹⼩编整理的经济论⽂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概念 经济论⽂是研究经济现象,揭⽰经济规律的学术论⽂。
它是经济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是研讨经济理论,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具。
⼆、选题 选题是写作经济论⽂的第⼀步,也是决定论⽂价值⾼低和成败的关键。
显然,从写作⾓度来看,经济论⽂的写作不外乎是“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写什么”则⾸当其冲。
因此,论⽂写作必须⾸先把握好选题这⼀环节。
(⼀)选题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在论题的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价值的必合理。
马克思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性,是客体满⾜主体需要的⼀种属性。
”经济论⽂的价值也就是它能满⾜某种社会需要的属性。
只要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课题,都应当视为是合理的,理所应当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同。
2.必要性原则:有些课题是影响国计民⽣的重⼤课题,或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这类课题引⼈注⽬,急待解决,就有优先考虑之必要。
如果能选择这类课题从理论上加以透彻的阐述,将是极有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的。
反之,有些课题或前⼈已有定论,近期⼜⽆开拓性发现,或现阶段研究条件尚不成熟,其必要性就不⼤,不宜盲⽬选择。
3.建设性原则:指选题要有新意,要⼒求开拓新的领域,涉猎新的问题,揭⽰新的规律,从⽽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
许多能够填补学科空⽩的课题即有这⽅⾯的价值。
4.可⾏性原则:指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考虑选题的可能性。
主观条件包括研究者本⼈的⽂化素养、科研能⼒、爱好兴趣、研究⽅向等。
选题要考虑要有浓厚兴趣,能充分发挥⾃⼰的专业特长,难易程度和⾃⼰的科研能⼒相适应,⾃⼰能够完成的课题。
客观条件包括科研经费、科研的时间、考虑实验的条件,必要的仪器设备,充⾜的⽂献资料、导师的指点等,这些条件⽋缺,选题再好,也难以展开研究。
经济预测与决策试题及答案

经济预测与决策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预测是编制计划的A. 依据B.结果C.目的D.方法2. 各种可能结果发生概率P(Ei)的总和∑P(Ei)=A.1B.0C. ≤1D. 0≤3. 专家评估法包括()等方法。
A.市场调查法B.主观概率加权法C.专家会议法D.三点法4. 完全拟合时,可决系数r2的值是:A. -1B. 0C. 1D. 0r215. 样本回归直线对数据拟合程度的综合度量指标有:。
A.拟合优度B.可决系数C.季节指数D.平滑系数6. 当时间序列出现线性变动趋势时,可以采用()进行预测。
A. 一次移动平均法B. 二次移动平均法C. 一次指数平滑法D. 三次指数平滑法7. 二次指数平滑法中,计算斜率系数的估计式是()。
8. 最小平方法中,对于自变量t,有()。
9. 当时间序列的二阶差分2Yt近似为常数时,可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A..线性回归B.直线趋势C.二次曲线D.指数曲线10. ()是用百分数或系数形式表示的季节变动指标。
A.同期平均数B.连锁系数C.季节变差D. 季节指数11. 若时间序列呈水平型季节变动,则意味着时间序列中不存在明显的()A. 长期趋势变动B. 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12. 若概率矩阵P的有限次方幂Pm的所有元素Pij为(),则P为正规概率矩阵。
A. -∞<Pij<∞B. -∞<Pij≤0C. 0≤Pij<∞D. 0<Pij<∞13. 转移概率,这种转移概率可以依据其前一种状态推算出来,而与该系统的原始状态和此次转移以前的有限次或无限次转移()。
A. 无关B. 有关C. 正相关D. 负相关14. 经济决策是指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标,在经济调查、经济预测和对经济发展、管理活动等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对经济效果或效益的评价,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的方案,作为经济行动的指导。
A.可行B. 令人满意C.经济D.最优15. ()原则是指,从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择优选取可行的令人满意的方案。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预测》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8883)-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预测》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8883)|(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预测》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8883)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内容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项选择题 1.表征影响研究对象运行状态的外部因素,且在模型之外决定其值的变量为()。
A.外生变量 2.配合回归直线方程对资料的要求是( )。
B.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 3.在运用一元回归分析预测法对社会消费品购买力分析预测时,自变量应选择()。
B.居民收入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德尔菲法的特点()。
D.准确性 5.对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时,最好用()做预测。
A.定性市场预测法 6.( )是指一个含有某种事件的试验被反复进行多次时,该事件出现的相对次数。
B.客观概率 7.工人月工资(元)依劳动生产率(千元)变化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Y=60+90X,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劳动生产率提高1000元时,工资提高90元 8.预测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含5年)的经济预测称为()。
B.中期经济预测 9.在进行经济预测时,以下哪一个原则不属于德尔菲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D.权威性 10.每一吨铸铁成本(元)与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56+8x ,这意味着()。
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11.已知直线回归方程为y=2-1.5x ,则变量 x增加一个单位时()C.y平均减少 1.5个单位 15.“察古知今,察往知来”这一成语符合预测的哪一原理()。
经济预测与决策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分析实验报告2014年11月15日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测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摘要 (3)一经济预测的概述及作用 (3)1.1 经济预测的概述 (3)1.2 经济预测的作用 (3)二预测的分类和程序 (3)2.1 预测的分类 (3)2.2 预测的程序 (4)三预测模型的设立 (5)3.1模型 (5)3.2 应用 (6)四结论 (11)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的分析,分别利用经济预测中的二次指数平滑法和二次移动平均法,对之后年份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学习了解在预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情况,对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符合实际的预测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对于一个经济预测问题, 不同预测模型揭示的经济信息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二次指数平滑法二次移动平均法一经济预测的概述及作用1.1 经济预测的概述经济预测,是指以准确的点差统计资料和经济信息为依据,从经济现象的历史、现状和规律性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现象未来发展前景的测定。
1.2 经济预测的作用(1)经济预测是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工具(2)经济预测是编制计划、预见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国家计划指导的依据。
(3)经济预测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手段(4)经济预测可以推动统计工作的发展二预测的分类和程序2.1 预测的分类(1)按预测设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2)按预测的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长期经济预测、中期经济预测、短期经济预测和近期经济预测;(3)按预测方法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定性经济预测和定量经济预测;(4)按经济的时态不同,可分为静态经济预测和动态经济预测。
2.2 预测的程序2.2.1 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这是经济预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预测目的,就是从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出发,紧密联系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预测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计划是根据预测目的制定的预测方案,包括预测的内容、项目、预测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的进程和完成时间,编制预测的预算,调配力量,组织实施等。
经济预测与决策期末重点

1、经济预测: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客观环境条件以及主观经验教训,对经济的未来发展预先做出科学的推测2、类推原理:指根据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寻找并分析预测对象类似事物的规律,根据已知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特征,推断预测对象未来的状态或特征3、质疑头脑风暴法:召开专家会议,对已提出的某种设想或方案逐一质疑,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使其具有现实可行性4、主观概率预测法:指利用主观概率对各种预测意见进行集中整理,得出综合性预测结论的一种预测方法5、主观概率加权平均预测法:以主观概率为权数,对各种预测意见进行加权平均,综合求得预测结论的方法6、交互影响预测法:从分析各个事件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引起的变化,以及变化发生的概率,来研究各个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预测方法7、移动平均法:通过对时间序列按一定的项数逐期移动平均,从而修匀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显示出现象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趋势变动进行外推预测的一种方法8、分段方程相加法:该方法利用对数求和的特殊计算公式,对分段的样本求得两个方程,联立可解出参数9、龚珀兹曲线:描述了一种发展趋势,初期增长速度较慢,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又逐渐减慢,到后期逐渐趋于一条饱和直线10、状态概率:被研究对象在t时间处于状态空间中的某一状态,把其处于各种状态的可能性称为状态概率11、一次转移:指系统在相邻的两个时期的状态转移,多次转移是指系统经过多个时期的状态转移12、决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利用掌握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因素进行准确判断和计算后,在多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优的过程13、经济决策: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信息为依据,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既定目标,对研究对象的运行方向和变化程度做出决定,并在这一决定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不断加以调整的过程14、确定型决策:通过对决策问题的现有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决策者能够确定决策对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选择最有利的方案15、模型选优决策:是通过建立符合经济情况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后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方案16、不确定型决策:当决策者只能掌握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而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无从知晓时,这类决策就是不确定型决策17、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对未来情况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是可以预测不同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以及条件收益18、决策树法:对风险决策时一种图解法,把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及各种损益值简明地绘制在一张图上,用树形图进行决策1、经济预测的意义经济预测是制定计划、确定政策和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科学的经济预测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预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2、影响经济预测准确度的因素经济活动具有偶然性预测者分析判断的能力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模型的合适性3、头脑风暴法的特点优点:低成本,高效率能获取广泛的信息和创意,可提供较全面的预测方案缺点:易受权威和名誉的影响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易受个人自尊心的影响易受多数人的影响4、主观概率法进行预测的基本步骤准备背景资料供专家参考编制主观概率调查表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做出预测5、交互影响预测法的一般步骤通过主观判断估计各种有关事件发生的概率构造交互影响矩阵根据相关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修正后的结果做出预测6、运用一次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时应注意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移动平均项数R计算得到的预测值是不相同的,他们对实际变化趋势的反应灵敏度和修匀程度也有差别移动平均法只能用于近期预测移动平均法只适用于对具有水平趋势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7、经济决策的一般原则最优化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准确原则、可行性原则、集体决策原则8、经济决策的公理对决策者而言,不同待选方案的效用大小是可比的和非循环的各备选方案必须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主观概率与方案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效用的等价性和替代性9、经济决策的一般程序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搜集分析有关决策目标的信息、预测未来、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估和选择方案、实施,监督,反馈10、经济决策与经济预测的关系经济预测是经济决策的基础和保证经济决策是经济预测的目的并反作用于预测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分析方法11、确定型决策具备条件存在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只存在一个决策者不可控制的自然状态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不同决策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能够计算出来,从而可进行方案间比较。
《经济预测与决策分析》学期期末论文题目、格式及评分标准

影响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因素的分析姓名:李威专业:项目管理学号:【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省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地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这些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居民的消费理念从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到如今的更加侧重于追求质量。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一般消费理论,收入和价格是决定消费的两要素。
因此采用1980-200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与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关键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经济计量模型;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的过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很大的我们平时不可见的经济危机。
所以,对居民消费能力的研究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980年到2008年的这28年间,吉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从358元攀升到11447.8元,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
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只是单纯的追求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家电的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多元化的消费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
到2008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447.8元,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多样化,向着发展型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数据与模型(一)数据的选取吉林省统计局所提供的《吉林省统计年鉴》得到吉林省198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价格指数,其中表中数据以1980年为基数。
经济预测与决策论文

经济预测篇摘要:现在社会中人们对电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 势呈现以下特点:需求持续攀升,负荷屡创新高,主要电网的负荷增速普遍低于电力需求增速;拉限电负荷 增加,缺电范围扩大,部分电网出现持续拉限电;受产业结构影响,电力弹性系数再度大于l;电煤供应和自来水情况成为影响电力生产的重要因素。
电力供需形势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只有对电力供需形势准 确的判断,才能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指导和修正电源和电网建议,为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字:用电量 时间序列 移动平均 指数平滑引言:本文通过1990到2010年全国用电量(亿 千瓦*时)对2011年和2012年全国用电量需求进行短期的预测。
电量的需求生产和经济、环境、能源等各方面有着很大的联系和相关性,而这方面的数据和资料繁琐和复杂,也不好搜集和处理,因此想通过这些因素对电量进行回归分析和预测有着很大的难度和不现实性,而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个难题,同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电量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没有周期性,因此通过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对2011和2012年的用电量进行预测。
1. 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用一组最近的实际数据值来预测未来一期或几期内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公司产能等的一种常用方法。
移动平均法适用于即期预测。
当产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长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节性因素时,移动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是非常有用的。
移动平均可分为简单移动平均、一次移动平均、二次移动平均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可用一次移动平均值作为预测值。
一次移动平均法,就是取时间序列的N 个观测值予以平均,并依次滑动,直至将数据处理完毕。
设时间序列为{ }移动平均法可以表示为:其中 为步长。
值;期的一次移动平均预测为第N F t 1t 1++当数据的随机因素较大时,宜选用较大的N ,这样有利于较大限度的平滑由随机性所带来的严重偏差;反之相反,这样有利于追踪数据的变化,并且预测值滞后期数也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因素的分析姓名:黄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14 学号:1401101431【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省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地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这些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居民的消费理念从过去的单纯追求数量到如今的更加侧重于追求质量。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一般消费理论,收入和价格是决定消费的两要素。
因此采用1980-200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与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关键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经济计量模型;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的过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很大的我们平时不可见的经济危机。
所以,对居民消费能力的研究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980年到2008年的这28年间,吉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从358元攀升到11447.8元,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
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只是单纯的追求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家电的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多元化的消费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
到2008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447.8元,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多样化,向着发展型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数据与模型(一)数据的选取吉林省统计局所提供的《吉林省统计年鉴》得到吉林省198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价格指数,其中表中数据以1980年为基数。
从1980-200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模型样本观测数据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B)元城镇居民人均可只配收入(I)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B)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1980 358.9744 412.0879 100 1995 3783.883 4444.139 440.0183 1981 370.8791 413.9194 103.9377 1996 4183.15 5104.396 470.3297 1982 426.7399 476.1905 107.2344 1997 4520.147 5626.374 482.0513 1983 461.5385 524.7253 109.3407 1998 4744.505 5939.56 482.0513 1984 452.381 532.967 112.3626 1999 4823.26 6282.051 475.8242 1985 618.1319 671.2454 128.1136 2000 5136.919 6805.861 491.0256 1986 723.4432 850.7326 136.9963 2001 5508.242 7612.637 482.6923 1987 817.7656 934.9817 151.4652 2002 6073.26 8414.835 478.8462 1988 986.2637 1131.868 192.3993 2003 6736.264 9157.509 482.2344 1989 1277.106 1423.993 228.7546 2004 7473.443 10233.52 500.5495 1990 1310.44 1601.648 229.0293 2005 8053.114 11282.97 510.0733 1991 1519.231 1788.462 239.5604 2006 8981.685 12594.32 515.6593 1992 1778.388 2152.93 258.6996 2007 10123.63 14198.72 541.9414 1993 2214.286 2676.74 302.1062 2008 11447.8 16447.8 566.3004 1994 3068.681 3603.48 378.022(二)建立模型在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消费决定论中,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可支配收入占据主导地位,而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即时得存贷款利率以及消费预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因为实际情况的限制,在本次的试验中,我们只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两个作为解释变量,即消费模型设定为:B=β1+β2I+β3P+u其中,B为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I为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P为城镇人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为随机误差项。
三、参数估计根据图中的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B=-123.5828+0.629750I+2.192882P+u (1)•se= (38.6027) (0.0068) (0.1850)t=(-3.2014) (93.1009) (11.8531)R2=0.9995 R2=0.9994 F=24822.28 df=26 DW=1.0003四、模型检验(一)计量经济学检验1、异方差检验(1)White检验根据White检验中辅助函数的构造,最后一项为变量的交叉乘积项,辅助函数为:经估计出现了White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n R2=6.639093,由White检验知,在a=0.05下,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X20.05(3)=7.81743,比较计算的X2的统计量与临界值,虽然n R2=6.639093 X20.05(3)=7.81743,但X和X2的t检验值不显著,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2)异方差性的修正用权数w2t的结果B=-105.5092+0.6331I+2.0841P+u (2)t=(-5.7359) (86.1791) (13.1814)R2=0.9986 R2=0.9984 F=8960.421 DW=1.001可以看出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了异方差性后,参数的t检验均显著,可决系数大幅提高,F检验也显著,并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0.6331元。
(二)统计检验1、F检验:针对H0:β2=β3=0,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2和n-k=26的临界值Fn(2,26)=3.37。
由表中得到F=24822.28,由于F=24822.28> Fa(2,26)=3.37,应拒绝原假设H0: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吉林省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I)”、“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B)”有显著影响。
2、拟合优度: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到:R2=0.9995,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9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三)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每增长一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就会增长0.6298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就会增长2.1929元。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四)自相关问题的处理为解决自相关的问题,采用广义差分方法。
由式可得残差序列e t,在EView中,每次回归的残差存放在resid序列中,为了对残差进行回归分析,需生成命名为e的残差序列。
可得回归方程:e=0.499390 (3)由(2)式可知ρ=0.499789,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B t-0.4994B t-1= β1(1-0.4994)+β2(I t-0.4994I t-1)+β3(P t-0.4994P t-1)+u (4)对 式的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如下:广义差分方程输出结果可得回归方程为B t*=-72.2884+0.6259I t+2.3080P tse=(36.1364) (0.0101) (0.3070)t=(-2.0004) (62.0348) (7.5175)R2=0.9986 F=9218.288 df=25 DW=1.6624 (5)其中,B t*= B t-0.4994 B t-1,I t*= I t-0.4994I t-1,P t*=P t-0.4994 P t-1。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一个,为28个。
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 L=1.255,d U=1.560,模型中DW=1.6624 d U,说明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
同时可见,可决系数R2、t、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五、结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成正比,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成正比,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只是增加城镇居民消费金额,并不增加消费品数量。
从对1980-2008 年吉林省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1.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
2.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线性关系。
即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增加0.6259元。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提高吉林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应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六、政策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关注民生。
着力解决社会资源使用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民意,增加扩大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投入;促进民富,制定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使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2、继续保持吉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吉林省经济积极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性条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省市党委和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户的收入,缩小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
3、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之基。
不断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