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教案设计.doc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中线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与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与运用3.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组织与安排4. 线索运用的注意事项5. 真题演练与讲解三、教学过程1. 线索的定义与作用1.1 线索的含义1.2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与运用2.1 人线2.2 物线2.3 事线2.4 地点线2.5 时间线2.6 情感线2.7 对比线2.8 想象线3.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组织与安排3.1 线索的选取与提炼3.2 线索的贯穿与交织3.3 线索的转换与衔接4. 线索运用的注意事项4.1 线索的明确性4.2 线索的合理性4.3 线索的生动性4.4 线索的自然性5. 真题演练与讲解5.1 真题展示5.2 学生写作练习5.3 优秀作文赏析5.4 作文修改指导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索的类型与作用。
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记叙文,分析其中的线索运用。
3. 按照线索的类型,编写一篇短篇记叙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线索定义与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常见线索类型与运用的熟悉程度。
3. 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4. 学生对真题演练的参与程度及作文质量。
六、线索的选取与提炼6.1 线索选取的重要性6.2 提炼线索的方法与技巧6.3 实例分析:提炼线索的过程七、线索的贯穿与交织7.1 线索贯穿的意义7.2 线索交织的技巧7.3 实例分析:线索贯穿与交织的运用八、线索的转换与衔接8.1 线索转换的必要性8.2 线索衔接的方法与技巧8.3 实例分析:线索转换与衔接的运用九、线索的明确性、合理性、生动性、自然性9.1 线索的明确性9.2 线索的合理性9.3 线索的生动性9.4 线索的自然性9.5 实例分析:线索的明确性、合理性、生动性、自然性的体现十、真题演练与讲解10.1 真题展示10.2 学生写作练习10.3 优秀作文赏析10.4 作文修改指导十一、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索的选取、贯穿、转换与衔接的方法。
【精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公开课教案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
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⑨木伢心里一热。
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
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复习学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学案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试说明: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考记叙文考点知识: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
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2019年最新版中考语文专题: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具体到记叙文,中考要求有以下4点: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重点是: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
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
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
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
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
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doc

记叙文一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视野、两类结构” 记叙文一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复习课)四.教学过程复习目标教学活动两类结构目标1: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1、顺叙及其作用顺叙一一叙事最基本的方式。
按照事情发生一一发展一一结局的顺序来叙写。
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按故事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三种。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來脉络清楚,印彖深刻。
例如:2015年河南《滴水之恩》第一题,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括“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属于间接考查顺序这一知识点的试题。
答这类试题必须对文章的脉络、情节理清楚。
倒叙及其作用运用顺序,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彖。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运用插叙使用插叙一定 要服从表达屮心思想的需 要,做到不节过来叙述,而 是除了把某个 部分提前外, 其他仍是顺序 的方法。
①从家返冋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儿行字。
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冋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白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
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禿禿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赏析语言教案设计.doc_PDF压缩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赏析语言教案设计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语句赏析,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等,如:2013河南《放学》第9小题等,2010年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0小题。
本节主要如何语言赏析。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赏析已有所了解,能找出文章中精彩语句,但不会对精彩语句进行点评,答题思路不清。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语言赏析,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课复习目标教学活动两类结构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语言赏析,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考察的角度与方式主要有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赏析修辞3、赏析细节描写4、以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语言赏析的常考题型,并试着总结做题方法。
(一)2014河南《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第137页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二)2013河南《放学》品读第7-11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三)2100年河南中考《漓江情韵》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一)2014河南《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第137页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1分)“旧迷彩服”1、从文中指“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
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 记叙的顺序和作用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和作用教学设计记叙的顺序和作用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画人物形象,使其个性品质更鲜明,插叙设计说明:1.版面设计要求:字体:宋体五号字。
页面设置:A4纸纵向页边距均为2cm。
2.框架:提供的样案仅为参考,可加入学校和个人特色,但总体框架不应改变。
一、引入回顾几篇文章的写作顺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羚羊木雕》《智取生辰纲》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标出起止段。
(一)《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3)“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4)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
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5)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6)娘不识字。
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
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
娘气得不行,只有哭。
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7)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
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
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
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
娘只有一个办法一一借!(8)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
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中线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和运用3. 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线索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线索,体会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讲解线索的概念,阐述线索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3. 常见线索的类型和运用: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常见线索的类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其运用方法。
4. 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线索: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连贯。
四、课后作业:1. 分析一篇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的线索,并思考如何改进线索的运用。
2. 写作练习:以“成长中的一件事”为主题,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线索的运用情况。
3. 作文练习: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线索的运用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索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一篇作文中更好地运用线索,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修改建议,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七、线索运用实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作文,讨论其优点和可以改进之处。
2. 案例二:分析一篇以人物为线索的作文,讨论其优点和可以改进之处。
八、课堂练习:1. 根据给定的素材,学生尝试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九、课后拓展:1.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尝试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2. 学生可以尝试发表自己的作文,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反馈。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教案设
计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线索考点)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在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如:2016河南中考《母亲养蜗牛》第8小题,分值4分,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第7小题,分值4分。
本节主要讲记叙文的线索。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线索已有所了解,能根据具体文章找出线索并能够说出其作用,但是记叙文的考察中没有出现单纯考线索及作用的试题,而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总体把握,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从而达到考察线索的目的。
学生对此类题题型把握不准,答题思路掌握的也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的线索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波澜顿起。
蜗牛逐渐长大,
)②,波澜又起
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时守桥,附:
守桥
葛俊康
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
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就被惊呆了。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
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
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
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
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
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
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
"说完,就往石桥下冲。
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
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
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
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
老葛剁了几下脚。
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
老葛的心更慌了。
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
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
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
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
妻子用手拉着绳子。
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
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
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
"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
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
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
村长也来了。
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
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
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
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
桥面完全露了出来。
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
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
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
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 "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 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
"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
给孩子们再上堂课。
"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9.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