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劝 师Microsoft Word 文档 (10)

合集下载

劝学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PPT教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册)

劝学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PPT教学课件(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册)


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 学习对于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
挺者,輮使之然也。
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 3. D项 :A B C 表示修饰;D表示递进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教师: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一、《劝学》与荀子
作者简介: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 义而化之” 。
高中语文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 借鉴《劝学》比喻论证方法,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切入点,写一段文字。 2.背诵《劝学》全文 3.《师说》字词自检
高中语文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写作要求
高中语文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写作示例 君子曰:学贵于勤。吾之为学,当勤学不怠。古语有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登山,博览群书则如临 绝顶,见者远矣;读书如游水,博览群书则如潜深潭,感者深 矣。勤,则难者亦易矣;惰,则易者亦难矣。岂不闻“熟能生 巧”乎? 吾等勤学,待日久,必学有所成。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0.1课《劝学》(课件)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0.1课《劝学》(课件)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态度和方法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提高能力 积累 坚持 专心
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
主题
《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这里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 方法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 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 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 地,不断学习。
寒于
引申
推 论
客观事物变化过程 发展、提高
直木 輮 轮 木 绳直 金 砺利

学习
提高、发展
引申
推 论
人工改造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况
博学

知明而行无过
疏通文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写作背景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 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 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 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老师多是天下贤士,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共33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苏Hale Waihona Puke 版必修一劝学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完整word)7、师说(板书)

(完整word)7、师说(板书)

《师说》教学设计【前情分析】《师说》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当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中的“求学之道"版块,该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前代先哲的著述中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收获做人的教养。

《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要从师学习的议论性散文。

高一学生刚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从师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从师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学习到议论性散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正确学习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会设计如下的导入语。

[导入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跟从老师学习呢?我们来看看大文学家韩愈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习过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我这样设计不仅温故了旧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的课文产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全班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触,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能够讲解生字词。

三、作者及背景讲解所谓“知人论世”,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会先给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10课 劝学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10课 劝学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单元学习主题]学习之道学习是永恒的话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增智。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使我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而对于学习的具体方法,或是积累、有恒、专一,或让我们从师学习,或是告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是通过读书去学习,或是上图书馆学习,等等。

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更得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素养。

[单元素养目标]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10课劝学*师说劝学生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品荀子“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评价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师说》《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鼓吹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

文章批评了当时不注重师道的不良风气,以纯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灵活自然的叙说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准绳成绩阐述得极为深入,令人佩服。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经过学习,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要的白话言语景象;掌握白话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绪,把握中心思想;2、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进步白话文的浏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让先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建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指点,进步先生的朗读能力;2、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2、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期”(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

1、预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2、先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白话字词,标出疑惑的地方;3、先生利用课外材料,了解韩愈及“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该当怎样做先生,怎样做好先生。

文章经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先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

要擅长借助内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于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新高考·新课件】2020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新高考·新课件】2020必修上册《劝学》《师说》

下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掌握重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学习 活动
借助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关于荀子和韩愈的资料, 完成人物履历表。
了解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 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 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 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 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 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 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 《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 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 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师说》
学习目标
1
了解《劝学》《师说》有关的一些文学常识,完成学习任务单。掌握重点文言知 识,积累文言词汇。
握文章的说理逻辑思路,关 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
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槁暴(gǎo pù) 须臾(yú) 跬步(kuǐ) 锲而舍之(qiè ) 蛇鳝(shàn)
疏通文意
第一段 ①君子: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 停止
第二段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学写议论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师说》学写议论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习的意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木绳 直 木輮 轮
金砺 利
引申 客观事物 变化过程 发展、提高


学习

提高、发展 提高自己
引申 客观事物 后天影响
改变自己 改变事物原

来状况
比喻
论 博 学,参 省 人
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作用
跂而望 登高招 顺风呼
登高博见
善假于物
(端正容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拉拉扯扯) ,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壹·探究标题之艺术
3.荀子为什么要围绕“学习”来展开论述?韩愈为何要解说 关于“从师”的道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相 关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人性恶
鼓励通过“学习”来化性起伪。
壹·探究标题之艺术
3.荀子为什么要围绕“学习”来展开论述?韩愈为何要解说 关于“从师”的道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相 关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壹·探究标题之艺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人为)
——荀子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 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事而成 者也。不可 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 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
贰·探究论点之艺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①“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门阀制度;玄学、佛学盛行,儒道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衰微,师道衰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文复习案编制:张宏审题:綦少华2013年4月19 编号:班级:姓名:复习目标:积累“而”“假”“绝”等重要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金就.砺则利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心躁也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是故无.贵无贱不耻相.师11、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3、小学而大遗.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6、圣人无常.师郯子之徒1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是而已1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二)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不焉(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吾从而师之4、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四)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古之学者必有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吾从而师之 7、小学而大遗4.蚓无爪牙之利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五)指出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不拘于时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无以至千里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停止、消失、隔绝的、达到极点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 以为妙绝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佛印绝类弥勒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绝云气,负青天假:借、凭借、借助,宽容,如果、假如,非正式的,与真相对,假期、休假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2遂开仓廪假贫民3.假公济私4.假手于人5.久假不归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8.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9.大臣犯法,无所宽假10.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吾从而师之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7、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飞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温故而知新11、表恶其能而不用也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1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16、三月而后成。

17、而今安在哉?18、已而大雨倾盆(七)宾语前置(一)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判断下列宾语前置的类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利是图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何陋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八)名句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5、是故无贵无贱,,,。

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7、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句子: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必修一专题二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文练习案编号:编制:张宏审题:綦少华2013年4月19 编号:班级:姓名:目标:学会迁移运用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10为C级 11-14为B级 15 A级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狭隘.(yì)省.亲(xǐng)麻痹.(bì)舆.马(yú)B、解剖.(pōu )谄.媚(xiàn)靛.青(diàn)蕴藉.(jí)C、舟楫.(jí)戕.害( qiāng )槁.暴(gǎo)跬.步(guǐ)D、驽.马(nú)阿谀.(yú)镂.金(lîu)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尝跂而望矣A、吾从而师之B、蟹六跪而二螯C、吾尝终日而思矣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人非生而知之者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 非能水也(游水)B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 今之众人(许多人)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 /而闻者彰(清楚)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加大 / 士大夫之族(类)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从而师.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而耻学于.师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E、不拘于.时F、其皆出于.此乎7、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厌之有A、无以至千里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固:一定;师:以……为师)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晒干;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古道:古人从师之道)9、下列文言句子中“假”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10、下列文言句子中“绝”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二、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孔纬,字化文,鲁曲阜人,宣尼之裔。

乾符中,罢学士,出为御史中丞。

纬器志方雅,嫉恶如仇。

既总宪纲,中外不绳.而自肃。

居选曹,动循格令。

权要有所托,私书盈几,不之省。

执政怒之.,改太常卿。

是时,田令孜军败,沙陁逼京师,帝移幸凤翔,邠帅朱玫引兵来迎驾。

令孜挟帝幸山南。

时中夜出幸,百官不及扈从,而随驾者黄门卫士数百人而已。

帝驻宝鸡,侯百官,诏授纬御史大夫,遣中使传诏,令纬率百僚赴行在。

乃召三院御史谓之曰:“吾辈世荷国恩,身居宪秩。

凡布衣交旧,缓急犹相救恤,况在君亲?策名委质,安可背也!”言竟泣下。

三院曰:“夫岂不怀,今若首途,聊营.一日之费,俟信宿继行可也。

”纬拂衣起曰:“吾妻危疾,旦不保夕,丈夫岂以.妻子之故,怠君父之急乎?公辈善自为谋,吾行决矣。

”即日见李昌符,昌符嘉之,乃.送钱五十缗,令骑士援纬达散关。

纬知朱玫必蓄异志,奏曰:“关城小邑,不足以驻六师,请速幸梁州。

”翌日,车驾离陈仓,才入关而邠、岐之兵围宝鸡,攻散关。

微.纬之言几危矣!大顺元年夏,幽州、汴州请讨太原。

宰臣张浚请自率禁军为招讨。

上持疑未决,问计于纬。

纬以讨之为便,浚军为太原所击,大败而还。

浚罢相贬官,纬坐附浚,贬均州刺史。

乾守二年五月,三镇入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谿。

帝以大臣朋党,外交方镇,思用骨鲠正人,遣中使趋华州召纬入朝。

纬久疾,拜蹈艰难,上令阁门使送纬中书视事。

九月,卒于光德里第,赠太尉。

纬家尚节义,挺然不屈。

虽权势熏灼,未尝假以恩礼。

天武都头李顺节恃恩颇横,不期年领浙西节度使,俄加平章事。

谢日,准例班见百僚。

纬判曰:“不用立班。

”顺节既见无班,心甚怏怏。

纬曰:“必知公慊也。

夫百辟卿士,天子庭臣也,公握天武健儿,而于政事受百僚班见,意自安乎?顺节不敢复言。

其秉.礼不回,多此类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外不绳.而自肃绳:准则,法令B、聊营.一日之费营:求取,备办C、微.纬之言几危矣微:无,没有D、其秉.礼不回,多此类也秉:执掌,操持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执政怒之.,改太常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丈夫岂以.妻子之故不赂者以.赂者丧C、昌符嘉之,乃.送钱五十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才入关而.邠、岐之兵围宝鸡,攻散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孔纬“耿直”“尚节”的一组是()①居选曹,动循格令②策名委质,安可背也③丈夫岂以.妻子之故,怠君父之急乎④纬坐附浚,贬均州刺史⑤思用骨鲠正人,遣中使趋华州召纬入朝⑥而于政事受百僚班见,意自安乎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纬器志方雅,嫉恶如仇,执掌法纪以后,朝廷内外一片整肃,主管科举事务时,严格照章行事,因得得罪当权者而被改任为太常卿。

B、皇帝受困宝鸡时,三院御史临危退却,而孔纬在李昌符的援助下前往护驾,并审时度势,奏言皇帝及时撤离陈仓,避免再次陷入险境。

C、孔纬因支持宰相张浚讨伐太原失败而被罢相贬官,后来皇帝因朝中大臣朋党,重新征召孔纬入朝任职,孔纬鞠躬尽瘁,卒于任上。

D、天武都头李顺节骄横跋扈,本想借升职之机接受百僚列班接待,受到孔纬制止后几位不满,孔纬一番陈词后,李顺节不敢再提此事。

15、翻译下列句子(1)权要有所托,私书盈几,不之省。

(2) 凡布衣交旧,缓急犹相救恤,况在君亲?(3) 虽权势熏灼,未尝假以恩礼班级姓名学号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答案(1)权贵有所请托,给他的私信堆满几案,他连看都不看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