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平平淡淡才是真——以《女人,四十》为例简析许鞍华导演的影像风格

从1979年的疯劫到2017年的明月几时有导演展现了她在掌控类型风格和描写故事人物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品质感而我认为在导演的众多作品中最能引发共鸣感并赢得一致掌声的还是以表现普通人普通生活为题材的家庭情节剧其中导演尤其偏爱以中老年群体为核心的生活故事如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1995年的女人四十更是她的巅峰代表作分析这部作品的视听风格也能让我们从中一探许鞍华导演独特的影像魅力
许鞍华 1947年出生于中国东北鞍 山,五岁随家人迁移到香港,之后 进 入 伦敦电影学院攻读两年,1970年代回到 香港,在著名导演胡金铨身旁当过短暂 的见习生,之后又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电 视台工 作,1979年 拍 摄 心 理 惊 悚 片 《疯 劫》,虽然只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但 因其错综复杂的叙述结构,标新立异打 破传统,立即 成 为 “香 港 新 浪 潮 ”的 “揭 幕之作”,而许鞍华导演亦逐渐成 为 香 港新浪潮的标杆人物。
画左萧芳 芳 和 乔 宏 的 双 人 俯 拍 镜 头 到 跟随乔宏移到画右的单人俯拍,由温暖 的亲情对话到看到公公小便失禁,其中 的想要抒发的情绪,通过导演这一巧妙 设计的镜头语言而体现出来。
《无问西东》影评

《无问西东》影评《无问西东》是一部由导演许鞍华执导,黄晓明、章子怡、祖峰等人主演的中国电影。
影片于2018年上映,通过多条平行的故事线,讲述了几代人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理想、家庭和爱情等命运抉择的故事。
本文将从电影的剧情、演员表演、艺术呈现和主题思考等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电影剧情构思独特,通过四个不同年代的主要人物:贝聿铭、陈芊芊、谢云和赵又廷,将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故事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
贝聿铭在电影中代表了知识分子的信仰和追求,他作为一名建筑师,希望建筑能够承载人们的梦想和情感。
陈芊芊则是象征了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形象。
谢云和赵又廷则分别代表了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生活变迁和意识觉醒。
这些故事线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电影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演也非常出色。
黄晓明在片中饰演的贝聿铭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通过微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成功地诠释了这位建筑大师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章子怡的饰演陈芊芊也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她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祖峰和赵又廷也都呈现出了精彩的表演,他们的角色在电影中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的命运轨迹和成长历程。
此外,电影的艺术呈现也堪称一流。
影片的画面精美细腻,色彩运用恰到好处,给人以视觉享受。
背景音乐也赋予了影片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剧情完美融合。
导演许鞍华运用镜头语言和构图手法让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同时也传递了对于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影片的场景切换,从祁连山到洛杉矶,再到现代的北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视觉世界,将观众带入电影所刻画的不同时空中。
最后,电影《无问西东》所探讨的主题也引人思考。
影片在叙事中不仅涉及了个体与集体、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更关注了女性的自由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通过陈芊芊这一角色,观众可以看到传统女性在逐渐觉醒中,面对家庭和社会的选择与困境。
对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影片《桃姐》为例

影片 《 桃姐 》将镜头 聚焦 到香港本土一对毫无 血缘关 系的主 仆身 上 ,轻描淡写 的表现两人之 间那 份细腻真挚 的情感世界 。对 于这样 一种主仆 的关 系设置 ,相信对 于大多数生 活于内地 的观众 会 比较 陌生与遥远 , 认 为这 是封建社会 的一种不 平等的等级关 系。 然而 ,在香港这个 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主仆关 系却是习 以为常 , 司空见惯 的。这 才是属于香港本 土特色 的。影 片用 自然纪 实的镜 头去捕捉现实生 活中的情景 ,桃 姐上街买菜 ,回家炒菜 ,吃饭 , 和少爷 R o g e r 在街上 散步 ,这些 生活化 的普 通场景将 香港市 民的 市井 生活表现得 淋漓尽致 ,香港 人的生活 习惯 ,饮食文化在舒 缓 的镜 头下极具港 味。 就在香港人才 与资本大量外流 , 港 片产量年年下滑 的现实面 前 ,有学者 提出了 “ 港片 已死 ”的言论 ,而在我看来至 少现在还 有许鞍华一 直坚 守在香港这个 电影阵地 ,为观众拍摄几乎 绝迹 的 纯正港片 。 《 桃 姐 》中徐克更借 角色之 口表 达了对许鞍华 的敬意
及的 “ 价值 ” 。但是对 于不同的人来说 ,它的价值也 不尽 相同 。 个快 乐的人 ,总能看 到她对你笑 的很 开朗 ;一个悲 伤的人 ,就 会看 到她在苦笑 ,一 个愤怒的人看 到这种笑 ,甚至会 感受到画 中 人在讥 笑讽刺你 。画本是不会做 出任何 表情 的,只有 人心才会感 念 出更 多的意境 。一个人 的微笑非常 复杂 ,可能蕴含 着相 当多 的 意思 。也许 作者真正 想表达的意思 只有 他 自己才会 知道。我们往 往喜欢 以 自己的经验 或是 喜恶来对别 的人事物 品头论 足 ,但是不 同的人 站的角度 ,对 同一事物 的,哪怕别人 都认为你 的生 活 是悲 惨 的 ,哪怕 没有 人觉 得你 是一 个幸 福 的人 ,只要 自己心 “ 美 ” ,无论什么艰 难险阻 ,也 能甘 之如饴 。就像 每天对着镜子 中的 自己微笑一样 ,镜子 中的 自己也 会反馈给你 同样的笑容 。移 美于物 、以物怡情 ,一切 都会豁然开 朗。 有人 常说 :美不能定义 ,又不是事物 固有 的属性 ,那就没有 研究 价值了吗 ? 朱光潜 先生告诉我们 ,美其实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 事 物属性 ,当我们 见到美 的事物 时 ,大多数人 还是会觉得那是 美 的。但是研究判别 美 ,不仅要在 物本身着 眼 ,同时还要着重观 赏 者在 所观赏物 中见到的价值去研 究。通俗一点 讲 ,就是美不仅 在 物, 而且在心 , 在物为刺激 , 在心为感受 。世界上没有天生 自在 , 俯首 即拾的美 ,凡 是美都要经过 心灵 的创造 , 所 以美学研究 的理 论 ,不仅要讲艺术 ,而且要讲心 理。作者用 了十七 章的篇 幅在讲 美 ,我才疏学 浅 ,读了多遍亦 只是管 中窥豹 ,不能全面真 正理解 作者 所 阐述 的理论 。刚看到这本 书的时候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 都
浅析许鞍华作品的家庭观与其女性意识表达

浅析许鞍华作品的家庭观与其女性意识表达作者:栾晓青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2期摘要:学界对于许鞍华的女性意识一直有着较为驳杂的看法,究其根本,还是受到了其自身家庭观的干扰。
通过研究许鞍华的影片,可以发现其对于家庭观的强烈向往,而本文认为,理解家庭观,是理解许鞍华女性意识表达所必须的。
关键词:许鞍华;女性意识;家庭观香港著名导演、制片人许鞍华是我国国际影响最大的女导演,其作品的女l生意识表达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学界对这一议题并未取得共识。
笔者选取两部典型影片,整理学界主流观点于下表:要想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就要回归影片。
通过研究许鞍华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导演对家庭有着美好向往和强烈追求,这干扰了学界对于许鞍华女性意识的研究。
许鞍华对于家庭的强烈向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许鞍华往往以婚姻幸福为女性人生幸福的主要表现方式,也喜欢用婚姻的不幸表现人生的不幸。
同时,她习惯于赞颂那些重视家庭传统、为家庭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女性。
远离家庭生活的女主角往往难以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获得积极的结局。
《天水围的日与夜》塑造的贵姐幼年丧父、青年丧夫,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还供两个弟弟到国外读书。
影片结尾,贵姐与儿子、邻家老太一起过中秋,平淡的对话里涌动着生活的温馨快乐,这是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大团圆”结局。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每日在家庭与公司之间游走奔波。
婆婆去世、公公痴呆后,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漂亮女同事也来到公司,使得阿娥在家庭和事业上力不从心。
阿娥辞掉最喜欢的工作一心一意照顾家庭。
影片结尾公公去世,阿娥和丈夫站在阳台上,看到一群白鸽飞过。
贯穿电影的白鸽意象是自由和美好的象征。
导演特意安排夫妻二人并肩而立,也典型地展现了许鞍华表现“善有善报”的朴素报偿观时将婚姻幸福作为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样地,《岁月神偷》中的罗妈妈在家庭接二连三遭遇变故之时鼓励家人团结,共度难关,结尾的双彩虹隐喻风雨已过。
《桃姐》中桃姐尽心照顾少爷罗杰,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尊敬,晚年生活幸福。
《2024年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范文

《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篇一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一、引言许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改编电影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她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将原著作品进行艺术性的改编,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深刻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许鞍华改编电影的特点及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二、许鞍华改编电影的背景与特点许鞍华的改编电影往往以女性为主角,关注她们的成长、情感、心理等方面。
在改编过程中,她注重保留原著的精髓,同时结合电影的艺术特点,对原著进行再创作。
她的改编电影具有以下特点:1. 主题鲜明:许鞍华的改编电影往往以女性为主题,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视角独特:她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揭示女性的内心世界。
3. 情感真挚:她的电影往往以情感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产生共鸣。
三、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1. 塑造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许鞍华在改编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行动者。
她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些形象的出现,为观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也为女性树立了榜样。
2. 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许鞍华的改编电影往往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
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揭示女性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女性的情感需求。
在她的电影中,女性不再是单纯的家庭角色或职场角色,而是具有丰富情感世界的人。
这种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女性的内心需求,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护。
四、许鞍华改编电影的社会意义与影响许鞍华的改编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她的电影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女性的处境和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护。
同时,她的电影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量。
以《桃姐》为例解读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

以《桃姐》为例解读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以《桃姐》为例解读许鞍华影片的现实主义从香港新浪潮算起,纵观许鞍华三十余年的电影创作生涯,其创作了二十余部电影,其中包括“奇情推理片、鬼片、杀手片、武侠片、爱情片、半自传片、纪录片等”。
[1]然而,不管她的电影类型如何多变,电影内容如何更新,始终有一点是一直贯穿于许鞍华电影的创作之中的,那就是她对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线的执着。
她始终立足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悲欢离合。
本文将主要以许鞍华2011年的一部新作《桃姐》为例,从许鞍华对于女性的书写,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等方面对影片进行现实主义的解读。
一、立足香港本土在香港新浪潮时期,新浪潮电影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内容方面的本土化。
“这批年轻的影人生长于香港,留学与国外,其成长经验、学历背景、文化熏陶及电影观念已完全不同于朱石麟、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老一代香港影人,他们的影片更加关注本土,通过展示多元化的香港社会现实,表现当下港人在多元化时代的民生状态而逐步在主题形态上趋于本土化。
”[2]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开放,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张,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电影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合拍片已然成为潮流。
大批的香港电影工作者纷纷北上寻求与大陆电影的合作(其中包括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另一标志性人物徐克),拍摄了大量港片不港的影片,完全失去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味道。
而这时候的许鞍华却一直坚守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香港本土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悲欢离合。
影片《桃姐》将镜头聚焦到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
对于这样一种主仆的关系设置,相信对于大多数生活于内地的观众会比较陌生与遥远,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
然而,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主仆关系却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
这才是属于香港本土特色的。
影片用自然纪实的镜头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桃姐上街买菜,回家炒菜,吃饭,和少爷Roger在街上散步,这些生活化的普通场景将香港市民的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香港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在舒缓的镜头下极具港味。
猜火车观后感800字

猜火车观后感800字《猜火车》观后感《猜火车》是中国电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一部作品,该片于1991年上映,由陈冲和张国荣等主演。
电影以血腥的革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爱情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其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所感动。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猜火车》通过一个普通青年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中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非常饱满,他们的命运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动人的故事。
主人公苏非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普通人的命运,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片中的女主角苏芳更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她坚强、善良,尽管生活曲折,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猜火车》中的情节设计紧凑,剧情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观看体验。
电影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了人物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所经历的艰难和痛苦。
观众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伤痛,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追求。
电影通过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火车》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特别,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导演运用片中环境的独特性和音乐的烘托,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以视听的冲击,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电影还通过色彩的运用和摄影的手法,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
所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情感。
《猜火车》所表达的主题深刻而震撼人心。
电影通过展示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们的抗争,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命运。
尽管情节中的人物身处困境,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信念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电影传递了对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的反思。
在我看来,电影《猜火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更是一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
它通过生动刻画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女人、四十》观后感范文

电影《女人、四十》观后感范文最新电影《女人、四十》观后感范文到如今,许鞍华出道已逾三十年,几乎经历了__电影由衰至盛,由盛转衰,再从困境中开辟新篇的发展轮回。
在此期间,港片佳作群集,导演辈出,留给观众咀嚼不尽的精神食粮,而许鞍华则以其多产、多奖、多元的创作历程,成为个中楚翘。
作为一位艺术与商业并重,类型片模式与作者气质兼备的创作者,许鞍华经年来求新求变,似乎难以在其作品列表中寻找到一贯的内在母题和表现风格。
她既没有像同辈中的徐克那样全力传承武侠动作类型,也没有像后来的王家卫一般拍出个性鲜明的影像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许鞍华是“拒绝被定义,拒绝风格化的”。
似乎在她看来,风格容易导致僵化,而顺其自然才是拍片的不二法门。
当然,自然并不意味着风格完全无迹可寻,有时候多变亦是一种风格。
何况许鞍华的作品中本就分布着许多相互照应的主题元素,如鬼怪灵异、家国情怀、女性关注、文学改编等等。
就《女人四十》之前的十一部影片来看,其创作脉络是相对清晰的。
处女作《疯劫》和紧随其后的《撞到正》如同一对题材相仿、风格相反的姐妹篇,前者显示出中式鬼魅与西方悲剧相融合的奇异魅力,后者则展示了佛教、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作为新浪潮的开篇之作,突显出导演对于形式感和创新性的刻意追求。
然而从《胡越的故事》开始,这种形式上的现代主义突然中断了。
许鞍华将视线从虚妄的鬼魅转投至残酷的现实,他突破了本土的地域性,转而将镜头对准东南亚华侨的惨淡人生,真实描写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排华运动的血雨腥风。
加上早期的电视作品《狮子山下》和随后的《投奔怒海》一作,“越南三部曲”以“铁肩担道义”的坚定姿态横空出世,不但获取了评论界的击节赞叹,更是拿下了1500万元的票房纪录。
这是许鞍华回归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其在主题上,也初步形成了“失母”和“漂泊”的身份意识,接续了前作的女性关注之路。
此后,许鞍华的创作出现了些许起伏。
无论是《书剑恩仇录》、《香香公主》这样的武侠动作题材,还是《倾城之恋》、《今夜星光灿烂》等爱情文艺片,几乎都反响平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许鞍华导演作为香港导演的重要代表,在30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
她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的大背景结合,试图通过普通小人物的家庭生活来展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本文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对许鞍华电影中的家庭生活创作特点进行解读。
标签:许鞍华家庭艺术现实主义
许鞍华导演对家庭塑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观众对影片中的家庭生活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因为许鞍华导演对家庭生活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与再现,更是基于许鞍华导演对生活的准确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一、朴实无华的线性叙事
许鞍华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将故事浓缩至一定的空间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天水围的日与夜》以贵姐一家的生活为线索,围绕她们母子二人日常的生活展开,通过她们与周围人的相处,描绘了亲情、邻里情等。
天水围在香港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
天水围的自杀率也是全港最高的,被称为“悲情新市镇”。
而在许鞍华的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天水围与悲情相去甚远,反而处处呈现出一种温情与温暖。
阿婆刚刚搬到天水围之时,生活上孤苦无依,又对人际关系充满警惕与怀疑。
她总是一个人去买菜,一个人做饭吃饭,镜头里的阿婆孤单又古怪,脸上总是挂着愁容。
贵姐在电梯遇到阿婆,热情的与阿婆打招呼唠家常,但是阿婆却表现的很冷漠。
随着时间的推进,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多——阿婆想买特价的油,但又怕两桶油自己吃不完,贵姐主动提出和阿婆一起买;张家安按照妈妈的吩咐帮助阿婆搬电视,换灯泡。
通过这些细致平凡的细节,邻里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
贵姐陪着阿婆一起去找女婿,希望能够满足阿婆见外孙的愿望却遭到女婿的拒绝,灰心甚至绝望的阿婆将原本为女婿和外孙买的礼物也一并交给贵姐,贵姐并未多做推辞,一边宽慰阿婆一边小心的将礼物存放。
到此时,叙事渐进高潮,贵姐收下礼物并不只是为了宽慰阿婆,实际上也是像阿婆表明,自己将会成为阿婆日后的依靠。
此时她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邻里关系,贵姐一家已经成为了阿婆内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影片最后,阿婆与贵姐一起去买过节的食物,两人有说有笑情同母女。
没有任何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日常的生活与对话,而导演就在这平淡的叙事节奏中不动声色的带给观众无限温暖与感动。
二、情节的节日化与日常化处理
1.中国传统节日的加入
许鞍华热衷于在电影中加入节日的元素,尤其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春节和中秋节。
从《半生缘》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节日这一文化符号,都是许鞍华影片
中重要的部分。
中秋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团聚。
影片中的阿婆孤苦一人,没有老伴也没有孩子;贵姐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
这样的两个家庭,都是不完整的,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不完整的家庭在过中秋节时是悲伤的,遗憾的。
但是在导演许鞍华的镜头里,阿婆、贵姐、张家安,这三个人来自于两个不完整的家庭,他们并没有悲伤,没有遗憾,他们像一家人坐在同一个桌前,共度中秋节。
他们经历了冷漠—熟悉—亲密,最终形成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关系。
在他们的心中,对于生活的希望正如窗外人们放飞的许愿灯一样,正在越升越高。
这种希望是贵姐、阿婆、张家安的坚强与成长,也是许鞍华作为女性导演对故事情节更为细腻的把握,是其透过节日内涵所传递出的独特力量。
2.日常生活的重复刻画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吃饭这一场景重复出现多次。
吃饭对于观众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对于导演来说,吃饭这一元素是剧中演员情感转变的表现平台,也是刻畫人物性格的关键所在。
影片的开始处,贵姐与儿子共同吃饭,对话却是寥寥无几,此时的观众难免会认为这母子之间的关系很一般。
后面的几场吃饭戏,贵姐与儿子的交流并没有增加太多,她们的对话也是围绕着去哪里买送纸巾的报纸,今天的饭菜怎么样。
通过这几场吃饭的对比,观众会发现,贵姐与家安的感情并非不好,只是他们都属于感情内敛不善表达的人。
当家安不出去吃早饭时,贵姐也没吃早饭就折回了家中,这恰恰体现出他们母子二人,都是在内心深处深深依赖着对方。
最初的阿婆总是一个人吃饭,冷静的镜头更是将她的孤苦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随着阿婆与贵姐一家的熟识,她们之间渐渐交换食物、一起吃饭,阿婆脸上也呈现出满足的笑意。
在贵姐家的餐桌上,上顿饭没吃完的香菇会被装进小盘子在下顿饭的时候继续拿出来吃;吃饭时突然想起来还有饭店打包回来的饭菜可以拿出来一起吃。
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处理,不仅使得电影内容更加真实,也将贵姐勤俭持家的坚强性格更丰富的刻画出来。
吃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日常行为,许导却能准确细腻的将这最基本的家庭生活的场景进行刻画,通过艺术化的再现将家庭吃饭时最普遍的共性呈现在在荧幕上,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三、追求真实的镜头语言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大量使用固定镜头与长镜头,这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新现实主义的特色。
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就像日常生活一样,没有太多的运动;就像一个独立于故事情节中的第三个人一样,用客观的角度静静地观察着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
从而使影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感,呈现出一种写实风格。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固定镜头的大量运用给电影赋予了一层记录的含义。
这种客观的、冷静的镜头不会对剧情发展造成任何干扰,只是起到记录的功能。
通过这种镜头,观众感受到的贵姐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天水围市民的生活。
许鞍华导演在采访中说,她最初选择天水围,只是想拍2007年天水围一位母亲杀死孩子后自杀的暴力事件。
但是在采访中许鞍华发现,天水围的居民并非都过得悲惨而绝望,他们或许家庭贫苦,但是也都积极乐观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维持着邻里情谊。
由此,记录性质的固定镜头与长镜头能通过其特有的客观性,将天水围居民生活中的脉脉温情更有力的传达出来。
四、结语
许鞍华导演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将琐碎,重复的家庭生活通过艺术化向观众传递出满足与感动。
这种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照、对生活的思考,在其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张贺(1992—),女,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15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创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