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3.4.2 探索规律(二)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规律》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探索规律》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规律的概念,探索图形、数字、颜色等简单的规律,学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规律的基本概念,能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规律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简单的图形、数字、颜色等规律。

3. 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探索图形、数字、颜色等简单的规律,并能描述规律。

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规律教具(如彩色积木、数字卡片等)。

学具:学生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数字和颜色,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2. 探索规律(1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数字、颜色等规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

(2)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出示拓展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探索规律2. 内容:(1)规律的概念(2)图形、数字、颜色等简单规律的探索(3)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并描述规律。

①找出数字序列:2, 4, 8, 16, 32, ()②找出图形规律,补全下列图形:答案:(1)见学生描述。

(2)①64 ②见学生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描述规律时表达不清楚,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 1《乘法探索规律》教案 (新版)西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 1《乘法探索规律》教案 (新版)西师大版

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的空气间隙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消防水泵房是保障建筑物内部安全的重要设施,而放空管和泄水管则是消防水泵房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放空管负责将水泵房中的空气排出,以确保水泵房内部空气流通畅通,提高消防水泵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而泄水管则负责排放水泵房内部的积水,避免水泵房内部出现积水现象,影响消防水泵的正常工作。

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作用并非只是简单的排空和排水,它们的布置要求也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放空管和泄水管不仅要布置合理,还需要保证其与其他管道之间有一定的空气间隙,以确保管道正常工作和维护。

制定空气间隙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提高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使用效率,还能保障消防水泵房的安全运行。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作用、布置要求以及空气间隙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执行意义,以及安装要求和维护保养等内容,旨在提高消防水泵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正文2.1 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作用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是保障消防设施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管道内部的正常压力: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管道内部的正常压力。

在消防水泵房工作时,管道内部会积聚一定的气体和水,通过放空管和泄水管的设置,可以及时排放管道内部的气体和水,避免管道内部产生过高的压力,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

2. 预防管道结冰:在寒冷的冬季,管道内部可能会结冰,导致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

放空管和泄水管的设置可以及时将管道内部的冰冻水排放出去,防止管道结冰,确保消防水泵房的正常工作。

3. 提高消防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放空管和泄水管的设置,可以有效排除管道内部的杂质和水气,保持管道内部的清洁干净,提高消防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消防水泵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运行。

消防水泵房放空管和泄水管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是保障消防设施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单元第5课时探索规律 教学课件

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单元第5课时探索规律  教学课件

易错题型
找出下面各数的排列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 适的数。 1, 2, 3, 4,(错误解答 7 ),( 11) 错误分析:在这个数列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这一列数越来越大,而且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 数多1,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1,因此, 括号里应按顺序填上5,6。
易错题型
找出下面各数的排列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 适的数。 1, 2, 3, 4,( 5 ),( 6 )
正确解答
课堂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寻找数 列的规律吗?
观察各个数据
寻找每个数据与相邻 数据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可能是相加、相减、 相乘、相除或者其他的关系
验证
一起来讨论吧。
Unit 5 Dinner’s ready
A Let’s talk & Let’s learn
Do and say
典题精讲
根据规律填空。
中间数是2
1+3=4=2×2 1+3+5=9=3×3 1+3+5+7=16=4×4 1+3+5+7+9=25=5×5 1+3+5+7+9+11=36=( )×( ) 1+3+5+7+9+11+13=( )=( )×( ) 1+3+5+7+9+11+13+15=( )=( )×( )
典题精讲
根据规律填空。
中间数是2
1+3=4=2×2 中间数是3 1+3+5=9=3×3 中间数是4 1+3+5+7=16=4×4 1+3+5+7+9=25=5×5 1+3+5+7+9+11=36=( )×( ) 1+3+5+7+9+11+13=( )=( )×( ) 1+3+5+7+9+11+13+15=( )=( )×( )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修订教材二年级下册介绍四川省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开勇一、主要变化及内容安排二、编排特点三、各单元教材分析一、主要变化及内容安排(一)主要变化◆更新了两个“综合与实践”,将原来的《学习“当家”》和《人身上的小秘密》改为《体验千米》和《参观南村养鸡场》。

◆更新了两个“数学文化”,将原来《聪明的高斯》和《计量的发展》改为为《算盘》《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修改了两个单元名称,将原第四单元“千米毫米”改为“千米的认识”并提前到第二单元;将原第七单元“统计”改为“收集与整理”。

◆按照全书的统一要求,对第三单元中的“估算”和第七单元关于统计的知识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

◆第一单元的“较大数的估计”,第三单元中的“探索规律”和“问题解决”都做了较大的修改。

◆根据课标要求增加了认识算盘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并在“数学文化”中介绍了算盘。

◆《认识图形》中删去了小节名称,删去了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特征。

知识领域单元名小节页码占比数与代数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整理与复习7368%三位数的加减法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三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减法,探索规律,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时、分、秒,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千米的认识1010%认识图形统计与概率收集与整理87%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参观南村养鸡场,每天锻炼1时66%数学文化(你知道吗)算盘,生活中的数学规律,七巧板33%总复习77%(二)内容安排教学重点:1. 万以内的认识;2. 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 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2. 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3. 探索规律;4. 问题解决。

二、编排特点1. 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一)重视学生的经验,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2.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3. 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二)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1. 科学编排运算内容(口算、估算)(三)根据新课程理念,科学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2. 有意识安排探索规律、问题解决(四)实践活动,特色鲜明(五)重视数学文化的介绍三、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课时练习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课时练习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课时练习3.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1)1填空。

(1)14个百减5个百是()个百,写作()。

(2)8个百加7个百是()个百,写作()。

2在〇里填上“>”“<”“=”。

300+700〇400+500 70-30〇80-50150+130〇120+200 300-130〇190-203口算。

40+80= 300+460=430+880= 720-270=参考答案1 (1)9 900 (2) 15 15002 >>< =3 120 760 1310 4503.2整十整百数的加减(2)1填空。

(1)90里面有()个十,210里面有()个十。

(2)16个十是( ),260里有()个百()个十。

2选择:小明家里面有100千克大米,已经吃掉了40千克,还剩下()千克?A.70 B. 60 C. 1403计算下列各题。

530+880= 700+500=810-790= 1340-450=参考答案1 (1) 9 21 (2) 1602 62 B3 1410 1200 20 8903.3练习六1在□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150=350 400+900=□830-□=140 700-□=4502 二年级的学生乘车去博物馆,二年级共有学生75人,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30人,2辆大巴车能坐的下吗?需要多少辆?3小明家离学校有7千米,小明每小时能步行3千米,小明在家从6:00出发,8:00能到学校吗?参考答案1 200 1300 690 2502不能 33不能4 3.4加减法的简单估算51下面的数分别接近几百?填一填。

6 397() 415() 204() 708()72估一估,填上合适的数。

8一个电磁炉原价507元,现价304元,大约便宜()元。

9一个电视机原价999元,现价698元,大约便宜()元。

103白楼小学的同学共捐出了398本故事书,另外他们还捐赠了596本科技书,11捐出的科技书比故事书大约多了多少本?121314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大约捐了多少本?15161819202122232425参考答案261 400 400 200 700272 200 300283 200 100029 3.5练习七301估一估,把得数填在后面的□里。

2020新版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3.3 除法的 探索规律》课件3套

2020新版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3.3 除法的 探索规律》课件3套

3
85
按规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90 , 75 , 60 , 45 , _30_ , _15_
按规律在横线上画图。
按规律在横线上画图。
考考你
720
180
360 ÷ 4 = 90
180
45
8 480 ÷ 4
2
60 = 120
240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
72 9 8
45 15 3
56 7 8
60
6
12
1
把汽车行驶的情况列成表:
每时行驶(km)
60
行驶时间(时) 1 2
6
12
行驶路程(km) 60 120 360
1
把汽车行驶的情况列成表:
每时行驶(km) 行驶时间(时) 1 2 行驶路程(km) 60 120
60
6
12
360 720
…… ……
1
把汽车行驶的情况列成表:
每时行驶(km) 行驶时间(时) 1 2 行驶路程(km) 60 120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同学们体验事物内部或 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同学们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 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填写下表:
篮球的总个数 每筐装的个数
装的筐数
8 16 24 32 40 8 88 8 8 1 23 4 5
• 填写下表:
篮球的总个数 8 16 24 32 40 160 320

2 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数。
想一想:
1+2=3 2+3=5 3+5=8 5+8=13
说一说上面数 的排列规律,再填 空。

2 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问号处填上合适的数。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发现规律》教案(公开课)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三下《发现规律》教案(公开课)

3.5 发现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8、“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的习题⏹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除以〕几,商也乘〔除以〕几〞这一规律。

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教学时一方面学生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经历探索、归纳、概括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开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掌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除以〕几,商也乘〔除以〕几的规律。

2.经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规律的过程,开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习,能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除以〕几,商也乘〔除以〕几的规律。

难点经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规律的过程,开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例8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学生准备:钉子板细线假设干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复习导入:〔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说一说。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随之乘或除以几。

生2: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学习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想一想,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预设〕生1:是的。

我觉得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各局部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我觉得如果被除数乘几,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乘几。

生3:我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应该也乘几。

…设计意图:简单的复习提问,让学生将乘、除法之间建立关系,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复习题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复习题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复习题一、画一画。

(20分,每题各5分)(三)(四) 11二.接着画。

(15分,每题各5分)(二)11 234 56 7 89 10 11122、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有规律排列的数”,可是他有几个数写错了,请找出来,并想一想应该换上什么数。

⑴ 90 75 60 45 30 15 1 ⑵ 0 14 28 42 56 71 86三. 接着写。

(21分,每空3分)(一) 5 ,50 ,500 , , (二) 1 ,3 ,7 ,13 , ,31 , (三) 0 ,1 ,3 ,6 ,10 , , (四) 5 ,5 ,10 ,15 ,25 , ,65四.选一选,在合适图形的序号下打“ ”。

(10分,每题各5分) (一)○1○2○3○4○5?○1 ○2 ○3 ○4 ○5 ○6 ○7 ○81,1,2,3,5,8,1399 90 82 75 ( ) ( ) 60五、找规律,填一填。

(10分)六.解决问题。

(24分) (一)360千克 560千克张大伯家一共收了多少千克南瓜?(二)儿童剧场能坐800人。

路南小学一、二年级同学去儿童剧场观看演出,一年级有368人,二年级有409人,估计一下,儿童剧场能坐得下吗?X kb 1.co m(三)你能帮妈妈解决吗?330元 260元七、火 眼 金 睛附送: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青岛版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55人,男生27人,女生28人。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

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2 探索规律(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第3,4题及思考题,数的简单变化规律。

教学提示:依据本节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可为学生设置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列排列绿,并能按照规律填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找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发现、理解简单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卡片若干。

学生准备:圆形卡片若干、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观察下面的数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1、2、3、4、5、6、7、8。

(2)1、3、5、7、9、11、13。

2、根据规律填空(1)5、10、15、20、( )。

(2)10、8、6、( )、2、( )。

教师:像这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些数排列的简单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做些什么,学些什么有所了解,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课件出示例题3。

1、1、2、3、5、8、。

(1)探索规律。

教师:这组数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认真观察、比较。

出示思考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①这些数字在增加还是减少?②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联系吗?③每相邻3个数之间有联系吗?④这组数的规律是什么?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汇报。

引导学生简洁地表述为:①这些数字在逐渐增加。

②每相邻两数字之间相差的数是0,1,1,2,3,这些数字没有规律。

③如果每3个数字为一组,可以发现:第3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的和。

④这组数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字起,每个数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2)运用规律(完成例3填空)。

教师: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

(3)反思。

教师:想想,这个规律我们是怎么发现的?【设计意图:给学生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规律,比单纯放给学生,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找效果要好的多。

因为,那样学生会无从下手,费了时间反而找不到点子上。

】2、教学例4课件出示例题4。

(1)探索规律。

教师:用小圆片摆出例题中的图形。

思考:①数一数,每组图中圆形的个数有没有变化?②图1怎样变化到图2?图2怎样变化到图3?图3怎样变化到图4?③图片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汇报:引导归纳出图片摆放的规律:每组图形依次增加3个圆片。

(2)运用规律(完成例题填空)。

教师: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画出横线上的图形。

教师:观察图形下面的数字,说说:①这些数字与图形有什么关系?②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③图形与数字所表示出来的规律相同吗?④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

(3)拓展。

教师:你能想出一种规律,并分别用图形和数字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教师:你觉得是先写数字还是先画图形更简单?【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利于学生体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学生是第一次遇到例3这样的数字规律,他们不会把3个数看成一组来观察比较,因此教师出示提示性的思考题,把思考过程进行分解,既能降低问题的难度,也能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能力。

例4是数形结合呈现的简单递增规律,学生在摆图形的过程中易于发现规律。

在数形结合观察规律和拓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同一规律表现形式不同,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表达同一规律。

】三、巩固新知:1、完成第50页“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发现的数列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同桌摆一摆,说一说图形的变化规律;再写出各图中圆片的个数,说说这些数组成的一组数的变化规律。

3、完成练习十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多名学生说说数列间的变化规律,并说出发现规律的过程。

4、完成练习十第4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完成之后交流,集体评价。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组成的一组数只要是有规律的,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5、完成练习十思考题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规律,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拘于一种框架。

【设计意图:在操作活动过程和探索规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四、达标检测:1、按规律填数。

(1)2、4、6、8、()、()、();(2)90、80、70、()、50、( )、( );(3)8、15、22、29、()、()、()。

2、画一画。

(1)(2)答案:1、(1)10 12 14(2)60 40 30(3)36 43 502、(1)(2)五、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整理学习思路,体会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形成探索意识。

】布置作业:1、观察规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1) 3、5、8、10、13、15、18、_______、23;(2) 1、2、4、7、11、16、_______、29;(3) 1、5、3、5、5、5、7、5、_______、_______、11;(4)5、5、10、15、25、_______、65。

2、找规律,接着画。

3、远处走来两队可爱的小狗,小明仔细一看,发现所有的小狗身上都有编号,这时一队小狗的主人开始嚷嚷,他说自己丢了一只狗狗,另一队小狗的主人数了数自己的狗狗,发现多了一只,但是到底是哪一只呢,好伤脑筋呀,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吗?第一队:1、3、7、9、11;第二队:1、4、5、7、10、13;答案:1、(1)20(2)22(3)9、5(4)40 2、(1)5 图略(2)图略 3、5号狗应该属于第一队。

板书设计:2、探索规律(二)1、1、2、3、5、8、。

1+1=2 1+2=3 2+3=5 3+5=8 5+8=133 3 3 3 15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源:1、运用推理法解决图形规律问题。

例题:下面的珠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现在有一部分珠子被遮住了,请你细想想,被遮住的几颗是什么颜色的珠子?分析:从珠子的颗粒数上看,她排列的规律是1、1、2、2、3、3、4、4┅┅从珠子的颜色看,它的排列规律是黑色和白色这两种颜色循环出现,所以这幅图中被遮住的是3颗白色的珠子。

解答:被遮住的是3颗白色珠子。

提示:按规律画串珠时,先考虑颗数的排列规律,依据这一规律确定串珠颗数;在考虑颜色的排列规律,依据这一规律填充颜色。

2、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国庆节,小朋友们在教师里挂了一排排气球,其中一排是按照“红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那么这一排的第13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分析:根据题意,这排气球的排列规律是以“红红黄”为基本单位循环排列的,也就是红、红、黄,红、红、黄,红、红、黄,┅┅三个三个地数,13个气球可以分4组,还剩余1个,所以第13个气球是红色的。

解答:第13个气球是红色的。

总结:利用多个物体为基本单位循环排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出基本单位是关键。

只要找出基本单位,就可以根据排列规律接着画出后面的图。

资料链接:1、数阵图。

数阵是由幻方演化出来的另一种数字图。

幻方一般均为正方形。

图中纵、横、对角线数字和相等。

数阵则不仅有正方形、长方形,还有三角形、圆、多边形、星形、花瓣形、十字形,甚至多种图形的组合。

变幻多姿,奇趣迷人。

一般按数字的组合形式,将其分为三类,即辐射型数阵、封闭型数阵、复合型数阵。

数阵的特点是:每一条直线段或由若干线段组成的封闭线上的数字和相等。

它的表达形式多为给出一定数量的数字,要求填入指定的图中,使其具备数阵的特点。

解数阵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求出条件中若干已知数字的和。

2.根据“和相等”,列出关系式,找出关键数——重复使用的数。

3.确定重复用数后,对照“和相等”的条件,用尝试的方法,求出其他各数。

有时,因数字存在不同的组合方法,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例如:将1~6这六个自然数分别填入右图的六个○内,使得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1。

2、手旗旗语。

手旗旗语也是一种海上通信方式。

适用于白天、距离较近且视距良好的情况下。

夜间距离较近时,一般使用灯光通信。

手旗是一种方形旗,面积较小,根部套有一根木棍。

手旗通信需要使用两面旗子,信号兵每手各持一面旗子,站在舷边较高较突出的部位,通过旗子相对于身体的不同位置,表达着不同的字母和符号。

例如,左手垂直举起,右手平行伸出表示“P”。

右手垂直举起、左手平行伸出表示“J”。

两手平行伸出表示“R”。

两手垂直举起表示隔音。

几个拼音字母组成一个字,若干个字组成一个意思。

手旗还可以为本舰(船)放下的小艇指示方向。

3、莫尔斯电码。

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又称摩斯密码,是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于1844年发明的,它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

最早的摩尔斯电码是一些表示字母的点和划,字母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

4、牛顿的纽扣问题。

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27岁就成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但是,少年时的牛顿却家境贫寒,14岁时,他因此而辍学。

小时候,牛顿帮助外祖母干活,手里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纽扣,有黑的,有白的……,一共70颗。

当他把这些纽扣按照下面的方式排成一排时,他想知道最后一颗纽扣是什么颜色,以及一共需要多少颗白色的纽扣。

○●○○○●○○○●○○○●……依照图中的汇率,可以按照○●○○,即没四颗纽扣为一组的规律,依次循环一直排列下去。

由于70÷4=17……2,所以最后一颗为第18组的第二颗,也就是黑纽扣。

又因为每组有3颗白纽扣,这样一共有3×17+1=52颗。

上面算式中要加1,是因为余下的两颗纽扣中第一颗是白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