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后感_心得体会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河南省2020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示范班的培训,认真观看了李教授的心理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
李教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包餐了一顿,现将自己感触心得分享给大家!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胜过一切的关系,所以在孩子六岁之前,一定要和他/她好好沟通,做到好好的高质量的陪伴。
在孩子3岁以后,要学会和他说不!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个玩具,但是家里有差不多的玩具,和他说不买,他坚持要买,甚至耍赖,那么把他带回家,关在卧室,陪伴着他,任由他哭,撒泼耍赖,陪着他,不打也不骂,等他哭够了,给他洗把脸,问他还想哭吗?然后他下次就知道,妈妈不是那么没有原则的,就不会那么无理取闹,再和他交流:你如果真的很想要一样东西,你可以说出你的理由,而不是哭闹,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当然,如果他也能和你沟通交流,那么这样的情况三次可以满足一次。
在孩子1岁甚至3岁之前,最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不要分开。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要认真对待。
要学着走进他们的内心,和她成为朋友,要像对待朋友同事那样,不能随便翻看她的日记和私人物品,要让他学会敞开心扉。
当然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喜欢和同龄人接触,和同龄人倾诉心声,那么我们也要给与真诚的关心和理解,让她能安稳的度过这段不平静的阶段,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和关怀,可能生活中也会有矛盾和摩擦,多去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然后加以改进,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孩子是什么样,就反射出我们在平常是怎么对待他的。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唯分数论,你想,一个孩子早上七点十分就要在教室里坐着,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还要写作业到11点多,甚至周末都要用来学习,一个孩子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这时候如果父母还是一个劲的关心分数成绩,那么孩子岂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那么心理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说,学校和老师已经足够关心成绩,那么父母就要多从心理和情绪方面下手加以关心,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
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
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
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
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
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
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
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
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初冬,冷冽的风在窗外呼啸,因为孩子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而勃然大怒,心情瞬间到了冰点。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到了今年教育局推荐的书目之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清冷的空气中,在阵阵墨香里,烦躁苦恼的心,渐渐沉淀,而同时,我也对儿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自我反省。
一翻开书,纪伯伦《先知》里头的诗结尾已经深深地触及了我的心灵: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的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带着心灵的激动,我细细地咀嚼着这书中的真意。
这本书是三位加起来足有年家庭教育的育儿专家所写。
一个个朴实却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朴素却又发人深省的观点,都在告诉我作为家长如何保有一颗平常心;如何耐心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情绪;如何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我们都该走进孩子生命的每一天,积极参与他们的成长,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珍惜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次体验,在在时间里慢下脚步,等待他们的成长。
我想孩子,就是上天赐予的宝贝,是他让我逐渐懂得教育要掌握度,在爱与怕、自由限制中,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一直是个心思细腻的宝贝。
他乖巧懂事,体贴入微。
所以在同学眼里,他属于比较乖巧的好同学。
在我同事眼里,他是听话的好孩子。
可是,到了四年级,随着学业的加深,作业量的加重,宝贝开始也有种种偷懒的念头出现了,并且在学习上有诸多的粗心与不认真的表现。
在又一次错的一塌糊涂的数学卷面前,我再次失控了,严厉的指责如暴风骤雨般爆发,孩子知道自己表现不好,哭了。
那一晚,我和孩子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
就连躺着入睡前,我也不断思索,深深地希望他能够有改观。
这一切看似朝着我所认为的、希望的方向发展,看似是做家长的我胜出。
撕掉标签,遇见美好 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有感

34 策划 |Planning撕掉标签,遇见美好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有感•文/夏江东《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是中国台湾 资深心理咨询师、督导黄锦敦老师的作品。
它是中国台湾第一本关于儿童叙事治疗实践 的书籍,于2017年6月正式出版。
全书以大 量生动活泼的故事为基础,书中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深刻的人文关怀,让人钦佩,让人感动。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就是立足于孩 子本体的经验,去重新发现和解构问题。
在 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再是“问题”,他的生 命故事、生活经验、生活中与之联结的关系 与支持都变成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
换 句话说,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就是要陪 他撕掉标签,重组资源。
不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贴“问题”标签,把“问题”与孩子分离开,再透过“问题”的表象帮助孩子寻找生命故事中的资源。
把眼光聚焦在孩子“生命热情”所在,从那 些孩子做起来眼睛发亮、笑容满足的事情中 找到支持他度过困境的力量。
《在那卡西的音乐声中》一节中,作者 介绍了一个处境困难孩子的故事。
因为父母 吸毒人狱而被安置在儿童之家,他易怒且人 际关系不佳。
一般来看,孩子处境不利且情 绪表达存在问题,助人者除了要处理原生家 庭的影响外,也需要指导孩子多做表达的练 习。
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咨询师并没有关 注这些问题,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有着独 特生命体验的孩子。
当孩子从熟悉的音乐中 发现与过去的联结时,他开始鼓励孩子表达 对“家”的想念,肯定孩子怀念的“就是私 底下和爸爸划拳、吃花生、嗑瓜子的时光”。
让孩子意识到虽然和父母分离,但他们之间 还有很强烈的爱在流动,这份爱可以支持他 面对生活的种种。
故事中,助人者不聚焦标 签与问题,不预设立场与引导,让孩子成为 自己生命的中心,为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发 声和实践。
作为老师,我们的生命中积攒了太多的 “知识”与价值观,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放掉 自己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一个孩子。
上课 走来走去的孩子可能是多动症,需要父母带 去看医生;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可能 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教师需要跟家长多交 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或 许品行大有问题,必要时或可借助一些行为 矫正的方法……这些想法与预设都不能说是 错的,但视角太过于单一。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简介

龙源期刊网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简介
作者:李静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04期
儿童、游戏、叙事治疗是《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一书的关键词。
作者黄锦敦,一个致力于儿童叙事治疗的温情学者。
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透过通俗易懂的描述,让读者很容易领悟到叙事治疗的本质。
作者通篇采用浅显而又让人思考的语言,娓娓道来多个叙事治疗案例。
不煽情,但真挚感人;不润色,但触动心灵。
书中讲到,作为叙事访问者应该致力于用自己的专业精神,让孩子的生命故事细致而精彩。
面对来自不同程度的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们,黄锦敦先生采用各种方式:给孩子一个舞台;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丰厚孩子的支线故事等帮助孩子发现自己以前的、现在的、未来的美好样子,然后使他们努力地、充满希望地、美好地生活。
此书始终洋溢着“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专家”的人文精神。
遇见它不仅仅有益于孩子,更有益于教师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确实如此,大学毕业后,我便在现在的学校工作,接触过好上千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
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
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
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
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宏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
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
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
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
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朋友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
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场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合集5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e804c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7.png)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合集5篇]第一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场耐力赛,人生更是一场长跑,希望我们家长不必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用耐心、用理智陪伴孩子成长。
关于这本书,小编收集了一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参考!【第一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正如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
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
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
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
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
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
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作者是教育学家杨洁。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实践,分享了许多关于与孩子相处和教育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和自我提升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成长和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孩子是成长的镜子。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关于孩子行为和性格的问题,她认为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往往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反映。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影响力。
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需要耐心和爱心。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许多关于与孩子相处和教育的经验,她认为父母需要有耐心和爱心,去理解和支持孩子。
在日常的相处和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有用心去理解和关爱孩子,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
这让我意识到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
最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关于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问题,她认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更是在成长和提升自己。
在与孩子相处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成长和改变,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好父母。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总的来说,读完《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更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用心和耐心地教育孩子,也会更加努力地成长和改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
感谢杨洁教授的分享,让我在成为父母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是每学期学校推荐给青年教师的书籍,我想是因为我们本身是小学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和小孩子打交道。
本书是集故事、游戏、叙事治疗于一体的综合书体。
通过读本书的每一个故事,受益都很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不光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是。
只是成年人的解决和处事方式好比孩子委婉很多,不像孩子那么直接的表达。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引导,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一个学习过程。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教导我们如何去打开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耐心是首要条件。
不急不躁,温和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交心,说出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吐露他们的心声。
在一次交流会中,有个教育前辈抛出了两个问题:1.孩子真的会了吗?测试一个学生是不是真的会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教其他孩子,如果其他孩子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这个学生就真的会了。
2.你真的会给选择题吗?在家庭大扫除中,家长给孩子抛出了选择题:你愿意充当什么角色?A.给屋子拖地;B.给宠物猪洗澡;C.换洗卧室的床单;D.倒垃圾。
让孩子选择,可是孩子一个也没选,还附加了一个答案:当那只宠物猪。
通常我们在给孩子选择题的时候,答案的选项往往是我们想要的,并不包括孩子想给的真实答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孩子对话的过程,要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淡化或者不要开口谈及孩子的问题点。
当孩子能够散出对你的提防,
乐意与你说话,并且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赢得了孩子的信任,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顺着孩子的思路一起走下去,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一些过激或者为常人所不理解的做法了。
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记得从进校的第一天,校长给新教师这么说:“学生无论怎么坏那只是犯错,老师动手那就是犯法。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大度,宽容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学生,学校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是学生的权利,老师要有义务去纠正这些错误,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你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学生无形当中就学会了”。
当时我不以为然,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了其间的道理,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德行和教育学生的艺术。
除了孩子,在对于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的。
比如作者有在书中提到,自己在遇到父母都生病住院而且还是生命攸关的时刻,精神整天处于蹦紧状态,终于有一天,因为承受的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即将走到崩溃的边缘。
好在最终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回到现实中与父母一起面对眼前的难关。
人们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因为受外界或者内在的各种因素干扰,而会出现一些过激或自闭的形为,理智的时候是可以自己走出来的,但大家因为走进了死胡同而出不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去找到定位点,让我们在回归起点,放下心中的一切,或者试着想像自己完全是这个事件的局外人,也许就能重新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也不
过如此,然后积极寻找方法来解决,并最终走出困局。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陪孩子一直遇见最美的自己。
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