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经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执着,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学情分析《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

八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教学设想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学习本课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工具: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我吹过你吹过的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那我们算不算相逢。

”这是《听闻远方有你》这首歌里面的歌词,诗和歌是融为一体的,首先请同学们听一下歌曲然后分析歌词里面所蕴含的情感。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诗经》两首诗歌:《关雎》和《采采》。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诗经》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

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经》两首诗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供《诗经》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5.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文案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文案

《诗经二首》教案《〈诗经〉二首》教案4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4、学习并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学习方法:1、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2、体会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3、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自己感兴趣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学过了《诗经》里哪些诗歌?《关雎》、《蒹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新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打开了我们祖先心灵的世界。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也叫《诗三百》,汉代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如郑风、卫风、邶风、魏风、唐风(晋)等)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15个诸侯国的诗歌作品。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关雎》与《葛覃》的主题思想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关雎》中的爱情向往和《葛覃》中的赞美自然。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包括韵律、修辞手法等,如《关雎》的起兴、对仗,以及《葛覃》中的比喻、象征。
-《诗经》背景知识的了解: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地位和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的发展。
举例:《葛覃》中的“维叶莫莫,莫莫葛藟”如何体现对自然的赞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莫莫”一词的象征意义,需要教师详细解释。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问题可能还需更具针对性,以便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经》的基本概念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修辞手法的讲解还不够细致,举例不够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让我认识到,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细致讲解诗歌艺术特色,运用生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诗经》两首最新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最新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最新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通过学习《诗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生哲理,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诗经》的背景和意义;•选取两首代表性诗篇进行深入学习;•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蕴。

四、教学准备•《诗经》的相关资料和课件;•音频或视频材料,以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板书工具和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的背景与意义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介绍《诗经》的起源、时代背景和流传情况;2.简述《诗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其对古代文化的重要贡献;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诗经》?并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学习《诗经》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课时:学习《诗经》中的一首诗篇1.选择一首《诗经》中的代表性诗篇,如《关雎》;2.展示《关雎》的诗歌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难点词语和句子;3.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4.设计相关讨论和问答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关雎》。

第三课时: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篇1.选择另一首代表性的《诗经》诗篇,如《卷阿》;2.展示《卷阿》的诗歌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表达方式和难点;3.分析《卷阿》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美学价值;4.设计相关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论。

第四课时:总结与展示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互动讨论和点评;3.结合课堂内容,总结《诗经》的表达方式和意蕴,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和帮助;4.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的其他作品。

八下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3课时

八下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3课时

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 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 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 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 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 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二)主旨探究《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 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 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 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写法探究1 .《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 教师点拨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 八八 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 、 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概括主旨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四、教师小结:《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 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 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板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121” 中的 第二 个 “1”景(苍苍——萋萋——采采J.一 .一 .物I白露——为霜——未已追[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B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求I J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作业布置背诵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因此我们在学习诗歌要 导学生多读,多思,多品。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2 《诗经》二首知识与技能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

2课时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性。

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二首 教案

诗经二首  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诗经之美——《诗经》二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诗经》的两首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诗经》有什么了解?你对古代诗歌有什么印象?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欣赏与评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重点介绍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对诗歌的评析,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写作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诗经》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改编或创作。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改写诗歌的题材、情感表达等,展示个人的创作能力。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影响。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品味。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评析能力。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诗经》学习,可以选择其他经典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 课文详解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采 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 “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