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1(湘教版)单元综合测试2

单元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1·杭州高一期末)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各序号,表示外力作用的是()A.①⑥B.②③C.①②D.④⑤2.本图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述尚不够完整,以下有关完善本示意图的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A.补充从“沉积岩”、“变质岩”到“沉积物”的箭头,标注①B.补充从“岩浆”到“沉积物”的箭头,标注②C.补充从“沉积物”、“岩浆”到“变质岩”的箭头,标注⑥D.补充从“变质岩”、“沉积岩”到“岩浆岩”的箭头,标注⑤3.如图所示,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下列各项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流纹岩、玄武岩、片麻岩B.页岩、砂岩、石灰岩C.板岩、大理岩、花岗岩D.安山岩、砾岩、石英岩【解析】形成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最终可形成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
【答案】 1.C 2.A 3.B(2011·南京高一12月)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读图完成4~5题。
4.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5.若此图为太平洋局部海域,则a洋流的名称为()A.墨西哥湾暖流B.千岛寒流C.日本暖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解析】根据图中纬线两侧的西南风和东北风可判断,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环流图。
则a处有自南向北的暖流。
第4题中只有C选择符合。
第5题,若图示区域为太平洋,则是指北太平洋的局部海域,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可知a为日本暖流,b为北赤道暖流,c为加利福尼亚寒流,d为北太平洋暖流。
【答案】 4.C 5.C(2011·保定高一12月)读下表,完成6~7题。
北京市2011年1月1日1周天气状况A.高压中心B.暖锋C.低压中心D.冷锋7.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A.北方夏季暴雨B.冬季暴发的寒潮C.东南沿海台风D.冬春季节沙尘暴【解析】由表可知,此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了降温、阴天、刮风等剧烈天气变化,应为冷锋过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二章测评

第二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1题,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故C项符合题意。
第2题,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所以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华北平原,故C项符合题意。
第3题,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建设水利枢纽、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等,但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故D项符合题意。
2.C3.D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第4~5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4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为同一区域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先后顺序,图示发育阶段排列正确的是 ( )A.I—Ⅱ—Ⅲ B.Ⅱ—I—ⅢC.Ⅲ—I—Ⅱ D.I—Ⅲ—Ⅱ2.该岩石形成的地貌类型为 ( )A.风蚀洼地 B.喀斯特地貌 C.流水地貌 D.沉积地貌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4.形成该洞穴的主要地质作用为A.冰川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读“我国某地河流发育示意图”,回答下题。
5.该类河流地貌主要分布于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云贵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6.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土地次生盐碱化B.地表缺水C.咸潮危害D.洪涝灾害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7.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8.图中的风向可能是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读某河流①②③④四个位置的沉积物颗粒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四个地点中,河流流速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10.四个地点中,位于该河流最下游的是A.①B.②C.③D.④11.该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A.冲积平原B.山麓冲积扇C.沙洲D.三角洲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3.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造成该地水系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C.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D.流水的搬运和堆积作用15.在图中甲地河床做一垂直剖面,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的顺序是()A.细沙、粗砂、卵石B.粗砂、细沙、卵石C.卵石、粗砂、细沙D.卵石、细沙、粗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用地多向海洋扩展。
湘教版201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03

第二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1~2题。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长白山天池D.黄山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川侵蚀B.流水溶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
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4.图中①地貌为( )A.峰林B.石柱C.落水洞D.溶蚀洼地读“某地貌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 )A.该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6.该地貌最可能形成于( )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下图为“某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剖面图”,①②③为该河流三个地点及其河道横截面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下图中的地貌景观,最可能发育在上图中的( )A.①B.②C.③D.都不可能8.图示河流①~③三个河段的沉积物,其颗粒大小的变化状况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
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10.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2018年7月16日北京迎来大到暴雨,密云某地山体垮塌。
据此完成11~12题。
11.密云某地山体垮塌的原因有( )①山体土质松散,不稳定②山地地形,起伏较大③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差④降水强度大,对山体侵蚀作用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逃生方式是( )A.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B.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快跑C.呆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D.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快跑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搬运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A.冲积扇B.洪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A .山岭B .谷地C .背斜D .向斜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A .沉积作用B .变质作用C .外力作用D .岩浆活动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 .①B .②C .③D .④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
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②和④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A. 水汽和氧气B. 氮气和水汽C. 二氧化碳和水汽D. 氧气和氮气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A. ②增强,③减弱B. ②减弱,③增强C. ③增强,④减弱D. ②减弱,④增强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
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
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
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①沙尘暴天气②冷锋过境③台风过境④寒潮过境A. ①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1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12.“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其作用与右图中所示箭头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13.对下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右图为海陆间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高一地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单元测试及答案解析1

单元检测(二)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50分)青岛的崂山山脉形成于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山海相连,雄伟壮观。
崂山的山脉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地貌景观独具特色,山体呈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
结合以下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回答1~2题。
1.图中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质作用及岩石,属于崂山花岗岩和变质作用的字母编号分别是()A.B和⑥⑧C.B和①②B.A和⑤⑧D.A和⑥⑦2.关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B.属于图中④环节表示的地质作用C.属于内力作用D.属于外力作用1~2.解析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可推断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①②③均表示重熔再生,④表示冷却凝固,⑤⑧表示外力作用,⑥⑦表示变质作用。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D项正确。
第2题,花岗岩球状风化是指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花岗岩体棱角处先消失,表面逐渐变光滑的一种现象。
答案 1.D 2.D“岱崮地貌”(如图)是山东省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
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玄武岩解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在四个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岩。
答案B4.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A.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解析“岱崮地貌”具有陡直的陡崖,说明有断层发育,即该景观是先沉积后断裂出现的。
答案A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示断层形成过程中,上盘岩体从远处推移过来,覆盖在下盘岩体之上。
甲山谷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覆盖—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覆盖C.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覆盖—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覆盖—外力侵蚀解析图中下覆岩有明显弯曲,最有可能是水平岩层受挤压后产生的弯曲,之后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比较甲山谷两侧岩层分布,可以发现山谷处于断层的上覆部分,谷中岩层缺失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
高一地理必修1(湘教版)单元知识总结测试2

单元知识总结测试2一、单项选择题(2011·唐山一中高一12月)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完成1~3题。
1.该月份最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2.影响23.5°N纬线上气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差异B.纬度高低C.海陆分布D.距海远近3.此时南亚地区的盛行风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解析】从图中看出,此时亚欧大陆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太平洋则高压强盛,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该月应当是代表夏季的7月,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
【答案】 1.C 2.C 3.B(2011·徐州高一12月)当年富兰克林就发现,从欧洲用邮轮寄到美国的邮包速度常常比美国寄到欧洲的速度慢两个星期左右。
熟悉大西洋航线的船长告诉他,当邮轮西行时,常感觉有一股强力的水流阻挡,使航速变慢。
据此完成4~5题。
4.文中所叙述的“一股强力水流”是指()A.北赤道暖流B.北太平洋暖流C.北大西洋暖流D.墨西哥湾暖流5.形成上述“强力水流”的盛行风是()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C.极地东风D.盛行西风【解析】从欧洲到美国经过北大西洋,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船速较慢。
北大西洋暖流属于风海流,由盛行西风吹拂形成。
【答案】 4.C 5.D(2011·通州高一12月)下图为“某月3—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的气压变化曲线图,”读后完成6~8题。
6.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天气系统是()A.①B.②C.③D.④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B.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C.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解析】根据图中3~7日气压值的变化可以判断:①为暖锋过境,②为高压系统,③为冷锋过境,④为低压系统。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宇宙中地球》单元综合检测2

《宇宙中地球》单元综合检测2一、单项选择题从伽利略首次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过去了近400年,现在天文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时刻到来。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大行星行列,太阳系九大行星数目也因此降为八颗。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行星与恒星的最大区别在于( )A.质量大小B.发光强度C.密度大小D.有无卫星2.材料中所提的天体系统从级别上看包括几个层次( )A.1个B.2个C.3个D.4个3.2005年10月6—10日,地球穿越天龙座流星群的轨道。
我国乃至北半球各地都可用肉眼观测到少见的天龙座流星雨,各地最佳观测时间是在日落后40分钟至深夜24时,而天龙座流星雨极盛期出现在北京时间10月8日23时前后。
图中各点能观测到流星雨极盛时期的是( )A.①B.②C.③D.④我国已启动“嫦娥登月计划”,将于2007年发射一颗名为“嫦娥一号”的月球探测卫星,在月球表面上空200千米的高度进行环绕。
然后再分别发射两颗“嫦娥”系列卫星,进一步实行卫星登陆。
卫星发射场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据此完成4—5题。
4.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5.卫星发射场选在西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海拔高,接近卫星所在的大气层B.纬度低,获得较大的初速度C.气候干旱,大气的透明度高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虽然我们相信宇宙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
据此完成6—7题。
6.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运动方向等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A.火星B.土星C.木星D.天王星7.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有( )A.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中断B.使地球气候异常,从而产生“磁暴”现象C.使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明显增多D.使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9.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野外宿营时,夜间同学们用摄像机长时间对准天空某区域,拍摄了图像(如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读右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4.图中N 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变质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5.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
读图完成6—9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7.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8.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9.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
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
料大棚。
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
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10~12题:
10.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①沙尘暴天气②冷锋过境③台风过境④寒潮过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12.“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其
作用与右图中所示箭头有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对下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
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
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
右图为海陆间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
题。
14.若此图表示一天中某时段的气流运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常见于夜间
B.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只见于季风气候区
C.该气流运动因海陆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而产生
D.陆地与海洋的高度差导致该气流运动的形成
15.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
则所代表的典型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
读右图,完成16—17题。
16.若该图表示大气环流的低纬环流,甲、乙为近地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多锋面雨
B .乙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①为偏东风
D .丁处气压值最高
17.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环节①与大气运动无关
B .环节②与气流上升无关
C .环节③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
D .环节④使甲地增温
18.若该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乙处为变质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为内力作用 B .③为外力作用 C .甲处为岩浆 D .丙处为沉积岩 19. 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属于北半球东北信风的是: ( )
20. 下面的气流状况示意图中,表示北半球气旋的图是: ( )
A B C D
21. 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
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 )
22. 以下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四条曲线中,表示冷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是: ( )
南岸 北岸 南半球 A 北半球 北岸 南岸 B 南岸 北岸 南半球 C 北岸 南岸 北半球 D
二.综合题。
23、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在该系统
控制下A地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
影响B处
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_,在该天气系统的控制
下,B处可能出现_________天气。
(2)目前图中D、H两地可能出现降雨的是
_________。
(3)图中G处的风向为_______,请在图上画
出该处的风向。
24、读右图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写出图中甲、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背
斜、向斜、断层)
甲;
乙
;
丙;甲在地形上是
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
25、(1)下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