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入的内容。
而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展开。
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质构造和地壳变动地质构造与地壳变动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和地理环境的基础。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地壳构造和地壳变动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这导致了我国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壳运动不仅对地表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地貌与水文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而水文则关注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研究了中国的地貌类型和水资源问题。
中国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高原、山地、河流和湖泊等。
同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南方湖泊众多,而北方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气候与环境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天气状况,而环境则包括了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要素。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环境问题。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差异显著,从亚热带到寒温带均有涉及。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等。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资源与经济资源是指地球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而经济则涉及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和规律。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农业资源,但由于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和盲目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
通过以上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四、中心地理论第二、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高高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4、人口问题(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 农村;从农村→ 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政治因素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行政调动,有计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20 世纪 80 年1.计划经济体制划、有组织地进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制度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经济因素自发迁移区,内地到沿海代中期后2.出现“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历史继承性:古都( 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 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宗教社会地位)(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 服务范围小 .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 服务范围大 .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本,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是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单元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高而东南低,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2.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中国的水域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2.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3.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灾害1.水旱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水土流失等。
2.地震灾害-中国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3.风暴灾害-中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台风风暴灾害严重。
第二单元中国人口与城市第四章中国的人口发展1.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调控。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3.人口的流动与聚集-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有农民工流动、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等。
农民工主要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第五章中国的城市发展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城市空间结构-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为主导。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1)历史继承性:古都(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首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3、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 以上),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区居住环境恶化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40% 左右),发展速度快。
问题:虚假城市化(拉美国家),滞后城市化(印度)。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3、城市化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水文: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破坏河网系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乡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改变地方文化。
4、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房租高昂,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
措施:合理规划道路,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卫星城等。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适合农作物生长。
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破坏海洋生态多样性。
★酸雨(雾、雪)成因:燃烧矿石燃料,排放SO2、NO等酸性气体。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物生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臭氧层破坏成因: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氟氯氢★光化学烟雾成因:汽车尾气(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在逆温的大气条件下及不易扩散的盆地形成(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含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环境,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农作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5)噪声污染4、生态破坏(1)土地荒漠化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防治的主要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④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土壤次生盐渍化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原始社会——被动的适应自然、崇拜自然;2、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人定胜天: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认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拉采尔——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白兰士——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谋求人地协调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主张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第三节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