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教案6(七年级地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教案)居民与聚落的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地理教案)居民与聚落的知识点归纳

居民与聚落的知识点归纳七年级地理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2.____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

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2.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人种的分布:黑色人种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白种人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黄种人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0001)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0001)

作者VX:免费范文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以及乡村聚落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观察、分析进行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创新训练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实践训练比较城、乡差别主要教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读图,并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板书设计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乡村和城市乡村聚落分类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不同城市聚落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各位同学,你们来自哪里呢?方法设计: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新授:一、乡村和城市:多媒体显示两组图片:由同学辨认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农村景观。

小结: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说明: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归纳: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方法设计:观察图片,进行分析、比较。

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所差异。

学生活动,设计如下:(1)出示乡村、城市两幅图片,仔细观察。

(2)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

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3)评一评,比一比。

哪组说得好。

(4)最后归纳如下:作者VX:免费范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4_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_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大体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表现了“主体、探讨、合作、”的教学理念。

教学进程及学生的自主、探讨的学习进程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的踊跃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讨活动的进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制造潜能也取得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一样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讨问题的方式,在“进程”中学。

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硕多样,有图片、有模型,表现了对学生探讨进程的预备是充分的。

第二,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进展与爱惜,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知道爱惜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聚落的类型.2、明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不同3、明白聚落是不断进展转变的进程与方式:一、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不同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道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二、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方式:读图分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预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预习预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讨该地域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模型。

(2)对本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照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是不是需要爱惜?如何爱惜?4.教师预备:制作运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咱们同窗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教师出示两个古汉字“村”和“城”,引导学生猜测它们代表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乡村和城市的认识。

3. 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走进乡村和城市,了解它们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教师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聚落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

2. 思考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异,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聚落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及单元教学计划一.内容分析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和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

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学生分析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从不懂到入门,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读图能力比较差。

2.个别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掌握的很好,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图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上较差。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本章内容涉及到的时事地理较多,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了解的内容可能有限,所以在学生学习本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和宗教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3、城市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1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在这一天迎来第70亿人口。

但这天让人一点也快乐不起来,结合右图分析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学生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人口相关知
识。

第2课时人口问题与不同的人种
展示图片?全球人口膨胀,面临“可怕挑战〞?。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说出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地理课堂了解世界的人口问题。

(1)读课本P73~74,结合漫画,分析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答案: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缺乏,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2)替“母亲〞分忧,你有何解“愁〞的方法?
答案: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3)在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欧洲局部国家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答案: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缺乏等。

(4)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答案:人口过多或过少都既有利也有弊,只有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开展相适应才最好。

2. 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1)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将图中图例补充完整。

答案:略。

(提示:从左到右依次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共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当前世界人口增长又不断加速的趋势。
2、通过读图分析人口的分布,运用行政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并掌握
人口的分布位置,并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人口分布大势受自然、经济、社
会历史等因素共同影响。
3、通过对人口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世界三色人种的特征及分布,树立人种的平等观念。
过程与方法:
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图,利用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众多语言的特征以及
人种的分布与差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影响因素对人
口分布影响的学习和理解,初步树立科学人口观和人地观。
2、通过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
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第2页 共5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
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
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
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
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指导预学: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1.地球上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
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
2.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3.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世界人口增长的规律。
4.归纳: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 )和( )决定的,当人口
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在( ),小于0时,表示人口在( )。
5.人口密度一般是( )。
6.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说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交流探究:
1.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答案更准确。
2.问题探讨:计算四个国家2003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 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
率%
英国
1. 16 1.02

巴西
1.9 1.2

意大利
0.94 1.03

尼日利亚
1.8 2.43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第3页 共5页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精导: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有选择性的精讲部分内容。
世界人口增长
1、读图分析问题。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
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
归纳总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
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
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提问: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
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小结: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2、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归纳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
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
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
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
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
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的是欧洲,其次是北美。
第4页 共5页

从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看,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
增长快。
世界人口的分布 :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
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
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
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
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
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
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
活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关于人口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第5页 共5页

B.人口增长速度大体是直线均匀的
C.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一样的
D.1830年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加快
2、某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存活30个婴儿,死亡20人,
这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千分之三十 B. 千分之二十
C. 千分之十 D.千分之五
3、下列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B.干旱的沙漠地区
C.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D.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