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农业文旅10万亿的市场已经开始

合集下载

(一页)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三大支撑

(一页)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三大支撑

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三大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谋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重大战略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部署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

重大行动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

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风易俗行动、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等。

重大工程目标在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部署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振兴传统工艺、推进“四好农村路”等近30项。

关键小事不是小事,乡村振兴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重要民生事项。

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村厕所这个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突出短板,部署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部署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乡村振兴要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只有这样,农业才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

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

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枷兴的发展逻辑王晓慧(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普遍特征。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当下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由“二元”到“一体”的转变。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生产要素交换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等等阻碍了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本文将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城乡融合提出的原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的措施等分析通过城乡融合的道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二元结构;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299.2;F32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31—0135—03一、导论建设高歌猛进,推动了城乡发展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涵为,以乡村振兴作为视角观察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将城乡发展共存同融、互惠互利作为基础,系统筹划乡村和城市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打造城乡平等、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以及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指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此基础之上,城乡融合发展从属于乡村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意味着农业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将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重要意义。

二、城乡融合的发展逻辑1.城乡融合的提出逻辑(1)理论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与城乡统一的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城乡分离看作最显著的物质分工和精神劳动运作,并将其看作是城市的起源、国家的根本及文明历史的起点。

“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

”马克思在描述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时,提出过消灭“三大差别”,即脑体、工农、城乡差别。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

引文格式:郭彩霞, 杨帅, 刘淑兰.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 16(1): 15−21. DOI: 10.12371/j.ynau(s).202102029.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化的现状及路径——以福建省为例郭彩霞, 杨 帅,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乡村文脉、民俗风情延续的关键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激发传统村落的新活力,同时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当前,福建各地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在复兴文脉、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但部分传统村落仍面临保护主体匮乏、产业发展单一、文化创新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通过对福建省传统村落活化现状进行解读,进而提出对传统村落活化的策略,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活化中图分类号:F 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2) 01 – 0015 – 07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GUO Caixia ,YANG Shuai ,LIU Shulan(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key carrier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rural context and folk custom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not only stimulates the new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ut also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t present, all parts of Fujian actively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reviv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However, som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onfront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tection sub-jects, sing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interpre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Fujian Provi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收稿日期:2021 – 02 – 18 修回日期:2021 – 03 – 13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FJ2020ZTB048)。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远郊区撤制镇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远郊区撤制镇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Merged Towns in Far Suburban Areas of Shanghai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ongjiang District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远郊区撤制镇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陶成刚 田 菲 张全林 TAO Chenggang, TIAN Fei, ZHANG Quanlin在上海市完成乡镇撤并后的20年间,远郊乡镇呈现更加集聚集约的发展态势,而撤制镇区由于缺少行政财政支持呈现逐步衰退的情况,与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进,远郊撤制镇区在城乡关系中带动乡村的优势凸显,这成为当前撤制镇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重要机遇。

松江区撤制镇区具备上海远郊乡镇撤并的典型特征,为此以松江区撤制镇区为例,研究撤制镇区的现状资源特征与问题瓶颈,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提升功能定位、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方法,将远郊撤制镇区打造为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城乡节点和新发展载体,促进撤制镇区与乡村地区的共同振兴。

After the twenty years of townships merging, towns in far suburban areas turn to be more intensive. Merged towns showdegeneration as they are out of town-level financial suppor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ervice supply and residents' needs are expanded.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merged towns have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of merged towns in Songjia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function promo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mutual development of merged towns and rural areas.撤制镇区;乡村振兴;乡镇撤并;松江merged towns; rural revitalization; townships merger; Songjiang文章编号 1673-8985(2021)05-0077-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1051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陶成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田 菲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硕士 张全林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党组副书记0 引言19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范围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改革,上海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也率先推进郊区乡镇撤并工作。

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特色文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路径和手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乡村振兴特色文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探讨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价值和潜力。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1. 乡村振兴的定义和目标乡村振兴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综合改革和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农民富裕和乡风文明的全面提升。

2. 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农业结构落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等。

乡村振兴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特色文旅概述1. 特色文旅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特色文旅是指基于乡村特色和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开发的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它可以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也能够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 特色文旅的分类和特点特色文旅可分为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每一种形式都以乡村的特色和文化为基础,通过提供具有独特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三、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以乡村为基础,结合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有效的乡村振兴特色文旅发展模式。

此模式能够在提供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服务的促进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2. 案例二: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可以激发乡村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游客参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体会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体会

一、引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农文旅融合是指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三者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文旅融合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更为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环境改善提供了切实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发展思路。

二、农文旅融合的意义1. 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牌建设,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 传统文化传承将乡村资源、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农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4. 聚集人气、吸引投资通过发展农文旅产业,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三、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1. 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扶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振兴助力。

2. 农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转型发展农村旅游,将本地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作为发展的依托。

3. 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企业与文化企业开始合作,推出一系列结合传统文化和农产品的创新产品。

4. 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乡村整治。

四、农文旅融合的问题与挑战1. 产业链条不完善农文旅融合涉及许多行业和环节,产业链条比较长且不完善,需要加强整合。

2. 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部分乡村在发展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3. 产业定位不清晰有的乡村发展农文旅融合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导致产业发展乏力。

4. 缺乏专业化人才农文旅融合需要具备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人才,目前专业化人才仍然较为匮乏。

五、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1.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地可整合农产品、文化资源、旅游景点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品。

农业旅游行业发展浅析

农业旅游行业发展浅析

02农旅发展模式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 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 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 乐、餐饮、健身等服务。包括:休闲度假村、 休闲农庄、 乡村 酒店。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 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 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 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03乡村旅游优秀案例
Mokumoku农场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青山镇郊区,核心区域200亩,青山镇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不到1万人(当时)。 农场的名称自于猪,当猪吃食特别香的时候,就发出这样的声音:MOKUMOKU。
Mokumoku农场
1987
1989
进行深加工
创办mokumuku工作室,
偶然现商机
01农旅行业介绍
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旅游方式改革发展,乡村旅游新模式,注重农村生活与旅游市场相互结合, 是我国目前发展旅游行业新趋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迅速增长。
50
旅游人次(亿)
40
40
33
30
28
20
22
农业旅游资源占…
旅游收入 不到30%
10
10
7.2
0
2012 2013
使猪农充分利用伊贺猪的优 试水“手工制作伊贺猪香
势生产各种肉类加工品,火 肠”,并将制作过程完全公
腿虽然在当地居民的声誉很 开,吸引很多家长带着孩子
好,但销量惨淡
前来参观,城里人写信求购

大运河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

大运河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

大运河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和主要漕运通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中华大地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留下了数不尽的文物古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运河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的时代形势下,继承和发展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进而发展运河旅游,深入发掘立体的大运河景观,在人民的愉悦体验过程中,实现大运河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融合,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大运河旅游开发多重视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大运河乡村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则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即国家因应新时代乡村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系统性全国性乡村发展战略。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

全方位、分阶段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抉择。

规划指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此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系统阐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意义和实施方针,对大运河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如何在推进大运河旅游过程中,实现其与大运河沿线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有机契合,便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学术界和广大民众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战略规划》《规划纲要》中对乡村旅游的阐述《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在乡村振兴实现的过程中,要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的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和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农业文旅10万亿的市

场已经开始

农业文旅产业迎来红利期!据国家旅游局预计,我国乡村旅游度假行业将形成10万亿级支柱产业。毋容置疑,这是大众乐于消费的朝阳行业,预示着文旅产业的投资窗口已然打开。

政策扶持 1.农业PPP支持农业文旅发展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这是农业领域一个PPP指导文件。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物联网与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农业+文旅“的发展模式再次获得政策支持。

2.中央文件大力扶持农旅文化产业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3.田园综合体或政策支持 中央一号文件一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文件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2017年5月24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年将在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田园综合体是开放的合作模式,是农业、文旅、地产的跨界融合,是新型田园乡居生活的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将是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农业文化旅游的五大形式 1.传统农耕文化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农耕是华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之源。她不仅以其涓涓细流,滋润了古老苍莽的华夏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而且纳百川,汇千流,终成浩瀚大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耕文化的创造者,是炎帝时代众多氏族的原始先民。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神农以其超凡的智慧、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开拓农耕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随农耕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农耕文化在弯弯曲曲的粕沟里,在熊熊烈火的陶窑中,在墟场的喧哗声中,在新米饭的芳香中。这种原始的‘旧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如今在广大农村仍然普遍存在,对现代都市人有着无尽的吸引力。如湖北随州郊外的炎帝神农故里,就是一个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旅游区。在这里,成群的游客在参观炎帝神农遗迹的过程中,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亲身体验原始农耕文化的情趣。

2.现代农业生产 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农业生产方式在不断进步,嫁接、扦插、克隆、转基因、组织培养要、杂交育种等高科技的应用,轮作、套种、间作、地膜覆盖种植、大棚栽种、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反季节种植、工厂化养殖等新的种、养方式的应用,使得现代农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如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花草树木以及各种禽畜鱼类等,都使旅游者充满了好奇心: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有什么用途,等等。 针对旅游者的需求,让游客了解这些动植物名称、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如何播种、育苗、浇水、施肥、除草、灭虫等等,了解农业生产的类型、季节性、周期性、各类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地区特点、生产过程等,以增加游客的现代农业理性知识;除此之外,游客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还可以亲自参加农业实践,如耕种、收割、打场、采摘果蔬、修剪果树、栽桑养蚕、垂钓、捕捞、养殖等等,以增加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体验劳作的辛苦与欢乐,得到更多的乐趣。

3.民间乡土工艺 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中,民间形成了各色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如石雕、木雕、竹雕、皮雕、藤编、兰麻编、月桃叶编、织布、刺锈、腊染、贴饰、陶艺、泥塑、豆画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备受游客青睐。

4.民风民俗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农村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农村的饮食、服饰、节庆、婚嫁、房舍建筑、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童玩活动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也都是发展休闲农业极为宝贵的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旅游者接受到乡间文化的熏陶,可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5.民间美食 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料理,如四川的麻辣豆腐、湖南的臭豆腐、绍兴的霉干菜、内蒙古的测羊肉味、新疆的羊肉串、北方的水饺、南方的早茶,还有客家美食、竹筒饭、酒酿、各种糕饼、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乡间腊肉、小米酒……以及与之相应的烹饪文化,都对广大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农业文旅3大主题产品(含申报条件) 1.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1.1申报范围 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 1.2申报条件 1)与乡村、农业文化相关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具有吸引广大旅游休闲者的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2)产业结构中需要有农业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作为重要方面; 3)有对乡村实施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考量; 4)以村域范围为主体来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 5)尽力保留原农户、农民的人居原生态,农民生活情景应活化与融化在农业公园游览体系当中; 6)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

2.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财政部又连续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通知》和《意见》,确定今年在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其中,田园综合体试点扶持政策 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建设基础、开展试点意愿、改革创新工作推进、试点代表性等因素,中央财政将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三年共扶持1.5个亿,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安排。政府扶持资金、资金使用方式如下: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运营】全程机构 官网: 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试点项目个数。 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 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 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3.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自《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6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3.1特点: 一,特色小镇有一定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不超过5平方公里;与所在的城市空间相对独立,但功能和要素高效互动。 二,特色小镇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围绕一个具有特色、站位高端的产业主题形成产业生态,包括经典传统产业、新兴导入产业、功能提升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