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散步》【理念设计】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

《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1-9课1. 课程简介本导学案是针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1-9课内容进行的导学辅助活动。

通过本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2. 使用方法根据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使用本导学案作为辅助研究材料。

可以在课前预时使用,也可以在课后复时作为巩固练。

3. 导学活动- 第一课:识字练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研究和巩固新词汇的拼写和意义,可以编写词汇表,列出本课的重要单词。

- 第二课:听力训练通过听力练,学生可以提高听力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可以准备一些听力问题,学生听完课文后进行回答。

- 第三课:语法研究研究本课的语法知识,如本单元的时态、语序等。

可以编写一些语法练题,让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 第四课:口语训练通过对话或情景练,学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运用本课的语言知识。

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景。

- 第五课: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题,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 第六课:写作练通过写作练,学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要求他们写一篇短文。

- 第七课:文化背景了解研究本课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国家、城市、俗等。

可以提供一些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并展开讨论。

- 第八课:课外拓展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额外的练和研究,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网上资源。

- 第九课:复测试对前几课的知识进行复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可以设置选择题或填空题等形式的测试题目。

4. 总结本导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1-9课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活动进行预、复和巩固练,提高对课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观潮》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导学环节
1.导入:介绍故事《观潮》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对人类的
影响。

2.导读: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思考导学
问题:
–什么是潮汐?
–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潮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
3.学习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包括潮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课文分析:解读文章中的生词词语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总结出结论并进行展示。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阅读
和作业要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观潮》为例,通过潮汐现象展开课堂教学。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
需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教学重点,便于为学生导学提供支持。

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1课导学案

第1课导学案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师生合作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谈对长江的了解。
2、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3、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月 日
课题
长江之歌
课型
新授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朱楠楠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源自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默读: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思考: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精读第三到五节。讨论:
1、说说你对“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的理解与感悟。
2、你是怎样理解“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5、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展示长江及三峡工程的幻灯片。
2、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长江儿女而自豪。今天三峡工程的事实更将使长江母亲焕发新颜,为我们的明天创造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江之歌》。

语文八下人教版-第1课导学案

语文八下人教版-第1课导学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11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主备人唐运媛复备人李玉美审核日期班别小组姓名一、预习(40分钟)1、独学(20分钟)2、群学(20分钟)3、二、展示(40分钟)1、导入(2分钟)2、准备(5分钟)3、各组展示(20分钟)4、总结评价(13分钟)三、反馈(40分钟) 课题1、藤野先生课型预习+展示抑扬顿挫:杳无消息:深恶痛绝:3、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深刻含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实在标致..极了。

(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三、合作探究1、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⑴,表现了藤野先生。

⑵,表现了藤野先生。

⑶,表现了藤野先生。

⑷,表现了藤野先生。

以上是详写,是略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思想感情。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3、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是什么?4、作者对丢失讲义感到不幸的原因是( )A、因为讲义上记载的内容是中国所没有的。

B、因为讲义被先生用红笔添改过,有很大的保存价值。

C、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和我对先生的怀念。

D、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对中国新医学的希望。

5、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的事情,此处还写了的事情。

线索上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暗线是本文围绕这中心组织材料,按顺序组织材料。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叙述线索。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一、知识储备1、记叙文的六要素有。

记叙的三种顺序是顺叙、。

线索是记叙文贯穿全文的脉胳,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为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作者的为线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导学案(教科版)六年级语下册第一导学案(教科版)教材分析(一)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用汉字3000个,其中200个会写,书写工整,有一定的速度。

(二)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借助字典阅读,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体会各种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诵读优秀诗,背诵优秀诗,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应用,修改自己的习作,内习作每学年16次。

(四)口语交际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 分站fdaxue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交际中做到语言美。

(五)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寻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主题,编排了《勇攀高峰》和《苦练》两篇主体。

在“快乐读书屋”中选编了《马拉松的故事》和《“足球之王贝利》两篇阅读,任务设计不同的球星的体育拼搏事例“能说会写”紧扣单元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明白在交往中应持的态度。

习作要求结合主体,联系实际写一篇体育赛事,“语七色光”围绕单元的主体编排,使学习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重视语学习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运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做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品味语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1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中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提高学生对语言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语七色光”的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鼓动学生多多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故事和,并展开交流活动,提高语素质。

1勇攀高峰时间:教材分析:本的主人公是邓亚萍,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教案人教版《散步》【理念设计】新程强调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文。

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

《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

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所以,教学这篇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不能深层次领悟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品味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年级上第一章 第1课 导学案

七年级上第一章 第1课 导学案

初中历史学科第一章第一课导学案 第 1 页第1课 [学习目标]12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二、合作探究1、看图说一说山顶洞人的一天、总结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2、课堂延伸*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

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① 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属于“远古社会”。

2、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导航】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
方面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头部模样
火的使用
劳动工具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组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②什麽是氏族?
三、拓展延伸: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
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梳理结构: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相信你
是最棒
五、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
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

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
期?
【当堂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用心爱心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