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合集下载

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F u j i a n P o s t&T e l e c o m P l a n n i n g-D e s i g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C o.,L t d.2010年08月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1、概述精确送风是指通过风管、送风器、调节器等装置将空调冷风直接送入机柜内,对机柜冷却后排出。

实现了“先冷设备、再冷环境”,通过对送风区域及送风量的精确控制,以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目的。

精确送风可以分为下进风和上进风方式,所谓下进风方式,就是在机柜底部开一个可调节风量的进风口,将架空地板下的冷空气输送到机柜前面专门冷气通道而不流失;而上进风方式从气流组织原理上基本与下进风方式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进风口设在机柜顶上。

精确送风适用于原为风帽送风或风管送风的机房,特别是有局部过热现象、且机房层高及走线架的布置能满足上送风精确送风改造要求的机房。

设备发热量大、分布密集的大型通信机房和IDC数据中心机房改造节能效果更佳。

本规范书规定了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要求等,适用于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的设备选型,也可作为工程招标的依据。

2、总体技术要求2.1系统组成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由空调系统、管道系统、送风装置及监测与控制系统组成。

管道系统包括:送风主风管及支风管、伸缩软管及送风接头。

送风装置包括:风量调节阀、送风器及送风器与机架接口安装件。

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机房温度控制系统、机柜温度及送风量监控系统及新风监控系统。

2.2精确送风实现方式冷通道封闭精确送风是通过上送风方式来实现的。

冷气流经的通道主要包括:主送风管、支风管调节阀、连接软管、送风器和机柜,如图1所示。

图1 冷通道封闭可变风量精确上送风的基本形式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主风管把来自静压箱的冷风输送各支风管,各支风管均安装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控制送给每个机柜的冷风量。

风机技术规范书

风机技术规范书

通风机技术规范书1总则1.1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新疆中浩阿塞拜疆2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离心风机的设计选型、制造安装及检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技术规范书所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保证提供符合技术规范书和现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方式对技术规范书的条文提出疑义,那么需方可认为供方提供的产品完全符合技术规范书的要求。

1.4合同签订后,需方有权提出因要求、规范或标准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修改要求,具体款项由供、需双方共同评审后确定。

1.5技术规范书所使用或引用的标准,如与需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2设计选型2.1供方根据招标书的设备清单和技术要求进行设计选型,提供能够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性能、技术要求及配套件。

2.2上述选型中,所列风机性能为通风机进口标准状态下的参数,即介质为空气,压力为95920Pa,温度为293K(20℃),相对湿度φ为50%,密度为1.14kg/m3。

3技术要求3.1供方提供的离心通风机符合GB/T13275-91“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按供需双方协议要求制造。

3.2供方提供的通风机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通风机及辅助设备按使用寿命至少为10年(易损件除外)设计,第一次大修前的安全运转时间,通风机不少于18000h。

3.3供方保证满足需方提出的风机性能设计参数,并能在规定环境下长期安全运行。

3.4风机性能3.4.1通风机的实测性能曲线与典型曲线的偏差满足:a.在额定转速下,在工作区域内,在规定的全压下所对应的流量偏差:±2%;b.在额定转速下,在工作区域内,在规定的流量下所对应的全压偏差:±2%;c.在额定转速下,在工作区域内,在对应点的全压效率,不得有负偏差。

3.4.2 供方保证风机从满负荷至最小负荷的全部运行条件下,工作点均落在失速线的下方,工作点对于失速线的偏离值为运行条件的10%以上。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通信机房、数据中心及基站智能通风系统技术规范书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F u j i a n P o s t&T e l e c o m P l a n n i n g-D e s i g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C o.,L t d.2010年07月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能及基站通风系统技术规范书1.概述本规范书适用于通信机房、数据中心及基站智能通风系统的设备选型,也可作为工程招标的依据。

本规范提出了通信机房、数据中心及基站智能通风系统的应用、性能设计和工艺技术要求,并就该系统在现网局站机房及基站的实际应用设计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规范和参考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已建、在建和即将建设通信机房、数据中心及基站智能通风系统。

本规范未规定的技术要求,参照国家、行业和中国电信集团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2.技术要求2.1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1智能通风系统(简称新风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将外部冷空气经过净化、处理后引入机房,排除机房内部热空气的空气调节系统。

其本身不带任何制冷元件,利用室外自然冷空气实现室内风冷降温,减少局站的能耗。

2.1.2标准测算工况室内温度为(26-30℃),室内外温差为10℃,室内外相对湿度为45%(带过滤装置,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注:室内温度为26-30℃是YD/T 1821-2008中规定的一、二、三类通信机房的最高温度,测试时只取其中一个温度值计算显冷量。

2.1.3额定风量在标准测试工况下,单位时间内新风系统吸入或排出机房的冷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m3/h。

2.1.4额定功率在标准测试工况下,新风系统(包含其风机及系统外围控制器件)所消耗的总电功率,单位为W。

2.1.5噪声在标准测试工况下,距离新风系统(室内机、室外机)1m处,按A计权声压级测得的平均等效连续声级(Leq)。

2.1.6能效比标准测试工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系统内换热的换热量,单位W。

变电站汇控柜智能精准送风系统设计

变电站汇控柜智能精准送风系统设计

变电站汇控柜智能精准送风系统设计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力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变电站汇控柜作为变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功能和性能的优化对于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变电站汇控柜智能精准送风系统的设计展开讨论,以期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智能精准送风系统的重要性2.1 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变电站汇控柜是变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负责监控和控制变电站的运行状态。

而智能精准送风系统可以通过精确控制送风量和风速,提高变电站内部的空气流通效率,进而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2.2 提升变电站安全性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智能精准送风系统可以通过精确控制送风量和风速,保持变电站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概率,提升变电站的安全性。

三、智能精准送风系统设计要点3.1 系统结构设计智能精准送风系统的结构设计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系统结构应包括送风装置、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成部分。

其中,送风装置负责产生气流,传感器负责感知变电站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等参数,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精确控制送风装置的运行,执行器负责将控制信号转化为实际的送风动作。

3.2 传感器选择传感器的选择对于系统的性能和精度具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传感器时,应考虑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因素。

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应选择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

3.3 控制策略设计控制策略是智能精准送风系统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控制策略有基于PID控制算法的闭环控制和基于模糊逻辑的开环控制等。

在设计控制策略时,应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3.4 执行器选择执行器的选择对于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度具有重要影响。

上海移动某数据机房空调精确送风系统

上海移动某数据机房空调精确送风系统


… l " 麓 上Z 4节
2I 6
E ∞臼
节 能 技 术
低 于设 计指 标 。
3 原 因分 析 )
通过精 密 空调调 整送 风 的温度 和风 压 ( 风速 )给每 , 个机 柜安 装一 套精确 送风 分 配系统 , 照 每个 机柜 按 的 实 际设 备 发热 量 ,实 时调 整 送风 量 以及送 风 温 度 , 底解 决 了机 房 过热 问题 并降低 了空调能 耗 。 彻
2 )送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 制原理
经 过对 目前 空调 送风 系统 的研 究 发现 , 某机 房
采用上送风方式 , 通过静压箱再将冷风送到分支风
管, 每个 风 管做 了若 干 个 送风 散 流 器 , 均 分 布在 平
机 房 上空 。这 样 的布 局造 成 l 备 密度 高 的 区域 T设
冷 量分 配不 够 , 造成 了局部 过 热。
风量 达 到 需 求风量 后 , 机转 速 恒定 在 S 风 2继 续运 转。 控制器 由变频部 分和 控 制部分 组成 , 两部分 相 互 隔离 ,如控 制部分 失效 变频 部分 仍 能继 续运 行 ,
不影响空调设备。如变频部分失效 , 控制部分即刻 可将报警信号传送到精 密空调 ,控制精密空调关
按 照一般 I 备 的耗 能情 况 ,散 热 风扇 占用 T设 的 能耗 比例 在 2 %~ 0 0 3 %之 间 , 因此一 般 厂 家设 备
的 能耗发 热量 在 7 %~ 0 , 照 8 %的发 热量 估 0 8% 按 0
算 , 设 备 的 发 热 量 为 : 88 W 8 % = l T 1 .k x 0 1
装机 容量 远低 于 1W/ 的一般标 准 。 m k

通信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的介绍

通信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的介绍

通信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的介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景夏春华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现有通信机房的精确送风系统,总结各系统的技术特点,同时对精确送风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达到全网共享与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通信机房精确送风发展趋势0 引言随着网络通信的更新换代和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在通信机房里的设备密集度越来越高,耗电量和发热量也越来越大。

机房恒温恒湿专用空调传统的“先冷环境,再冷设备”的送风方式已不适应高功耗设备的散热需求,难以解决机房内局部过热问题,导致机房空调冷量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造成投资和能源的浪费。

据统计,通信机房中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40%~60%。

因此,在保证通信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信机房内采用精确送风系统,根据设备的冷量需求合理分配风量,达到“先冷设备,再冷环境”的目的,以解决机房内局部过热问题,并提高空调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这对通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现有通信机房的精确送风系统,总结各系统的技术特点,同时对精确送风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达到全网共享与交流的目的。

1 通信机房空调及送风方式概述通信机房空调属工艺性空调,对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控制精度都有较严格的要求。

目前,通信机房内一般要求采用恒温恒湿空调,它需要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过滤等功能,同时要求空调常年制冷且具备高显热比、大风量、小焓差的特点,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和所需的冷风循环次数(30~60次/小时),保证机房内温、湿度的均匀性。

通信机房空调送风方式主要分上送风和下送风两种。

上送风方式又分为风管上送风和风帽上送风,因加湿水管、冷凝水管明敷,可及时发现并排除漏水隐患,同时房间内没有架空地板,不易积尘,便于日常的维护管理等特点,传统的通信机房内使用较多。

下送风主要是架空地板下送风,因符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空气梯度分布规律,气流组织合理,制冷效果好,有利于解决高热密度机房的散热问题,同时施工方便、扩展性强等特点,在新建通信机房中广泛应用。

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F u j i a n P o s t&T e l e c o m P l a n n i n g-D e s i g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C o.,L t d.2010年08月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1、概述精确送风是指通过风管、送风器、调节器等装置将空调冷风直接送入机柜内,对机柜冷却后排出。

实现了“先冷设备、再冷环境”,通过对送风区域及送风量的精确控制,以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目的。

精确送风可以分为下进风和上进风方式,所谓下进风方式,就是在机柜底部开一个可调节风量的进风口,将架空地板下的冷空气输送到机柜前面专门冷气通道而不流失;而上进风方式从气流组织原理上基本与下进风方式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进风口设在机柜顶上。

精确送风适用于原为风帽送风或风管送风的机房,特别是有局部过热现象、且机房层高及走线架的布置能满足上送风精确送风改造要求的机房。

设备发热量大、分布密集的大型通信机房和IDC数据中心机房改造节能效果更佳。

本规范书规定了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要求等,适用于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的设备选型,也可作为工程招标的依据。

2、总体技术要求2.1 系统组成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由空调系统、管道系统、送风装置及监测与控制系统组成。

管道系统包括:送风主风管及支风管、伸缩软管及送风接头。

送风装置包括:风量调节阀、送风器及送风器与机架接口安装件。

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机房温度控制系统、机柜温度及送风量监控系统及新风监控系统。

2.2 精确送风实现方式冷通道封闭精确送风是通过上送风方式来实现的。

冷气流经的通道主要包括:主送风管、支风管调节阀、连接软管、送风器和机柜,如图1所示。

图1 冷通道封闭可变风量精确上送风的基本形式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主风管把来自静压箱的冷风输送各支风管,各支风管均安装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控制送给每个机柜的冷风量。

风机技术规范书

风机技术规范书

Xxxxxx公司1×220t/h锅炉工程风机技术协议2013年1月3日一、总则1.本规范书用于Xxxxxx公司1×220t/h锅炉项目锅炉配套送风机、排粉风机、引风机的采购。

它包括风机的本体及其调节装置、驱动装置、辅助设备的功能设计、制造、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2.本规范书所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

供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现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3.在签订合同之后,需方有权提出因规范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修改要求,具体款项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

4.本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的标准执行。

5.本设备技术规范书书经供需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设计要求1. 风机设备设备名称:锅炉送风机、引风机、排粉风机每炉各两台,引风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

2.风机旋转方向锅炉送风机,左右旋90°各一台;引风机,左右旋135°各一台,排粉风机左右旋90°各一台;3. 风机参数1)风机参数的计算分界截面,即风机的进风口是本体进口风门反法兰,出风口是风机本体出口反法兰。

(送风机)消音器、入口调节风门并配带电动执行机构、地脚螺栓、接口法兰及反法兰等由制造厂供货。

2)各风机出口膨胀节由风机厂家设计供货,供至膨胀节反法兰及附件3)风机参数锅炉送风机引风机(配变频电机)送粉风机(配变频、防爆电机)4. 风机图纸风机图纸标注尺寸要求按照真实尺寸比例绘制。

三、设备运行环境条件1. 安装地点:送风机、排粉风机室内,引风机室外。

2. 海拔高度: 5 m。

3. 地震烈度:6度。

4. 气象条件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明显。

由于北部面临渤海,属于山东省海岸线西北段。

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和大陆性过渡型的气候特征,春季冷暖多变、多风干燥;夏季湿热多雨、多雾;秋季冷暖适中、天高气爽、降水锐减;冬季天气严寒、大地封冻、海水结冰、降水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 调节阀结构示意图 开度调节范围:0~100%;开度调节精度:±5%;供电电压:48VDC 或220VAC。 3.4 送风器 3.4.1 送风器的结构类型 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送风器分为两类:门板式送风器和悬挂式送
风器,其结构如图7、图8所示。
图7 门板式送风器
图8 悬挂式送风器 3.4.2 门板式送风器的适用条件 1) 改造机柜的前门可以拆除; 2) 机柜安装接口符合下节尺寸要求。 3.4.3 悬挂式送风器的适用条件 1) 改造机柜的前门不能或不便拆除; 2) 改造机柜前门的开孔率≥50%,且分布规则。 3.4.4 门板式送风器结构 门板式送风器规格如下: 1) 送风器材料规格:Fe,08,T1.5,即冷轧板,材质符合我国的 优质碳素冷轧钢08材料,板材厚度为1.5mm; 2) 进风孔有效通风直径≥Φ177mm;
主送风 管
径形式,以保证内部静压的 稳定
面包裹橡塑保温材料的厚度 ≥20mm 镀锌钢板螺旋圆风管,其外 表面包裹橡塑保温材料的厚 度≥20mm 柔性风管,如玻纤布聚脂薄 膜铝箔复合金属钢带螺旋软 管、铝箔聚脂复合夹丝螺旋 软管等 轻质阻燃塑胶,阻燃等级 UL94-FV0,厚度≥2mm,最外 面覆盖保温棉(如:聚氨脂泡 沫塑料),厚度≥10mm
图3 单机柜送风量与功耗关系图
2.3.2 机房环境要求 机房冷热通道应进行隔离,在机房实施冷通道封闭精确送风后,机 柜前面安装的送风器实现了冷热气流的隔离,整个机柜外部空间形成热 通道。 为了保证机房内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维护人员的舒适性,机柜进风 口空气温度范围为20~30℃,相对湿度35%~65%,空调回风温度 ≤35℃。 2.3.3 机柜列间走道要求 机柜列间距以满足单列开门为基本条件,并尽量增大间距。 对于老机房:两列机柜间距D≥0.8m,参见图4所示。 对于新建机房:当两列机柜朝向相同时,间距D≥1m(含单个送风器 厚度O.2m);当两列机柜朝向不同时,前门间距D1≥1.2m(含两个送风器 厚度O.4m),后门间距D2≥O.8m,即除去送风器厚度后,机柜间距大于 O.8m。参见图5所示.
(W1) 备注:优选机柜的宽度尺寸为600mm,其它尺寸规格的机柜适配送 风器,需要进行特殊定制。 3.5 门板式送风器与机架安装接口 3.5.1 机架的轮廓尺寸 送风器安装在机柜进风侧,送风器安装深度为D1,机架轮廓如图12 所示。
图12 机架的三维尺寸示意图 3.5.2 门板式送风器安装尺寸 门板式送风器的尺寸系列如表5所示: 表5 门板式送风器安装尺寸表 适配机柜高度(H) 送风器安装高度 (H1) 送风器安装宽度 (D1) 1800mm 1680mm 2000mm 1880mm 30mm 2200mm 2080mm
在机柜门上; 8) 悬挂送风器的上端通过进风口与伸缩软管连接,下端封闭,结 构详见图11:
图11 悬挂送风器示意图 3.4.8 悬挂式送风器尺寸系列 悬挂式送风器的尺寸系列如表4所示: 表4 悬挂式送风器的尺寸系列表 适配机柜高度 (H) 送风器高度 (H1) 送风器宽度 1800mm 1675mm 2000mm 1875mm 400mm 2200mm 2075mm
图1 冷通道封闭可变风量精确上送风的基本形式 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主风管把来自静压箱的冷风输送各支风管, 各支风管均 安装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控制送给每个机柜的冷风量。
图2 上送风方式工作原理示意图 2.3 总体技术要求 上送风方式风管设定:梁下净高度≥3.7m,送风距离≤15m。若送 风距离>15m,应核算最远端的空调送风风压、风量等能否满足工艺设备 散热需求,如不能满足,可考虑通过提高空调风机风压以及增加回风管 道、诱导风机等辅助手段来满足设备散热需求。 送风主管应满足单列机柜平均3KW的送风量,对于单机柜功耗>5KW 的机柜,建议采用独立集中区域布置方式,并对其进行冷源的专门配 备、强化散热或采用其他技术手段。 系统通电要求:空调系统、调节和监控系统为双路交流市电供电, 监控系统宜采用UPS电源。 2.3.1 机柜风量要求 机柜出风口与进风口的温度差要求≤15℃,单机柜所需风量大于图 3(或表1)给出的送风量。机柜最小送风量按下式计算: Q=P/(Cp×p×△t)m3/h
备注:优选机柜的宽度尺寸为600mm,其它尺寸规格的机柜适配送 风器,需要进行特殊定制。
图9 上送风门板送风器示意图 3.4.6 门板式送风器门锁的高度尺寸 门锁距下基准面的距离为1100mm永远保持不变,门锁高度与机柜高 度无关。其结构如图10所示:
图10 上送风门板送风器示意图 3.4.7 悬挂式送风器结构 悬挂送风器规格如下: 1) 送风器材料规格:Fe,08,T1.5,即冷轧板,材质符合我国的 优质碳素冷轧钢08材料,板材厚度为1.5mm; 2) 进风孔有效通风直径≥Φ177mm; 3) 内侧贴附隔热棉(如:聚氨脂泡沫塑料,厚度≥10mm),减少热 交换; 4) 机柜内部风压通过上下两排风压调节孔进行调节; 5) 挡风板的默认安装间距为200mm,且等间距规则分布,其作用 是:改变风向,确保冷风流向设备侧。现场可根据送风方式的不同,手 动调整挡风板的安装方向; 6) 送风器的有效通风截面为400mm×200mm的梯形结构; 7) 悬挂送风器背面均布压铆螺母,用螺钉直接将送风器悬挂固定
图14 机房智能温控系统原理图 机架温度和送风阀监控系统:检测机架进风口温度,对机架送风阀 门进行开度智能调节控制,将机架排风口温控控制在一定的合适范围
内。 机房温控管理系统:配置各机架和机房的温湿度值等参数、收集并 上报给上位机相关信息:每台机架的排风温度、机房内的温湿度值、空 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以及告警信息;控制方式选择以及运行日志的报表输 出等。 3.6.2 配置方式和控制方式 单独选配空调系统,由机房温控管理系统来进行自动调节。 3.6.3 系统构件规格 1) 机房温控管理系统由控制系统和上位机系统组成; 2) 空调系统、机架温度和送风阀监控系统规格请参考本规范第四 章。 3.6.4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机房管理系统上位机配置端采用友好界面,显示直观, 易于操作,主要功能应包括: 1) 配置空调系统控制方式; 2) 显示每台机架的排风温度、机房内的温湿度值、空调系统的运 行参数以及告警信息; 3) 输出运行日志报表和告警日志报表。 3.6.5 监测与控制系统应能就近纳入本地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 4、超大功率机架冷却方式 对于大于5KW的超大功率机架冷却问题,送风冷却系统需要进行相 应改进,根据机架功耗配置特点和最小送风量选用合适的支风管、伸缩 软管以及送风器。 超大功率机架(大于5KW)建议在机房中集中于某个区域安装,并尽 可能靠近冷源布置,并相应配置充足的制冷设备。 4.1 风量需求与机架功耗的关系 在送风温度为25℃,机架温升为15℃的情况下,单机架最小送风量 与其功耗成线性关系,如下所示。
其中,P——机柜功耗,单位:W Cp——空气的比热容,单位:kJ/kg·℃ p——空气的密度,单位:kg/m3。 △t——机柜出风口与进风口的温度差,可取15℃ 当机柜进风温度为25℃时,上式可简化为Q=3×P/△t=p/5。 表1 单机柜送风量与功耗关系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机柜功耗(KW)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最小送风量(m3/h)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图4 老机房机柜列间距说明
图5 新机房机柜列间距说明 3、各构件技术要求 3.1 空调系统 为了满足冷通道封闭可变风量精确送风的控制需求,机房空调需要 作如下技术改进: 空调系统由原来的回风温湿度控制策略改为送/回风温湿度同时控 制策略,空调电控系统必须留有相应的RS485接口,可通过远端控制, 相关通讯协议需遵从万能主从节点协议。 空调系统送风量变化范围应不导致空调蒸发器表面结冰,且送风量 能够无级调节,推荐送风量调节范围:70%~100%。 3.2 送风管道 送风管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主送风管、支风管、伸缩软管和送风 接头。 设计主送风管、支风管、伸缩软管和送风接头的尺寸和材质要求如 表2: 表2 送风管道尺寸和材质要求列表 名称 尺寸 矩形,主风管推荐设计风速 为8~lOm/s,其截面积根据 所需输送风量及设计风速确 定,风管长短边比小于4: 1,长宽与静压箱匹配;主 送风管应设计为长度方向变 材质 推荐酚醛铝箔复合材料,保 温材料密度≥60kg/m3,燃烧 性能B1级,弯曲强度 ≥1.05MPa,厚度≥20mm;如 采用镀锌钢板风管,其外表
3) 内测贴附隔热棉(如:聚氨脂泡沫塑料,厚度≥10mm),减少热 交换; 4) 机柜内部风压通过上下两排风压调节孔进行调节; 5) 挡风板的默认安装间距为200mm,且等间距规则分布,其作用 是:改变风向,确保冷风流向设备侧。现场可根据送风方式的不同,手 动调整挡风板的安装方向; 6) 送风器的有效储风截面为400mm×200mm的梯形结构; 7) 送风器通过门锁及门轴与机柜连接; 8) 门板送风器的上端通过进风口与伸缩软管连接,下端封闭,结构 如图9所示。 3.4.5 门板式送风器尺寸系列 门板式送风器的尺寸系列如表3所示: 表3 门板式送风器的尺寸系列表 适配机柜高度 (H) 送风器高度 (H1) 送风器宽度 (W1) 1800mm 1675mm 2000mm 1875mm 594mm 2200mm 2075mm
通ujian
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Post&Telecom Planning-Designing
Institute Co.,Ltd. 2010年08月
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规范书
1、概述 精确送风是指通过风管、送风器、调节器等装置将空调冷风直接送 入机柜内,对机柜冷却后排出。实现了“先冷设备、再冷环境”,通过对 送风区域及送风量的精确控制,以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目的。精确送风 可以分为下进风和上进风方式,所谓下进风方式,就是在机柜底部开一 个可调节风量的进风口,将架空地板下的冷空气输送到机柜前面专门冷 气通道而不流失;而上进风方式从气流组织原理上基本与下进风方式相 同,唯一不同的是进风口设在机柜顶上。 精确送风适用于原为风帽送风或风管送风的机房,特别是有局部过 热现象、且机房层高及走线架的布置能满足上送风精确送风改造要求的 机房。设备发热量大、分布密集的大型通信机房和IDC数据中心机房改 造节能效果更佳。 本规范书规定了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技术要求等,适 用于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精确送风系统的设备选型,也可作为工程招标 的依据。 2、总体技术要求 2.1 系统组成 机房精确送风系统由空调系统、管道系统、送风装置及监测与控制 系统组成。 管道系统包括:送风主风管及支风管、伸缩软管及送风接头。 送风装置包括:风量调节阀、送风器及送风器与机架接口安装件。 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机房温度控制系统、机柜温度及送风量监控 系统及新风监控系统。 2.2 精确送风实现方式 冷通道封闭精确送风是通过上送风方式来实现的。冷气流经的通道 主要包括:主送风管、支风管调节阀、连接软管、送风器和机柜,如图 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