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高新区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随州市高新区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随州市高新区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随州市高新区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①﹣②题。(5分)

①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B.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

C.行气自然贯串,风格秀雅挺拔

D.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

②用正楷和行楷将“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大观”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

观。(3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2分)

A.嗔.视(chēnɡ) 炽.痛(chì) 蟾蜍.(chú) 海市蜃.楼(shèn)

B.亘.古(ɡèn) 聒.噪(ɡuō ) 脚踝. (guǒ ) 断壁残垣.(yuán)

C.缄.默(jiān)瓦砾. (lì) 裸.露(luǒ) 鳞次栉.比(jiē )

D.收敛.(liǎn) 静谧.(mì) 骈进(pián) 长吁.短叹(xū)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抽泣栅栏可歌可泣与日具增B.鞭挞抽屉恃才放旷涕四横流

C.狡黠喑哑藏污纳垢家喻户晓D.绽开栈桥格尽职守通宵达旦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1)科幻文学是一种来自西方的文体,在东方的理念当中,科幻文学原本是不受关注的,所以创作的成就与西方相比不是太高。

(2)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

A.由于……因此星临万户比比皆是B.即使……也星临万户俯拾即是

C.由于……因此星罗棋布俯拾即是D.即使……也星罗棋布比比皆是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现在一些很高级的电影观众,他绝对不把一部电影能否让自己流眼泪当作评价这部电影的标准。

D.一年一度的炎帝神农寻根节,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不少游人,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尼克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该小说出版后,他又忍着病痛完成了另一部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

B.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C.《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D.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议论文。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爱莲说》。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审美能力的缺失,在当今教育中并不少见。。从这些层面看,传统文化养成和浸润在当代还得继续给予高价值评估。

○1没有被打动,书籍就很难进入他们的心灵轨道,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2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能力的缺失?这值得深思。

○3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如果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交互”,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怀及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哪些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那么是谈不上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熏陶的,更谈不上能形成自己的人格操守、处事原则、价值判断和情怀。

○4一位北京重点高中的高级语文老师曾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感情很干瘪,因为家庭把孩子当宝贝一样养着,他们只顾自己,缺少一种情怀,很难被书籍打动。

○5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很多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

A.○2○5○3○4○1 B.○4○2○1○5○3 C.○2○4○1○5○3 D.○4○1○2○5○3

9.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

10.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②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④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

⑤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⑥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5分)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B.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

C.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D.四句诗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这不符合“梦中作”的特点。

12. 请说说“路暗迷人百种花”的“暗”字好在哪里。(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

询○1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通○2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1询:欧阳询,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2通:欧阳询之子。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三日乃.得去乃.悟前狼假寐(《狼》)

B.其.所嗜类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C.书亚于.询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褚遂良亦以.书自名何以.战(《曹刿论战》)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通○2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

(2)“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

16.从选文的内容中,找出表现欧阳询书法影响力大的三句话。(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9分)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据报道,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的讨论,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

○2“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更何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3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4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5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6“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8.第○3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19.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20.通读全文,谈谈你对诵读传统文化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6题。(15分)

最是醉人银杏黄

○1喜欢那笔直的树、那丝扇状的叶子、那令人心醉的淡黄。

○2最初对银杏的记忆,是在十几年前。

○3那是一个夏天,我在官庄镇官庄村的德馨庄,遇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听当地干部介绍,那是一棵千年银杏,与之相距不远的香山寺还有同样的一棵。从此,这厚重的一树翠绿,就定格在记忆深处,肥沃而悠远。

○4再次对银杏的关注,是在八年前。

○5那年十月,我到官庄镇督查计生工作。返回途中,有人提议去香山寺。朋友说:香山寺的门前有棵千年银杏,与几里外的德馨庄里那棵银杏,历经千年遥遥相望,痴痴相守。就因为“痴痴相守”四个字,我

便对这两棵银杏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破落的寺庙门前,看到了那棵古树。虽然饱经沧桑,但却苍劲有力,枝叶茂密,犹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坚守在门前。

○6不过,这两次记忆,除了枝繁叶茂外,并没有对银杏留下太多的眷恋。就像记忆中的邻家小妹,在过往的季节里,只轻描淡写地留着一些印象。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她长大了,亭亭玉立般春色撩人,这才眼前一亮,为之怦然心动。这感觉,就是我对银杏的重新认识!这情,浓的有些化不开!

○7前些年,住宅门前修筑了一条西环路,路中间绿化带上移栽了一排排银杏树。在一个深秋,无意间,车窗外的一片金黄,通体透亮,闯入我的眼帘,给我不小的震撼。惊喜中,我探头细看,银杏,是银杏。我惊诧于她的美丽,原本灰暗的天空,突然阳光灿烂,一股暖流在身体里开始弥漫,一种甜美的感觉,一点点涌向心田。

○8就因那惊鸿一瞥,我便对深秋的那抹银杏黄有了一种热切的期盼。

○9多想,在一个合适的时候,约几个挚友,去赴那场盛宴,让自己徜徉在金黄的海洋里,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10今秋,终于如愿以偿。

11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周末,应朋友的盛情邀请,我们一行四人一同乘车前往痘姆乡求知村,观赏银○

杏林。

12从县城,到乡村,我一路冥想,自我陶醉在和银杏相遇的各种境况中,不能自拔。不知不觉,半个○

小时已经悄然过去。一幅充满乡土气息油墨画慢慢铺开,白墙红瓦隐于山丘之间,鸡鸭慢步田间地头,炊烟飘缈于白云深处。车窗外的银杏树开始在房前屋后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像是挂满了熟透的黄色杏子。是这抹黄,丰润了秋天的村落。

13“哇塞!好美啊!太美了!”车刚停下,朋友就赞不绝口。

○14站在山岗上,放眼望去,一片片黄得耀眼的银杏叶在飒飒秋风中舞出一片盈动的金黄,流动着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就像一袭霓裳羽衣,在天上自由地飞翔;又像一首无韵的诗,洒落一地醉人的天籁之音,金灿灿的银杏叶铺成的地毯,汇成美轮美奂的画卷,展现绝美的童话。有的树树叶落尽,银杏果挂满枝头,惹人喜爱。林间小鸟时而在枝头蹦跳着,时而窃窃私语,让人心生醉意。

15走下山坡,当突如其来的大片金黄伸手可触时,大家已经按捺不住那份澎湃,争先恐后,涌向景点。

两位女士兴奋地摆着各种pose,朋友赶忙举起相机不停地抓拍。眼前的银杏参天连片,高大的躯干、金黄的叶子,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象,那就是一树树阳光。此刻,我莫名其妙地想起“春深似海”,感觉心门被完全打开,有大片的阳光直涌进来。

16诗人说:“春深花浅笑,秋浓叶忧伤”。此刻,诗意正浓。此时,杏叶正旺。即便为赋新词,也难○

寻到半点惆怅。眼前的片片金黄,阳光般通体透亮,就像一群甜美的少女嘴角上扬。

17在林中穿梭,淡黄的叶子落在地上,如同一幅碎花窗帘铺在路上。踩在这些落叶上,悄无声息,不○

像踩在其它的树叶上,会发出脆性的声响。这是平静的凋谢,也是最美的凋零。它没有面对死亡的惊惶,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埋怨。

18这些落地的杏叶,柔无脉痕,洁如肤肌。这一片片淡黄的银杏叶子,是一封封寄给心灵的信笺,每○

一片树叶都有灵魂。“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无论读没读过李清照的这句诗,我想你都不想踩在这么美的落叶之上。而当你又不得不踩在它的上面的时候,你的心会是怎样的纠结?你怎么忍心去轻易践踏一片落叶对美的最后的一丝眷念?

19人常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飘落又怎样?来年,仍然一树翠绿,深秋,仍然○

一树金黄。我整整用了3个多小时,和这些银杏耳鬓厮磨,缠绵缱绻。此刻,世外银杏黄,我独喜,独爱,独霸占。

20在饱尝美景后,的确有些微醺微醉。此刻,我多想,沏一壶绿茶,捧一本新书,或者干脆闭上眼睛,○

做个美梦,让灵魂肆意漫步,听这些老树,讲述经年的过往。

21.第○7段划横线的句子:在一个深秋,无意间,车窗外的一片金黄,通体透亮,闯入我的眼帘,给我不小的震撼。联系上下文,说说“我”震撼的是什么?(2分)

22.文中四次写到银杏树,请分别指出它们的特征。(2分)

十几年前:八年前:

前些年:今秋:

23作者在写去痘姆乡求知村观赏银杏林之前,先写了三次对银杏的感受,这有什么作用?(3分)

16○17两段划线的句子。(3分)

2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眼前的片片金黄,阳光般通体透亮,就像一群甜美的少女嘴角上扬。

(2)它没有面对死亡的惊惶,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埋怨。

2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2分)

26.银杏在植物界有大熊猫之称,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随州洛阳镇银杏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之一,景区内树龄百年以上的银杏17000千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308株,绵延12公里。如果本文中的作者到了随州洛阳镇银杏谷,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描述一下他的心理活动。(3分)三、写作(50分)

27.题目:我的世界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本写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