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示例语文版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教师:瓦屋学校杨华波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瓦屋学校的杨华波,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几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

根据“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本课以“ 蔡桓公的病情”为线索来展开,主要写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身亡”的故事。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分析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提高学生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性和讽刺性,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自身思想修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二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

九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动画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表演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对话和动作,将课文的故事情节展示给大家,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精品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精品教案 语文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是嫉妒,猜忌。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蔡国国君。

见,拜见。

题目的意思是扁鹊拜见蔡桓公,交代了故事的内容。

2、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

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3、关于《韩非子》: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

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

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九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扁鹊的医学知识和蔡桓公的故事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从扁鹊的医术和品德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扁鹊的医学知识和蔡桓公的故事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扁鹊的医术和品德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文言文阅读资料和医学知识资料。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2)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扁鹊和蔡桓公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医学知识,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扁鹊的医学知识和蔡桓公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解析扁鹊的医术和品德,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主人公扁鹊的高尚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到了解身体的重要性,树立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背景及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扁鹊及其职业精神。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扁鹊的医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扁鹊的人物形象。

(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

(2)教师选取一些类似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该故事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查学生对课文记忆的准确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故事情节;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相关的文言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文章寓意;学会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做一个明智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故事情节;3. 学习相关的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 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工具书;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点;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讲解相关的文言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懂得珍惜生命,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人物性格分析技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2. 积累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词语;3. 分析课文中的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珍惜生命,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2. 学生能够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进行简单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4.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如何珍惜生命,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

22扁鹊见蔡桓公一、教学目的: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朗读、复述课文。

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

四、教学设想: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

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

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

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开课级不:校级教学目标:一、明白得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了解故情况节,体会故事包蕴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

〔齐读课题〕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3、明确学习步骤:知作者——解题目——通文意——得中心。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指名介绍,师补充〕:韩非,春秋时韩国公子……2、解题:〔1〕指名介绍扁鹊、蔡桓公〔2〕讲明〝见〞3、正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1〕给汉字注音:蔡桓〔〕公腠〔〕理寡〔〕人桓侯〔〕〔2〕多音字注音:立有间〔〕桓侯不应〔〕间〔〕断应〔〕该〔3〕写出通假字,并注音:不亦讲乎〔__通__,音___〕汤熨〔__通__,音___〕火齐〔____通___,音____〕还走〔__通____,音__〕4、讲明加点字,并讲讲句子的意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治将益深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臣是以无请也三、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摸索: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找出写每次见面的起讫处。

2、齐读课文。

3、按情节的进展把故事分三层,并归纳各层内容。

4、指名复述故事。

四、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寓意1、讲读第一次见蔡桓公的情形:〔1〕齐读写第一次见桓侯的几句话,找出关于病情的词和写桓侯态度的词。

〔2〕讨论,归纳,板书:疾在腠理第一次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自学课文,填上第二、三、四次见桓侯的情形。

3、指名板演,集体讨论,修改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第一次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病在肌肤第二次不应,不悦病在肠胃第三次又不应,又不悦望而还走第四次故使人咨询之〔在骨髓〕逃秦不见体痛,遂死4、桓侯的病本来是不是致命的?如何样才能得救?5、找出表示时刻的词,明确本文记叙顺序,体会桓侯病情进展之快。

6、明白得寓意:〔1〕你认为扁鹊和蔡桓公分不是如何样的人?讨论归纳:扁鹊——医术高超,聪慧机警;蔡桓公——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刻顺序表达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峻危害,明白得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明白得〝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把握阅读、明白得文言文的差不多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明白得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明白得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明白得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刻顺序表达故事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明白得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明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步骤: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联系注释①简要讲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

«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讲明老子的观点。

文中表达扁鹊见蔡桓公这那么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讲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菘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

扁鹊,姓秦,名越人,古时名医,人们用传奇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即蔡侯。

〝讳疾忌医〞〔怕人明白有病而不肯医治〕那个成语,确实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那么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明白得词句,提出不明白得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明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

《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公,即蔡侯。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

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

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

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

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

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

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

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

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

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

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

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

(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

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
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

“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

“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警告务必医治)。

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
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

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

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

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

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

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5.学生默读、进一步体会课文。

教师巡视桌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人物的感情。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四。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