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谱牒学

合集下载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简本目次摘要一、中华姓氏源流通谱内容说明二、中华民族姓氏总始祖少典氏,衍传炎、黄世冑谱系简表一、中华姓氏源流通谱内容说明中华姓氏源远流长,自盘古氏开天辟地至少典氏之间,不明其前后顺序;至炎、黄世冑同源共祖衍传万脉千支。

业余从事各姓氏源流谱系搜集工作四十有余年,虽无法完成我渡台开基始祖詹公玉裕的上溯谱系,因考证过程中全面涉阅古今现有姓氏之谱系后,以梁代周兴嗣所撰千字文,作为辈序联贯次第,让后代裔孙受享千代三万有余年而能上溯下续,且前后顺序明晰不紊。

中国姓氏每代谱系与千字文作为辈序(昭穆、辈份),以第一代少典氏为「天字辈」为起始点,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农氏第一代为「地字辈」,少典氏第十二代、黄帝轩辕氏第一代为「昃字辈」,每代谱系以千字文顺序类推而成,使炎黄脉络广繁而能辈序分明,伦正理直,千古不朽。

中华民族姓氏通谱,文字由左至右书写,每代每行书写两个字,代与代之间以┌、┤、└、┬、─符号作分隔,每行十一代,每代两字,除名号、讳相连外,其它以空一格区隔之。

本谱黄帝纪年本谱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民国前四六○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

然因中国历史准确纪年以西周共和元年岁次庚申,黄帝纪年一八五七年、民国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八四一年,史家始趋一致。

之前历代古史典籍记载黄帝纪年元年有以:岁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间相互差距最多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年,至今尚无定论,故采黄帝纪年以岁次甲子为起承点推算。

本谱以燧人氏(纪年无考)。

据黄帝纪年上溯推算太昊伏羲氏族元年为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一七八一年甲申、民国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四四七七年)。

至太昊伏羲氏族无怀氏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五二一年、公元前三二一八年、民国前五一二九年。

)传位十六代,计一二六○年。

炎帝神农氏元年岁次甲申(黄帝纪年前五二○年、公元前三二一七年、民国前五一二八年)。

至岁次癸未(黄帝纪年前一年、公元前二六九八年、民国前四六○九年)。

谱牒学源流考

谱牒学源流考

谱牒学源流考摘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

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

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

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族之有谱,犹帝王之有世系,天子之有玉牒,诸侯之有年表,大夫之有世家,乃在记前言往行以示之于后世,鉴古而识今,亦所谓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矣!《世本》之《帝系》、《世家》,即最早之家谱也。

家之有谱,亦犹人类之有史册,家谱即为一家一姓之史也,乃在于记述先烈,追溯本原也。

近代梁任公先生曾言: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其言虽指旧史之弊,亦中乎谱牒缘起之的欤?谱牒之兴,虽可溯及上古,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也。

当汉魏之世,尤其是季节汉之时,皇权衰竭,地方豪强四起,士族门阀迭兴,各阀掌控地方权柄,专利以胁中央。

士族为别其同姓之亲疏,彰本族之声势,亦明本族之尊卑序次,各着家谱以明辨其虚实矣!曹魏代汉,任人不拘一格,此风略衰。

晋室一统中原,不久中原震荡,晋室南渡偏安,门阀复兴,时谢安为东晋丞相,权倾朝野,于是谢、张、王三大门阀鼎足而立。

南朝四代,皆门阀士族所建,时之民谚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在政治利益与经济权益的交织影响之下,阿谀奉承、谄媚权贵者比比皆是,乃至有篡改族谱以附士族者。

各族为别亲疏、明尊卑,皆修谱以彰之。

于是谱牒之学大盛,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贾弼之所着的《十八州士族谱》七百余卷,最为时人推重。

刘宋刘湛、南齐王俭、萧梁王僧儒等人皆谱学专家,各有专着传世。

谱牒之学成为一门学问。

时之士族若不精通谱牒之学,皆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之依凭,亦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门阀的庶族寒士之鉴镜。

李唐之世,统治者欲借谱学打击旧士族势力,唐太宗时修订《氏族志》,将以李氏为首的关陇士族列居首位。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12期姓氏是如何流传的?家谱在血脉流传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家谱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家谱,即族谱,也称宗谱或家乘等,是一种以谱记形式记述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家谱以姓氏和人名为核心,可作为血缘寻根的重要文化依据。

研究家谱的学问则叫谱牒学。

家谱及谱牒学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均留下了当时有关姓氏的记载,它们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因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至少应有3000余年。

家谱的诞生与发展夏、商之前的时代通常被视为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随之诞生。

谱牒研究专家王鹤鸣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一文中指出,口传家谱是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是通过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

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如彝族“毕摩”鲁成龙,为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传承人,其口传谱系为: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在文字出现以前,结绳记事在记录和交流信息方面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些民族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族群活动。

人们使用绳子打结记载家族世系和成员延续状态,称为结绳家谱。

如满族的子孙绳,如果家族里有男孩出生,就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强壮,成为骑射能手;红色或黄色的布条则代表女孩,祈愿她长大后温柔善良,心灵手巧;隔代之间,会用猪后膝骨隔开。

甲骨文家谱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立新研究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并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转载]浅谈谱与牒

[转载]浅谈谱与牒

[转载]浅谈谱与牒谱牒谱,布也。

牒,板也。

《说文》中本无“谱”字,徐铉在《说文新附》时才增收。

“普”和“谱”都表示全、遍之义。

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

《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刘熙《释名》说:“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

”亦曰绪也,主绪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

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释名·释器》训牒为板:“牒,板也”。

据王充《论衡·量知篇》的解释,是“截竹为筒,破以为牒”,“断木为椠,析之为板”。

王充的意思大概是认为牒为竹简,板(札)为木简。

谱是指文献的体裁、格式。

牒指文献的写对象、材料。

“谱”和“牒”合在一起,是体裁和载体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因为谱牒产生时尚未发明纸张,亦无书帛的说,“谱”是写在“牒”上的,所以这种文献就叫做谱牒。

我们今天通常讲的谱牒、谱牒学,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专门记录家庭、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战国以前称为世系、世本、系本、牒记等,魏晋至隋唐称为族谱、家谱、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等,宋以后则通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

这些不同名称的众多的谱牒,不同时期包含着不同的内容,而且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性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记载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

郡望郡,行政区城。

望,名门望族。

郡县制,始见于战国时期。

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

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

明清称府。

明姚琛《丹铅总录·郡姓》:“虚高族望,起于江南。

言今之百氏郡望,起于元魏胡虏之事,何足为据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群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家乘谱牒北岳家乘谱牒修谱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

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

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

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

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疏散,风俗浇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在宗的重要;少长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义门裴氏”。

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

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

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修谱范例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地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

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

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

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

”“次字派,正名定分也。

”“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如生录附载,待五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二氏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末,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谱牒文化丨族谱姓氏始祖解

谱牒文化丨族谱姓氏始祖解

谱牒文化丨族谱姓氏始祖解始祖提起始祖,大部分人脑海里第一印象就是得姓始祖,或者是始迁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始祖概念包含人文始祖、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家谱上一世祖等,所以大家在讲到始祖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概念或者对方指代的概念。

人文始祖又叫人文初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个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历史书上会提到,因为牵扯到中华民族公祭以及介绍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

目前公认的十大人文始祖分别是: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血缘始祖血缘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概念并没有统一。

一般是指得姓始祖之前的世系中比较著名的人物。

比如马姓起源于马服君赵奢,也就是源于赵姓。

赵姓得姓始祖为造父,造父为赢姓,赢姓源自于帝舜的女婿伯益(颛顼帝裔孙),伯益即为马姓的血缘始祖。

提到血缘始祖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本族的起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以及确定与其他姓氏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种血缘始祖的指代是开宗始祖,在血缘上一脉相成,可追溯最早的先祖,如:安徽皖南地区有一支金姓,自称是匈奴王子金日磾之后,中间的谱系也未曾间断,那么金日磾就是本支的血缘始祖。

得(受、开)姓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受姓始祖一般情况下是指在采用大宗之法修的族谱中或者历史文献中记载并得到本姓氏族人认同的第一个姓此姓并有子嗣传承至今者。

比如姚姓得姓始祖帝舜,生于姚墟,又名姚重华,子孙以姚为氏。

但凡是也皆有例外,有些姓氏得姓始祖并无子嗣传承,如吴姓,吴姓的得姓始祖是泰伯,而一世祖为仲雍。

两者都是周太王的儿子,是兄弟关系。

太(大)始祖太(大)始祖参照得姓始祖。

传代始祖传代始祖在宗族文化里很少提到,一般是在得姓始祖无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但是在某些姓氏里会经常提到,比如上文提到的吴姓。

吴姓比较特殊,泰伯和仲雍、季历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聪明能干深的周太王的喜欢,认为可以带领周部落走向复兴,但是按照礼制需要传位于长子泰伯,泰伯为了不使父亲为难,带着弟弟仲雍迁居太湖流域,建国勾吴。

《谱牒学通论》序言(三)

《谱牒学通论》序言(三)

《谱牒学通论》序言(三)(二)唐代之谱学到了唐代,谱学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它与唐代整个史学一样,其编撰权几乎皆为官府所垄断。

它既是伴随门第制度而发展起来的,自然就成为维护门阀豪族利益的工具。

唐政权建立不久,当权者很快就发现这个工具对于它提高政治集团的社会地位、调节地主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其政权统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力量编撰大型的谱牒著作。

这就说明唐代的谱学,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几部大的谱牒著作亦皆为官修。

这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最大的不同之点。

正因如此,谱学到了唐代,在谱学家内部便产生了分裂和对立。

正如柳芳所云:“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敬淳)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族系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

”[1]这就说明谱学家们在划分“右姓”的标准上,是存在着很大分歧的,当然在所编撰的谱牒著作上就必然出现不同的分类主张。

这就是政治斗争在谱学上的反映。

众所周知,隋末农民起义,曾打乱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制度、世家豪族一度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使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都大为衰落,出现了所谓“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俗,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2]的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氏族地主并未因此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反,在唐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显赫声势,但在社会上仍有很高的地位和一定的势力。

就连唐太宗的许多重要大臣,也都争着向山东士族攀婚,当时三品以上之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3]。

特别是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世族,更是以士大夫自居,妄自尊大,嫁女时必多方索取聘礼以抬高其身价。

这种情况,甚至使得唐太宗已深深感到不安,认为如再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动摇新政权的巩固。

所以他在一次诏令中就曾严厉指出:这些士族,“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必归于富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谱牒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11/27 作者:姚丽琴发布时间:2003-11-2711. 女性史和后现代史学有什麼关系?妇女史也是晚近出现的显学, 为了对抗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史学, 争取男女平等, 而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 要打破以往的偏见, 但就在此过程中, 不但促成了后现代主义, 同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初起时的问题是谁当被研究?什麼东西值得研究?1980年Carolyn Merchant 质疑「科学革命」的「成王败寇」观, 此革命将对自然的”机械”观取代原先的”有机”观, 她从女性及生态学的观点重估此时期的历史.她质疑”进步”及”理性的时代”,而当时很多女人仍被当成女巫被烈火烧死.有些女学者,剧作家如Aphra Behn(1640-89), Margaret Cavendish(1624-73)被视为剧作家,科学家及诗人; Anne Conway(1630?-79)三百年后重新被视为”英国最敏锐的形上学者”.最大的挑战是其指出语言之无法客观,以前所用文字都是来自并支援”家父长结构”(Patriarchal structure),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女性主义发展下来,受到其他理论的互相影响,也开始产生了分裂, 一派是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 继续在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下加强对现有史学之批判; 而另一种则是连男女之界限都加以质疑, 彻底颠覆原来的设定, 认为原先划分性别根本就是原来男性中心逐渐逻辑发展下来的结果. 因此从短期看来, 后现代史学与女性主义史学一样, 都要抵制传统史学的霸权, 都想颠覆原有的主流史学思想, 因此有互相支援之处; 但就双方长远的目标来看, 后现代史学是要去掉所有的霸权宰制, 「去中心论」及多元的主张, 将使得其与女性主义分道扬镳, 因为女性主义最终目的在建立一以「女性」为主体的史学, 不论这种主体应如何界定. 换言之, 就像中国现代史上的「联俄容共」一样, 二零年代时国共两方虽然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割据的立场上一致, 而有暂时合作的空间, 但终因双方对未来的理念不同而分开.12.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什麼关系?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样, 都是对於既有的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及攻击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上从阶级斗争及生产关系来看历史发展, 认为欧洲各种社会演化均遵循一定的阶段, 并有清楚的最后目标; 社会分为下层建筑及上层建筑, 而经济决定论等等看法都明白指出其历史观乃一种具有宰制型, 全体化的大叙述而后现代是去中心论, 反目的论, 并没有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乐观, 且是对理性进步等大叙述的解构及抵制. 不过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如汤普森(E. P. Thompson)在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之研究中, 已扬弃不少教条, 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看法也有一些暗合之处.13.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何关系?两者关系密切, 其实就广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 它也包含了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顾名思义, 应该出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原来受西方及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后, 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与从前殖民者的立场观点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 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一样, 逐渐摆脱悲情, 不以「她的历史」(herstory)或「他们的历史」(their-story)取代原有的「历史」(history)为满足.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其主张应适用於所有国家, 后殖民代表一种时期之内全球的情况, 而且后殖民的思维并不就是等於被殖民者的思维, 因为多年的统治, 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互相影响, 成了一种混合体, 包含两者在内, 而且后殖民主义应从十六世纪欧洲开始向外侵略时即已出现, 换言之, 在殖民开始之时, 就有了后殖民的回应. 由此看来, 像女性主义一样, 后殖民主义参与后现代主义, 对於既有现况的颠覆, 同时也是在追求先前遭忽视压制或扭曲的零余的, 边缘的「他者」(otherness), 在广义看来, 两者的差异不大. 最近从殖民思想的发展中, 又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低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 此类研究目前在后殖民社会的印度相当流行, 其影响势将扩及到同样也属於后殖民社会的台湾.14.为何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保守的立场. 其实不仅如此, 也有人说后现代是很激烈极端的.说后现代主义保守恐怕是因为1980年代美国雷根主政, 这位伟大的沟通者善於哂谜Z言来巩固其利益及意识形态.一般而言, 后现代主义受到左右基要派的攻击. 来自右派的批判:没有中心, 不安定, 一切都是相对的, 对一切规范的轻视; 后现代且视西方的犹太—基督传统为一种意识型态. 来自左派的批判:后现代强调语言的转折, 文字的偏见, 可以从语言文字上来操纵, 从唯心而非从唯物的观点来推理, 不再重视如社会经济条件等物质因素, 故被视为一种趋向保守的邉?/SPAN>.不参与政治, 思想上的玩票主义者.15.后现代主义也受左右两派人士之支持, 其理由又何在?左派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后学之具有相对主义色彩, 去除所有的一元化中心, 强调各种论述背后的社会基础, 重视各种观点, 认为各民族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价值, 并没有高下之别, 因而重视弱势团体的看法; 另一方面右派也有些地方能认同后现代主义乃因后现代思维并不强调革命, 甚至以为改革乃危险及无用的尝试, 而且后现代主义主张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等, 也是保守主义者所乐见的.16.后现代史学的结局是虚无吗?的确有不少历史学家忧心忡忡, 以为后现代史学发展到最后, 由於强调一切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 研究的成果绝不是真相, 此种推理到其极致, 则没有什麼研究的必要及意义了. 不过, 我们不认为将是如此, 也不应该如此想. 其实从最根本上来想,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家所造成的不安有其正面的意义, 因为这终究是吊诡地及辩证地代表著一种对「表象」的怀疑以及对「真相」的内心深处的渴望. 只要有这种渴望及自觉, 再配合上一些史学的基本学术规范, 史家较从前是更有条件做到更好的学术研究.17.后现代史学对当今史学有何正面的影响?在方法上, 除了更清楚史料的性质及限度外, 对於史家本身可能有的偏见, 以及史家所透过的语言本身的限度的了解, 使我们不只在处理史料时更为慎重; 也在研究过程中以及呈现研究成果时, 更能注意到许多以前未曾察觉到的盲点. 另外, 在史家著手研究前的「问题性」的掌握上, 也因为后现代主义指出启蒙邉右咏淼囊恍┢ 疃 苡兴 a正.简言之, 后现代主义有一种从过去的压制中解放并超越目前的限制, 以达到更细致周延的对历史的了解.18.后现代史学可能会有那些流弊?后现代史学最为人所诟病之处在於其对史家造成的不安定性, 由於后现代史家对传统史学的颠覆, 我们以前觉得很安稳的知识甚至信念被动摇了, 这情况有如梁启超所述, 在他首次见到康有为之后, 以往的一切所学全被否定了一样的心情. 后现代史学者认为没有真相, 史学的建构的过去实况并非真相, 而只是用语言组成的自以为真相的东西. 这种看法推到极端, 就斧底抽薪似地将史家的生死以赴的理想全部否定. 也由於一切都是相对的, 就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史学界将会造成混乱. 史家有可能顶著后现代主义的帽子, 任意解释历史, 甚至发明或制造史料, 对於现有的史料也以自己的论述来解读, 完全无视当事人或其他学者的主张, 认为他们只是受表象蒙蔽, 如此将使得史学界失去学术规范, 流落到虚无主义的地步. 总之, 纲纪荡然, 毫无秩序, 好坏不分, 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可能是最大的流弊. 这种相极端的相对主义流弊到极致, 可能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崩解, 「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的地步.19. 请问你说了这麼多, 结论是什麼?说到最后,看来还是不够了解后现代主义, 因为如同开始时所问的定义一样, 后现代主义是不太谈结论的, 因为有谁能比其他人更有资格下「结论」. 由於后现代主义最反对单一大叙述, 又是力主「去中心论」, 因此不像一般传统论证一样, 最后要有结论, 好像才真正能结束. 上文只不过是为了让读者易於理解, 才使用按步就班的方式来说明及提问. 但比较激烈的后现代主义者是不谈结论的, 最多会谈一些「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 不过在此我们要提出我们对於后现代史学的溡?/SPAN>, 并且是一个较为乐观的看法. 对於后现代所提出的挑战, 我们应善用, 或者用时髦的名词来说, 应该「挪用」一些后现代的观点及思维, 磨利我们的敏锐度, 反省我们的视为当然的「预设」, 将原来的各种偏见如「意识型态」等「尽量」归零, 对於所研究的题目, 在一开始, 努力使其「去熟悉化」(defamiliarize), 在进行实际的研究时. 仍有如Iggers教授所说的, 有自己学术界的行规, 亦即史家可分辨出及认可的方式来操作, 其成果并接受学界的公评. 平心而论,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 正如下世不久的英国都铎王朝权威, 为历史学价值辩护不遗余力艾尔顿(G. R. Elton)所说的, 史学知识是累积的, 专业领域本身是会演化的, 有些问题开始时会出现一大堆问题, 但后来会渐渐减少. 五十年来, 不论如何对史学如何悲观, 不可否认, 就拿罗马帝国衰亡或英国工业化后的兴起来看, 我们对其了解愈来愈增加, 不少错误被纠正,争议也愈来愈少. 这证明以往的史学并没有错.[2] 精益求精是理所当然, 改弦更张, 则无必要.20.后现代史学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挑战为何?后现代主义不满启蒙邉右咏淼睦硇灾辽系目茖W、进步观, 以其将知识合法化为权利及标准, 压制甚至挪用其他的过去的声音, 甚至有人认为启蒙邉邮菍е陋q太人在二次大战时遭到大屠杀(Holocoust)的根源. 然而, 平心而论, 启蒙也有其正面的意义, 其中之一就是其所鼓吹的个人主义也是对抗各种暴政的精神力量. [3] 而启蒙以来数百年的发展, 在学术的许多方面, 依然是最有价值的研究[4]参考资源.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应是后现代主义在其对於传统史学作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之后, 所加诸於历史学门的挑战. 我们认为除了对抗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外, 我们还得对抗中国传统的以汉人男性城市知识精英为主的偏见. 换句话说是双重挑战, 除了对西方中心的偏见外, 也针对传统中国史学存在著的性别、阶级及地域偏见以及很重要的「成王败寇」的偏见. 另外, 文化密码的解读以及「他者」历史的寻求也都可以使我们更敏锐更犀利, 但也可说开辟了新的无限疆域. 众裏寻他千百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后现代史学就像是一种洗礼(baptism), 经过了它, 看任何事时都有一新的幅度(dimension), 再也和从前不一样了.---------------------------------------------------[1] 参见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88), pp. 551-552.[2]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223.[3] Iggers, op.cit., p. .[4] Keith Windschuttle, op. cit., p. .[出处: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4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