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研究方法.ppt
民俗学课件刘怀堂 ppt课件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三)“民俗”与“民间文化”二词 辨析
• 民间文化:所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 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民
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1月15 日。)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二)“俗”的定义
2.精神文化说 这是以班尼(或译作博尔尼)为代表的部分英 国民俗学者们的观点。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 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 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 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
第一节 民俗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8世纪)年代) 年代) 70年代)
界 边缘人、农民 使用各 任何拥 被民俗定
定 迷信人
种器具 有独特 型的社会
和机械 的口头 成员,所
的人 传统的 有民间群
群
人
体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教材上罗列的“民”的概念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研究方法ppt课件

ppt课件
6
民俗研究方法
•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献极为丰富的国 家,许多文献中保存了著述者搜采 的民俗资料,特别是一些以反映地 方风物民俗为主的著作。汉文和少 数民族文字的各类古籍中的民俗资 料丰富而有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资 料,使之与调查所得参稽印证,有 利于民俗学研究。
ppt课件
7
民俗研究方法
• 三、比较研究方法
要别的方法参与,如分类离 不开分析;一方面,研究者 为提高工作效率,也必然寻 求更佳的操作方法。而综合 运用诸法,比单用一法效果 更好。
ppt课件
13
民俗研究方法
以上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学研究的 方法问题。这里涉及的方法,实际上 包含了好几个层次。居于最高层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属于 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层次。对社会科 学、人文科学各部门、各领域都具有 统帅作用和指导意义。其次,是关于 民俗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分类、分析、 综合、比较、统计等等。
ppt课件
11
民俗研究方法
• 在现代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民 俗学的建设中,适当地运用统计方 法,是必要的。比较方法与统计方 法两者并用,则效果更佳。
• 以上分别介绍了民俗学研究中通常 使用的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方法往往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 综合
ppt课件
12
民俗研究方法
一方面,有的方法本身就需
16
民俗研究方法
• 方法论的变化与丰富,对于学科 的建设确实是个极重要的问题。 研究者对此必须具有足够的自觉 性。应当自觉强化方法论意识, 随时鉴别,选择好的、适用的方 法,而淘汰、放弃已显得落后的、 不适用的方法。
ppt课件
8
民俗研究方法
由于看到了别人,引起对自己的反观,从而 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自己。因此比较的方法在 民俗学中应该受到重视。比较可以是全方位 的,小到一个故事情节单位、一个人物原型、 一个母题,大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整体 民俗形态乃至民族精神,都可以进行比较。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
的划分。政治组织的现在遗存。现在的政治组织。
(2)历来村落政治结构及演变。 (3)各种职业集团。组织形式、名称、活动方式、内容、禁规、处罚和
奖励。这些集团的社会作用。
(4)有关的仪式、禁忌和传说。 3、家族 (1)家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家族组织,家族中各成员的称呼、地位、权
力。
(2)家族内的继承关系,有和仪式。分家。 (3)家属称谓,婚姻关系。 (4)家族内的信仰、家神崇拜仪式与禁忌。家规、家法、家教。
提醒:对场景描述的过分具体将导致民俗调查为 调查而调查,从而冲淡了分析和研究意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1934-2005)
民俗调查 主要内容
文本
本文
语境
(text) (texture) (context)
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
民俗=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
民俗是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的互动关系。 民俗环境:民俗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历
第二节 田野作业法
田野作业法,也称“田野调查法”、“直接 观察法”或“实地调查法”,即通过实地 考察的方法去观察和搜集存在于现实日常 生活中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使我们 看到活的民俗形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 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田野作业方法是
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民俗文化课题ppt课件

01
02
03
按地域分类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 特点,如北方的冰雪文化 、南方的水乡文化等。
按功能分类
民俗文化可分为生活民俗 、生产民俗、礼仪民俗等 ,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 方方面面。
按表现情势分类
民俗文化可分为口头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等,表现情势多 样。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分
与官方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更多地反应基层 和民间的价值观和习俗, 不同于官方文化和主流文 化。
与外来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强调本土性和民 族性,与外来文化存在明 显的差异和区分。
与精英文化的区分
民俗文化更侧重于大众的 审美和需求,不同于精英 文化的高雅和专业化。
05
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
对未来的展望
加强保护与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 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 立专项基金、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人认 定和培训等措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 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与利用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当重视民 俗文化的创新发展,通过与现代科技 、艺术、旅游等领域的结合,开发具 有时期特点的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 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民俗文化的现代 化转型。
豪感。
03
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民俗文化
总结词
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详细描写
古代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包括了各种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 内容。这些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 现象。
近代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PPT

。
影视、动漫制作
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影视、动漫 作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品牌。
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民俗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 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推动文
化“走出去”。
06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课题研究的总结
1 研究成果
$item1_c通过深入研究,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
多元化发展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民 俗文化将逐渐与其他文化 元素融合,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
创新性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 础上,民俗文化将不断注 入新的创意和元素,推动 其创新性发展。
数字化传播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民俗 文化的传播方式将更加数 字化、网络化,提高传播 效率和覆盖范围。
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建议
研究方法与途径
田野调查法
深入民间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 一手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真实 状况。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案例 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文化内涵 和特点。
0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 民俗文化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 提供理论依据。
02
03
04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民俗 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
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 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设立 专项基金、建立传承人保护机 制等。
拓展传承方式
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多种形 式的传承活动,如培训班、讲 座、展览等,拓展传承途径。
推动创新发展
鼓励和支持在保持传统文化精 髓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创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