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追求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为人师,追求卓越
发布时间:2021-05-11T03:01:43.089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2期作者:卜凡舒[导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又是一条不简单的路。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又是一条不简单的路。
纵观古今,多少名篇章提到教育大家,有很多实例也彰显着优秀教师的过人之处,追求卓越也在教师培养计划中提出。
且目前教育的不平衡现象中,优秀教师这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见教师不仅要靠国家的培养,也要靠自己的提升。
作为师范生的自己,也在完善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并不断提升自己,向卓越教师靠近。
关键词:学做教师;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的母校淄博师范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图书馆上的大字,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自从进入师范生的行列,我就一直被这句话影响着,像一个火种燃烧着我炽热的内心。
我们学过很多的文章,接触过很多的实例,从点滴中寻找经验教训,一点点积累,在学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卓越教师。
一、学为人师,充实自己,塑造人格魅力。
《论语》是记录孔子于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孔子更是被称为“至圣先师”,儒家代表人物,是我们传统历史都认可的名师。
孔子的言行和儒家思想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是鲁国的子子孙孙,身为一名济宁人,儒家思想在我心里根深蒂固。
最初知道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这是对人格的尊重,是不论贫贱富贵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肯定。
在那个封建阶级分明的社会,孔子这个思想可谓是超前。
用现在的话说不论你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不可论你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不论你是有趣的灵魂还是好看的皮囊;只要你愿意学习,那我就愿意教。
且不说教育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就看这样的思想觉悟就已经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比及的高度。
在那个寒窗苦读的时代,孔子的知识以及他的思想大多来与自学和丰富的游学经验。
孔子的感悟大都和自己的人生履历受过的冷落与尊重,遭过的冷眼与追随,尝过的酸甜与苦楚,脱离不掉的关系。
他的教育方法来自于自己学习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后的豁然开朗,来自于弟子三千的教育实例的经验积累。
具有超高的研究价值。
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然他们分别回答问题,对于率性鲁莽、有抱负的子路,孔子微微一笑;对于其他人不发一语;对专研音律、洒脱高雅的曾皙分析了每个人的言论。
孔子的做法不仅是对教育细节的处理,也包含着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给与孔子更多的是颠沛流离。
孔子能够成为一代先师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拥有他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的勇气,以及他严格的自律。
史书言,孔子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教他认字,母亲白天教了很多,并在睡前告诉孔子明天要检查,幼年的孔子又担心又害怕,担心第二天都忘干净了,害怕答不上来,母亲会伤心。
他悄悄地问哥哥有没有记住母亲白天教的知识。
哥哥说记住了,反问孔子,孔子支支吾吾,记住了又好像没有记住,就这样不真切。
哥哥说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孔子起身就要下床写字,哥哥被弟弟的认真好学和孝顺打动,于是说让孔子在自己的肚子上写,自己不仅可以复习还能帮孔子纠正错误。
就这样孔子第二天默写出了全部的字。
母亲大吃一惊,看到孔子的天赋,但哥哥更清楚天赋的背后是孔子一笔一划的努力,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是孔子的勤奋。
“至圣先师”孔子都是日积月累才得来浓厚的文化底蕴,何况是我们呢?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那么多的弟子跟随,孔子离世后,很多弟子在他的坟前守灵日益哀嚎不肯离去。
这不仅是孔子知识的渊博,更是孔子人格魅力的吸引。
我们都知道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向师性,但像这样一生去追随的老师绝对是他的个人魅力。
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孔子没有放弃学习,没有丢掉廉耻,始终坚持着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一位教师在自己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他的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数名弟子返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正因为他的话掷地有声,分量十足,也因为弟子们对他的信任,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自己的弟子,这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魅力吧。
这也要求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世范。
这让我想到我的小学班主任,当时他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脱离校园的他带着稚嫩和一腔热血来到了我老家的乡村学校,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但我总能看到他抱着一本英汉大词典。
当时老师就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其实就是一件破旧的小房子里。
有一次周末,我和几个同班同学去学校玩,遇到老师在小屋子里备课。
他瞧见大冷的冬天我们在操场上跑,就把我们教导他屋里暖和,一进门就把所有的东西尽收眼底,家徒四壁一点也不为过。
说实话,他的屋子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但老师的话至今还觉得温暖如旧。
当时同学看到床头放的矿泉水瓶子以为是水就想喝,老师说那是暖脚的瓶子,在那样的条件下,连个热水袋都没有,被子也是单薄的很。
但老师拿出了仅剩的半袋怪味蚕豆,分给了我们,当时很小,不知道这半袋蚕豆的分量,那也于是老师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当时我们问老师:“门漏风,窗户也关不严,老师不冷吗?”怎呢可能不冷呢!科老师说:“不冷呀,偶尔还有老鼠来和我聊天,还有风儿给我唱歌听,我这不是还有矿泉水瓶吗?”当时只觉得好笑,长大后就知道那是老师的苦中作乐啊。
我老师只是一位很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他一直努力上进,我们毕业后,从乡村小学到镇里小学再到县城里,一直到现在的市区。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他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始终记得那些苦中作乐的激励;记得那份坚持和那股韧劲;更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我曾经的约定。
“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我的师范路由老师牵引,在我心里,他永远是良师益友,是一个标牌等我去追逐和超越。
二、努力开拓创新,提升研究能力。
《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说了教师的本分工作;教育综合中对教师的工作也有明确的界定;【2】社会中各种声音对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我想说,在诸多的定义下教师到底该怎样做也要因人而异,就像学生具有多样性,具有个体独立性,教师也有千姿百态,有各种风格,可以去摸索自己的教师之路。
在大方向引导下,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应当努力创新。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有很多新的教育资源可以用;在许多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有很多理论需要去实践;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下又需要去总结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高度。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研究能力,深厚的理论支撑,才能开拓创新,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几乎每一位教育大家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些人说,一些名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也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没有坚强的理论支撑,一样可以成为教育大家,说理论并不重要。
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欠妥,是有一些教育大家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再丰富的教育经验中总结提高,将时间转化为理论,再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就这样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终成就自己。
就孔子来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弟子三千,较丰富的教育经验给他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孕育场所,终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
现在也有很多的优秀教师,钻研教学,开拓创新。
我们都知道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模式,她说基于教材,超越材料;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基于教师,超越教师。
“三个超越”突破了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这其中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教育论文的结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看到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视频,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回到课堂,让教师回到教师,让学生回到学生。
她出生于农村,中专的学历,一路耐着性子,不断的琢磨和钻研,她努力提升自己,把丰富的经验所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在这一路,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教师加入,最后成就一股主流,终将成为一代名师!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不过多赘述,可我佩服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创新做法。
像这样的“三颗糖”并不简单的是三颗糖,它代表的是一种处理突发事件的冷静、机智,更是一份责任和把握。
在常规的处罚和说教下,大部分教师都不会想到“感化”学生,孩子的心灵很简单,不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他们的很多错误做法大都是因为无知,看样学样,需要家长和教师对他进行引导,引导他明是非,分善恶,向好向善地形。
陶行知校长,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打破常规的说教和惩罚,而是采用一些手段让学生自己反省和懊悔,从而激发学生的良善之心,让学生明白自己哪对哪错,从而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的。
平凡的岗位中总有不平凡的事情发生,菏泽市单县实现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在学校禁止学生带零花钱的时候,在班里创立了全校第一个“班级小银行”;因为班里人数众多且两极分化,进行了“班级分级制”并在全校实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年纪小集中力差,就通过“快读、快写、快讲”三快“读写结合法”,【3】让学生突破读写能力。
这位老师的创新很多,点子看着很小,但在教育岗位上的影响力却很大,敢想敢做,能够让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受益,是个典范。
李希贵校长在《开讲了》上面讲了一堂课,提到问问学生“学校是什么样子”,提倡追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平等,他提到一个学生来问他关于自己感情问题的时候,他也感到欣慰,能够以平等的关系去和学生交流,去深入了解他们,才能有更好的方法,去教好他们。
在初高中,男女同学关系是个很敏感的话题,青春期的他们可能会出现早恋的的情况。
李希贵校长说,没有正常的交往他们就没有办法有健全的感情环境,青春期的感情很正常,他们健康的情感得到交流,接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神秘面纱,要鼓励他们这样健康的情感交流。
在任职的过程中,学生找他借钱,这是很少见的事,同学能给他借钱说明在学生心里,这个校长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校长。
校长不是无条件的给他们,提出了很多的条件,并开设银行,在这过程中,出现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校长被请求出面摆平,但他让学生自己去摆平,最后得到和平解决,他鼓励学生去交涉,去协商,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达到目的。
在每个学生有个人的课程表,他们跟着自己的课程表去走班上课,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为教育服务。
三、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超越自我谈何容易,从一个舒适圈蹦跶出来,身心都会感受到压力,对于原来的圈子,就像是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波纹。
对于自己来说,摆脱一个环境到达另一个高度又会面对很多的困难。
要想突破自我,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要严格的自律,最后升华,每一步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语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警告世人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可行的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
身为师范生,就应该有一个从业规划,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在校期间就需要去努力充实完善自己,也就是给自己充电的一个过程,有朝一日踏入教师行列,能够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技能,从而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不至于手忙脚乱。
惶恐不安。
那作为一个已经入职的教师,又有很多的条例去做,但我不想说教师的本职工作,也就是各种条例,学校或教育局乃至国家规定的东西,因为那是必须要做的,是必要的,没有开展一个基本完整的教学工作,那谈何提升呢?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镀金,耐着性子积累磨炼自己,才能总结提升,开创属于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我所要强调的就是不要想着已经进入了编制内,是大众眼里公认的“铁饭碗”,有带薪的寒暑假,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只要不犯什么大的错误,总不会影响工资,可以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安逸且舒适的生活。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又哪来的动力和心劲去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又怎样提高呢?从进入师范门,就说终生学习,要像一条河一个分给学生一碗水,喝水要源源不断,且是新鲜甘甜的。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有自己动起来,才能是个鲜活的人;“百炼成钢,百忍成金”,只有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够蜕变成为一个坚韧的人;“宝剑锋成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过历练才能够总结更多的经验,成为一个渊博的人。
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路,总要有一个目标在那里,即使它并不远大,但起码明确,才能够驱使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我非常喜欢“自律”这个词,并认为这是不容易的,有句很火的话“放弃很容易,但坚持很酷”,这是对困难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一个清楚的评估,以及对达到目的坚定决心。
身为教师,就是一个需要自律的过程,不断的学习,即便是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得研究课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备课、上课、反思【4】;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看似重复的工作流程。
但是只有教师知道下面的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脾气性格不同,优缺点不同,教材会有改变,题型会有变化,知识会有新的界定。
这些需要教师不断
的去学习,内化之后,输出给学生。
输出的时候又要注意怎样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经验的积累到理论高度,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去沉淀,最终突破自己,更上一层楼。
追求卓越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超越自己的过程,每个人的高度或许不同,每个人的领悟也宽窄不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我们早就知道关于教师心态的调整,教师是老师,同样也是学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的定义很广泛,但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师来说,就需要正统、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及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开拓创新,发现自己的专长,突破自己,不断的挖掘自己潜力,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新装》[J].人民教育,2014(2):51—56
[2] 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 [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3] 张清华.韩愈大传[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4]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 [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5]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 陈克朋.韩愈述评[ M] .重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7]舒尔曼.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3,38.
[8]翟俊卿.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新视界——与范德瑞尔教授的对话[J]教师教育研究,2015(4):6-10.
[9]李华君,龚彩云.经验生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89.93.
[10]丹?扎哈根.胡塞尔现象学
[11]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1.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 [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2.舒尔曼.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3,38.
3.李华君,龚彩云.经验生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89.93.
4.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新装》[J].人民教育,2014(2):51—56
5.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 [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