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而著称。
本文将介绍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一、《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俄国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涵盖了1805年至1820年的历史事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小说中最著名的情节之一是莫斯科大火,这场大火摧毁了整个城市,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情节,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脆弱。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人物皮埃尔·别克霍夫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任何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所主宰。
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
小说的主题是爱情和婚姻,通过描述主人公安娜与文艺青年列文之间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爱情、婚姻和道德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如安娜的美丽和聪明,列文的才华和热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尼娜的沉着和理智。
这些形象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生动的形象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而爱情是一种情感体验。
他通过安娜和列文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婚姻制度的弊端和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呼吁人们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托尔斯泰三大巨著简介

托尔斯泰三大巨著简介鲁迅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确切地说,“书”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无限宽广未知之路,并唤醒我们发现生活远大丰盛的可能性。
伟大的俄国作家、剧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是这种思考发现宇宙奥秘的学者,他的三部著作闪烁的微弱的光芒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俄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一部著作《英雄无用的复仇》(1862)被认为是他创新性文学风格的开端。
这部作品专注于民众心中关于英雄概念,勇敢和报复的义务,以及对此应有的反应。
此外,《英雄无用的复仇》强调了只有理性的思考和行动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而采取激进报复却是徒劳无功;只有运用理性的思考来改变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和人的解脱。
托尔斯泰的第二部著作是1867年出版的《死神的车》。
这部作品以充满悲剧气氛的故事为背景,描写了受社会压迫的普罗米修斯和她爱米路斯间的爱与痛苦。
此外,作品还强调,农业社会的单独存在可能阻碍社会飞跃,而劳动者群体必须通过教育,金融和经济发展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最后一部著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1873年出版的《儿童节》。
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建设新社会的迫切要求,强调的是劳动者群体的弱势地位及其恶化的社会条件;这部作品也重新描绘了一个崭新的曙光,并强调为大众生活而努力的重要性,表达的是以个人的行为和活动改变及改善社会事务的信念。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三部作品都强调了文明社会的必然发展,让劳动者群体有了参与自由意志活动的资本,督促人们走向高度经济自由性,崇尚个人行为角色社会改革,改善民众生活条件。
尤其是今天仍然非常贴切,所以这些作品都被广泛推崇为丝绸之路上的指路明灯,它们就像是一种闪灼的天地之灯,带给我们无限的灵性启示,唤醒我们迸发出人生正能量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道德价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本文将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一、《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巨著。
小说讲述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
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表现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战争与和平》的叙事风格独特,以平凡人物的视角来描绘历史事件,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小说的主题是和平与爱,托尔斯泰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经历,表达了对和平、爱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揭示了人类的悲剧和希望。
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娜与农场主文若夫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矛盾。
小说的主题是爱与道德,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文若夫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爱情和道德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的叙事风格流畅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紧凑有力,是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部社会小说。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涅克拉索夫与前女友卡捷琳娜之间的故事,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阶级和道德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小说的主题是道德与救赎,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道德和救赎的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的叙事风格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深刻,情节跌宕起伏,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四、《战争与和平》续篇《战争与和平》续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补充和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特点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俄罗斯作家、思想家,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揭示人性、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而著称,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写作特点:1. 真实而细腻的写实风格: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他通过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
2. 强烈的道德探求: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常常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对人类的行为和道德的关注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冲突和道德选择,探索了人类的善恶、道德准则和责任等问题。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托尔斯泰的作品常常涉及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贫困、农民生活等。
他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试图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呼吁社会改革。
4.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灵的描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关注人类的欲望、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对人类情感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5. 对战争的揭示和批判: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经常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他以自己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经历为背景,对战争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思考,呼吁和平和人道主义。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特点包括真实写实的风格、道德探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战争的揭示和批判。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以及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
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
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
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
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
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
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下面是分享的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
供大家参考!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巨人之一。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他一方面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充满憎恶和鄙视,以极大的勇气去谴责和揭露,另一方面又用唯心史观去解释历史和社会,企图通过道德和宗教的感化来调和阶级矛盾。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苦苦探求俄国出路的一生,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深刻揭露了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状况,无情地揭露了贵族社会争权夺利的内幕,强烈的戏剧冲突,产生了巨大的道义谴责力量,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
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巨著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三部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
1.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战争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物在战乱中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关注了军事战争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个体内心的纷乱与迷茫。
通过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作品以多条主线并行叙述,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精彩的战争描写,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变化。
托尔斯泰通过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深入思考战争对人命和人性的影响。
2.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为广为人知和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复杂的女性形象为中心,揭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道德观念、婚姻制度和个别命运的悲剧性。
小说以安娜·卡列尼娜与她的丈夫卡列宁的婚姻破裂为起点,逐渐展开了安娜与她的情人瓦伦京之间的禁忌爱情。
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展示了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对个人造成的困扰和伤害。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安娜的内心挣扎和痛苦,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兼有深度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爱情、道德和社会的细腻描绘,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幸福的思考。
3.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道德哲学小说。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故事展开,揭示了社会不公、宗教虚伪以及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俄罗斯帝国末期,涅克拉索夫参与了一起在乡村发生的谋杀案的审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
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
钟爱“U”字人生
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
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
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观的激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本质的部分并没有死去,这种被压制很久的人性战胜多年来人们所奉信的封建社会准则的转变无疑是对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无论之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已经在心灵上大获全胜,心目中冷酷、利己的宝座早已被善良和奉献所取代。
“U”字从底向上的那一笔是坚定不移的。
人民——永远的力量之源
三部作品都利用了“人民”这个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人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抛开宗教不谈,托尔斯泰主张人类发展到一个没有阶级的层次,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勿以暴力治恶……这类似于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只要秉着一切为人民的原则,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期望总是趋同的。
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担忧并探索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思想家,作品只是他表达他探索历程的途径,同时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战争与和平》最为明显,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沉浮的描述,侧面烘托出人民力量的强大。
人民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安德烈、彼埃尔和娜塔莎带着上层社会的陋习和虚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接触了“人民”这个貌似“边缘”的群体,他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感化和洗礼,他们明白了活着的真谛,最终走上了追求个人和他人幸福的道路。
无疑那些真善美的品质源自人民,托尔斯泰离不开“人民”不在于他需要这样的素材博取共鸣,而在于他发现了真正的力量本源自人民,那些真实的,淳朴善良的才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欲的释放以及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和虚伪都是浮华豪无意义的。
超脱
宗教色彩浓厚,“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
我想到了鲁迅,他完全摒弃了封建的东西,无论好坏,主张完全的更新换代;这里,托尔斯泰摒弃了现实,在虚拟世界寻求宽慰。
宗教很多时候确实是精神很好的寄托所,尤其是在尝试过失败过后,更容易将精神托付于某一虚拟的事物。
中国有一句古话“择其上者得其中”,我想托尔斯泰这样“过火”的崇拜和寻求完全纯净的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其社会效应达不到“上”也至少能靠近“中”,社会的变动是需要时间的,由此看来这样的效果很可观了。
爱慕虚荣的安德烈临死前在《福音书》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彼埃尔和娜塔莎最终也化为热爱人民、祖国形象。
包括《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都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具备的的宿命感和对宗教的崇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真本的崇尚,只是这种真本在当时套上了宗教的外衣而不是现实的社会制度。
所以他需要这样的超脱。
简爱,苔丝,安娜
三个十九世纪追求爱情的妇女形象,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曲折同样的悲剧,如果把这三个同样令人恋爱的女人比做三件乐器的话,简爱好比清新、透彻,色调冷艳的长笛。
兴致高昂时音活泼明丽,低沉时音优美悦耳。
她有这宽阔的胸膛包容着她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成为了生活在上层世俗社会环境中一缕清新的阳光,用她婉约如冰澈月光的款款柔情打动了罗切斯特干涸的心。
简爱只对他这样,柔情之在此时大胆的流露,对于整个环境她又表现的花哨多彩。
苔丝好比有时温柔、轻快有时热烈、辉煌的小提琴。
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的道路上带了太多的封建道德观念的东西,最终幻化为她的必用品,使她一直被自己的头脑里的复杂的两种声音折磨着,追求和放弃都是残忍的事情,她的想法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
安娜的性格犹如钢琴音色变化丰富,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
她在生活中亲和而不失高雅,社交中游刃又不失沉稳。
本性参杂着温婉的母姓气质和坚持自我、独立的桀骜不逊的气质。
在十九世纪这个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的大时代背景下,妇女敢于追求自我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追求爱情就是人文社会很大的进步了,先进的思想在一开始总是受到重重阻碍的,她们受到的阻碍是具有典型性的,身份地位,道德观念是社会公认的谈论感情的畸形的准则。
也是后来像她们一样的很多妇女共同抗争的社会规则,当然,她们为抗争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心理历程上简爱和苔丝的经历比较类似,在她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传统道德观成为了折磨自己的一种最强大的声音,复杂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毫无保留的袒露了她们内心分裂,到底是不顾旁人的声音追求自己的所爱,还是遵守社会“规则”委屈自己,堵住别人尖酸刻薄的嘴呢?她们一直被这个问题煎熬着。
“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
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想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表现了简爱站在封建道德的一方数落自己,强烈的自卑暴露无遗,然而“——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信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次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又是站在真我的角度上,说出了最真实的话,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基础是平等的事实的坚持,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隔着社会赋予的“不平等”,这使她既感荒谬但又不敢不望而却步。
苔丝想卸下多年一个人承担的包扶,不想爱的那么辛苦,她是个善良诚实的女性,勇敢的道出了多年来的心事,结果却比她想象要曲折的多得多。
“我一定不要求你让我跟你同居,因为我没有这种权利!我原先说要写信给我母亲跟我妹妹们,告诉她们我已经结婚了,现在那封信我也不写啦……”和简爱一样,遇到情感的冲击后不由自主的自责,都是站在了所谓的道德层面和封建观念上替世人将一切错误和污秽都揽在自己怀里,而不是把真正的问题“爱情”放在所有的意识形态之上考虑,这就是悲剧根源所在。
同样的和简爱一样,最终苔丝都站在了真我的角度站在爱的角度上挣扎,哪怕是无谓的“我怎么了,我到底怎么了?我说的话并没有一句是表示我爱你是假的,没有一个字表示我爱你是装的呀!你不会认为我骗你吧,会吗?惹你生气的都是你自己编造出来的情形,我并不像你捉摸的那样,我并不是那样哦,我一点儿也不是那样,我不是你捉摸出来的那个骗人的女人!”但是为什么她们面临和自己的真爱发生情感冲突的时候都首先不自觉的站在了非真本的角度呢?是长久以来妇女遭受到的压迫的行为惯性所致,还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那块违背真情的道德观已经根深蒂固到连妇女自己都变态的接受了呢?那后来发自内心的呐喊又
是什么?那是纯粹人性的表达,是完全赤裸的袒露。
安娜是其中比较独立自主的,她选择了被弃所有的虚伪的道德规范的阻扰和真爱伏伦斯基厮守,甘愿做一个“不入流”的坏女人,这点和简爱、苔丝都不同,她将爱放在了第一位,这样理智的选择换来了整个社会的排斥(包括爱人),换来了孤独。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简单而坚定的呐喊,她的性格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现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一致牺牲生命来做最后的抗争。
她们的悲剧并不象征着这种抗争的失败,恰恰相反的是有了这种抗争正是社会伦理道德瓦解的开始,正是人性的真实的情感战胜虚伪的刻板的道德规则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