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蒸汽动力循环

合集下载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名校考研真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名校考研真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第10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一、选择题在蒸汽动力循环中,为达到提高循环热效率的目的,可采用回热技术来提高工质的()[宁波大学2008研]A.循环最高温度B.循环最低温度C.平均吸热温度D.平均放热温度【答案】C【解析】在蒸汽动力循环中,采用回热技术可以提高工质的平均吸热温度,从而达到提高循环热效率的目的。

二、判断题1.回热循环的热效率比郎肯循环高,但比功比朗肯循环低。

()[天津大学2004研] 【答案】对2.抽气回热循环由于提高了效率,所以单位质量的水蒸气做功能力增加。

()[同济大学2006研]【答案】错【解析】抽气回热循环中部分未完全膨胀的蒸汽从汽轮机中抽出,去加热低温冷却水,这样就使得相同的工质情况下,抽气回热循环做功小于普通朗肯循环,因而单位质量的水蒸气做功能力降低。

3.实际蒸汽动力装置与燃气轮装置,采用回热后平均吸热温度与热效率均提高。

()[湖南大学2007研]【答案】对【解析】对实际的蒸汽的动力装置于燃气轮机装置来说,采用回热后,平均吸热温度升高,于是热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简答题1.朗肯循环采用回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天津大学2004研]解:基本原理是提高卡诺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来提高热效率。

2.画出朗肯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用各点的状态参数写出:(1)朗肯循环的吸热量、放热量、汽轮机所做的功及循环热效率。

(2)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压缩机耗功及制冷系数。

[西安交通大学2004研]解:画出朗肯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如图10-1所示。

郎肯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图10-1(1)参考T-s图,可以得到:朗肯循环的吸热过程为4→1的定压加热过程,吸热量:;郎肯循环的放热过程为2→3的过程,在冷凝器中进行,放热量:;汽轮机中,做功过程为绝热膨胀过程1→2,做工量:;在水泵中被绝热压缩,接受功量为,相对于汽轮机做功来说很小,故有热效率:(2)参考上面的T-s图,可以得到: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吸热量为:;压缩机耗功为:;制冷系数为:。

工程热力学基础——第七章蒸汽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基础——第七章蒸汽动力循环

第四节 回热循环
一、回热循环的装置系统图和T-S 图 分析朗肯循环,导致平均吸热温度不高的原 因是水的预热过程温度较低,故设法使吸热过程 的预热热量降低,提出了回热循环。 回热是指从汽轮机的适当部位抽出尚未完全 膨胀的压力、温度相对较高的少量蒸汽,去回热 加热器中加热低温冷凝水。这部分抽汽未经凝汽 器,因而没有向冷源放热,但是加热了冷凝水, 达到了回热的目的,这种循环称为抽汽回热循环。
b
5
a
6
(4)
A
图8 再热循环的T-S图
二、再热循环工作原理
从图可以看出,再热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在原来 的郎肯循环1A356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加的循环 ab2Aa。一般而言,采用再热循环可以提高3%左右的 热效率。
三、再热循环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1、热效率
t
w0 q1
(h1 ha ) (hb h2 )
第七章 蒸汽动力循环
本章重点
水蒸气朗肯循环、回热循环、再热循 环、热电循环的组成、热效率计算及提高 热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朗肯循环
一、水蒸汽的卡诺循环
1、水蒸汽的卡诺循环的组成,如图1 2、水蒸汽的卡诺循环在蒸汽动力装置中不被应用
原因:
T
(1)、T1不高(最高
不超 374 0 C ),T2不低
(h1
h2
)
(hb
h a
)
2、汽耗率
d 3600
3600
w0 (h1 ha ) (hb h2 )
四、再热循环分析
1、采用再热循环后,可明显提高汽轮机排 汽干度,增强了汽轮机工作的安全性; 2、正确选择再热循环,不仅可提高汽轮机 排汽干度,还可明显提高循环热效率; 3、采用再热循环后,可降低汽耗率; 4、因要增设再热管道、阀门等设备,采用 再热循环要增加电厂的投资,故我国规定 单机容量在125MW及以上的机组才采用此循 环。 [例7-2] 注意,再热后,各经济指标的变化

(精品)工程热力学课件:动力循环

(精品)工程热力学课件:动力循环

a kg (1- )kg
4
抽汽量的计算
T
1
1kg
6
kg
a
5
4
(1- )kg
3
2
1kg 5
a kg (1- )kg
4
以混合式回热器为例 热一律
ha 1 h4 1 h5
h5 h4
ha h4
忽略泵功 s
h5 h3
ha h3
抽汽回热循环热效率
T
1
1kg 6 kg
a
4 5 (1- )kg
给水泵
水蒸气动力循环系统的简化
简化(理想化):
汽轮机
12 汽轮机 s 膨胀
锅 炉
23 凝汽器 p 放热
发电机
34 给水泵 s 压缩
凝汽器 41 锅炉 p 吸热
给水泵
朗肯循环
朗肯循环图
p
4
1
3
2
v
12 汽轮机 s 膨胀 23 凝汽器 p 放热 34 给水泵 s 压缩 41 锅炉 p 吸热
朗肯循环图
研究目的:合理安排循环,提高热效率
按工质
燃气动力循环:内燃机,如汽油机、柴油机等
理想气体
空气为主的燃气
蒸汽动力循环:外燃机,如蒸汽机、汽轮机
实际气体
水蒸气、氨、氟利昂等
动力循环的分类
按结构
活塞式 piston engine 汽车,摩托,小型轮船
叶轮式
Gas turbine cycle
航空,大型轮船,移动电站 联合循环的顶循环
s
提高循环热效率的途径
改变循环参数 改变循环形式
联合循环
提高初温度
提高初压力
降低乏汽压力

工程热力学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与优化

工程热力学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与优化

工程热力学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与优化工程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的一门学科,通过热力循环的优化和自动控制,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工程热力学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与优化,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热力循环的基本原理热力循环是指能量在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循环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在工程中,常用的热力循环包括蒸汽动力循环、气体轮机循环和制冷循环等。

二、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热力循环的自动控制是指利用控制系统对热力循环进行监测和调节,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效率的优化。

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组成。

1.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知热力循环中各个参数的变化,例如温度、压力和流量等。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等。

2. 执行器:执行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热力循环进行调节,例如调节阀和控制阀等。

执行器可以根据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改变热力循环中的流体流量、温度或压力等。

3. 控制器: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接收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输出控制信号。

常用的控制器包括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等。

三、热力循环的优化热力循环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循环参数和运行策略,使得热力循环的效率最大化,能源的利用最优化。

常用的热力循环优化方法包括热力循环的热力分析和性能曲线优化等。

1. 热力分析:热力分析是通过建立热力循环的数学模型,分析循环中各个组件的热力性能,从而确定优化的方向和方法。

热力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来进行。

2. 性能曲线优化:性能曲线是热力循环的性能指标随着操作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通过对性能曲线的优化,可以找到使热力循环效率最大化的操作变量。

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

四、自动控制与优化的应用案例工程热力学的自动控制与优化在工业、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汽轮机的相对内部效率 T 实际作功与理论作功之比,
T
h1 h2act h1 h2
一般为0.85~0.92。
■耗汽率(steam rate)
输出单位功量的耗汽量称为耗汽率,单位为 k g / J
工程上常用 kg/(kWh) 。
●理想耗汽率:d 0 D /P 0 1 /w T 1 /( h 1 h 2 ) ●实际耗汽率:d i D /P i 1 /w T ,a c t 1 /( h 1 h 2 a c t)
(2)吸热量不变,热效率: iw net,act/q10.3972
实际耗汽率:d i 1 /( h 1 h 2 a c t) 7 .5 9 7 1 0 7 k g /J
(3)作功能力损失
查水和水蒸汽图表,得到:
新蒸汽状态点1:s16.442kJ/(kgK ),h13426kJ/kg
乏汽状态点
胀到状态2,然后进入冷凝器,定压放热变为饱和水2
再经水泵绝热压缩变为过冷水4,也进入回热器。
在回热器中, kg的水蒸汽 0 1 和(1 )kg的过
冷水4混合,变为1kg的饱和水 0 1 。然后经水泵绝热压
缩进入锅炉,定压吸热变为过热蒸汽,开始新的循
环。
2、回热循环分析
■抽汽量
能量方程(吸热量=放热量):
说明:质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从T-s图上判断热量的 变化。
●热效率(提高):
t wnet / q1
锅炉给水的起始加热
温度由 2 提高到 0 1 ,平均
吸热温度提高,平均放热 温度不变,热效率提高。
吸热量:
q 1 h 1 h 4 h 1 ( h 3 w p ) h 1 ( h 2 w p ) 3 2 7 1 . 2 2 k J / k g

10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水蒸气及蒸汽动力循环

10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水蒸气及蒸汽动力循环

10-3 水蒸气的热力过程 目的—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分析水蒸气热力过程的目的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分析水蒸气热力过程的目的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包括w 以及 以及u和 等 因此,需确定状态参数的变化. 包括 ,q以及 和Δh等.因此,需确定状态参数的变化.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的依据为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的依据为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图和T-s图 三,水蒸气的p-v图和 图 水蒸气的 图和
分析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见,上,下界线表明了水汽化的始末界线, 分析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见, 下界线表明了水汽化的始末界线, 二者统称饱和曲线, 图分为三个区域,即液态区( 二者统称饱和曲线,它把p-v和T-s图分为三个区域,即液态区(下 界线左侧) 湿蒸汽区(饱和曲线内) 汽态区(上界线右侧) 此外, 界线左侧),湿蒸汽区(饱和曲线内),汽态区(上界线右侧).此外, 习惯上常把压力高于临界点的临界温度线作为"永久" 习惯上常把压力高于临界点的临界温度线作为"永久"气体与液体 的分界线.所以,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以总结为一点(临界点) 的分界线.所以,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以总结为一点(临界点), 二线(上界线,下界线) 三区(液态区,湿蒸汽区,气态区) 二线(上界线,下界线),三区(液态区,湿蒸汽区,气态区)和五态 未饱和水状态,饱和水状态,湿饱和蒸汽状态,干饱和蒸汽状态, (未饱和水状态,饱和水状态,湿饱和蒸汽状态,干饱和蒸汽状态, 过热蒸汽状态) 过热蒸汽状态)
q = h h ′′
显然, 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 显然,将0.01℃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等于液 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 体热,汽化潜热与过热热量三者之和. 体热,汽化潜热与过热热量三者之和.而且整个水蒸气定压发生过 程及各个阶段中的加热量,均可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程及各个阶段中的加热量,均可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华北电力大学课件,工程热力学 第11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_1515

华北电力大学课件,工程热力学   第11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_1515
实际 w p 实 水 际 h 3 a h 泵 2 w p p 功 1 0 ..8 0 4 5 7 1 : .5 6 k5 /k Jg
理 想 情 况 下 汽 轮 机 功 : w T h 1 h 2 3 4 3 2 . 1 1 9 9 0 . 3 1 4 4 1 . 8 k J / k g
w p h 3 h 2 v 2 p 1 p 2
v2 0.0010m3 0/k5g2
w p1.0 4k7/Jkg
p114 16 0Pa p250P 00 a
2019/5/3
理 想 情 况 下 水 泵 功 : w p h 3 h 2 v 2 p 1 p 2 1 4 . 0 7 k J / k g
2019/5/3
2
§11-1 简单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
一.简介
32019/5/3
朗肯 W.J.M. Rankine,1820~1872年, 英国科学家。
1820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 堡。1855年被委任为格拉斯哥大学机 械工程教授。 1858年出版《应用力学 手册》一书,是工程师和建筑师必备的 指南。1859年出版《蒸汽机和其它动 力机手册》,是第一本系统阐述蒸汽机 理论的经典著作。朗肯计算出一个热力 学循环(后称为朗肯循环)的热效率,被 作为是蒸汽动力发电厂性能的对比标准。 1872年12月24日于格拉斯哥逝世。
2019/5/3
(1) 循环效率
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 ri实 理际 论功 功 hh11hh22a
水泵的效率:
p实 理际 论 泵 泵 hh33a 功 功 hh2 2
实际效率:
i h1h1h2h2rih3ah3h2ph2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章节题库-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章节题库-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过程绝热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所以
锅炉内熵产和作功能力损失
冷凝器内熵产和作轮机的新蒸汽温度 400 ℃、压力 3 MPa,抽汽压 力 0.8 MPa,冷凝器工作压力为 10 kPa,回热器排出 0.8 MPa 的饱和水,忽略水泵功,求 循环热效率(图 10-4)。
图 10-2 解:状态 1: 由 30 MPa、500℃,查水蒸气表,得
状态 2: 由 10 kPa,查饱和水蒸气表,得

,所以状态 2 为饱和湿蒸汽状态
状态 3:
5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状态 4:
汽轮机输出功 水泵耗功 从锅炉吸热量 冷凝器中放热量 循环热效率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0 章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一、选择题 1.工程上尚无进行卡诺循环的蒸汽动力装置的原因是( )。 A.卡诺循环的工质只能是理想气体 B.循环放热量太大,吸热量太小 C.湿饱和蒸汽区温限太小且压缩两相介质困难 D.不能实现等温吸热和等温放热 【答案】C 【解析】卡诺循环是由两个绝热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组成的理想可逆过程,并没有对工 质的性质提出任何限制,在湿饱和蒸汽区内进行蒸汽循环,保持吸热和放热过程等压即可以 等温吸热和等温放热。把凝汽器内压力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可以把放热量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但是,水蒸气动力循环要实现卡诺循环,必须在湿饱和蒸汽区内进行循环,使得吸热温度不 能大于临界温度,放热必定高于环境温度,两者的温差太小,导致热效率太低,同时压缩过 程的起点是这两相区,而目前压缩两相介质在技术上尚有困难。
6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不计泵功时:
4 3 2
h4=h3=h2′
则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可近似地表示为:
0
s
h
p1
1
w12 h1 h2 h1 h2 t ' q1 h1 h3 h1 h2
式中,h1、h2及h2′由p1、t1及p2在水蒸气 图表中查取。 2
t1
p2 x=1
s
2.汽耗率:表示每产生1kw· h(即3600kJ)的功所
33
供 热
热用户
能量利用系数: K w q 被利用的能量 0 2 工质从热源得到的热量 q1
2、调节抽汽式热电机组
优点:
供电
调节阀
①可同时满足供热、供 电的需要; ②供热可满足不同压力 的需要; ③热效率比背压式高。
供 热
热用户
缺点:
①系统及运行较复杂; ②其能量利用系数比背 压式低。



朗肯循环的装置图、T-s图及蒸汽参数对循环热 效率的影响; 再热的定义,采用再热的目的,再热循环的装 置图及T-s图; 抽汽回热的定义,回热循环的装置图及T-s图, 采用回热循环的意义; 热电合供循环的类型及经济性指标; 提高火电厂实际蒸汽动力循环热经济性的途径
7
二、朗肯循环的热经济指标: 1.循环热效率:
在锅炉定压吸热: 在凝汽器定压放热:
T 1
q1 h1 h4
q2 h2 h3
4 3 2
在汽轮机绝热膨胀作功: w12 h1 h2 在水泵绝热压缩耗功:
w34 h4 h3
0
s
循环净功: w0 w12 w34 (h1 h2 ) (h4 h3 )
15
新课引入
t p1 x2
为解决二者间的矛盾,可对循环方式 加以改进:采用再热循环。
7-3 再热循环
采用再热的目的:提高汽轮机排汽干度,为
初压的提高创造条件;同时提高循环热效率。
再热的概念:当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作功而
压力降低到某个中间压力时,把蒸汽从汽轮机 引出,送至锅炉的再热器中重新加热,使蒸汽 再次达到较高的温度,然后送回汽轮机的低压 汽缸继续膨胀作功。
4
(1 )kg
凝结水泵
注意:h2′为乏汽压力P2 下的饱和水焓;h0′为抽 汽压力p0下的饱和水焓。
kg h0
1kg
(1 )kg
'
h0
h2
'
2.热效率:
(1)循环净功:(不计泵耗功)
T
1
p1
1kg
(F) 0'
w0 (h1 h0 ) (1 )(h0 h2 )
设 初 压 p1=const, 排 汽压力p2=const.
提高t1对ηt的影响:
(1)提高初温使平均加热温度升高,而放热温度不变, 则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得到提高; (2)排汽干度增加,即x2′>x2,这有利于改善汽轮机叶 片的工作条件。
受到的限制:初温的提高受到过热器金属材料耐高温 性能的限制,故目前国产机组的初温一般在560℃左右
不计泵耗功
w0 (h1 ha ) (hb h2 ) 循环热效率: t , z ) (hb ha ) q1 (h1 h2
b
二、循环计算: 2.汽耗率:
4
A 2
3600 3600 dz h1 ha hb h2 w0
kg/kWh
3.热耗率: qt ,z
4 3 2
0
s
水在锅炉中的低温预热段很长,使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 较低,所以朗肯循环的热效率不高。
对循环方式加以改进:采用回热循环
7-4 回热循环
回热:在循环内部工质自身之间的换热。
(与外热源无关)
抽汽回热:从汽轮机内抽出部分作了一定功的
蒸汽,将其引入回热加热器中用于预热锅炉给水。
23
一、装置系统图及T-s图:(以一级抽汽回热循环为例)
抽汽率(α )——从进入汽轮机的1kg蒸汽中所抽出的蒸汽量。
二、一级回热循环计算: 1.抽汽率α的确定:
由热平衡方程式,可得:
' (h0 h ) (1 )(h0 h2 ) ' 0
1kg
1kg1F给 Nhomakorabea 泵kg
0
2
3 0’
回热器

h h h0 h
' 0
' 2 ' 2
14
三、排汽压力对热效率的 影响:
设初温t1=const,初压 p1=const.
降低p2对ηt的影响:
(1)降低排汽压力使平均放热温度有明显下降,而平均吸热温 度相对下降得极少,因此朗肯循环的热效率还是有明显提高。 (2)降低排汽压力使汽轮机排汽干度下降,这将不利于汽轮机 的安全运行。 受到的限制:排汽压力的降低主要受汽轮机排汽干度下降及环 境温度的限制。目前火电厂的排汽压力最低在0.004MPa左右
再热压力pa=p1.(20%--30%),再热温度tb=t1。
3.再热次数:
再热次数过多,使管道系统复杂,投资增加,运行不便。 一般很少超过两次。只有超临界参数机组才考虑采用两次再热。
新课引入
T 1
T2 t 1 T1
o p 9 MPa 时 , t 303 C s1 1 o p 0 . 004 MPa 时 , t 29 C 2 s 2
4
以水蒸气为工质的卡诺循环能否实现呢?
此循环缺点:
(1)加热温度T1受临界温度(374℃)限制,不能太高。 (2)放热温度T2受环境温度及汽轮机排汽干度(x2≮0.850.88)的限制,不能太低。 (3)从凝汽器出来的3点状态为湿蒸汽,压缩这样的汽水 两相混合物所需压缩机尺寸庞大,耗功量也很多,且工作 极不稳定,所以实现3-4的压缩过程不易。
29
5、从理论上讲,回热抽汽级数越多则热效率越高, 但实际上,随级数增加,热效率增长减慢,且系 统复杂,各种费用增加,故需作全面技术经济比 较。采用多级回热时:中、低压机组3~5级,高 压以上机组7~9级;如330MW机组采用7级抽汽回 热。 回热虽增加了回热器等设备,使系统复杂, 投资增加,但基于上面几点原因,总的来说 是利大于弊,所以蒸汽动力装置无论容量大 小,都广泛采用了抽汽回热循环。
17
一、装置系统组成及循环T-s图:(以一次再热循环为例)
18
二、循环计算: 1.热效率:
4-1—锅炉中定压吸热过程; 1-a—高压缸中绝热膨胀过程; a-b—再热器中定压吸热过程; b-2—低压缸中绝热膨胀过程; 2-3—凝汽器中定压放热过程; 3-4—给水泵中绝热压缩过程。 b
4
A 2
循环净功: w0=(h1-ha)+( hb-h2) q1=(h1-h4)+ (hb-ha) 循环吸热量:
第一篇
工程热力学
第七章
蒸汽动力循环
本章主要内容
朗肯循环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热电合供循环
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循环的意义、构成、热经济性(热效率等)计算 及影响因素,提高循环热效率的措施等内容。
2
卡诺循环的工程指导意义
T T1 1 q1 2
w0 q1 q 2
T2 0 4 s1 q2 3 s2 s
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此循环热效率并不高,且 不利于汽轮机的安全运行,故实际并不采用。
5
7-1 朗肯循环——蒸汽动力装置的基本循环
一、装置系统组成及T-s图:
7-1 朗肯循环
四个工作过程:
4-1—定压吸热过程(锅炉:Boiler) 1-2—绝热膨胀过程(汽轮机:Turbine) 2-3—定压放热过程(凝汽器:Condenser) 3-4—绝热压缩过程(给水泵:Pump)
30
四、具有一级回热和一次再热的蒸汽动力循环:
b 1
(1 )kg
1kg
T
1
b
1kg

kg
2
( F)
0'
kg
0
F 0' ( a)
(1 )kg
(1 )kg
3
0
3( 4) ( b)
2 s
4
31
7-5 热电合供(联产)循环
一、热电合供循环:发电+供热
工业用汽压力为0.24—0.8MPa;
消耗的蒸汽量(kg),用符号d表示.
3600 3600 d w0 h1 h2
消耗的热量(kJ),用符号qt表示.
kg/kWh
3.热耗率:表示每产生1kw· h(即3600kJ)的功所
qt 3600
t
kJ/kWh
10
朗肯循环
1
TTT TTT T TTT
T 1
TT
B
2
C P TTT
TTT
加热器
34
提高蒸汽动力循环热经济性的途径
提高蒸汽初温 改变蒸汽参数 提高蒸汽初压 降低乏汽压力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改变循环方式 热电合供循环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P121.图4-26)
减少各种不可逆损失
IGCC (P123.图4-28) 新型动力循环 PCFB-CC
…...
35
本章小结
3600
t ,z
kJ/kWh
20
三、再热循环分析:
1.再热的意义:
当初压较高时,采用再热可使乏汽的干度显著的提高,增 加了汽轮机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使循环的热效率得到进一步提 高,汽耗率和热耗率都小于同参数的朗肯循环,故现代蒸汽动 力装置中,蒸汽初压高于13MPa时都采用再热措施。
2.再热参数的确定:
T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