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合集下载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实用版)目录1.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定义和背景2.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内容和应用3.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优缺点4.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正文一、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定义和背景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又称为格塞尔发育顺序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提出的一种儿童发展评估工具。

格塞尔在 20 世纪初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儿童的发展状况,他设计了这套量表,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指标,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

二、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内容和应用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发展、感知觉发展、运动发展和言语发展。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儿童的整体发展状况。

1.生长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用于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2.感知觉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发展,用于评估儿童的感知觉能力。

3.运动发展:包括大动作(如坐、爬、站、走等)和精细动作(如握、拿、捏等)的发展,用于评估儿童的运动能力。

4.言语发展:包括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用于评估儿童的言语水平。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在儿童发展评估中有广泛应用,可以为家长、教师和医生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使用该量表,可以及时发现儿童的发展问题,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

三、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优缺点1.优点: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儿童的发展水平。

同时,该量表涵盖了生理、心理多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2.缺点: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主要针对西方文化背景的儿童,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儿童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此外,该量表的评估结果可能会受到评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我国的儿童发展评估和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势力说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针 对这种根本不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的现状,我们应 该如何去分析呢?下面就让我们用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去讨论一下。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对幼儿 进行适宜性教育能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但是不顾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便会阻碍 幼儿的良好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 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强调成熟是一个顺序模式过程,这个模式是 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成人应以尊重儿童为要义。
这一成熟理论是由格塞尔的一项著名试验而来的。1929 年,格塞尔选择了一对 同卵双生子作为试验对象,这对双胞胎身高、体重、健康状况等指标一模一样, 行为能力发展水平也相当。实验首先让其中的哥哥在出生后第 48 周开始学习爬 楼梯。这时候的哥哥还只是刚学会站立,每天训练 15 分钟,到 55 周的时候,他 才能自己独立爬楼梯。格塞尔让弟弟在 53 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 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 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格塞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 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
关于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势力说的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以选择题为主 进行考察,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主。除了发展的本质以外, 发展的原则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知识点。发展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的原则、发展 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 的原则。发展方向的原则我们可以借助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来辅助理解,比如“首 尾规律”、“大小规律”、“近远规律”等。相互交织的原则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发展过 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另一方面占优势,在不同的阶 段当中占优势的方面是不同的。机能不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4、人的行为大部分就是操作性的,如游泳、写字等等,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同时,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5、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就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就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就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与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4、个体就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5、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就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就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理论:
1、观察学习:经由对她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2、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学习不就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格塞尔

格塞尔

5、自我调节波动的原则。格塞尔把发展的过程描述为在稳定和 不稳定,即在活动巩固和活动发展阶段之间的一种可以观察到的 波。这种发展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类似相互交织原则的形式运动 的,它有方向和规则,对有机体的作用力非常明确,贯穿于发展 的整个系统。 在儿童成熟过程中,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阶段顺序, 平衡阶段紧接着不平衡阶段而出现。根据这种发展周期性,格塞 尔提出了人的生长周期问题。成人和儿童各有生长周期,并且交 互作用。在子女的婴儿期,两种周期差异很大,随着子女的成长, 它们愈来愈接近。这表明,年龄愈小,生长速度愈大,随着年龄 的增长,生长速度减缓,于是幼年的周期就完成了。这种发展周 期同样适用地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心灵和身体、环境和经验 常常是通过深蕴的发展力量,以某种方式综合起来,从而产生出 独特的个体。个体随时间而变化,同时又有一个独特的个性中轴。 格塞尔认为这种周期还体现在:婴儿的行为形式与生长状态和儿 童期、青年期的某些表现有相似之处
四、格塞尔儿童发展量表
格塞尔认为,发展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所谓行为模式化是指神经 运动系统对于一个特定的情境的一定反应。行为模式是表露于外的 一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活动方式,因而对它们进行测量是完全 有可能的。鉴于此种认识,格塞尔及其同志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 格塞尔发展量表。这个量表包括以下四个项目: 1、运动行为。包括大动作行为,即姿势反应、头的平衡、坐、立、 爬、走等;还有精细动作行为,即在精确的接近、抓握和玩弄一个 物体时,手及手指的使用等。儿童的运动能力构成了对他成熟程度 的估计的自然起始点,这些能力往往被视为进行评价的仅有因素。 事实上,所有的行为形式都是紧密联系的,但在测量时必须分开考 虑。 2、语言行为。它同样具有特殊的模式,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 织提供线索。语言行为包括所有可见的和听到的社交形式,还包括 对别人之间交往的模仿和理解。清晰的语言是一种依赖于社会环境 的功能,但也要求在感觉运动和皮质的结构上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

格塞尔(A.Gesell)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

格塞尔(A.Gesell)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

格塞尔(A.Gesell)的成熟主义幼⼉教育理论成熟主义幼⼉教育理论(maturist perspective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成熟主义的幼⼉教育理论的代表⼈物,是美国⼼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

成熟主义的幼⼉教育理论认为,幼⼉的⾝⼼发展是有⼀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定年龄,幼⼉就会做什么事情。

例如,到⼀定年龄,幼⼉就会⾛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的能⼒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半功倍。

格塞尔⽤著名的“双⽣⼦爬梯实验”来说明他的观点。

双⽣⼦有同卵与异卵之分,同卵双⽣⼦是由⼀个卵细胞分裂⽽成的,所以在遗传因素⽅⾯是相同的。

有同卵双⽣⼦T和C,T从出⽣48周起每天进⾏10分钟的爬梯训练,⽽C不进⾏这种训练。

在T进⾏了6周训练之后,C从53周开始每天也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结果表明,c的爬梯能⼒在2周以后就达到了T经过6周训练后的爬梯⽔平。

C开始爬梯训练的年龄⼤于T,但获得同样能⼒所需的时间却远远少于T。

这说明,⼈的发展⾸先依赖于机体的成熟,在机体器官与机能没有成熟以前,对幼⼉进⾏任何提前开始的学习训练都是收效甚微的。

格塞尔⾮常注重研究⼉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顺序。

在⼤量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和他的同事在1941年提出了⼀个测量婴⼉发展⽔平的量表,这个量表被称为格塞尔智能量表。

这个量表可以帮助⼈们了解婴幼⼉⾝⼼发展的⼀般状况。

这个量表后来被多次修订,被并译成多种⽂字。

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过于强调成熟在⼉童发展中的作⽤,忽视了环境对⼈的发展的影响作⽤,这⼀点⼀直受到⼈们的批评。

因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的结果,成熟只是其中⼀个因素。

成熟与学习是交互作⽤的。

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虽然有上述不⾜之处,但是对幼⼉教育还是有⼀定启发的,可以归纳为以下⼏点:①教育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拔苗助长。

第四组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第四组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发展的基本原则
• 发展方向的原则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 相互交织的原则 (人类的身体结构是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
之上的)
•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
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 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 个体成熟的原则 (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
3、电影摄影法。格塞尔不仅使用摄影记录了行为的发展模式,而且使用 静止镜头分析法追踪儿童姿势的发展。他根据多年来所摄制的影片, 论证行为可以像发育中的胚胎一样进行解剖,并对可靠性和预测性进 行了检验,确信发展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抽象化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 的过程,对这个有机的过程可以进行科学分析和测量。
• 所谓与孩子一道成长,就是要求人们注意成人和 儿童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有“成长的烦恼”, 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适应的。
研究方法
1、追踪法(也称为纵向研究)。这种方法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 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格塞尔主要用这种方法研究孪 生子问题,进而研究成熟问题。他在追踪了一对孪生子后,提出了成 熟势力说。
2、量表法。几乎与C·彪勒同时,格塞尔编制出自己的儿童发展量表, 也称耶鲁量表。这个量表包括从出生到5岁婴幼儿的各种行为的发展 常模,每一年龄包括四个项目:运动、语言、适应和社会行为。每一 大项目又分为许多小项目,评定的等级用A、B、C等字母表示。
制作者:徐淼淼、袁相燕、张秋景等 讲课人:徐淼淼、冶小艳
一、理论背景 二、格塞尔生平 三、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实证依据 四、举例说明 五、评价
格塞尔生平
• 格塞尔(Gesell,Arnold Lucius) 美国心理学家。1880年6月21日生于 威斯康星州的阿尔马;1961年5月29 日死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 1903 年,格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 博士学位。1911年,他任教于耶鲁 大学,并于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嗣后,他一直在耶鲁大学执教至 死。格塞尔最初对智力愚笨的儿童 感兴趣,但是由于智力愚笨是一个 与其他因素有连带关系的问题,他 的兴趣便逐渐转移到研究儿童的智 力发展上去。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PPT课件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PPT课件

.
9
(3)教学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教师不可期 望幼儿在同一环境刺激下均作出相同的反应,应具 体考虑到每个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
10
.
11
注意:不要拿发展常模作为衡量儿童发展是否成熟的指标
.
8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 促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展开过程,所以教育 应循序渐进、结合儿童的需要给儿童提供适应的刺 激;
在儿童的成熟阶段最适合于学习某种行为的时期, 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使他的行为得到最好的 发展。
.
7
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 育依据
格赛尔对儿童的动作发展作了系统的观察并制成了年龄常模, 从常模中可以知道在各个年龄阶段,一般婴幼儿的动作行为、 适应行为、语言行为、心理—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形。
教师可根据发展常模来判断儿童行为发展是否正常,然后采 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
5
发展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
每一种行为模式都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行为模 式是表露于外的一些具有普通性、规律性的活动方 式。
格赛尔将儿童的行为分成四个方面:运动行为、适 应”爬阶梯实验 格塞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 爬梯及肌肉协调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 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由 于同卵双生子有相同的基因,格塞尔得出结论:在儿童的 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 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赛尔的成熟理论
主讲人: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格塞尔(Gesell,Arnold Lucius)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星州的阿尔马;1961年5月29日卒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

1903年,格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1年,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嗣后,他一直在耶鲁大学执教至死。

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1929年,他首先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

在他们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须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观察发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

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一﹚思想渊源:他的理论被公认为属于遗传决定论.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所谓“成熟势力说”或“成熟潜能说”.这一理论有其思想渊源: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18世纪的胚胎学的研究.霍尔的复演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机能心理学家考喜尔。

﹙二﹚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成熟”。

成熟的含义:格塞尔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顺序决定的,是由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决定的。

所谓“成熟”就是“给予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一个真正的名字”在格塞尔看来,所有儿童都毫无例外地按照成熟所规定的顺序或模式发展,只是发展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由每个儿童自己的遗传类型或其它因素所制约。

成熟和环境的关系:格塞尔看来,成熟是一个由内部因素控制的过程,这是这种内部因素决定机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但格塞尔不排除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

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

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这些力量彼此对抗,最终引向整合并达到成熟的较高水平。

(3)机能不对称原则。

这是相互交织原则的例外。

不对称行为阶段是进入以后对称行为的先兆,如心理活动优势的形成就是这样的过程。

(4)个体成熟原则。

强调内部机制发展的重要性。

(5)自我调节波动原则。

把发展的过程描述为在稳定阶段和不稳定阶段之间变化的波动的过程,并且具有周期。

通过自我调节的波动,遵循螺旋式路线前进。

着有《幼儿行为图表》(1934)、《幼儿生命的第一个年头》(1940)、《狼孩与人孩》(1941)、《婴幼儿怎样成长》(1945)、《从5岁到10岁的儿童》(1946)、《婴幼儿和儿童想象力的发展》(1949)、《在今日文化领域中的幼儿和儿童》(1951)、《从10岁到16岁,青春期》(1956)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