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精品赏析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相关推荐在角色需要音乐较为宽广的女高音来担任演唱。
《阳关三叠》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每一段词的四个字一般都是动词与名词,后三个字为形容词。
因此在“渭城朝雨”处后存在气口,但演唱者不能在此进行换气[1]。
因此演唱者要使用较深的气息与平稳的呼吸,才会演唱会扎实的声音。
后八度跳跃气息要稳定,依靠腹部、腰脊的力量来产生支撑作用,演唱声音要规范、扎实。
歌词中首个“历苦辛”后不能换气,前面两个音要轻,主要突出“历历苦辛”的重点,到后面声音应该渐渐变弱,以曲谱中的mp至cresc至p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从歌曲的次强拍进入,由于歌词在两叠之间旋律设置不同,因此应该做好调控气息的准备。
到第三部分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要使用真假声混合。
在接近尾声部分作为感情的结束,演唱者音量要逐渐变弱,但气息与情感要表现到位。
由于《阳关三叠》是一首古诗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肢体僵硬,可以借助身体舒展来放松身体,灵活运用气息。
1.2情感表现《阳关三叠》歌词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
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来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作品可以分为三叠,第一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略带伤感的情绪。
进阶八度跳跃情绪变得激动,情感发生变化,气息变弱,情绪进而平复。
第二叠,情绪需要稍加变动,“泪滴沾巾”演唱时的“滴”要突出表现,“谁相因”的情绪处理要以强-弱-强来展现,从而展现明显的对比情感。
第三叠是第一叠的重复,在情绪上相对于第一叠更加赶上。
八度跳跃后情绪进入高潮,接着情绪贫富,给后面情绪爆发做了伏笔。
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唱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伤感”应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对友人的不舍。
最后要注意感情的首位,处理上要由快至慢,从而展现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2]。
解析钢琴曲《阳关三叠》的古曲元素运用

千巡有尽 , 寸衷难泯 , 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 隔远滨 , 期早托 鸿鳞 。尺素 申 , 尺素 申, 尺素频 申如相亲 , 如相亲 。噫 ! 从今一别 , 两地相思入梦频 , 闻雁来宾 。” 对于作 品而言 , 其最核 心的力 量与特色就是其结 构的构建 , 同时结构也是 音乐 内涵与架构最主要 的载体 ,所 以我们 在研究
《 阳关 j叠》 是我 国 的十 大著名古 琴曲之一 , 也是其 音乐 资
料保存 的 比较完好 的古琴音乐作 品之一 ,它 以其 独特的历史韵 味 与淳朴温厚 的音乐风格赢得 了大家的喜爱 与青 睐 。歌词是 根
据唐代 诗人王维 的七言绝句 《 送元二使安西 》 进行 谱写创作而 成
的。据 资料显示 , 大约在宋代《 阳关三叠》 的曲谱便 已失 传了 , 而
文 即以黎英 海的《 阳关三叠》 一 曲中的中 国古 曲元 素进行研究 与
论述 , 从而揭示 其音 乐内涵 中的古典特征 , 并在此 基础上进一 步 挖掘 中国古典元素与钢琴艺术相结合 的方法与途径 。
一
非常具有代表性 的, 并且在 多个朝代 的运用也是 比较普遍的 。这 种 手法 最早 可 以追 溯 到春秋 时期 我 国的第一 部诗 歌 总集 《 诗
一
音乐学 院教授 , 他的代表作《 阳关 二 三 叠》 和《 夕 阳箫鼓 》 ( 春江花月
夜) 等作品为探索我 国钢琴艺术“ 中国化 ” 做 出了很大 的贡献 。本
部作 品的时候应首先从结构人手 。这首作品使用 了叠 章式的
结构 : 全 曲共 分 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 , 这 三 部 分 是 使 用 一 个 基 本 曲调 反 复 变 化 而成 的 , 由此 得 名 为 “ 阳关 三 叠 ” 。这 类 “ 叠章” 结 构 在 我 国古 代 是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关三叠》(又称“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也是琴棋书画中最受追捧的经典曲子,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是宋朝曹子均所作,主要以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而著称。
一、曲式结构
阳关三叠由五段构成,每一段乐句由五拍组成,采用七声分解模式,以及大量使用的交替断奏技巧使它成为最具有韵律活力的古曲之一。
其中前段采用反复结构,表达有挫折感,而后段则大量使用四拍句式,并在前段的基础上完成了曲子的变奏。
二、影响
欣赏《阳关三叠》的人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种“仰望星空,扬长而去”的意境,令人振奋不已。
它巧妙地结合了悲壮与激昂的情绪,令人回味无穷,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此外,它的旋律更是影响深远,其后几百年来由眼花吟诵到钢琴碰触,从席慕容读诗到现代歌曲表演,从口琴演奏到电子管弦乐,都为它创造过诸多风采,一直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
三、结论
《阳关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使它独树一帜,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的曲式结构以及影响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为后世佳作注入了独特的乐曲气质和艺术风采,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也受到音乐家们的高度重视与推崇。
中国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之浅析

中国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之浅析摘要:我国早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在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题材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和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
所以说,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和积极意义。
本文对其中的典型作品《阳关三叠》进行艺术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艺术歌曲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最初创作因由,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歌曲;诗词;声情交融;艺术处理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这些诗词则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是将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它对西方大小调及传统的功能和声有很大的突破,并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曲调真挚感人,与快速流畅稳中求变的伴奏织体共同表达了思念的主题。
歌曲的头四句调性是从e 小调转到D大调,第五句从D和弦开始,引出G和弦,并采用G宫和弦与E羽和弦相交替的手法,丰富了和声色彩,赋予了这首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
1 作品分析1.1 歌词分析从《浙音释字琴谱》中的“希山曰:是曲也,王摩羯所作,而后人增益之。
”中可以得知,《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词,经后人配曲,为了使诗词和琴曲紧密结合,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将其中歌词进行了增益变化,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原诗容:“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将渭城的浮尘打湿,洗去了路上的灰尘,客栈的青砖瓦在细雨中散发着沉静、清新的土砖瓦味道,依依柳也因为雨水的滋润,青翠欲滴的叶子显得更加妩媚,随风摆动的柳枝增添了离别的惆怅,客栈是游子的暂居之处,柳又是离别的象征,二者的组合让诗歌平添了一份黯然销魂的情调,然而加上朦胧的细雨,却给黯然销魂的情调赋予了一层轻柔明快的靓丽风景。
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赏析

黎英海钢琴曲《阳关三叠》赏析中国古典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作品相对较多,但在诸多作品中唯有《阳关三叠》的脉络最为清晰,新时代文化环境下,传统古典乐重新迸发出新的魅力,借助古典音乐来改编钢琴曲这一方式,能够将优秀传统古典音乐在广泛的范围内流传,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着重从古曲借鉴和情感表达两个层面来分赏析《阳关三叠》。
一.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由来从我国传统古典乐的类型上看,《阳关三叠》在类型上属于古琴曲,包含了多段乐章。
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王维抒发送别友人之情的诗,下一句诗句倾诉了作者面对友人离别愁上心头的微妙心境,但并非忧伤之情,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殷殷期望,因此在曲调上更侧重于欢快明朗的节奏,在送别友人出了阳关之后,友人将独立一人离去,旅途中会面临寂寞和未知的辛劳,于是王维借助一杯包含殷切期望和热情的美酒来表达双方的惜别之情,同时蕴藏的深切关爱与美好祝福,传递到了友人心中,惟愿朋友一切美好。
唐时,人们称曲目为《阳关》,北宋时期,被人采用三叠唱法,由此改变了声多词少的唱法缺陷,实现了词曲协调统一,解决了诗词与乐理之间的冲突,这首曲子被后人命名为《阳关三叠》。
二.钢琴曲《阳关三叠》对古曲的借鉴(一)借鉴古曲的音色1.散音的音色借鉴所谓散音是指古琴中的空弦音,具有浑厚的银色,所产生的共鸣较为强烈,从声音上较为洪亮,并且带有较长的余音。
在钢琴曲创作中借鉴古典散音的方式通常有:(1)主要借鉴低音区;(2)主旋律部分为了增强声音的厚度与力度往往采用八度或者是四、五度和声的编曲方式;(3)设置更多的节拍,以此来强化余音的效果;(4)注重塑造旋律的线条感,尽量避免织体过密。
2.按音音色上的借鉴在演奏古琴时,基本的按音手法是利用右手弹弦,而左手则负责调节音高,由此来表现出旋律的线条感。
但钢琴演奏过程中很难表现出古琴的按音音色,这与古琴所独有的弦音以及与音箱共鸣合成的,此类演奏方式能够让乐曲听起来更为圆润,与人的发声表情更为接近。
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

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琴曲《阳关三叠》之“叠”法辨析叠音是中国古代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奏技巧,它在古琴演奏中被广泛运用。
琴曲《阳关三叠》是古琴曲中运用叠音技巧的代表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首曲子的叠音部分,对“叠”法进行辨析。
《阳关三叠》是明代徐亨创作的一首古琴曲,以描绘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古道为主题。
曲子在开头就运用到了叠音技巧,通过反复层叠的音符,营造出阳关古道的辽阔和壮美。
这首曲子的叠音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叠、第二叠和第三叠。
第一叠出现在曲子的开头,通过第一弦的雁十三宫结构,连续演奏出三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符。
这种连续演奏的叠音,使得琴声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使得曲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第一叠的演奏要求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需要玩家熟练掌握琴弦上音符的位置,并在演奏中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力度,以保证叠音的效果。
第二叠出现在曲子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三弦的十二徽音结构,连续演奏出五个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符。
第二叠的音符比第一叠更多,演奏起来更为困难。
除了需要玩家更加熟练地掌握琴弦上不同音符的位置之外,还需要精确地调整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每个音符之间的平衡和连贯。
同时,第二叠还要求玩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色的变化,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赋予每个音符独特的表现力。
第三叠出现在曲子的结尾,通过三弦、四弦和五弦的连续演奏,产生了六个不同音高的音符。
第三叠的音符数量再次增加,演奏难度也更大。
除了以上提到的技巧和要求之外,第三叠还要求玩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符之间的平衡和和谐,通过精确的音准和手指的轻柔动作,呈现出曲子的高潮部分。
通过对《阳关三叠》中的叠音部分的分析和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叠音技巧虽然在曲子中只占据很小的篇幅,却给整个曲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音乐性。
叠音既要求玩家熟练掌握琴弦上音符的位置和演奏技巧,又要求他们在演奏过程中注意音符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准确掌握了这些要点的基础上,才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叠音效果。
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精品赏析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本雅明说“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出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总会有人有缘相识,有幸相知,也总会离别。
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与知己离别的事情,主页君倒是很喜欢古人离别的方式,从长亭到短亭,一路相送,这一支柳,吟一首诗,这种仪式感,用情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本期不妨来通过古代汉民族音乐精品曲《阳关三叠》,感受一下古人的那种惊人的诗意和美丽。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琴曲赏析」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故称"三叠"。
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唐丨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浅析歌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

1 8 I yi S h u P i r  ̄ g j { 0 n
时, 演 唱者还要具 有充足 的气息来 读每个字 及音节 的变
化, 如果这 期 间缺乏 对气 息 的控制 能力 . 只会 让演 唱者 读 到最后 感到气 息 不顺 畅 , 大 脑缺 氧 。当然 , 并 不 是每
绪 上 的装饰 , 将 依依惜别 的情绪传 递 出来 。 而在演 唱“ 劝 君 更尽 一杯酒 ” 的时候 . 演唱 者可 以模仿 “ 吟” 的味道 将 其 刻 画 出来 , 给 听众一 种思考 的感 觉 , 让 人感 受 到歌词 中蕴含着 的不舍之情 。 当然 , 需 要注意 的是 : 演 唱者 在演
换 气等技 巧 。而通过 对大量 文献的分 析与研究 . 作者发
、
歌 曲的情
古人在 唱诗 词歌 曲的时候通 常会采用润 腔的技 巧 ,
因 为 这 个 技 巧 可 以烘 托 出 歌 曲 中 的 情 。 所以, 在演 唱《 阳
现歌 唱中的气息 主要源 自于“ 丹 田” , 合 理地控 制丹 田气
《 阳关三叠 》 是我 国古代 艺术歌 曲的典 型代 表作 品 ,
唱这首 古诗 词歌 曲 的时候还 需要 对 诗词 的本 身有 一 定
歌 词取 于我 国诗人 王维 的《 送元 二 使安西 》 当 中的一部 分, 通 过音 乐元 素和诗 歌 的完美结 合 , 让诗人 的情感 和
思想展 现得淋漓尽 致 。歌 陆主要分为三个 大段 , 也 即是
控 制丹 田气 息 的变化 。 譬如在 唱到“ 劝 君更进 一杯酒 , 西
出 阳关 无 故 人 ” 这 两句 歌词 的时 候 : 演 唱 者 可 以充 分 利
用 自身胸 部和腹部对 气息 的储 存能力 , 控制横膈 膜 和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精品赏析
————————————————————————————————作者:————————————————————————————————日期:
ﻩ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本雅明说“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出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总会有人有缘相识,有幸相知,也总会离别。
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与知己离别的事情,主页君倒是很喜欢古人离别的方式,从长亭到短亭,一路相送,这一支柳,吟一首诗,这种仪式感,用情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本期不妨来通过古代汉民族音乐精品曲《阳关三叠》,感受一下古人的那种惊人的诗意和美丽。
ﻫ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琴曲赏析」
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故称"三叠"。
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
唐丨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
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
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
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
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
载驰骃,载驰骃,
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
如相亲,如相亲。
噫!
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
闻雁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