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
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
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
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
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
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程朱理学儒学改造陆王心学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儒学改造陆王心学代表人物
②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观点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寻找圣人的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材料4. 在朱熹之前,朱熹的先师二程兄弟即出入 佛老,程颐对佛教的礼度就十分欣赏,称“三代威 仪,尽在是(佛教)矣,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 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和佛教有 什么关系?朱熹的老师胡原仲、刘彦冲好佛,对佛 教和禅宗很有研究。朱熹受这两个老师的影响,早 年就出入佛、15岁习禅,觉得禅是个好东西。他 自己说,从此便“留心于此”。
观点4: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程朱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北宋)观点
朱熹(南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格物致知”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朱 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 学
道德观: 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材料7. 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
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
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
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8.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
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
“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PPT课件
21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 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反映的是人际 关系,B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 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11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集》Biblioteka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2
——《王文成公全书》
【信息解读】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史料一、二 反映了陆九渊、王阳明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史料三 表明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13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
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
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
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
17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8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附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1)相同点①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

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

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程颐(1033~1107)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

河南洛阳人。

学者称伊川先生。

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

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

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

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

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

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

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

至南宋,追谥正公。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

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

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

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

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

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

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
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

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

”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

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

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

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

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

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

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王守仁:(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是为真三不朽。

其思想与陆九渊接近,王守仁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

他们都在根本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

他的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但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

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

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

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因此,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

离开天地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

王守仁认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君便是一物。

因此,物不在心外。

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