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学案
初中历史外交成就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2. 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
1. 外交的定义和作用;
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
3. 中国古代外交的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中国古代外交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历程与讨论:
1. 外交的概念和作用;
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
3. 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小组合作与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外交的关键事件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2. 每组成员分享其研究成果,并就其观点展开讨论。
四、展示与总结:
1. 学生依据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他们对中国古代外交的认识和见解;
2.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强调中国古代外交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阅读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短文。
六、课堂检测:
在下节课上,进行一次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该主题的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调整,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教学反馈: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精品初中历史 《外交事业的发展》参考学案4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小组合作成员结合基础知识梳理找出: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各国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的史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小组探究得出重要结论:从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合作小组成员收集新中国外交史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并以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学习难点】1.小组合作探究: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2.师生共同探讨: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时事点击,精彩导入】利比亚事变在僵持,卡扎菲得不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援,因为人们看不惯他的放荡不羁;日本大地震,中国积极援助,赢得日本世人好评!博鳌论坛,彰显中国大国责任。
中国外交事业稳重有变,强中显活。
请同学走进第16课,走进中国的外交世界,探寻中国外交发展奥秘!【基础知识梳理】独立预习完成,相信自己能行!一、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威胁的政策;(2)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提高和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2.发展历程:(1)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2)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与周恩来举行会谈,双方在签署了《》。
(3)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意义: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恢复标志: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的席位;2.意义:是中国上的重大胜,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影响:(1)中日建交:年,日本首相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外交新局面: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和主要外交事件。
2. 理解中国的外交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外交史的兴趣。
主体:(35分钟)
1. 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a. 古代时期:以礼尚德为主要原则,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和交流。
b. 近代时期: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等。
c. 当代时期:恢复外交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和平发展。
2. 中国的主要外交事件:
a.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美国建交,开展对外开放和改革。
c. 当代,参与多边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化和和平发展。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交事件,并解释其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和演变,鼓励学生了解和关注国际事务,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好准备。
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短文。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和行动。
九年级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2.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2.难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有哪些成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古代中国的外交成就(1)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中亚、西亚的交流。
(2)唐朝: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朝:马可波罗东游,为后世地理大发现奠定基础。
3.近代中国的外交成就(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戊戌变法:试图改革封建制度,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3)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1)1954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标志着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5.小组讨论(1)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原因。
(2)这些外交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古代中国外交政策以和亲、和战为主,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2)近代中国外交政策以抗争、变革为主,主要原因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复兴。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为主,主要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7.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成就,了解了古代、近现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外交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8.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变化的时间轴。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外交的概念和意义;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2. 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讨论中国古代外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20分钟)1. 分析近代外交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解读近代外交事件的影响和后果;3. 讨论近代外交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外交对国家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外交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资料、撰写总结或展开思考讨论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外交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地位。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外交史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外交史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5.近代中国:(1)整体外交遭遇失败;(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3)这些都体现了“弱国无外交”。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项:A.1953年,周恩来首先提出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作用---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1955年,我国出席,会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的性质及历史地位----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3项:A.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标志)。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C.中日建交:1972 年,日本首相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A.2001年中国在上海承办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第九届APEC会议。
此会议的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C.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5)新中国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知识运用】可编辑1.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A.独立自主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C.团结反帝方针D.求同存异方针2.中国外交的成长不断推动着中国与世界更加深入地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71年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
款付印出版。1864年,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
衙门,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
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
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D )
3 数据分类 题组演练
1.(2022·河南郑州模拟)鸦片战争后,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
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
表明中国( A )
A.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123456789
返回栏目导航
2.(2022·安徽合肥庐阳区模拟)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
现代
建交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日 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侵犯中国主权;日
摩擦 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 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续表
阶段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24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
近代
中苏 关系
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初中历史大国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大国外交教案
教学重点:大国外交的概念、大国外交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大国外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大国外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外交的基本含义。
2. 让学生讨论大国外交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概念解释
1. 教师讲解大国外交的定义和内容,包括主要的外交手段和方式。
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大国外交的含义。
三、历史事件回顾
1. 教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等,讲解大国外交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2.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大国外交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大国外交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各国的外交策略和做法,及其结果。
五、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大国外交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让学生回答总结性问题,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一个大国外交事件,并写一份简短的报道或分析。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用具体案例引入和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增强了学生对大国外交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布置了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专题聚焦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
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
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学习目标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与探究:【自主学习】1、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_____________。
2、元朝元世祖时,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 ___________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耻辱外交的开始;1901年《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55年中国参加的________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参考答案: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马可 .波罗行纪》;闭关锁国;《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万隆;“求同存异”;恢复。
【合作探究】1、对新旧中国的外交认识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并说说你的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等。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你觉得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的走和平发展之路?(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相处。
(2)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链接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
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往来贸易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越南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元朝:元朝都城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行纪》;6、明清:(1)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3)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1)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1)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2)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古罗马),到达波斯湾海岸,未能继续前进。
(3)安顿:166年派使臣从海路来中国,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4)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5)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6)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7)郑和: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1)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这一合理要求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3)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为美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3.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于敌手。
(2)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苏美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3)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宣告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4)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蓄意发动内战,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美国从中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近代损害中国主权的国际会议(1)巴黎和会(2)华盛顿会议(3)雅尔塔会议(三)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原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
(2)统治者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国贫民弱。
(3)近代国际关系中,实力外交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民族独立是外交自主的前提;提高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三、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独立自主(首要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基本立足点);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基本国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印、缅两国总理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新中国的外交1、建国初期的外交国际形势: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政策;许多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国际形势: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为此进行抗美援朝;阻挠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
(2)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