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世界的聚落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能举例分析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感调节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片,他们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认真观察出示的几幅图片,思考所反映的景观。

预设学生回答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主要包括两大类:城市和乡村。

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有哪些?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2分钟,然后组内轮说。

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动脑筋,发散思维。

组内轮说:城市与乡村的内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时间:3分钟要求:大号先说,依次轮说,小号总结,3号准备发言。

知者加速:思考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轻声高效的完成组内轮说,总结概括。

区别小组展示1.景观差异:乡村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一般不是很高,但经济实用;城市居住状况相对拥挤,高楼林立。

2.城市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破坏3.教育条件、信息沟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等等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承转刚才同学们介绍了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带来的不便和问题,那民居建筑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内容:结合以上图片思考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间:6分钟要求:1、2、3组讨论前两幅图,4、5、6组讨论后两幅图,将讨论结果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教学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城市密集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二、合作探究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2.读右图,回答:(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专题二:1.请你来当设计师。

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三、展示提升四、归纳总结五、训练巩固完成基础训练 P.35~36 的内容。

六、知识链接云南傣族的竹楼: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竹楼,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竹楼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聚落》教学设计1、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学遇到的困惑问题,组内互帮互助,把组内共同的困惑写在附近的黑板上。

巡视并及时指导。

2、组织学生各组之间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讲解,并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

3、提出问题,强调重点:① 从乡村演变为城市主要从人口和建筑的规模、道路的质量等方面总结。

② 城市形成的条件: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水源丰富、资源丰富等。

城市与乡村差别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标解读】1.核心概念(1)城市: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其中规模较小的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叫集镇。

(3)文化遗产:人类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解读(1)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对于由乡村进入城市的学生来说,对这两种形态有着更深的体会与认识,然而却没能以地理学的视角从更高的认知水平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对于长期生活成长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很少体会甚至见过乡村聚落的景观等。

而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又存在着区域差异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沉重学生很难在将生活中的感受、体验等联系起来并形成较为共性的结论。

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聚落的分布、传统民居的风格、设计等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认识每一种遗产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其一,被认定为的遗产一定具有突出的、普遍性的价值;其二,遗产价值具有载体形式,如物质构成、文本构成和内华语人身上的技能等。

而保护遗产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类生存层面、生计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图3-4-1。

聚落的形态首先介绍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与乡村。

城市(定义)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规模大(规模),道路密集,居住状况相对拥挤,房屋以高层住宅为主且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利用率。

然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P61活动1)。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人们关系十分密切。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材讲述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聚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的差异,加上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物。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且分布广泛。

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

以前,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够,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直至今天,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仍经常发生。

在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任重而道远。

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而且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地理基本素养比较薄弱,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运用学生们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讲解相关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对于初一学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教材P60~61图3-17、3-18、3-19,了解农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2. 通过阅读教材P61~62图3-20至3-25,。

(名师整理)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B 防晒、防沙
C 防雨
D 以上都不对
4、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
式是( )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5、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中关村
6、民居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 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
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民居特点: 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
自然环境: 比较干燥 冬冷夏热 黄土深厚
宗教
影响下列聚落形成的因素还 有哪些?
宗教因素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 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 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形成和发展
聚 落
形式
分布
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
(临河临湖分布,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 物资和人员的集散,容易形成较大城市。)
课下搜集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资 料和图片,试比较它们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
大城市的夜景
山谷中的城镇
美丽的山区农村
就地取材 防风保暖
半地穴 呈半球形
蒙古包2
民居特点:
圆锥形大 帐篷
圆锥帐篷防风, 便于拆装。适合
游牧生活
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高脚屋
民居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屋顶坡度陡, 上层凉爽、防潮,适于住人。
北非的民居
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 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小窗的房屋,白 天防晒,夜晚保温,又可防风沙。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世界聚落》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1.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实现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接轨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 学以致用”的环节,打破常规课格局,大胆创新,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了“小明家就住在要改造的旧城区,要面临着拆迁。

政府已经建好安置房,小明家要重新选房子居住,你能不能帮小明一家出出主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就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符合了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世界的聚落。
展示目标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主要有哪些形式?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精讲点பைடு நூலகம் 强化识记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熟悉学习目标,以 便在学习中有的放 失。
4
教学 反思
松紧适度的课堂节奏,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保证。
5
3
根据答案,进行自 测。
板书 板书设计 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畅所欲言,与大家 分享收获的喜悦。
重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法
讲练结合、指导自学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1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1、联合国工作的语言主要有哪几 回忆,思考回答
种?
倾听,激起对新知
2、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域?
识的探索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有了
学 与 方 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
目 法 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标 情 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态度
价值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明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以培养学生任务型 阅读的习惯。
2
当堂检测 反馈纠正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 生生互动,培养学
以指导和帮助
生的合作交流能
力。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 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 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 知识。
《世界的聚落》教案
年月 日
第 节 总第 课时
课题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 识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与 能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 过 程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