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

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

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一、前言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严酷,雪期较长,气温低,地面冻融循环频繁,这给道路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这样的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要点。

二、工法特点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能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路面建设和维护需求。

2. 抗冻性好:采用特殊配方和合理的施工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冻性能,能够在低温环境下长期使用。

3. 施工周期短:采用快速施工工艺和高效机具设备,施工周期较短,能够快速投入使用。

4. 长久耐用:采用优质材料和高标准的施工工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经受住高强度的使用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三、适应范围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适用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表冻融循环频繁的地区,尤其适合寒冷地区和高寒山区的道路建设和维护。

四、工艺原理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路面基层处理:在路面基层进行适当加固,采用合适的基层处理材料,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材料配方: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路面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配方,提高路面的抗冻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3. 施工温度控制: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确保沥青的粘结性和稳定性。

4. 施工工艺措施: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措施,如预热基层、快速铺筑、快速压实等,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五、施工工艺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的具体施工工艺如下:1. 基层处理:清理路面、修复损坏,均匀喷洒粘合剂,铺设加强网布,回填碎石,并进行均匀压实。

2. 沥青混合料配制:根据设计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准确配制沥青混合料,确保其质量和性能。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研究的开题报告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研究的开题报告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沥青路面是道路交通运输领域中常见的路面,其优良的耐久性、弹性和防水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高速公路及其它道路的建设和维护。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经常遭受车辆重载、恶劣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路面表面出现龟裂、变形、损坏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指标建设路面,以减少路面的维护成本,缩短路面改建的周期,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行效率。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相关因素,以实现沥青路面设计的最佳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探究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施工工艺等因素对路面性能的影响;2. 研究不同设计指标对路面耐久性、稳定性、安全性的影响;3. 基于实测数据和模拟分析方法,构建沥青路面的性能预测模型,为后续路面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文献综述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沥青路面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实验研究选取不同结构形式、材料特性、施工工艺的沥青路面进行构建和实施,通过现场实测和室内模拟方法获取路面的各项性能参数。

3. 数据处理和建模通过对实测数据和模拟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建立沥青路面的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模型验证和精度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精度。

四、预期成果1.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2. 沥青路面的性能预测模型构建;3. 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推荐方案;五、研究难点1.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结构形式、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的沥青路面,进行实施和实测,有较大的工作难度和技术难题;2. 在数据处理和建模阶段,需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建模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因素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以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

六、进度安排1. 第一年:文献综述和实验方案设计;2. 第二年: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建模;3. 第三年:模型优化和方案推荐。

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本文研究了在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应用。

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改性沥青在寒冷地区的特点、施工技术、路面性能、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

研究表明,改性沥青在寒冷地区具有优异的抗冻性和耐久性,可以有效改善路面质量。

结论部分指出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改性沥青、寒冷地区、路面施工技术、路面性能、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可行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寒冷地区的路面施工技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寒冷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温度低,降雪频繁,路面易受冻融影响,导致路面龟裂、坑洼等问题频发。

传统的沥青路面在寒冷地区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耐寒性差、裂缝易生、抗水性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性沥青在寒冷地区的应用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改性沥青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耐寒性和抗水性,能够有效提高路面的抗压性和耐久性。

在寒冷地区推广应用改性沥青技术,对于提高路面的抗寒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寒冷地区的特点、施工技术、路面性能、经济效益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寒冷地区路面施工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部分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在寒冷地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路面的抗冻性、耐久性和抗裂性,从而解决寒冷地区沥青路面在冬季易出现龟裂、变形和损坏的问题。

通过研究改性沥青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路面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改善寒冷地区道路的质量和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推广应用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促进道路建设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实现寒冷地区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摘要:本项目是连接蒙古国第二重工业大省达尔罕及连接俄罗斯口岸必经之路,交通流量迅速增长、重载车辆多和交通渠化行驶等因素影响,故要求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能力、抗水损害能力进一步加强。

因此,对高原高寒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的SBS改性沥青路面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故从施工工艺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1、工程概况:蒙古乌兰巴托至达尔汗公路扩建工程全线共202.42km,划分为5个标段,我部承建其中第四标段(即147.44km –192.49km),全长45.05公里。

本项目建成后将是连接首都乌兰巴托与蒙古工业重镇达尔汗的交通要道。

本项目主线路面结构层为80cm(30cm砾石土底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土下基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图一 12m路段标准断面图(标红部分为本项目所施工路段的断面图)2、工程沿线气候特征蒙古乌兰巴托至达尔汗公路扩建工程属于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终年干燥少雨,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

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发源地之一。

该项目所处位置平均海拔1800米,全年平均风速2.9m/s,湿度53%,干燥寒冷,易发沙尘暴,全年平均气温为-0.5℃。

最低气温-32.5℃,最高气温29℃,温差60~63℃,低于0℃的天气全年有220天,无霜期为6-9月,只有90-100天,年降水量206.7mm,主要发生在七、八月降水季节。

图2 乌兰巴托全年气温走势图1.高原高寒地区公路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要求根据以上因素,设计出满足运量需要和适应高原高寒恶劣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公路路基、路面,是施工出高质量公路的基础。

云南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云南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云南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复杂,交通条件较为落后。

其中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恶劣、地形险峻等因素,通常是建设公路和交通运输的重点难点地区。

对于高海拔地区的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极端气候和地形条件对路面的影响,保证路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沥青路面是一种经济实用、耐久性较好的路面结构形式。

然而,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的特殊性质,沥青路面有可能会因为材料的老化、温度的变化、雪、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发生裂缝、龟裂等问题,进而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使用寿命。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探索沥青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问题,为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对路面维护和养护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高海拔地区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路面结构的材料力学特性、温度变化、车辆荷载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沥青路面结构的稳定性、振动响应、疲劳性能等问题。

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际路面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提出路面工程设计和维修保养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路面结构参数的选择和确定按照路面工程的设计标准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路面结构参数和材料,包括沥青混凝土厚度、基层和底基层的材料、路面摩擦系数、路面标准弹性模量等。

2. 沥青路面结构的有限元建模使用有限元方法对路面结构进行建模,考虑各种荷载情况,分析路面的受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经过模拟分析,得到路面的响应特性,如路面振动频率、加速度等。

3. 路面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根据模拟得到的路面响应特性,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非线性分析,考虑温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多种因素,分析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4. 结果验证和差异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实际路面使用情况进行比较,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和维护保养建议。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高等级公路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之一,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出行条件、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而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是保证公路运行安全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和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损坏及老化现象,因此对于其中大中修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针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和研究,以提高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而保障公路的运行安全和效率。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损坏和老化的原因和特点分析;
2.大中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探究;
3.不同损坏类型的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的选择、适用性分析及修复方法研究;
4.大中修后路面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调查数据进行剖析,深入了解大中修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实验法:通过对不同损坏类型的路段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并开展大中修工程实践,分析路面修复效果,验证理论的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
1.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中修技术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形成科学可靠的修复工艺和方法,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2.为高等级公路管理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降低公路运营成本,提高运行安全和效率。

3.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维护保养提供经验借鉴。

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17-10-11T09:37:53.7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赵省伟孙晓怀[导读] 确保整个施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并且需要积极进行施工进度的管理,让施工经验得到累计。

浙江省大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利用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在高原寒冷低温环境做好沥青路面施工的条件进行论证,达到热拌的具体要求,同时又可以让抗水损害和抗车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沥青对石料的裹覆的抗剥落效果的增强。

利用该成果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确保整个施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并且需要积极进行施工进度的管理,让施工经验得到累计。

关键词:高原;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某工程在该省是重点建设的一个项目,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通道。

线路全长可以达到约56.40公里。

很多在海拔3600m的高山上,属于高原高寒地区,日温差较大,常年在降雪的情况。

历年的平均气温在冬春两个季节都是在0℃以下。

2 热拌沥青施工制备与配比2.1 沥青试样的制备在施工的时候,相关人员必须常常关注沥青试样的结果,为了确定沥青试样在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后是否会造成沥青老化,试验人员需要对沥青进行试验,且不能直接放在电炉或明火上进行加热处理,如利用冷却后的试样进行反复加热的话,其次数不能超过2次,这样可以防止沥青老化,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发生变化。

2.2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在集料试验的操作规程中,提出对沥青混合料所使用的矿料级配需要采取干筛法和水洗法进行确定,这是由于如果通过干筛法,一般情况下,会由于小于0.075 mm的成分在矿料上出现粘连的情况,导致筛不下去,就不能对矿料的级配进行真实的反应,这样就会对矿粉的添加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水洗法把小于0.075 mm的含量来进行含泥量的评定,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细集料中往往会存在很多小于0.075 mm的成分,主要包含一些粘土、尘屑和石粉等杂质,这些杂质无法用水洗法,所以无法进行区别。

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开题报告

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开题报告

研究现状
在我国,沥青路面是寒冷 地区的主要路面形式,同 时在日本的北海道、加拿 大高寒区以及美国北部等 地区均大量采用沥青路面。 由于寒冷地区具有低温、 日温差大的典型特征,沥 青路面使用不久便产生了 各种形式的病害,其使用 寿命也比一般地区短。
• 可以将高寒地区沥青路面主要开裂病害形 式归纳为以下5类: • (1)路基冻胀融沉引起的路面开裂; • (2)路面剪切开裂; • (3)沥青面层本身温缩开裂; • (4)半刚性基层开裂引起面层反射裂缝; • (5)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引起的面层疲劳开裂。 • 导致这5类开裂病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 恶劣的气候因素有关,也与路基构造、材 料性能及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
利用路面管理系统中路况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路面使用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沥青路面的病害类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分析路面病害的成研究评价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规律研究环境和路面结构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
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的技术研究
指导老师:
姓名:பைடு நூலகம்班级: 学号:
选题背景
谢谢老师
进度安排
• 上半学期 参加毕业设计动员会,学习相关文件,选择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见面 交流,提交课题申请表和任务书。 • 开学前 查阅相关文献,通过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章,了解该课题 的来源背景以及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等相关内容。 • 第一周至第三周 针对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撰写开题报告并交由 老师检查 • 第四周至第六周 制定提纲,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研究,初步撰写中 期报告。 • 第七周至第九周 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三部分,撰写中期报告并交由老师审核。 • 第十周至第十四周 初步完成毕业论文主体部分。 •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 制作PPT,进行答辩准备,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现状
在我国,沥青路面是寒冷地区的主要路面形式,同时在日本的北海道、加拿大高寒区以及美国北部等地区均大量采用沥青路面。由于寒冷地区具有低温、日温差大的典型特征,沥青路面使用不久便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病害,其使用寿命也比一般地区短。通过调查统计了109国道青藏公路以一期整治工程为主的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横向裂缝达沥青面层总破损量的11.77%,松散类损坏占16.79%,路面早期破损严重。318国道川藏公路林芝至拉萨段、国道214线青康公路由于冻土冻融、低温、昼夜温差大等因素作用,沥青路面产生了严重的网裂、沉陷变形及横向开裂等病害。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结合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对适宜于该地区的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作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其病害特征,提出了减轻病害的措施。
[5]Soon-Jae lee, serji A. etc.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volumetric and properties of CRM asphalt mixtures due to compaction conditions[CD].In 87thAnnual Meeting, TRB. NRC, Washington, D.D.,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F42一2005)[M].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2005.
邓学钧,黄晓明.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许志鸿,陈兴伟,刘红,李淑明.Superpave的级配范围[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3(9): l-6.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o52一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7]王旭东,戴为民.水泥、消石灰在沥青棍合料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1, 18(4):20一24.
[8]张宜洛.花岗岩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解决措施研究[J].筑路机械与机械化, 2003, 20(l): 9一12.
某谋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的技术研究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201013040226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1日
一、选题背景
沥青路面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以其连续式,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能适应各种行车荷载,且行车平稳、舒适、噪音低以及便于维修等优点在现代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占有很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沥青路面已经成为我国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一2004)[M].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4.
[3]吕伟民.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与方法[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 2001.
[4]Sivapatham P., Beckedahl H.J. Influence of the compaction degree off asphalt on rutting and stiffness:Comparison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asphalt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Airfield and Highway Pavement Specialty Conference, v2006, 2006, pp486-497.
四、进度安排
表5-1进度安排表时间源自工作内容上半学期参加毕业设计动员会,学习相关文件,选择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见面交流,提交课题申请表和任务书。
开学前
查阅相关文献,通过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章,了解该课题的来源背景以及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等相关内容。
第一周至第三周
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进行分析,确定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撰写开题报告并交由老师检查。
根据实验数据和依据收集资料确定高寒地区施工工艺。施工工艺的设计研究需要结合高寒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从理论、施工两个方面讨论产生的问题,研究影响公路施工进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解决主要因素的具体措施,同时也需要体现出建造公路的环保难题,分析环保要求对工程工期的影响。且从专业角度分析主要施工措施和应注意事项,结合定额标准,提出影响工期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路面结构形式在高寒地区的应用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对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路面的使用性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路面状况对行车要求的满足或适应程度。通过采集平整度、路面损坏、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四个方面的数据,结合交通资料和环境因素以了解对路面状况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重点研究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其衰变规律的特性,以及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路面病害的病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可以将高寒地区沥青路面主要开裂病害形式归纳为以下5类:(1)路基冻胀融沉引起的路面开裂;(2)路面剪切开裂;(3)沥青面层本身温缩开裂;(4)半刚性基层开裂引起面层反射裂缝;(5)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引起的面层疲劳开裂。导致这5类开裂病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恶劣的气候因素有关,也与路基构造、材料性能及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处于寒带、温带和热带,自然因素变化十分复杂,以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高寒地区,处于我国西南部,面积广泛,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部,地区显著表现为高原气候特征,具有寒冷、降水少、日照强、气温日差较大的气候特征且绝大部分为自然环境良好、生态环境脆弱的尚待开发地区,其公路建设与中部及东部地区不同,有其特有的技术特点和难点。季节性冻土分布较广,公路两侧多为草原牧区,大部分路段的路面由于温差大、强紫外线等因素作用,常出现早期干涩、老化、开裂等。所以,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在高温、低温、强紫外线作用下出现早期老化、粘附、疲劳性能发生衰变开裂等问题在高寒地区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目前川西北高原以及泞藏高原等同类地区的大多数公路建设,由于几缺乏在此类特殊环境条件下公路建设的处理措施、方法、经验及必要的技术支撑,许多公路建成通车后仅1到2年时间,路面由于恶劣环境的作用产生龟裂、老化、大大缩短了使用寿命,增加了道路维护费用。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有效的处治措施,在保证公路正常运营的条件下,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环保目标,是正在建设高寒公路成败的关键。
[9]李立寒,张南鹭.道路建筑材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11]美国沥青协会.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基础参考手册[M].一比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辛德刚,王哲人,周晓龙.高速公路彻青路面材料与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第四周至第六周
制定提纲,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研究,初步撰写中期报告。
第七周至第九周
完成研究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撰写中期报告并交由老师审核。
第十周至第十四周
初步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
制作PPT,进行答辩准备,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五、要参考文献
[1]鲁止兰,孙立军,孙希瑾.成型温度对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的影响分析[J].同济人学学报(白然科学版),2006,34(2): 156一190.
郁炳生,金涛,钱喜红,马志刚,陈兴伟,干宇辉,马卫民,黄文.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成烈与马氏制件的比较[J].华东公路, 2003(1): 78一81.
利用路面管理系统中路况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路面使用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沥青路面的病害类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分析路面病害的成因。研究评价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变规律,研究环境和路面结构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同时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