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阳病和小柴胡汤证共20页

合集下载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治法与治禁
禁 利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 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 难是也。”[179]
纲要
2
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口苦—少火被郁,胆火上炎,火胜则苦 主 证 咽干—胆火灼伤津液
目眩—肝开窍于目,胆经起于目锐眦,胆火 循经上扰清窍
病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
本证
3
小柴胡汤证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満,嘿嘿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 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4大主证,7大或然证
4大主证
往来寒热:正邪交争,邪盛则寒,正盛则热
胸胁苦满:少阳经循胸胁,经气不利
——经枢不利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

——胆热内郁 病
默默不欲饮食:胆失疏泄,木郁克土,胃失受纳 机
喜呕:胆气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失和
7大或然证
去夏、参,加瓜蒌实1枚 胸中烦而不呕—胆热上扰;胆热未犯胃 胆郁化火 胁下痞硬—邪结胁下,气郁较甚 去枣,加牡蛎—4两郁火
去夏,加参4.5两,瓜蒌根4两 渴—胆火灼津化燥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本方证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损 伤脾胃功能,邪气内陷寒热错杂结于 心下之气痞,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 脾胃不运而致痞,故用人参、甘草、 大枣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所 说的“塞因塞用”的治疗原则。
此外,方中重用了半夏、干姜辛 开温燥之品,易伤脾胃之阴;又 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易伤脾胃 之阳,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 佐之,养胃健脾,以护气虚。如 此配伍实为得当。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踞 少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寒 阳,
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少 阳
胆 胃 不
胆火
犯胃--口苦喜呕、不欲食
证和
苔薄白,脉弦
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
方解
君 柴胡
臣 黄芩


生姜
少 佐 半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 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 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 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 合病者。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 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 寒热互结者。
3、加减变化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 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 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 气消痞止呕。
4、因气滞或食积、痰浊所致的心下痞满, 不宜使用。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伤寒论PPT(少阳病篇)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宜和解以疏郁。
“木郁达之”
治法与治禁
禁汗
治禁
禁吐 禁下
禁利
治法与治禁
禁 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 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治法与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 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 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足少阳之正...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经》
• 心烦喜呕
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
2、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 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 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 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101)
3)抓主证 a:明伤寒之理 b:熟读原文,反复背 诵。
1 但见一证便是
•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 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小柴胡汤。
•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 柴胡汤主之。
•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 •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同。 • (桂枝汤1/3+麻黄汤1/3 叠加)

从少阳病及柴胡汤类ppt课件

从少阳病及柴胡汤类ppt课件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中,
二、正确理解少阳病及病变部位是辨 治少阳病的前提
1、六经病的概念
“六经”实质学说很多,但是探讨六经病,
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六经既有经络脏腑, 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活动(气化), 又有病程、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阴阳消 长的病变规律。在这个大前提下,每经病的 概念就很清楚了,即:每经病的生理发生了 病理改变才能称某某经病。
仲景何以单在少阳病证治中提“但见一证便
是”呢,正如前所述少阳病病位特殊,外连 太阳,内涉阳明,为“游部”、“主枢机”, 所枢之气无所不到,见证不是正邪交争在表 的表证,也不是正邪亢争在里的阳明证,少 阳病病面涉广,临症复杂多变,故仲景在96 条中除论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论七个或然证, 并又论及了太少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兼阳 明里热的柴胡加芒硝汤证,兼热结气分的大 柴胡汤证,兼夹有水饮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兼邪火内扰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论中少阳
病提纲三症和小柴胡汤四症(除外心烦) 均为多见症状,说明历代医家是遵从仲 师原旨辨证施治的,验之病案,如此应 用确是丝丝入扣,行之有效的。此七症 作为多见症状且有本方证症状诊断指标 意义,反映了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 机不利、疏泄失调、胆火上炎、脾胃失 和的病理机制。


a、首见于《内经》:太阳——开 阳明——合 少阳——枢
b、人体的阴阳升降出入靠开合把 持,开合的作用由枢机来维系调节, 调节枢机便能调节开合,调节开合 便能调节升降出入,所以枢机对整 体来说可谓触一发而动全身。历史 上有许多善用柴胡剂的医家,人称 “柴胡派”,善用一个方即成一派, 多不简单。为什么柴胡剂化裁能治 那么多的疾病?根本的一个原因就 在于它对枢机的特殊作用。

少阳病≠小柴胡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作者 / 何健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之一,但是并不能与少阳病划等号。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首经方,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都对小柴胡汤情有独钟。

经方派根据六经辨证诊断疾病,如果辨证为少阳病,往往会选择小柴胡汤,但是少阳病的方子并不是只有小柴胡汤,为了避免不滥用小柴胡汤,需要弄清楚少阳病的本质以及小柴胡汤的病理基础。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方证体系认为少阳病的本质是半表半里的阳证,这种提法感觉还是比较概括和模糊。

六经是对疾病类型的划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临床上还有一些情况并不能完全概括,如瘀血、水饮,把它们归属于哪一类都显得有些牵强。

而李冠杰老师的十二字病理辨证体系能很好的将它们纳入进来,而且能对每一种方证的病理更加细化。

疾病类型有表、里、半表半里、气、血、水六大类,疾病性质有阴、阳、寒、热、虚、实六大类,疾病类型与疾病性质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不同方证,单一的疾病类型或者疾病性质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麻黄汤证是阳性的表实证,疾病性质是阳证、实证,疾病类型为表证;桂枝汤证是阳性的表虚证,小青龙汤证是阳性的表实证兼水实证等等,其他方剂依此类推。

太阳病是阳性的表证,具体分为阳性的表实证和阳性的表虚证。

太阳病没有寒热之分,关于这一点,在之前发表的文章《太阳病之再认识》中有论述,具体可以在“经方医学”微信公众号往期文章中查看。

所以表寒和表热的提法都是不准确的,经方的概念里只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

少阴病是阴性的表证,和太阳病相对,一阴一阳,也分为表实证和表虚证。

阳明病和太阴病都是里证,里证有寒热和虚实之分,实证、热证属阳明,虚证、寒证属太阴。

少阳病和厥阴病都是半表半里证,阳性的半表里证为少阳病,阴性的半表半里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半表半里的实证、热证属少阳,半表半里的虚证、寒证属厥阴。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再去分析《伤寒论》中的方剂,就可以将每个经方的病理进行细化。

少阳病就是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热证兼里虚证,大柴胡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热证兼里实证,四逆散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实证兼血虚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虚寒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实证、水实证,半夏泻心汤汤属于阳性的半表半里的热证兼里虚寒证。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少阳四: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总结上二章柴胡诸证言。

1伤寒,中风,是太阳外感之义。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重点是太阳外感风寒,是柴胡证之来路。

故但见一证便是。

师言本条为总结上二章柴胡证。

六经少阳病,必从太阳外感之来。

小柴胡证,也是从太阳外感之来路。

2甘草泻心汤,汗后里虚,心下痞硬,此心下痞硬,即是少阳甲木上逆,但不是柴胡证。

故提纲言有柴胡证,而不言有少阳证。

3阳明篇,最后两条提纲,也可以参考本条提纲。

外感伤寒,阳明病,有柴胡证便是。

少阳克戊土,故小柴胡证,在阳明篇,而言阳明病。

少阳五: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证。

胁下满者,少阳之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

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而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

是宜小柴胡汤也。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此为太阳表证;颈项强者,太阳表闭,经气上郁,壅塞不降也;颈项强是太阳之表证,也是少阳之经证,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也见颈项强。

颈项强,胁下满,此为少阳经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以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

而手足温者,也是少阳之经证,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渴者火逆肺燥,故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2太阳外感,而表闭三阳合病,见太阳之寒热,阳明之手足温,少阳之胁下满。

又见太阳少阳之颈项强,阳明少阳之手足温,而见胁下满之柴胡证,此太阳传少阳病也。

3伤寒四五日,当传太阴少阴之时,手足温者,病在三阳而未入三阴也;对比手足寒者,脾胃湿寒。

少阳手足温者,观《金匮》虚劳,小建中汤,手足汗出则知。

胁下满,少阳最典型的证。

论;余论心下痞结之位,胸胁痞结之位,即是甲木之位也。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医案(三)//条文:96、97、98、99、100、101、148、229、230、231、266、379、394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万 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2010年2月第9卷第l期 有少阳病之“呕,心下支结”,又见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之“外
病在出现胁满时,也会出现“鞭”与
以上共有七个加减治疗证,亦 称作小柴胡汤的或然证。
2.3治疗他经兼病小柴胡汤不
“满”同时存在。因为经气结滞过
甚,则必致“鲠”。
证”,治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一以
仅能治少阳本经病变,既使兼有他 经疾病时,亦可用作治疗。《伤寒 论》中有四个条文讨论了用小柴胡 汤治疗他经兼病的情况。 《伤寒论》第99条讨论了少阳
病兼有太阳、阳明病时,可用小柴 胡汤治疗。伤寒或中风,经四五日 后,既有身热恶风,颈项强之太阳
卫,解肌祛邪。
3.2
少阳病兼里证——大柴胡 《伤寒论》第
汤、柴胡加芒硝汤
痛必下”的腹满而痛证。
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264条中
特别指出:“少阳中风……。不可吐 下,吐下则悸而惊。”及第265条: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那
再从小柴胡汤所治病证来看, 其口苦、咽于、目眩、目赤、两耳无
所闻等,皆胆火上炎,三焦之火内 郁所形成;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么,对少阳病的治疗,就必须在表 里之间以求之,小柴胡就是于表
用,如前所述,柴胡之用,重在取其 升达阳气,疏利气机,运转枢纽,解
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 其支者会于缺盆,下循胸胁,郁热 之邪既生于少阳之经,就势必循经
上干而扰,发生耳聋无闻,目眦红 赤,胸胁烦满等证。
散郁结,故以为君;黄芩之用,是取 其能清泄肝、胆、三焦和大肠郁结 之火,故以为臣;半夏之作,是取其 能开散肺、胃之气结,降泄肺胃之
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或与他
方组合复方而扩大小柴胡汤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