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

中医养生之人生三宝“精、气、神”人生三宝“精”如果根据中医教材来给大家分析“人生三宝”恐怕要写篇万余字的“经文”也未必能说个明白。

原因在于医书专业性太强、曲高和寡、古味儿浓,这样不仅读者辛苦,笔者也苦。

其实作为养生爱好者,我们只需对这“人生三宝”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便足够了。

相信大家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生命有更深一步的体察。

精气神人的生命活动于脏腑中进行,于精气神中体现。

生与死的最大区别,莫过于生者存有精气神,而死者了无生气。

因此,精、气、神三要素格外受到中医养生的重视,并将它们称为“人生三宝”。

下面我们就从“精”开始谈起。

“吃红枣补血”、“喝酸梅汤生津”,补血、生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便是围绕“精”所展开的。

所谓精,如血、髓、津液等皆为精,它们是构成人的形体并供养全身的精微物质。

《内经·素问篇》有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虽然只是片面的列举了血对肝、足、掌、指的作用,但由此,“精”对人体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了。

这里想给大家讲一个我身边的案例,以此说明“精”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那一年我侄儿十六岁,我见到他时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印象中,我那侄儿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青春焕发、活力无限,而眼前的少年却是头发稀疏、面容憔悴、眼神无光、沉默寡言。

看到他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我心里格外酸楚。

后来我与他进行了多次沟通,终于明白其中的原由。

这孩子从小自尊心就极强,后来在学校里受到些不科学的引导,造成了极端的心态。

他总以为世上最荣耀之事莫过于考试拿第一,稍微低了别人几分就觉得是莫大耻辱。

因此他对自己也特别“狠”,每晚挑灯夜读,每日睡眠时间不足四小时。

过度用脑则伤心血,睡眠不足则使人体虚。

如若双管齐下日复一日,轻则大损五脏,重则危及生命。

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掉头发,正所谓“发乃血之余”,心血耗竭必然导致毛发脱落。

这种“用心”图的是一个“考高分”的虚名,付出的却是宝贵的健康。

最令人担心的是在他走过这段旅程时会痛心疾首,他是否会怨恨这个学校,怨恨这个社会,他是否会愤怒地呐喊“:还我美好青春!”对于教育的失误究竟责任在谁我们权且不论,青少年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与科学的引导。

中医养生重在养——“精”、“气”、“神”

中医养生重在养——“精”、“气”、“神”

中医养生重在养——“精”、“气”、“神”人人皆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有关养生方面的话题,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重在养“精”、“气”、“神”谈及养生,无非就是从饮食反面、运动方面、生活起居方面、精神方面进行保养,除此之外,中医认为还有三大法宝,那就是“精、气、神”。

专家指出: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因此养精、养气、养神成为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那么日常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呢?一、养“精”之法1、何谓“精”?“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遗传物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另一个是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属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需要营养物质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此外,还有呼吸大自然的精气,与营养物质共同组成了后天之精。

2、如何洋“精”?第一,节欲保精,切记“色字头上一把刀”养精首先要节欲,这是最关键的一种做法。

因为太多泄精,会泄掉人的精气。

按《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叫“积精全神”,认为追求长寿一定要把肾精蓄积在那里,作为生命的基石,就像水库有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滋养农田一样。

这个精藏在肾里,肾有“生髓主骨”的作用,主管养育大脑、骨骼,肾精丧失了,骨头、大脑也就受到损伤。

所以人如果房事无节制,那就像一把斧子一样,是在砍伐我们自己的身体。

有人做了统计,中国历代皇帝加起来有402位,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的嫔妃太多了。

第二、进行经络按摩,促进精的生养中医认为,保精养精要经常按摩下丹田。

下丹田的准确位置是肚脐下1.5寸,肚脐下面3寸(4横指)有一个穴位叫关元穴,在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下丹田。

我们可以两手交叠,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按揉下腹,按揉下丹田的位置,顺时针按摩60次,逆时针按摩60次,一般按120次,就会感到下丹田温暖、发热。

同时,还要按揉命门穴。

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应,在人体的后背上与肚脐相对的正后方,方法同按揉丹田一样。

人的健康状况其实在于养好精气神。

人的健康状况其实在于养好精气神。

人的健康状况其实在于养好精气神。

养生的要诀在于养好精气神。

精气神能全方位地看出去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养好精气神的第一步就是着重调理好最消耗精神的五个地方。

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第一,眼睛,第二,耳朵,第三,舌头,第四,鼻子,第五,就是大脑妄想。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

而内三宝为生命之根,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长寿,少生疾病。

可是我们毕竟是凡人,生命不过数载,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

要是真学鹿龟鹤,那岂不是人人都成了苦行僧?凡人自有凡人的办法,该吃吃,该睡睡,然后学点中医养足精气神,永葆青春美貌,这才是我们多数人的追求嘛。

《黄帝内经》上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意思是人的精神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果我们的精神状态安守祥和,我们的健康状态就会相应的健康。

如果我们的精神飘渺,时时飘忽。

我们的身体机能也随之失衡。

现代人非常着重营养,其实人体本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但90%的能量就是心生妄念消耗掉。

精神内守中,守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很重要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如果每天留恋花花绿绿,精神就会消耗掉。

比如我们在看花,眼睛就会聚精会神集中在花身上,精神就流失了。

手机对于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现代人严重依赖手机,把精神都消耗在手机。

中医上学名叫肾精。

比如一天都在看电视,身体的肾精慢慢地耗,但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但会感觉非常累,因为肾精消耗严眼睛东张西望地留恋,看到了欢喜,心生贪恋。

这都是耗精神。

虚云老和尚,从来都在定中,他的照片眼睛都是下垂的。

所以他到一百多岁,精神好,视力也好,甚至能写小楷字。

眼睛是通肝木,耳朵是通肾水。

现代人听音乐,喇叭开得很大,这些音都是物理音,对人的精神都是损伤的。

寺院里讲究环境清净,声音要安静。

人要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而不是拉伸耳朵去听,消耗自己的肾精。

第三个舌头,口味要清淡。

精气神心得体会

精气神心得体会

精气神心得体会精气神是古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关系着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我参与运动、饮食和调节心态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精气神的重要性,并且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只有精气充沛,才能有更好的体力和工作能力。

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我感受到了精气充沛所带来的好处。

当我全身心地参与运动,全身的血液活跃起来,新陈代谢加快,从而使得身体更加灵活、有活力。

同时,锻炼也能够提升我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些都是精气充沛所带来的好处。

其次,我认识到精气神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合理的饮食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保证了精气的生成与储存。

例如,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合理的脂肪摄入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另一方面,精气神的状态也会影响饮食的健康与养生。

当我心情愉悦、精神饱满时,我对食物的选择更加合理,喜欢吃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不会贪食或过食。

最后,我认识到心态管理对精气神的维持与提升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与困扰,很容易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消耗精气神,还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积极应对压力,调节心态。

我通过学习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尝试保持平静的心境,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不仅可以让精气神更加集中,同时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总之,精气神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运动、合理饮食和调节心态,我领悟到了精气神的重要性,并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只有保持精气神旺盛,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

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

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养气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气有温养全身各个组织的作用,而津液之流动,血液之循环,以及津、液、精、血、水谷之精的转化等等,亦依赖此气。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而气之生成源于肾,补充于脾,行之于全身。

《医宗金鉴》中说:“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

《难经·六十七难》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中医把生于先天的气叫真气,又叫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之根,分布于周身,即,行于肝者为肝气;行于心者为心气;行于脾者为脾气;(又曰中气);行于肺者为肺气;行于肾者为肾气;行于胃者为胃气;行于胸中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则转为宗气;行于脉外,布敷于表者曰卫气;行于脉中者曰营气。

《医门法律》说:“人生之气,禀命于肺。

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金匮钩玄?附录》说:“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

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

所以,临床上医生所用补气之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器之气。

中医精气神学说对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中医精气神学说对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中医精气神学说对心理健康有何影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精气神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着关键作用,更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在中医里,既包括先天之精,也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生殖之精,又包含后天之精,即通过饮食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的运化转化而成的精华。

“气”,则是一种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它运行于全身,维持着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而“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精是生命的基础物质。

如果一个人的先天之精充足,后天又能合理地调养,使其得到补充和滋养,那么身体就会健壮,心理也往往更加稳定和坚韧。

反之,如果精亏不足,可能会导致身体虚弱,进而影响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感到疲惫、焦虑和缺乏自信。

气的充足与运行顺畅对于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气的不足会使人感到乏力、气短,精神不振。

而气的运行不畅,比如气滞,可能会让人心情郁闷、烦躁易怒;气逆则可能引发头痛、头晕,影响情绪的稳定。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一个人的神旺,通常表现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情绪稳定、乐观积极。

而神的异常,如失神,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中医精气神学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相互依存,共同为神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当精充气足时,神就会旺盛,人的心理状态也会良好。

反之,如果精亏气损,神就会失养,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精气神学说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人体的精,进而影响气的生成和运行,最终导致神的疲惫和失调,使人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的调理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也常常通过调整人体的精气神来改善心理健康。

比如,一些具有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作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改善因精亏气损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要有点精气神

学生要有点精气神

学生要有点精气神俗话说:“树要枝叶根,人要精气神。

”说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对其一生所起的关键作用。

一位美国的教育家说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富有精气神的人。

一个人,虽不能选择出生,却可以主宰人生,要想不做生命的过客,首先必须要有精气神。

精气神,是生命的钙。

精气神越丰富,生命越坚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自信、活出健美、活出快乐和幸福。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谁都可能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磨难,但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都不能丢了精气神。

否则,成功将与你无缘,机遇将离你而去。

学生,作为最为朝气蓬勃的一个群体,更要有点精气神。

精是指物之精华,学生的精华是什么?是学习的能力,既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是学生的核心;气是活力的象征,是推动学生踏实学习、追求进步的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气质、心气、正气的体现;神是学生的形象,是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有精才有神,“聚精”才能“会神”,两者统一为一体。

“气”起源于“精”,“精”又产之于“气”,只有精气充分,才能体现出“神”。

学生具备了“精气神”才能积极地面对学习,享受生活。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情绪、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

因此,培养学生自信、拼搏、争先、奋斗等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

传递正能量,我们接受的一定是正能量;传递负能量,我们接受的一定是负能量。

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熏陶学生,给学生以正能量。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知识渊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性。

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直接面对,不要回避,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满信心,勇敢面对现实,正确看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经得挫折,耐得刺激,顶住压力。

中医对精气神的理解

中医对精气神的理解

中医对精气神的理解
一、精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后天之精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来源。

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主要依赖于肾的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气
中医所说的“气”,并非仅指呼吸之气,而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气的运行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其运动方式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在人体内不断运动,循环往复,构成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生理功能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中介作用等。

三、神
中医所说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状态,是生命之根本。

“神”的健旺与否,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神的状态,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如果精神状态出现异常,如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等,往往表明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因此,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和健康,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旦其中任
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到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因此,保持“精、气、神”的充足和平衡,是维护健康的根本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
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中国道教05-05 17:09 大
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何为精气神?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如何养足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
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
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

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

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

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

超越五欲财色名食睡,古代佛家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财为金应肺,色为水五脏应肾,虚名为火五脏应心,食为土五脏应脾,睡为木五脏应肝。

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

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
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
欲的过程。

精足不思淫,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炁足不思食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

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神足不思睡,古人称为'斩睡魔'。

在道家对应炼炁还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

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12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

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由中华道友会弘道编辑部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道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daoyuancn,欢迎添加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