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学实验1-5
养猪实践教学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养猪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目的1. 熟悉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掌握养猪场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认识。
3. 学会养猪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养猪场参观学习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了解了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
从猪舍的设计、通风、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我们对养猪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养猪品种识别通过养猪场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学习了不同品种猪的特点,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了解了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市场需求。
3. 养猪技术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以下养猪技术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掌握猪舍清洁、消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猪只健康生长。
(2)饲料配制与喂食: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学会配制饲料和喂食方法。
(3)疫病防治:学习常见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4)猪只屠宰加工:了解猪只屠宰加工流程,掌握屠宰加工技术。
4. 实践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分组进行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饲料配制与喂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配制饲料并进行喂食。
(3)疫病防治:观察猪只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技术人员。
(4)猪只屠宰加工:参与猪只屠宰加工过程,了解屠宰加工技术。
四、实践总结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各项工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断奶仔猪饲喂贝贝旺实验方案(杭州惠通生物技术)

贝贝旺减少断奶仔猪生长抑制成效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快速诱导断奶仔猪采食颗粒饲料和提高饮水量,大幅度减少断奶应激,提升断奶仔猪的健康和生长。
二、实验设计:一、实验分组:设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栏,做为5个重复,别离记为C1-5,S1-5。
(见表1)。
分组时,选择日龄(诞生相距3天之内)、体重相近的2窝断奶仔猪别离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此类推。
表1 实验分组对照组试验组组号窝号断奶头数均重组号窝号断奶头数均重C1S1C2S2C3S3C4S4C5S5二、实验观看时刻和检测内容:断奶前1天到断奶后10天,实验期检测采食量和增重;3、饲养治理(见表2)表2 实验期间饲养治理项目对照组试验组对象断奶仔猪断奶仔猪头数50(5栏)50(5栏)试验期10天10天饲养管理保持现有不变保持现有不变日粮保持现有不变使用时间:断奶前1天---断奶后头1-2天使用量:--断奶前1天:5克/头/天,分2次撒喂--断奶后2天:10克/头/次,每天分2次撒喂补料槽(产房):干撒在饲料表面,每天2次.4、实验预备材料及设备:贝贝旺10千克,断奶仔猪100头(或10栏),断奶仔猪日粮,秤,记录本,笔。
三、实验步骤:一、实验前预备工作:检查饮水设备:管道是不是通畅,饮水器是不是足够;预备料槽:料槽用水冲洗干净,晾干;检查秤是不是可用,称重是不是准确;选择有体会、操作准确饲养人员,分派工作。
二、选猪:选择相应数量的健康仔猪3、分组:依照上述要求。
4、实验治理:依照上述饲养治理要求进行。
五、称重与记录:体重:称量开始体重、终止体重。
实验开始当天早上7点(或其他固按时刻)仔猪未哺乳前空肚称重并记录,计算每栏均重。
断奶后第11天早上7点未进食前空肚称重并记录,计算均重。
饲料:记录实验开始~终止时,每栏饲料饲喂量腹泻、发病、死亡猪只。
四、实验结果记录采食量记录表10天饲料采食量(公斤)C1C2C3C4C5合计对照组S1S2S3S4S5试验组仔猪称重记录表腹泻、发病、死亡仔猪记录表五、实验注意事项一、饮水量:足够,必需保证实验猪只自由饮水。
猪免疫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猪免疫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引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农民们对于猪的免疫管理越来越重视。
猪免疫程序的设计和实施是保障猪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猪免疫程序,包括免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免疫计划的制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猪免疫计划是保障猪免疫效果的关键。
在制定免疫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疾病流行状况:充分了解当地猪病的流行状况,包括传染途径、发病率、死亡率等。
2. 病原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包括生物学特性、毒力、对疫苗的敏感性等。
3. 免疫程序:根据疾病流行状况和病原特性,制定具体的免疫程序,包括免疫时间、免疫方法、免疫剂量等。
4. 免疫剂选择:根据病原特性和可行性选择合适的免疫剂,包括病毒疫苗、细菌疫苗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猪血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了如下免疫计划:1. 5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A,剂量为5毫升。
2. 8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B,剂量为5毫升。
3. 12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C,剂量为5毫升。
免疫程序的实施在免疫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免疫前准备:在免疫前,需要为猪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并对猪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猪体健康。
2. 免疫操作:根据制定的免疫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给猪接种疫苗。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疫苗保存和使用的条件,以及使用消毒器具。
3. 免疫后观察:接种疫苗后,需要对猪进行观察,记录猪的体温、食欲、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本实验中,我们按照免疫计划的要求,对一批5周龄的猪进行了免疫操作。
实施过程中,我们准备好了免疫器具和疫苗,并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
结果与讨论在实施免疫程序后,我们对接种了疫苗的猪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的猪没有出现病症。
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制定合理的猪免疫计划,并正确实施免疫程序是保障猪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科学的免疫操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发生。
《猪生产学实验》综合实验屠宰性能测定实验指导

《猪生产学实验》综合实验-屠宰性能测定实验指导————————————————————————————————作者:————————————————————————————————日期:《猪的屠宰性能测定》综合性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在修完《猪生产学》专业必修课后,对所学的《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营养学》等基础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该实验内容多、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对培养动物科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十分重要。
计划学时:5 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猪屠宰的方法,包括击晕、放血、去毛和取出内脏的方法。
2、掌握肌肉、脂肪、骨骼和皮的分离方法,以及屠宰率、瘦肉率等计算方法。
3、掌握眼肌面积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掌握肉质品质测定的指标和方法,pH值测定、系水力、滴水损失、肉色、肌间脂肪等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1、屠宰测定(1)活重:猪在宰前空腹禁食24h后称重。
(2)屠体重:屠体重=宰前活重-(毛重+血重)。
(3)空体重:空体重=屠体重-(胃重+大小肠重)(4)内脏重:心、肝、脾、肺、肾、胃和大小肠(去掉内容物)分别称重并计算占空体重的百分比。
(5)胴体重:去头、蹄、尾、内脏、板油后的屠体重称为胴体重,头、蹄、尾、板油分别称重并计算占胴体重的百分比。
计算屠宰率: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6)胴体分离:左片胴体用于胴体品质测定,右片胴体用于肉质评定。
用手术刀对左片胴体的皮、骨、肉、脂分离后,分别称重,并计算:瘦肉率(%)=左片胴体瘦肉重/左片胴体重×100%脂肪率(%)=左片胴体脂肪重/左片胴体重×100%骨率(%)=左片胴体骨重/左片胴体重×100%皮率(%)=左片胴体皮重/左片胴体重×100%(7)背膘厚度:用卡尺测量第6-7肋胸椎、腰椎和尾椎的背膘厚度,计算三点平均膘厚。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养猪学实验1-5

25
头、 颈
前 驱 中 躯 后 躯 乳房、 生殖器 肢、 蹄 合 计
5
15
20
20
5
10
100
附表2 理想瘦肉型种猪的体型与一般肉猪的体型比较
项目 头颈 肩 背腹部 四肢
理想瘦肉型体型
一般肉猪体型
头颈轻秀,下额整齐
平整 背平或稍拱,腹线整齐 中等长
颈过短或过长,下额过垂
粗糙 背腹线不整齐 卧系、腿过短或过长
肌肉中水分约占70%,测定方法如下: ◆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1-2腰椎处背最长肌,切 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 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结果 计算: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1、剪耳号法:
即利用耳号钳(剪)在猪耳上打出缺口或园孔,每个缺 口或园孔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把几个数字相加,即得出猪 的耳号。 编号方法: ● 用棉球上碘酒(或酒精)涂擦仔猪的耳背 ● 用消毒的耳号剪,在耳缘剪下不同的缺口或耳中间 打上不同的园孔,以此来代表不同的数字。 多采用“左大右小,上一下三”的剪耳法,
种猪个体号(ID)
• 建议个体编号用耳标+刺标或耳缺作双重标记
• 耳标编号为个体号第3位至第6位字母,即场号, 加个体号的最后6位 例如,DDXXXX199000101表示XXXX场一分 场1999年第一窝出生的第一头杜洛克纯种猪
美国常用的耳号系统 (1-3-9-27系统) :
右耳用于打窝号,左耳用于标个体号。标记到 161窝时需要重新开始 2×1+ 2×3 + 2×9 + 2×27 + 81=161
猪禽生产学实验指导2013

及其优缺点。
1.耳缺编号法耳缺编号法是最简便、最传统的标志猪个体号的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方法。
耳缺编号法对仔猪进行编号,是用耳号钳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猪左、右耳朵的上、下沿及耳尖打上缺口,在耳中间打一洞,每一缺口或洞代表某一数字,其总和即为仔猪的个体号。
1)鉴定时应先明确目标,猪的外型是适应于当地的生产条件的,故鉴定以前应先了解其产地的农作制度,积肥和饲养管理方法。
2)腹:腹部不仅容纳消化器官,也容纳母猪的主要生殖器官,因而要求其容积大,腹不下垂也不卷缩,与胸部结合处自然而无凹陷,腹线最好与地平线平行。我国猪种喂大量青粗饲料,更需庞大的消化器官和相应发育的腹部。这与以精料为主而育成的国外猪种不同,我国猪腹线应为弧形,即要求中间部分深广,前后连接坚强,保证腹部有最大的容积。但仍应注意腹部要结实而富于弹性,和其它部位的结合良好,不应片面强调容积而过分松弛,造成腹部拖地不良现象。
前肢,要求正直,左右距离宜宽,无X形或其它不正姿势,系宜短而坚强,与水平面应有适宜的角度,倾斜过大,软系和突球等均属缺点,蹄壁角质坚滑,无裂纹。行走时两侧前后肢在一条直线上前进,不宜左右摆。
(3)中躯:由肩胛部后角和腰角各作一条垂直线所构成的中间部位。
背:要求宽平,直而长。前与肩后与腰的接合良好,没有凹凸,在发育良好的情况下,弓背是许可的。如背过窄或过凸(鲤鱼背),以及形成凹背都是不许可的。凹背乃是脊椎或体质软弱的象征,表示与邻近背椎相连的韧带松弛,这是一个重要的缺点。年龄较大的猪尤其是母猪,背部允许稍凹,我国南部地区的猪,成年时背呈微凹,不应视作在的缺点。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猪品种资源电子图谱及相关介绍材料,多媒体设备;实习场相关品种或类群的猪,猪用耳号钳、耳标钳、耳标、刺标设备等。
猪的检验实验报告

猪的检验实验报告猪的检验实验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猪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实验,以了解其生理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猪的生态系统,并为猪的养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一:猪的智力测试通过智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猪在认知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迷宫和益智游戏等工具,观察猪在面对不同难度的任务时的反应和解决能力。
结果显示,猪在解决简单任务时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而在复杂任务中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能力。
实验二:猪的社交行为观察猪是社交性动物,它们在群体中展现出复杂的社交行为。
通过观察猪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猪的社交结构和沟通方式。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猪在同伴间的互动、领地争夺和群体合作等行为。
结果显示,猪在社交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和合作能力。
实验三:猪的环境适应能力测试猪作为杂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观察猪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结果显示,猪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但对于极端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猪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制。
实验四:猪的食性研究猪是杂食性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和偏好具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观察猪在不同食物选择和偏好实验中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猪的食性特点。
实验中,我们提供了不同种类和味道的食物,观察猪对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
结果显示,猪对于高蛋白食物和甜味食物有较高的偏好。
实验五:猪的运动能力测试猪是较为活跃的动物,它们的运动能力对于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动能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猪在不同运动任务下的表现和耐力。
实验中,我们设置了跑步机和障碍物等设备,观察猪在不同运动任务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猪在短距离高强度运动方面表现较好,但在长时间持续运动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猪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猪在智力、社交、环境适应、食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脂肪评定方法:
● 主观评定-大理石纹(marbling)评定: 取最末胸椎与第一腰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在0-4℃的冰箱中存放24小时,与肉色评分同时 进行。对照大理石纹标准评分图进行评定: 1分---脂肪呈痕迹量分布 2分---脂肪呈微量分布 3分---脂肪呈少量分布 4分---脂肪呈适量分布(理想分布) 5分---脂肪呈过量分布 两分之间允许评0.5分,结果用平均值表示。 ● 客观评定-索氏测定脂肪含量。
3、猪群结构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确定猪群结构时,一般以基础母猪为基础,其它 猪群均按一定的比值,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制定,这 种方法既简便又实用。 确定猪群结构时,一般以基础母猪为基础,其它猪群 均按一定的比值,用推算的方法进行制定,这种方法既简便 又实用。具体制定步骤如下:(下面以年出售1000头种用仔 猪的良种繁殖场为例) (1)根据年生产任务和猪的有关生产性能等技术参数, 确定基础母猪的头数: 在猪群中能生产仔猪的有鉴定母猪和基础母猪,但鉴 定母猪生产的仔猪不宜作种用,因此这1000头仔猪只能由 基础母猪生产。按目前生产水平基础母猪年产2.2胎,每胎 产仔10头,仔猪哺乳期为28天,仔猪成活率为90 %;保育期 为42天,仔猪成活率为95%计算;肥育期为110天。则 1000 头仔猪需饲养基础母猪头数为: 10×95%×90%×2.2×X=1000 X=53头
(1)哺乳仔猪组:是指从出生到断乳的仔猪,一般为0-35日龄 的仔猪。 (2)育成猪组: 指从断乳到四月龄的生长猪,一般为35日龄-4月 龄的猪。 (3)后备猪组: 指从出生后4月龄到配种前作种用或繁殖用猪, 公猪叫后备公猪,母猪叫后备母猪,年龄一般 在4月龄到10月龄以内的猪。 (4)鉴定公猪组:指一周岁左右,开始参加配种的小公猪。 (5)鉴定母猪组:指一周岁左右产仔一胎的小母猪。 (6)基础母猪: 指从2胎以上经生产性能鉴定合格的母猪群。 (7)育肥猪组: 指专门用于生产肉猪的猪,一般包括专门育肥 猪,淘汰的种猪或鉴定猪等,前者可分为保育猪 (断乳后约15天内的仔猪),生长猪(约在42 日龄-4月龄的猪)和肥育猪(4月龄至出栏阶段 的猪)。
?
53+15.9+4+92.8+125.3=291(头)
五、实验作业
按实验中的计算方法,制定在自然交 配繁殖的情况下,年产1000头肉猪的猪群 结构表。
实验三、猪肉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 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 和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种猪个体号(ID)
• 建议个体编号用耳标+刺标或耳缺作双重标记 • 耳标编号为个体号第3位至第6位字母,即场号, 加个体号的最后6位
例如,DDXXXX199000101表示XXXX场一分 场1999年第一窝出生的第一头杜洛克纯种猪
2、打耳号牌法
先用记号笔在耳号牌上写出猪的编号数字, 然后,用专用的耳号钳一次性把耳号牌打入猪的 耳朵中间,此法相对比较简单,对猪的应激较小, 但耳号牌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掉号。
20
后 躯
乳房、 生殖器 肢、 蹄 合 计
20
5
10
100
附表2
理想瘦肉型种猪的体型与一般肉猪的体型比较
项目 头颈 肩 背腹部
理想瘦肉型体型 头颈轻秀,下额整齐 平整 背平或稍拱,腹线整齐 中等长 肌肉丰满,尾根高 长、宽、深都适中
一般肉猪体型 颈过短或过长,下额过垂 粗糙 背腹线不整齐 卧系、腿过短或过长 薄的大腿、尾根低、斜尻 体侧深、体躯较薄
猪群结构确定的方法与步骤
(2)根据基础母猪数量,确定鉴定母猪数 则 鉴定母猪数为53×30%=15.9头 (3)公猪与鉴定公猪数 采用本交的公母比例为1:20-25 则 公猪数为 53÷20=3头 鉴定公猪数为 1头 (4)确定育肥猪的头数 则 每周产仔窝数为 (53×2.2÷52)=2.32(窝) 存栏哺乳仔猪数为 2.32×10×4=92.8(头) 存栏保育仔猪数为 2.32×10×90%×6=125.28(头) (5)全场饲养存栏猪数为 ……………?
1、剪耳号法:
即利用耳号钳(剪)在猪耳上打出缺口或园孔,每个缺 口或园孔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把几个数字相加,即得出猪 的耳号。 编号方法: ● 用棉球上碘酒(或酒精)涂擦仔猪的耳背 ● 用消毒的耳号剪,在耳缘剪下不同的缺口或耳中间 打上不同的园孔,以此来代表不同的数字。
多采用“左大右小,上三下一”的剪耳法,
◆客观评定: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定,目前使用较
多的是色值测定、色素测定和总色素测定等。
评定取样时间和部位与主观评定一致。一般认为色值越高,肌肉的 颜色越苍白;色值越低,肌肉的颜色越暗,正常的色值一般在15-25,色 值与评分的关系是:2分:25-35,3分:15-24, 4分:10-16。
2、系水力(Weter hoiding capacity)
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 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基因测定等。
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
◆ PSE肉:指肌肉灰白(pale)、 肌块质地松软(soft)、 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 ◆ DFD肉:指肌肉暗黑(dark)、 肌块质地坚硬(firm)、 肌块切面干燥(dry);
◆ 熟肉率:宰后2小时内取腰大肌中段约100g肉样,称蒸前重, 然后置于锅蒸屉上用沸水蒸30分钟。蒸后取出吊挂于室内阴凉处 冷却15-20分钟后称重,并按下式计算熟肉率:熟肉率(%)=(蒸后重÷
蒸前重)×100%
3、猪肉pH值(pH Value)
分解
肌肉糖元
乳酸
肌肉磷 酸肌酸
磷酸及肌酸
分解 pH=7.3 肉的熟化过程 Ph= 6.0-6.5
25
5
15
背腰长,向后躯转移良好,背大体平直强壮,背的宽度不狭窄, 肋部开张,腹部深、充实,前胸要宽
臀部宽、长,尾根附着高,腿厚、宽,飞节充实、紧凑,整个后 躯丰满,尾的长度、粗细适中 乳房形质良好,正常的乳头有12个以上,排列整齐,乳房无过多 脂肪,生殖器发育正常,形质良好 四肢稍长,站立端正,肢间要宽,飞节健壮,管骨不太粗,很紧 凑,系部要短有弹性,蹄质好,左右一致,步态轻盈准确
三、实验内容 (一)观看猪的品种幻灯和图片 (二)种猪的外貌鉴定 四、实验作业 1、简述我省饲养的主要引进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及
生产性能的特点。 2、我国地方品种和外国引进品种猪的差别。
附表1 类 别 一般 外貌 头、 颈 前 驱 中 躯
长白猪种猪的外貌评分表 说 明
标准 评分
头颈轻、身体伸长,后躯很发达,体要高,背线稍呈弓壮,腹线 大致平直,各部位匀称,身体紧凑,被毛光泽无斑点,滑无皱折, 性情温顺有精神,性征表现明显,体质强健,合乎标准 头轻,鼻端宽,下巴正,面颊紧凑,目光温顺有神两耳间距不狭 窄,头颈肩转移平顺。 要轻,紧凑,肩的 附着良好,向前肢和中躯转移良好腰要深、充 实,前胸要宽
(二)猪场猪群结构的检查
1、猪群结构的概念
猪群结构是指繁殖场或种猪场内,不同性别、不 同年龄和不同用途的猪类群在猪群总头数的比重,一 个合理的猪群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群内应含有种猪,后备猪,仔猪,育成猪和 肥育猪群等, 第二 在种猪群中生产母猪的年龄应有一个适当的 比例。
2、猪群结构的组成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器械:不同型号的耳号钳(剪),耳号牌, 记号笔,镊子、棉球、碘酒等其它材料:养猪场的 生产猪群的记录,猪群结构分析表,计算器等
三、实验内容 (一)猪的编号 猪的编号时间一般是在仔猪出生后 12小时内进行称重和编号,编号顺序一般是按每年 窝号顺序进行,公猪采用单号1、3、5、7……,母 猪采用双号2、4、6、8……,养猪场对猪编号通常 采用在猪耳上剪耳号或用耳号牌等方法
仔猪编号: “上1下3”法 右耳上缘一个缺刻代表1,下 缘一个缺刻代表3,耳尖一个缺刻代表100,耳中 部一个圆洞代表400。左耳相应部位为10、30、 200、800。顺看,左大右小。
NY/T 820-2004 种猪登记技术规范
正对猪头左耳打孔表示场内窝号4000,右耳打 孔表示场内窝号2000
肌肉中水分约占70%,测定方法如下: ◆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1-2腰椎处背最长肌,切 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 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结果 计算: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判为DFD肉
4、肌肉脂肪(intramuscular fat)
脂肪是影响嫩度,多汁性及香味主要原因,其含量 及分布因品种、年龄及肌群部位等因素而异。 ●肌间脂肪:主要成分甘油三脂,与肌纤维及其周 围结缔组织形成大理石纹。 嫩度,多汁性及香味 ●肌内脂肪:主要成分磷脂,因富含不饱和脂肪 酸而易氧化,其氧化产物直接影响 肉的风味。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Mb)
O2
血红蛋白(Hb)
PH值
血红蛋白(Hb)
肉色的评定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评定: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
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 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
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 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 为按褐色(DFD肉色)。
种猪个体号(ID)
(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 ●第1~2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LL、 YY、 HH, 二元母猪=父+母,如LY) ●第3~6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农业部统一认定) ●第7位用数字表示场内分场号(先用1至9, 后用A至 Z,无分场用1) ●第8~9位用数字表示个体出生年度 ●第10~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 ●第14~15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