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课堂练习含答案
核舟记练习与答案精全版合

《核舟记》练习与答案精全版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2)髯:胡须 (3) 袒:露(4) 历历:清清楚楚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
佛印极像弥勒佛3.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峨冠而多髯4.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
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5.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二、6.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D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7.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8.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9.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11.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船头(或舟首),以_空间顺序__为说明顺序。
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2.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核舟记习题带答案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核舟记》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王安石C. 欧阳修D. 司马光答案:A. 苏轼2. 《核舟记》中描述的核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A. 玉石B. 金属C. 木头D. 核桃壳答案:D. 核桃壳3. 核舟上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哪些?A. 渔翁和小孩B. 书生和老者C. 将军和士兵D. 僧侣和信徒答案:B. 书生和老者4. 核舟记中,苏轼对核舟的制作技艺有何评价?A. 技艺平平B. 令人赞叹C. 难以置信D. 毫无价值答案:B. 令人赞叹5. 核舟记中提到的“舟子”指的是什么?A. 船夫B. 船上的人C. 船的主人D. 船上的物品答案:B. 船上的人二、填空题6. 《核舟记》中,苏轼描述的核舟上共有______人,其中______人坐着,______人站着。
答案:五,二,三7. 核舟记中,苏轼提到核舟的尺寸是______。
答案:长约八分有奇8. 在《核舟记》中,苏轼认为核舟的制作者______具有极高的技艺。
答案:王叔远9. 苏轼在《核舟记》中提到,核舟上的人物形象生动,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舟尾横卧一棹,舟中坐三人,东坡右手执卷轴10. 《核舟记》中,苏轼对核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用______来比喻核舟的精巧。
答案:鬼斧神工三、简答题11. 苏轼在《核舟记》中是如何描述核舟的精细程度的?答案:苏轼通过细致的观察,描述了核舟上的人物、船只、器具等细节,如舟尾横卧一棹,舟中坐三人,东坡右手执卷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舟尾横卧一棹,棹左右舟子各一人。
舟子的神情、动作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极高的精细程度。
12. 《核舟记》中,苏轼对王叔远的评价是什么?答案:苏轼对王叔远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王叔远的技艺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地步,用“技亦灵怪矣哉”来形容王叔远的技艺,认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论述题13. 根据《核舟记》的内容,分析苏轼对核舟艺术的理解和评价。
《核舟记》随堂练习、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贻.() 有奇.() 二黍.许() 箬.篷() 糁.之() 峨冠.() 多髯.() 椎髻.() 篆.章() 衣褶.() 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因: (2)罔不因势象.形象:(3)尝贻.余核舟一贻:(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5)如有所语.语: (6)其两膝相比.者比:(7)佛印绝类.弥勒类: (8)其船背稍夷.夷:(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同“”,(2)左手倚一衡木“”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5.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7.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核舟记》的作者是,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成分。
8.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播出之后,引起热议。
某中学打算举行“寻觅‘工匠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核舟记练习题含答案

《核舟记》练习题一、在下面括号中填入正确的注释二、通假字诎右臂之船:____________________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_右手攀右趾: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一词多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_______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3、为宫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3、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______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6、文曰“出平山人”:__________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7、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重点虚词: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之:径寸之木:___________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4、其: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____________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______________椎髻仰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数量词的用法: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参考答案: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故刻为船舱、船篷。
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
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
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
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参考答案:1.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
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2.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衣褶.( ) 罔.不( ) 贻.( ) 有奇..( )( ) 虞.山( ) 诎.( ) 楫.( ) 壬戌..2.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________________》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____________》中的句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 )(1)有奇巧..势象.形( )( )( )(2)罔不因...(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第1页共13页(6)长曾不盈.寸(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9)如有所语.( )(10)其两膝相比.者( )(11)佛印绝类弥勒( )..(12)矫.首昂视( )( )(13)神情与苏、黄不属..(14)珠可历历数也( )..(15)若.听茶声然.( )(16)其船背稍夷.( )( )(17)钩画了了..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第2页共13页(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荡胸生曾云( )( )B组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能以径寸之木.( ) (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3)明有奇.巧人( ) (4)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5)为.宫室、器皿、人物( )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7)高可.二黍许( ) (8)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第3页共13页6.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7.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核舟记》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

《核舟记》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核舟记》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真诚为您服务]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 ;泛舟 ;)。
3( ;泛舟 ;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
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
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 ;问题研究 ;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
例如:参考答案详见 ;问题研究 ;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设题目的不在于能否翻译,而在于要知道一些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最好是结合上述例句的译文来讲,暂时不要说什么 ;直译 ; ;意译 ;等等。
下面试作具体说明: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
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 ;一支桨横卧在船尾 ;。
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
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里着重介绍的是 ;船尾 ;。
3( ;人五 ; ;窗八 ;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 ;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核舟记》答案
一、wǎng yí yòujī zhé qū jí rénxū yú
二、1.无不顺着雕刻 2.曾经赠我 3.大约黄米上下 4.他们的靠近 5.极像6.不相类似 7.分明可数的样子8.清楚明白黑 9.竟然满 10.长而窄
三、1.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弯曲3.通横4.通拣挑选
四、1、雕刻是 2、表示并列、表示转折3、大约可以4、句尾语气词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6.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7.嘻,技亦灵怪矣哉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六、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他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4.“共阅一手卷。
…如有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