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导学案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①红旗飘飘、鸟的飞翔、孔明灯的升空,表明空中有空气
②水中的气泡、金鱼的游动,表明水中有空气
③小动物能在土壤中生存,表明地下有空气
3、空气能为我们做哪些事情?
【点拨】
①生活中,人们利用空气帮助燃烧,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
②动物呼吸需要空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也离不开空气
③自然界中的雨雪、风、云、冰雹的形成离不开空气
4、我们离得开空气吗?
【点拨】
①我们的呼吸需要空气
②气垫床,舒适、透气
③轮胎打气之后,车跑得又快又稳
④气垫船充气后,可以高速行驶
播放视频《生命离不开空气》
5、利用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我们写个调查记录吧。
【点拨】
我的调查记录表
①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②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
胎里,使自行车跑得又快又稳
③把空气装进充气玩具里
④人们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
二、单元小结:选择不同方式表达
播放视频《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
1、用表格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
能否占据空间空间能
否被压
缩
是否有
质量
是否会
流动
空气
水
石头
2、用气泡图表示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3、用短文介绍
【点拨】
空气的特点回答交流
回答交流
写调查记录,
交流
用表格方式填
写比较
用气泡形式总
结
短文介绍
到地下都有空气
的存在
通过调查,了解
空气与我们的生
活是密不可分的
采取不同的表达
方式总结空气的
特点和作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空气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 空气的体积与质量的测量方法
3. 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 空气组成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
2. 空气体积与质量的测量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3. 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与技术创新
解决办法:
1.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生动展示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2.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空气体积与质量的过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利用空气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空气应用的原理与技术创新。
4.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2. 掌握空气的体积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空气压缩泵、气球、透明塑料袋和称重仪器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3. 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呼吸、燃烧、气候调节等,并能够举例说明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5. 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说学情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
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
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预设:居住舱爆炸,土豆死光了。
爆炸,可能原因1:里面热,外面冷。蜡烛在里面,空气宝宝想往外流。(风的形成)
可能原因2:里面空气多,外面空气少,空气宝宝会想方设法往外流。(压强差,学生前概念。)
原因3:被风暴击中,出现破损。
5.马克只能度日如年的继续等待救援,能救援成功么?同样,带着这两个问题哦。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
1.播放微课1(大致内容:火箭发射,燃烧。探测器进入大气层,燃烧。着落时缓冲,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
刚刚你看到了哪些利用了空气的现象。
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或者作用?引导学生复习班级纪录表内容。
2.探测器成功降落了,宇航员已经在工作了。播放微课2(大致内容:火星救援片段,宇航员遭遇风暴,撤退时主人公马克被击中,留在了火星,其余队员逃离火星。)
三、单元小结。(预设10分钟)
先集体梳理班级纪录表,把本课内容完善到纪录表上,完成单元班级纪录表。用不同颜色的资料进行梳理,明确每一课的任务。
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半结构的图表进行总结。
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从概括、归纳、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利用火箭,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二:出现了风暴,沙子被风吹起来了。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板书课后训练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板书课后训练及答案第二单元空气第8课时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
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预设:大气层。
板贴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
板贴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
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可低缩,可推张;
有质量,但很畅;
热空气,会上升;
会流动,形成风。
三、拓展提高
1、什么是空气污染?
【讲解】
空气污染,又称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如何热预防空气污染?
自由回答
写调查记录,交流
用表格方式填写比较
用气泡形式总结
短文介绍
认真听
讨论交流
认识大气层
让学生认识到从空中到水中,再到地下都有空气的存在
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总结空气的作用,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视频了解动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总结固、液、气三种状态的三种典型物质,在四个方面的对比特
征:能否占据空间、空间能否被压缩、是否有质量、是否会流动。
把新的认识补充到气泡图内;原有错误或不完善的认识进行修正和丰富。
用短文来介绍空气,把空气的性质和这些单元学的知识,用极其精练的关键词,以短文、打油诗、儿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提升学生概括知识
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增强保护空气意识
保护空气,人人有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被大气层包围着的,空中、水中和地下都能找到空气的踪迹,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总结空气的特点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势在必行。
【点拨】
①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②骑车步行,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③禁止室内吸烟,以减少烟雾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
④做饭时应打开抽烟机,开窗换气,降低油燃烧和烹调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案

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一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过程。
二、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建立知识体系
2、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越来越多。
植物每天也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通过对生活中有关空气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空气的用途,初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借助图片、师生交流、梳理班级记录表等方式,明确人类、动植物是离不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对他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气小结
方式一:用表格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
方式二:用气泡图表示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方式三:用短文来介绍空气。
1、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在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是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是一节总结课,可以尝试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梳理整个单元内容,利用多种方式总结出有关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知识。这样的总结旨在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积累学习成果,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打好基础。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学习重点】空气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准备】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
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
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一、判断:
1、空气无处不在,在水中、地下和空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
2、我们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
3、空气中只的氧气。
()
4、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
5、包裹着地球的是层厚厚的大气层。
()
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7、空气也有一定的质量。
()
8、空气能压缩,不能扩张。
()
9、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可以感知。
()
10、高原地区空气较稀薄。
()
参考答案:1、√ 2、√ 3、×4、√ 5、√ 6、√ 7、√ 8、×9、√ 10、√
教科版三上科学。